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与研究:一种不受约束的有效性方法_特级教师论文

校本教学与研究:一种不受约束的有效性方法_特级教师论文

校本教研:不拘一格方有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听专家讲座一直是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然而,这种教研活动的效率往往并不高。有一次,一位外出听课回来的教师告诉大家:“一位特级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先作自我介绍,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很多来听课的教师都认识他。原来,这位特级教师去年在另一所学校举办过讲座,很多教师都慕名前往听讲。知道了这一情况后,这位特级教师当场愣住了,因为他此次要讲的内容与上回没有两样。最后,这位特级教师没有办法,只好将讲过的内容再讲一遍,台下举座哗然!”的确,对于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难免缺少“爱”的激情。

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路该怎样走呢?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一样,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我们只有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差异,构建多样化的教研方式,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同台竞技 现场诊断

星期日上午,局前街小学的一个教室里正在举行“对话、引领、成长——与特级教师共探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局前街小学的李娜、周志华老师分别执教了一堂六年级语文课和四年级数学课,随后,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徐斌分别执教了一堂研究课。

课后,全体听课教师对这4节课的教学特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展开了热烈研讨,并请特级教师对李娜和周志华老师的课进行现场诊断。许多老师还向特级教师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向他们征求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校本教研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但以何种方式与各级教育专家进行合作,各个学校的做法并不相同。一年来,局前街小学尝试建立了“教学导师团”,聘请退休的特级教师和市教研室原教研员定期来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这一批老专家,可以在备课组蹲点,以教学现场辅导为主要形式,在说课、听课、评课的系列活动中,引导教师开展课例研究。通过扎扎实实的课例研究,教师的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学校围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新秩序”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还组织了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同台竞技。通过教学研讨、学术对话等形式,让教师在交流中认识自我,在挑战中超越自我。

打开校门 开放研讨

4月10日下午,局前街小学的研讨室里正在举行“构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新秩序”主题沙龙研讨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不仅有本校的教师,还有本市的教育行政领导、教研专家和其他学校的教师。

这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开放式主题研讨活动。这种打开校门搞联合教科研活动的方式正是学校推进校本教研的一种新尝试。

联合研讨不仅是与专家联合,而且是与兄弟学校联合。因此学校的所有校本教研活动都面向兄弟学校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局前街小学愿意打开校门,与所有兄弟学校共成长、共提高,“让局前街小学成为引领全市小学教师共同成长的沃土,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让不同学校的人,不同层面的研究者,怀揣着对教育的理解进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本着这样的目的,局前街小学的教师和各位专家、同行,带着对教育改革的热情,成为研究的共同体。他们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中,先后围绕“课改以来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个模糊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教育教学新秩序的思考”、“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等一系列专题开展研讨活动。

网上交流 激荡思想

本期话题:怎样让“小红花”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低年级的教育教学中,评“小红花”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很多班级都有“比比谁的红花多”的评比栏。“小红花”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有哪些弊端?得到“小红花”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小红花”评比的内容有哪些?究竟怎样评“小红花”?

你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大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

讨论摘要

姓名:佚名 发表时间:2004年4月5日15时50分

评论内容:“小红花”作为孩子努力的一种目标,可以让孩子经历“目标——努力——成功”的奋斗过程。孩子每天捧着希望上学,背着喜悦回家。“小红花”把成长量化了,使“我成长、我快乐”的体验生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红花”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姓名:边缘人 发表时间:2004年4月5日13时17分

评论内容:我们在运用“小红花”这种评价手段时,能否考虑这样几个问题:评价的目的是单纯为了便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是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评价标准是否能因人而异(考虑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评价本身是否能不带搀杂其他非教育因素?

姓名:jj 发表时间:2004年4月2日8时16分

评论内容:“小红花”本是教师用来肯定和鼓励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但小小的一朵朵红花也会影响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红花少的为“落后生”,红花多的为优等生。孩子们在低年级就被定了位,这岂不是太可怕了?是红花惹的祸吗?不是,红花也无辜。

信息化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也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学校可以充分开发网络空间的潜能,开展网上论坛活动。这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也是对其他教研方式的有效补充。

在电教组的努力下,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焦点透视”栏目,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开展网上主题研讨活动。一年来,从“怎样让‘小红花’发挥更大的作用”到“我从军训看教育”,再到“课堂规则的建立与超越”……短短数月,几个专题的点击率近千。学校校园平台组织的几次主题研讨活动,不仅吸引了本校教师,还吸引了其他关注学校发展的人士。学校“焦点透视”栏目不仅打开了一扇校际交流的窗子,更构筑了一座让教育和社会沟通的桥梁。

