经济学范式与范式转换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的范式与范式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经济学的范式概念是从科学哲学的理论中转移过来的,它保留了科学发展的范式概念的基本涵义。换个角度说,在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研究中移用科学发展的“范式”概念,意味着我们把经济学实际上界定为科学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把经济科学的历史发展纳入科学思想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考虑。

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动态模式可用如下形式表达:原始时期~范式形成时期~常规发展时期~范式转换~新的常规发展时期……这是一种逻辑推理意义上的分析。若将经济学作为一门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紧密的科学来看的话,范式转换的动力又同时来自于充满活力的现实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换脑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要进行范式转换,任何试图以传统理论解释改革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的。

本文在经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引入科学哲学理论的“范式”和“范式转换”的概念,从而给关于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式。这个新模式表明,任何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居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思想形态及其逻辑体系,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的经济学思想体系所取代。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我国理论经济学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经济学的基础领域和两类基本问题

就经济学研究对象而言,无论其现代形式多么复杂、内容多么具体、范围多么广阔,但归根到底,其原始的对象仍然只是一个舍象了对外经济关系的经济体系。作为现实经济过程的抽象表征,这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代表了一般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包含着一般理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借助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这一点。看图1。

图1 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图1表现的是一个以封闭经济体系为背景的经济学基本研究领域及其逻辑外延关系。这些研究领域之所以得以确定,是由于它们各自代表着经济学思想和理论必须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些具体经济学问题。

先看价值理论领域。对于一个封闭经济体系来说,经济学价值理论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在经济思想上规范该体系的价值概念,换言之,在经济学涵义上解释该经济体系的价值形成问题。而在价值理论同货币理论外延相交的部分,价值理论讨论的是货币价值规范问题,亦即货币价值形成论或货币本质论的问题。最后在价值理论同一般经济分析理论交叉的部分,相关的基本问题就是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物品的价值量如何决定的问题。

货币理论领域特有的基本问题是对货币功能进行规范的问题,即货币功能论的问题;而一般经济分析领域的特征性问题则是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如投资变量与国民收入变量的关系、消费同积累的关系等。货币理论领域同一般经济分析领域外延相交的部分是货币分析问题,包括货币价值决定问题、货币变量关系问题,以及货币变量同实际变量的关系问题等。

对图1所示的经济学核心领域我们可以把它所包含的基本经济学问题依据不同的属性区分为两类:一类叫着规范性问题,一类叫着分析性问题。规范性问题是一些同经济学思想的基础观念或见解相对应的性质规范问题;而分析性问题则是同经济学基本对象所包含的各种实际经济关系相对应的(要素、变量)关系分析问题。在逻辑上,规范性问题的解释和认定多具有公理属性,而分析性问题在背景上受规范性问题制约,通常显示演绎性的逻辑属性。同规范性问题相联系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思辨和批评议论,而同分析性问题相关的经济学方法是理论和经验的实证分析。

按照以上对经济学问题区分,图1中除一般经济分析理论的逻辑外延之外,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属于规范性问题,而一般经济分析理论之内的问题则可以根据现代经济学的习惯划分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

图1 所示的经济学基础研究领域及其内含的经济学基本问题表现的只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对象的静态区格,一个恰当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可以据此形成。但是,它们完全不能够反映各种各样的经济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动态发展和演变。实际上,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其相应的基本经济学问题同历史上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关系有如宾馆同旅客的关系一样——宾馆不变不移,送旧迎新,而旅客或久或暂,终归它途。根据这样的理解,任何在历史上占据过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形态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更富于朝气、更富于预测力、解释力的新的经济学形态。那种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在某种特定的逻辑框架中无限发展的观点,在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上是没有根据的。

经济学范式的概念

经济学的范式概念是从科学哲学的理论中移转过来的,它保留了科学发展的范式概念的基本涵义。换个角度说,在经济思想(知识)发展的历史逻辑研究中移用科学发展的“范式”概念,意味着我们把经济学实际上界定为科学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把经济科学的历史发展纳入科学思想(知识)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考虑。这一步骤也许会招致那些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人们的批评,但是我们的研究将表明,范式及范式转换的思想史发展模式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甚至比应用于其它自然科学领域更为适切。为了便于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先考察一个简化的经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看图2。

