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现场法”审计_审计质量论文

尝试“现场法”审计_审计质量论文

尝试“点位法”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点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点位法”审计,是指在审计业务环节中,紧紧抓住关键节点,高度重视重点部位,在重点环节、要害部位、关键节点,精耕细作,审深审透,求审计业务质量事半功倍之效。探索运用“点位法”审计,需要围绕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在审计项目审前调查中明确要点、审计方案中确定重点、审计查证中消除疑点、审计日记中避免盲点、审计报告中突出热点、审计整改中找准切点,审计信息中凝聚焦点。在重要环节、重点部位、关键节点下功夫。

一、围绕中心广泛调查,在审前调查中明确要点

1.审计组在审前调查阶段,应当明确把服务大局作为第一追求。必须在审计职能范围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紧紧抓住党委、政府关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审计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事项调查工作。加强审前调研,必须明确哪些审计事项贴近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审计理念,审计项目就会出现偏差,难以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贴近中心开展调查,审计目标就容易明确,审计质量便于得到认可,同时,从初始环节就使审计人员拒绝成为只会死抠数字的“查账员”。

2.审前调查必须精心制定调查提纲。要明确所要调查的内容,事先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事项,科学、合理、全面安排调查工作,避免审前调查的随意性。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一要调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与主管部门、下属单位之间的缴拨关系,与关联方的经济联系。二要调查被审计单位主要业务经营范围或职责范围,经营项目、业务流程、经营状况,并分析其业务特点,找准审计重点领域。三要调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收支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收支项目以及资金的来源、流向,了解银行账户开设运用情况,以及法规制度变动对资金管理的影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四是调查其他有关情况,包括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会机构、财会人员及其工作情况,了解财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还要注意收集被审计领导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其任职时间、任期目标,任期内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热点问题。

3.审前调查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针对审计目标,灵活采用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实地观察、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多角度深入了解。要注重审前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努力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主要矛盾,深挖潜在问题。

4.要充分利用审计档案资源。调阅以前年度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及单位的经济状况,了解以前年度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点。要充分收集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相关的资料,充分利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的检查结论、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和内审机构出具的报告、意见。

5.注意部门沟通,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扩大审计视野。要做好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通过有针对性地走访政府职能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个人的经济状况、廉洁自律情况和可能存在问题;通过走访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了解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情况和行业特点;走访与被审计单位资金往来密切单位,了解业务交易和工作往来情况。

6.充分掌握大量调查资料的前提下,综合分析,逐渐明确审计要点。同时在准确把握审计要点基础上,分清重点和难点。就时间而言,调查与施审计的时间大致相当。在正式审计前,所有基本资料已经通过调查掌握,审计过程中只需补充和完善。

二、制定有效审计方案,在审计方案中确定重点

1.方案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抓手”,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龙头”作用。优秀的审计方案,如同兵法中的作战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好,操作性强,保证审计脉络分明。审计方案中,必须特别注意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不配合审计、以及可能难以揭露的重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有对策、有可控制性预案、有系列化的配套方法措施。通过细化审计方案和对重点事项的预先安排,使审计目标、审计过程、审计结果人为因素干扰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同时,使审计人员分工明确、协同有力。

2.审计组所在业务机构应当对审计方案中确定的重点事项进行实质审查。

(1)审查审计目标、内容、重点。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并易于理解、可以实现,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审计事项范围和实施时间是否准确可靠,审计重点是否突出。

(2)审查相关重点。被审计单位的重点事项是否真实可靠,有关会计政策的选用及变动情况是否清楚,有关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及其薄弱环节是否了解,关键控制点是否掌握。

(3)审查初步分析性复核、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风险评估的正确性。主要检查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料,对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的提出是否恰当。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重点抽样规模是否一致。审计风险评估是否合理。

(4)审查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是否结合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事项的客观要求进行合理分工。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关系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分管领导应当审查分析审计目标是否明确,审计范围是否适当,审计重点是否突出,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是否恰当,审计方法是否可行,审计步骤是否合理,审计人员分工和审计时间安排是否科学,等等。

三、提高审计查证效率,在审计查证中消除疑点

1.保持查证的针对性,不断突破重

(1)讲究审计方法,针对实施方案的内容和重点,采用分析、比较、检查、核对、座谈、外调等审计方法。

(2)对重要财务账目详细检查,看其核算分工是否合理,核算账目是否清晰、核算往来是否分明,财务支出是否严格。在审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谨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3)着重检查具有特点的个性问题。个性问题通常具有行业特点专业性质,往往是违规舞弊的温床,可能是审计人员最棘手的问题。审计人员应当努力学习、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尽快掌握真实情况。必要时,敢于动真碰硬,不徇私情,查清查透。

