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论文

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论文

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

白亮 马献亮

中核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1

[摘 要] 随着当前城市化建设持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房屋的坚固程度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和使用问题,因此在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混凝土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产生的结构裂缝问题。目前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对该问题进行较好地解决。

[关键词]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

1 后浇带施工技术相关工作原理

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是将建筑的成本压力进行分散,解决建筑物中经常出现裂缝的手段。虽然结构设计和现行国家结构规范已经尽可能考虑了结构表面裂缝问题,但是在混凝土材料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环境和施工技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造成裂缝的出现,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采用后浇带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混凝土出现的裂缝。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要点是首先要选取能够随着气温等变化材料伸缩变化不大的混凝土,这些材料能够在相应的因素影响下,不会产生过大的热胀冷缩,然后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坚固性,混凝土的硬度越高,则强度越好。

“天涯秋光尽,木末群鸟还。夜久游子息,月明岐路闲。风生淮水上,帆落楚云间。此意竟谁见,行行非故关。”[5]

2 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2.1 用于处理沉降问题

在建筑设计上高层主体建筑和四面较矮的辅助建筑体基础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它们各自对地面的压力不同,所以下沉的幅度也不一样,于是在施工上分两步进行:第一先主体建筑,然后辅助建筑,经过一段时间下降量稳定的时候,以后再进行后浇灌带的施工把所有的建筑固定成一体;根据对连接成为整体后的结构体的后期沉降引发的重力作用计算,先现对主楼开始施工,待其工程完工基本稳定,再进行下一步辅助建筑的施工,使后期沉降幅度大致基本一样。在施工技术方法上也进行了调整:高层楼房对地面压力大,采用整体基础或先打装基础桩增加稳定性,然后灌注混凝土基础,并做埋深处理;低层建筑采用十字交叉梁基础,尽力使高低层沉降量接近一样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1]

中国经济在机遇与挑战中即将走过坎坷而又平稳的一年。在2018年行将结束时,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都更加强调“优化协同高效”,该精简的精简,该加强的加强,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2.2 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温度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是长时期的。比如夏季的时候比较炎热,建筑体就会产生高温度膨胀的作用力,对相互接触的物体产生挤压力量,后浇带能够克服因温度差引起的构建收缩或膨胀,缓解和消除由于此种因素造成的危害。在建筑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所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对由于温度而产生的物理反应,对此做出应对,设计预留相应的裂缝,施工时待沉降基本稳定后再进行后浇带浇筑,这样则可以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得到保障。

3 后浇带技术在房屋建设中的技术要点

3.1 合理计算后浇带技术在房屋建设中的缝隙宽度

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选择后浇带建筑材料的时候,需要增强对于质量的重视,确保在采购、运输以及使用环节正确控制建筑材料,接着就是需要设置质量管理理念和操作规范,确保施工时期的建筑材料质量能够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

3.2 注意对后浇带预留位置间距的计算处理

最后后浇带配筋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后浇带施工质量,由于梁板跨度比较大,就需要根据图纸的设计需求,来暂时性的断开钢筋。等到混凝土填充工作结束,再进行焊接钢筋工作。要是钢筋跨度比较小,就不可以将钢筋断开,掌握后浇带施工的配筋标准,而且需要按照承受较大内力的需求来进行判定,确保封闭之后承载力能够得到保障[3]

3.3 混凝土浇筑中后浇带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混凝土的浇筑工程中,应该对后浇带技术的缝隙空间进行提前预留。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在需要预留缝隙的空间进行钢丝网模板的搭建。使后浇带技术能够正常的在混凝土浇筑中发挥作用。对预设模板的设置应该充分地考虑后浇带技术的作用发挥,严格按照模板的设置流程进行设计处理,使后浇带技术能够发挥较好的功效作用,提行建筑物的建设质量。

3.4 后浇带在设置完成后的保护工作

后浇带在进行初步的凝固之后,应该清理掉缝隙之间的杂物。注意缝隙之间水泥的凝固质量,确定后浇带能够正常的发挥水泥凝固时的作用。在后浇带的利用完成后,及时的预留缝隙进行修补弥合,确定修补使用的材料能够紧密的和周围的混凝土连接在一起。对后浇带的修补部分进行一定的遮盖保护处理,使后浇带能够有效地恢复结构强度。

4 控制后浇带施工,提升质量的方法

4.1 选择合理的建筑材料

在对后浇带的宽度测算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后浇带技术留有的缝隙不能破坏整座建筑的工程强度和质量。在确定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后浇带应该设置的位置进行分析测算。一般缝隙宽度为800-1200mm。在对主要的受力点进行缝隙预留处理时,应该随时留意预留缝隙的变化情况,防止预留位置的建筑结构功能遭到破坏。

4.2 增强后浇带的配筋管理

在正常的建筑施工工序中,建筑的施工按照预先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建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原有的建筑建设顺序。后浇带的设置在实际的施工中,应该按照实际的建设顺序进行设置,避免出现建设过程中建筑的受力不均,造成的建设事故。在现有的后浇带技术施工经验来看,后浇带技术的设置间距一般为30-40m,确保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发挥功能作用[2]

4.3 封闭前后浇带施工的管理方法

要想避免在拆除模具的时候产生支撑体系变形以及挪位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混凝土结构质量,就需要在封闭前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首先就是减小施工荷载,增强对于模具辎重的控制,在这个时期也需要避免支护体系产生位移和松动的情况。

面对全新的发展环境,各医院必须紧紧围绕在战略部署的周围,深化理解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现实需要,实现对财务管理各岗位职能与责任义务的优化配置,进而为构建崭新财务管理组织奠定基础,适应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在实现岗位优化配置的实践中,应该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职能逐步强化这一视角之上,整合《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医院财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部署中的要求与路线指引,公立医院应该将进一步提高内部治理能力为基本着眼点与发力点,尽快构建起将总会计师作为核心的领导管理机制,使得财务部门可以尽快实现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实现财务核算职能与管理职能的相互分离。

5 结语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日益发展,后浇带施工技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防止建筑结构主体施工完毕后出现较多的裂缝,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上需要实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保证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较好发展。为了防止后浇带技术施工后出现较大程度的裂缝,因此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上长期以来,从地下基础底板一直留到屋顶,对于裂缝一直采取设久沉降缝的后浇带技术施工措施。

参考文献:

[1]温振,孙茂祥.探讨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6(09):206.

[2]王东苗.关于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08):123.

[3]池彬.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风,2013(14):168.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