图2 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逻辑结构

图2的结构同前面图1的结构是对应的,图1 表示的是经济学基本学科体系及其内含的基本经济学问题,而图2 代表的是经济学思想体系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解释和回答的逻辑过程。因此从经济学是人类知识思想形态之一的角度考虑,图2的结构能够表明以下几点:

(1)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核心领域的规范性问题所形成的观点或理论构成一个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原始逻辑层次——逻辑层次Ⅰ。而相应的关于分析性问题所形成的观点或理论则属于该经济学思想体系的派生逻辑层次——逻辑层次Ⅱ。

(2)原始逻辑层次的观点和理论是对外开放的。 上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家、学者、政客及社会名流。下到形形色色的升斗小民、贩夫走卒都可以根据他们的常识或日常生活经验,对这个层次的规范性经济学问题形成一定的观念,谈出一点看法。而一般经济分析的逻辑层次则是对其它思想形态封闭的。在这个派生的逻辑层次,具有观点或见解并能够表达这些观点和见解的,只是一些专业的经济学者,它是一个外人得付学费才能进入的领地。

(3)经济学思想运动的逻辑顺序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换言之,任何一个新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在历史过程中取代一个旧的经济学思想体系时,总是先在原始逻辑层次形成变革或革命,继而在派生的经济分析逻辑层次进行渗透和演变,最后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思想体系。

以经济学学科体系的静态区格和两类不同属性的经济学问题的划分为背景,根据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动态发展和两个逻辑层次的思想运动关系,我们可以初步地界定经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范式概念:

经济学范式是对应经济学规范性问题而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或观念。

构成经济学范式的理论或观念的逻辑背景通常只是归纳性的,但同其它科学学科的公理性命题一样,这些理论或观念的基本命题构成特定经济学思想体系的演绎性前提。它们不仅为范式中的经济学者普遍接受,而且默默地规定着特定经济学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空间。

就其在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属性而言,经济学范式同其它自然科学领域的范式并无什么不同。但是经济学界容易产生的混淆是把经济学流派误作为经济学范式,因而使得“经济学范式”满天飞,让人们有理由怀疑,经济科学是否能象其他科学门类那样,在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受一个统一的思想框架的支配和引导。要消除这样的疑虑,我们应当厘清经济学范式和经济学流派的概念。

首先,经济学范式在经济学思想发展的某个历史时期只能是唯一的,而在同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学流派则可以是众多的。范式有如我国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而流派则对应各朝代中的不同政见和政纲。其次,经济学范式必须是对原始逻辑层次的基础性经济问题的规范,而经济学流派则既可以因原始逻辑层次的规范性问题分歧而形成,也可以因派生逻辑层次的分析性问题分歧而产生。如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的分歧就是原始逻辑层次的流派分歧,而当代经济学的理性预期派与货币主义或后凯恩斯主义流派的分歧则属于派生逻辑层次的流派分歧。再次,经济学范式必须在逻辑上蕴含一段历史时期内总的经济学思想方法和经济学分析方法,而经济学流派则只针对某些具体的(个别的)经济学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后,经济学范式的基础命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经济学公理,而经济学流派的逻辑属性实际上由经济学公理演绎地派生出来。

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动态模式

中华帝国在秦汉之前基本上没有实现过真正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其时群雄并起、诸侯纷争、攻秦伐赵、战乱频仍。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即走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轨道。从三国归晋到唐、宋、元、明、清,某个大一统王朝支配下的相对连续的社会发展进程总是周期性地被改朝换代的革命所间断。中华悠久文明中的这种政权形态发展的历史模式,给我们说明思想形态的经济学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感性的类比模式。换句话说,把思想形态的经济学范式类比作政权形态的王朝,则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动态模式可用如下形式表达:

原始时期~范式形成~常规发展时期~范式转换~新的常规发展时期……

1.经济思想的原始时期是经济学范式及系统的经济学说尚未形成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民众通常根据经验和直觉来对经济生活产生各种信念和观点。这些信念和观点往往会彼此竞争,从而形成关于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不同的思想流派。由于这些思想流派一般只关心规范性的经济问题,因此这个时期经济学思想发展的正常方式是议论、批评和讨论,而不是具体地解决经济问题的经济分析。原始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经济思想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时期的终结意味着经济学范式的形成。