2.保持查证的敏感性,不断消除疑点。

(1)主动寻找内控的弱点,对单位重要内控制度建立与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核对,突出内控制度显示的弱点环节进行查证。

(2)深挖发现的苗头,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程序步骤,一查到底。

(3)抓住群众反映的热点,全面深入认真仔细检查核实。

(4)揭示检举的问题,澄清反映不实的事项。

(5)紧扣资金疑点,无论故意“显山露水”,还是“欲盖弥彰”,都严谨细致进行追踪。利用审计之剑,消除各种审计疑点,呵护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呵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呵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四、高度重视审计日记,在审计日记中避免盲点

1.审计日记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奠定基础。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每日审计过程的书面记录,是对审计过程的跟踪,把所有审计组成员的审计日记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整个审计项目的过程实录。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哪些做法不符合规范需要纠正,哪些方面没有顾及需要补充,从审计日记里可以一目了然。同时,审计人员也会在每日撰写审计日记时,反思当天的审计行为是否恰当、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工作效率如何,进而思索明天如何推进下一步的工作。

2.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依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日记真实记载了审计现场每位审计人员的审计对象、范围、步骤、方法、审计判断和结论。一旦已审计的项目出现问题,便可以通过查阅审计日记分清责任归属。审计日记要求审计人员回答每天做了什么(what),怎么做的(how),审计对象是什么(what object),审计判断依据是什么(why),审计结论是什么(what conclusion)等问题。这对审计人员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监督,因而会促使审计人员严于律己,增强职业责任感,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细致周密地实施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为审计项目管理和人员考核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长可以通过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审计日记,了解审计分工的合理性,查证工作进度和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部分及时调整,对项目全局进行统筹安排。

审计日记对审计人员是一种保护。它可以为审计人员充当“辩护律师”。当审计事实出现争议时,审计日记可以为自己叙说清楚、讲述明白。因此,审计日记是审计业务的“黑匣子”。借助审计日记,可以对照检查审计目标、审计方案,分析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确定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对照审计底稿、审计报告,明确审计成果、审计绩效,分析审计措施、审计节点,分清审计责任,总结审计经验和缺陷与不足。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认真编制审计日记,通过日记,不断总结反思。既可以体现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即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效果好不好”。对审计人员自身而言,若能在审计期间坚持记录审计日记,能够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有效落实审计重点和实施方案。如此,审计项目质量将建立在坚实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五、优化审计报告编制,在审计报告中突出热点

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当与审计目标、审计通知、审计方案衔接,所列事实清楚,法规准确、公正稳妥,报告的措辞行文严谨细致。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应当核对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之间的一致性,避免遗漏重要事项,突出热点。对可能引起关注的热点,务必认真仔细,对有关数据、事实不能有丝毫偏差,每项证据真实可靠、其问题定性准确,依据合理,措辞严密,评价恰当,处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或者没有查清的事项,都不宜编入审计报告。法规引用、整改建议等,都须逐一分析提炼。

六、提高审计整改成效,在审计整改中批准切点

1.要重视审计整改工作。通常被审计单位一般都口头承诺立即整改,但实际上,关注的大多是有无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收缴金额的多少,对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往往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审计结束后也就“不了了之”,导致屡查屡犯,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成了“常见病”、“多发病”,长期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对查出问题不进行整改处理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既放纵舞弊者,也伤害审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在审计整改过程中,应该多从宏观层面,多从体制、机制和制度角度深入。使审计工作与被审计单位工作重点相切、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合拍,为被审计单位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关注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情况。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可以采取的措施应当包括:审计整改跟踪机制,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采取审计意见和建议情况,以及审计移送事项处理结果情况。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税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的有关主管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内容之一。

3.有些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不是一两次简单的审计整改就可以消除的。审计机关需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勇于坚持,制度没有修改、机制没有完善,决不轻言放弃。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成果比较好,特别是由此带来了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应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对客观上管理能力弱水平低、业务不熟、力不胜任、自身整改有困难的,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对整改不认真或走过场的,应予以批评,促进其及时认真进行整改。对故意阳奉阴违,浑水摸鱼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同时,应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被审计单位和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审计整改对被审计单位科学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必须和有益的。

4.从趋势分析,应当呼应审执分离、权力制约的原则。切合审计整改要求、切合单位管理需求、切合法规政策要求、切合经济社会需求,为力避屡查屡犯,为促进根本整改,解决整改中的关键疑难事项,设立专门的整改机构。最终,根据形势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将审计整改从审计机关分离出来。

标签:;  ;  ;  ;  ;  ;  ;  

尝试“现场法”审计_审计质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