主题聊天 不设围墙

母亲送来了一件红外衣,尽管我从不喜欢穿艳丽的衣服,但为了不让母亲扫兴,我还是答应母亲第二天穿上它去上班。

第二天,当我穿上红外衣出现在学校时,引起了许多老师的注意,因为我平时穿着较素。当我走进教室时,同样引来学生惊讶的目光。他们有的偷偷地笑了,有的嘀嘀咕咕。我想,他们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一定会有许多疑惑吧。正好下午有堂作文课,不妨以此为话题,来聊一聊,写一写。

下午的作文课上,我问学生:“今天,老师穿了一件红衣服,你们觉得怎样?”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出我所料,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问题:

“老师平时都穿较素色的衣服,今天怎么穿了一件这么耀眼的红衣服?”“今年是你的本命年吗?”……

学生的问题提完了,我便开始“答记者问”。

“我呀,从小就不喜欢红衣服,觉得太耀眼。长大以后,我也从不买红衣服。我的这件红衣服是我的母亲送给我的。”

“老师,既然你不喜欢穿红衣服,你的母亲为什么还要送你红衣服呢?”一位学生忍不住又举手问。

“母亲觉得我穿得太素,显得老气。她希望自己的女儿穿得漂亮些,显得年轻些。还有一个原因,母亲年轻时正遇上‘文化大革命’,那时的衣服都是灰色、青色的,色彩不丰富,款式也不多,所以母亲年轻时没有穿上漂亮的衣服。这一直是她的遗憾。现在,红衣服到处都可以买到,可母亲却老了,觉得自己不适合穿了。于是,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穿上红衣服。所以,尽管我不喜欢穿红衣服,但为了不辜负母亲的一番好意,为了母亲的微笑,我还是穿上了红衣服。”

说到这儿,我发现孩子们的神情变得凝重了,有些学生的眼中已有了泪光。

我接着问:“你们听了这件红衣服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吗?”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我很羡慕老师,有一个关心你的妈妈。”“老师,我觉得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有时妈妈给我买一件衣服,我不喜欢,就不肯穿,惹得妈妈生气,我觉得很不应该。”“老师这么大了,你的妈妈还这么关心你。妈妈真是伟大无私。”

“那么,就请同学们把有关红衣服的故事写下来吧!”

红衣服的故事讲完了,一堂作文课结束了,但爱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这是蒋老师的教学故事,这是一堂成功的富有生命气息的作文课!这堂课结束后,蒋老师把她的故事讲给其他教师听,并挑了几篇习作读给大家听,大家当即觉得有必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于是,围绕“预设和生成”、“作文教学如何在生成中选择教学内容”、“学科教学育人的目标”……教师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作家走在路上,会发现很多创作的素材。作为教师,我们也能记录下生活、工作中的点滴感受,只要做个有心人!”这位素来默默工作的蒋老师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几句话。随后,《三个电话的启示》、《改变自己》等教学故事在她的笔下诞生了。在这些故事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已经渗透进教师的血液里。

近两年来,课后主题聊天成了局前街小学校本教研的又一种新形式。

有一次,在办公室,一位语文教师对一位数学教师说:“你们数学开的研究课内容是否太窄了?总是上活动课,怎么不见你们上计算课呢?”于是,数学备课组的老师就在课后聊起了这个话题:

“计算教学,以计算法则教学、规律教学为主,这种教学,似乎是一种‘告诉’,没有必要进行研究。”

“在已往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复习引入暗示方法,总结方法广泛运用’,这种教学不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也没有必要组织小组合作。情境的创设仅仅是为了改变计算题枯燥的呈现方式,与法则本身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呈现的问题本身也不具有挑战性……”

从学习方式的转变到学习内容的安排,这个备课组的数学教师围绕计算教学展开了研讨,最后,决定选择本册教材中的计算内容上研究课,寻找计算教学方法的突破。

这样的主题聊天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且逐渐呈现出一个优秀教师带动一片的现象。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也积极倡导课前课后的主题聊天,努力营造一种让学习成为需要,让研讨成为习惯,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教师职业文化氛围。

标签:;  ;  ;  

校本教学与研究:一种不受约束的有效性方法_特级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