2.在关于经济学规范性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评价、议论和批评的过程中,在纷繁众多的经济学信念、观点和流派的竞争过程中,最终可能会有一个流派的规范性理论及信念为绝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赞同和拥护,从而在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竞争中最终获胜。形成最早的关于规范性经济学问题的经济学范式。当某个流派的规范性理论和信念最终获得广泛的支持和普遍的接受的时候,其它原来与之竞争的理论、信念和观点就在思想史进程中渐趋泯灭。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系统的经济科学及经济学说的产生。在一个统一的范式的默默支配下,一个关于分析性经济问题的常规经济学系统发展时期就到来了。

3.经济学范式的逻辑基础是关于规范性经济问题的公理性规范,因此就逻辑特征而言,常规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学范式的逻辑空间和思想方法的渐次展开和运用。作为知识形态的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常规经济学构成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和知识内容的积累性增长。一般说来,常规经济发展时期的经济学研究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首先,分析性经济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规范性问题不再被讨论。泛泛而论的意见和定性规范开始受冷落,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实证分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式。经济学范式这时作为一种幕后的思想形态,默默地支配着经济分析理论的发展方向。

其次,随着常规研究的持续,经济学体系的逻辑关系变得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对圈外人封闭。经济学理论开始作为一个总体的逻辑系统接受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运行的经验检验。

再次,同范式形成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创造性形成对照,常规经济学时期的经济思想通常是定于一尊的、保守的。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大都努力耕耘自己的小块责任田或自留地,重视经济分析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但是缺乏审视整个经济学思想体系演变发展的综合性视野。在某种意义上,常规经济学是技术和方法进步而经济思想退步的经济思想发展时期。

最后,虽然在共同的范式之下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但只要既有范式的逻辑蕴含和方法仍能令人满意地提供经济分析的手段,解释实际经济现象,常规经济过程就会循惯性持续下去。即使范式的逻辑结果同现实经济过程的经验不一致,以致运用范式所提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努力失败时,学者们也并不怀疑范式本身有问题,而只是怀疑自己对范式的理解不正确,把握和运用范式的能力有问题。因此这时他们通常是争论和修正自己对范式的理解,直至能最终将反常的问题勉强纳入范式蕴含的逻辑轨道。

4.一个新的经济学范式的产生有如一个蕴含丰富的矿藏被发现,而常规经济学的发展有如该矿藏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常规经济学过程的持续,原有范式未被利用的逻辑空间越来越小,可供研究者调整自己观点的余地也变得越来越狭窄。于是,在常规经济学的后期通常会有两种可能的情形出现:一是传统经济分析理论对实际经济的解释能力。预测能力日渐衰退,越来越不着边际。信奉传统的经济学家们的苦心孤诣的修补和诠释也不能构成真正的改善,理论失败的情况频繁出现,不断积累;二是实际经济过程剧烈改革,新问题新情况在原有范式的逻辑空间或解释能力之外产生和积累。

当人们开始把理论及解决问题的再三失败归咎于经济学范式本身,而不是检讨自己运用范式的能力的时候,常规经济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范式转换的经济思想革命就来临了。这时,规范性经济学问题从幕后转移到前台,议论、批评和定性规范的学术论争代替了平日的解决疑难问题的经济分析。许多相互竞争的规范性理论和派别开始产生,经济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阐述和发展一个范式或理论,而是要在相互竞争的各种理论和观点之间进行选择,旧的范式已经渐被废弃,新的范式还没有形成,这是新旧范式进行更替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是经济学知识积累过程的中断,经济思想创新过程的兴起。

在理论林立、观点纷呈的范式转换时期,究竟何种关于规范性问题的理论或观点能够脱颖而出、兼收并蓄、上升为新范式,从而变流派纵横为天下一家,百家争鸣为定于一尊?这里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经济学知识历史发展的逻辑因素。 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上升为新范式的公理性理论规范,蕴含的逻辑空间不仅比旧范式宽阔,而且也较其它与之竞争的理论或观点更优越。简单地说,新范式的逻辑系统必须能够覆盖更加宽阔的现实经济内容。

(2)范式形成或转换时期经济学以外的知识或思想形态的状况。 范式的形成和转换发生于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开放性逻辑层次,因此这一过程受经济学体系以外的知识和思想形态的作用。这些产生影响的观念形态主要有:①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关于经济过程总体所达到的一般哲学观念;②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知识在其它学科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情况;包括思想、观点和方法论;③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理念。

(3)范式形成和范式转换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得利益格局。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观点不为当时的经济学界重视,而凯恩斯的相同观点则被理解为革命,这是因为两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不同。既得利益格局对经济学范式形成和经济学范式转换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是社会经济的既得利益格局;另一是学术圈内的既得利益格局。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较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实际上因旧范式而获得学术和实际利益的学者总是要保卫旧范式,而伴随着新范式蓬勃而起的新人则竭力鼓吹新学说。由于成为新范式的理论是获得大多数人拥护的理论,所以在经济学的知识逻辑之外,经济利益和学术圈利益的社会生活内容在范式的形成和转换过程中也自有其一席之地。

5.新范式的产生和巩固带来的是一个新的经济学常规发展时期。

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证明

在历史源头上至少是和西方同样悠久的中国经济思想,为何会在近代以来的思想竞争中市场尽失。没有经济学范式及经济学范式转换的概念,这个问题就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无论是相对于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还是相对于其它西方经济学思想体系,中国经济思想的竞争劣势在于它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公理化属性的经济学范式,因此不构成经济知识系统的、逻辑的积累和发展过程。换句话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几千年历史实际上并没有逾越前述动态模式的原始时期。

西方经济思想的历史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然而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却只是在最近的二三百年里才真正形成。从这个角度考量,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有根据的。不过,如果因此而使人们认为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成熟,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误解。近代以来的经济学同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别源自于它们研究对象的属性差别,而不是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不仅受既定的范式支配,而且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完成过一次根本的经济学范式转换。以下我们以经济学价值形成问题的公理性规范为线索,简单地说明西方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动态结构。

1.18世纪初叶重农学派先驱之前的经济思想发展时期是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原始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财富或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些直觉的观点和经验的论述,但并不真正涉及经济学涵义的价值形成问题。人们通常喜欢明确地指认什么是财富或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但对于它们的产生或来源的问题却始终是悬宕着。形成于这个时期末的重商主义学派把货币看作是唯一的财富,但这种定性的规范是以黄金和白银的自然属性为根据的。威廉·配第凭着经验和直觉触碰到了经济学的价值形成问题,他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使得他和另一位思想家,法国的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成为重农学派思想的先驱。

2.从重农学派到亚当·斯密,再到萨伊、李嘉图的半个多世纪时间是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时期。

重农学派认为经济体系中只有农业生产才会创造和产生财富,而其它部门都不会创造或形成价值,因此重农学派主张土地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亚当·斯密不满意重农学派的这种见解,觉得这种价值形成的观点太狭窄,以致于把斯密时代已显得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也排除在价值形成过程之外了。因此斯密修正重农学派的观点,用逻辑外延比“农业生产”宽阔得多的“劳动”概念来界说经济体系的价值形成。

斯密认为,凡人类劳动,都会创造财富,从而都会形成价值,所以财富的产生不仅不局限于农业生产,而且也不局限于工业生产,甚至不局限于经济体系的生产过程。斯密的这种泛“劳动”的价值形成观为萨伊和李嘉图所修正。萨伊把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主张前者只有在土地和资本的协助下创造价值,而后者不创造价值。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贯,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和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

有了这样一些关于经济学价值形成的清楚观念,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学范式——古典经济学范式——就正式形成了。把这些观念加以整理和概括,我们得出这个范式关于经济学价值形成问题公理性规范是:

①经济体系中的价值物品唯一地形成于其中的生产过程;

②各种物品的价值量只决定于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实物)生产成本量或劳动量。

这个范式的第一个基础命题只规定了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中的价值(或财富)生成环节,并没有明确界定经济学的价值必须是什么。但由于生产过程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就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因此,只要肯定价值只能形成于生产过程,则等于是在逻辑上界定了经济学价值实体的生成范围。至于价值或价值实体具体是由哪种要素单独形成还是由它们共同形成,这个范式其实在逻辑上预留着意见分歧的空间。

3.从萨伊、李嘉图到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这个约60多年的时间是古典经济学的常规发展时期,也是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基础命题的逻辑蕴含逐步释放的过程。萨伊定律、供给分析、实物经济与货币现象的两分法、货币数量论和货币生产成本论等,都在这个时期变得完备和系统。

4.“边际革命”到马歇尔,再到凯恩斯的60余年是古典范式转换为现代范式的历史时期。

逻辑运动的顺序同历史发展的顺序相一致,这个范式转换的历史时期是以19世纪70年代的价值论思想革命为开端的。这场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关于经济学价值形成问题有了新的基本规范。这个新规范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同旧规范存在着三个层次的显著区别:

第一,以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为思考对象,经济学涵义的物品价值是由其中的一个环节(比如说生产过程)孤立地形成的呢,还是由这个体系的各种要素系统地形成的呢?如前所述,旧范式的公理性规范所蕴含的理解是肯定前者,然而新范式的观点则恰恰相反,假定经济学价值由经济体系的系统因素形成,并不局限于生产过程。

第二,经济学的价值实体是纯粹物质的呢,还是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呢?这在逻辑上是派生于第一个层次的问题的问题。古典范式把经济物品的价值形成过程捆绑在生产过程上,因此古典价值实体概念在逻辑上不可能逾越生产过程的特质属性(即生产过程由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三项基本物质要素组成)。然而,新范式认为经济物品的价值由经济体系的系统因素形成,这些因素不仅有物质属性的,也有精神属性的,因此现代价值概念的逻辑蕴涵是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

第三,经济物品的价值是内在固定不变的呢,还是随着系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呢?古典范式由于规定经济物品只能经由生产过程而获得内在价值,因此生产过程之外任何因素都不构成经济物品固有的内在价值改变。所以,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物品价值是内在固定的。相反,现代范式的价值形成背景是经济体系的系统因素,因此当这些系统因素随时间、条件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时,经济物品的价值亦相应地发生改变。换句话说,新范式蕴含着的是一个系统的动态价值概念,而古典范式蕴含的是一个机械的静态价值概念。

认识到新旧经济学范式在价值概念蕴含上的以上区别,至少在演绎逻辑的推理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思考:①同样的经济运动过程,为何在古典经济学者的眼中必定是一台物质机器,而在现代学者的视野中则是一个预期、决策和调整的思想主体行为过程。②本世纪以来,供求分析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其中需求分析又占据主导,这其中难道没有价值论及价值决定因素方面的理由吗?③西方现代经济学是否如许多学者所相信的那样,没有价值论,只有价格论。

凯恩斯以后,现代经济学进入了常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众多经济学流派都只是些较低逻辑层次的流派。同常规时期经济学发展的逻辑相吻合,这个时期的经济学进步主要是逻辑、技术和方法上的,而关于经济思想方面,或许我们应当记住,常规经济学时期是一个不产生大思想家的时期。

结语

根据凯恩斯的社会哲学观点,真正统治世界并决定社会未来的事物,不是物质形态的既得利益或权势集团,而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他说:“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

如果凯恩斯的这个见解包含着若干真理的话,那么本文关于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研究就是暗示深刻的了。它表明,要在我国真正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物质形态的经济运行模式的转换倒在其次,真正重要的应当是我国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必须在经济学思想上实现一次彻底的经济学范式转换,从古典经济学的教条中解放出来。

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传统上接受的理论经济学原本具有两个维度的逻辑发展可能,一是发展成计划经济理论,另一是发展成市场经济理论。过去我们走错了路,现在调过头来,仍然以这个传统的理论经济学为基础,我们可以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的结论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换脑筋”,这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的洞察。在某种意义上,本文关于经济学范式和经济学范式转换的研究,是在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领域,对邓小平同志的“换脑筋”思想的一次阐解。

标签:;  ;  ;  ;  ;  ;  ;  ;  ;  

经济学范式与范式转换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