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论文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论文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研究
——以临沂大学为例

孙士生

(临沂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临沂)

摘 要: 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学校和教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新时代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通过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的分享、培训、考核和管理机制,通过过程及结果评价的有效控制,不断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教技〔2018〕6 号) 指出,目前我国信息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1]面对这种挑战,2.0 行动计划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这个文件虽然是普适性的,但笔者认为对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经过20年外延式扩张,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已进入内涵式提升阶段,教师必须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本文拟围绕落实教育部2.0 行动计划,以临沂大学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许她从未轻易信任过人的本身,却信任肉体。它是不附带形式理论的光明的存在。没有权力,没有谎言,没有怀疑,没有惶惑,没有贫乏,没有对抗。幽蓝明亮的生命火苗。只有交付,融合,芳香,天真。情欲被提炼至在一切被冲破的瞬间,肉体在虚空里碎裂。人也许应该在这样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死去。这深刻喜悦逼近死亡边缘。而死亡,也许是人最为终极的渴望。

以前海滩上人很少,到处都是贝壳;现在,海滩上贝壳要比人少。水上摩托艇和沙滩直升机不停地忙碌,不断发出嗡嗡呜呜的声响,海面一片喧嚣;海边布满遮阳伞,游人如织,海滩一片吵闹——照我看,海没有以前的蓝,连沙都没有以前的白。

一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合理地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能力。[2]一般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的认知能力;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能力。

信息化教学的认知能力,是教师能否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诸环节进行合理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教师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灵活利用基础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视频、音频录播和处理等。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教学改革的想法或能力,总结形成个人信息化教学的独特方法。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是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整体。

二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己成为学校和教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无论是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认识不足,理念更新不够,还是信息化教学设备不足、环境不优等问题,都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可通过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的分享、培训、考核和管理机制,通过过程及结果评价的有效控制,不断推动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从产品属性来看,改革开放40年,图书已成为市场经济的特殊商品。改革开放40年,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保持着精神文化产品的固有特征,又展现出了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图书出版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也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人民群众作为图书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反过来也刺激图书出版的发展变革。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思想理论创新是神圣的使命。学问之道的最高理想,正如古人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境界,是每个真诚的学子都在内心中追求的。走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能忘记我们未来的使命,那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新上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财力有限,开始忙于铺摊子扩大招生规模,课程按时开出是重中之重,信息化教学水平高低无关紧要。但随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开始加强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培训,从学校到学院都提上了议事日程,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但由于缺乏有效考核评价机制,许多教师缺课或走形式,实际培训效果没有实现预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仍然提升缓慢。主要原因是领导重视不够,重科研轻教学,认为学校之间的竞争是科研水平的竞争,教学是弹性的,信息化教学投资太多不值得,况且上级也没有硬性规定。存在只要学校层面尽到了一般性引导、督促的职责,教师能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生意见不大,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是否得当,都是教学形式问题等等误区。

1.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参差不齐。调查表明,虽然教师都能运用PPT 授课,但是应用信息化教学动力不足,只有36%的教师愿意主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参加过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教师占80.8%,19.2%的教师从没参加过培训,主要靠自学。结果显示,一些基础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微信、QQ、视频、音频录播和处理等,多数教师能够较熟练地使用,但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软件,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微课、动画制作等,62.7%的教师从没使用过。

3.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能力不强。调查显示,45% 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平台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如何加强师生互动考虑不多;55% 的教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没有强化学习过程管理与过程性考核,对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理念模糊。不同专业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挖掘整合能力差别较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网络化教学效果的空间很大。

三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缓慢的原因

(一)内生动力不足

术中导丝断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操作技术不当,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出现与导丝成角,螺钉旋入过程将导丝截断,其次是导丝反复使用。

尽管近几年该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持续增强,但笔者对229 名不同年龄不同专业教师的抽样问卷显示,结果并不乐观。

(二)外部压力有限

2.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一般教师都了解教育技术理论的工具价值,但仍有42%的教师采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式教学方式;37.6%的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只有20.4%教师尝试利用雨课堂、蓝墨云、学习通等教学形式。数据表明,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交流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

笔者所在的临沂大学, 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成先进的教学服务数据中心、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大力推广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智慧教学软件,建成智慧教室16 口、微格教室12 口,网络教学空间、在线课程平台日益丰富。已设立68 门在线开放课程,有1 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在校开放课程,5 门课程入围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最受学校欢迎”“最受学生欢迎”的前20 门课程。计划到2020年底,全部课程完成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形成多元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和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展,很多年轻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课堂教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辅助,因而学习信息化技术兴趣最高的是年轻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水平最高的也是年轻教师。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年轻教师大部分面临职称晋升,科研压力比较大,也不愿把太多时间用在钻研教学信息化方面,所以内生动力不足。而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一般从事教学二十年以上,对传统教学方式驾轻就熟,他们本来计算机技术就不高,精力又开始衰退,所以学习压力大,有畏难发愁的思想,感觉会用PPT 就行了,使多媒体变成了单媒体,信息化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尚未真正认识到‘互联网+’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支撑条件,特别是为教育教学内容开发、设计、管理和评价提供了便捷方式,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3]

(一)分享机制

信息化教学技术不是信息技术与内容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信息技术与內容教学的有机融合。从技术的角度看,信息化教学解决的是内容教学,从内容教学的角度看,信息化教学运用了新的技术。借鉴传统精品课程模式,组织同专业教师信息化经验分享,通过互相交流、分享、讨论,取长补短,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017年以来,临沂大学紧密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主题,面向全校教师征集信息化典型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授课实录案例,总结和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培训机制

教师发展中心等管理部门要掌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适时组织开展培训、竞赛、研讨,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搭建活动平台。[4]临沂大学组织实施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轮训,采取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的方式,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等形式,对青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要求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教师探索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学校教务部门培训为主, 但由于人数众多、专业不同,培训效果往往不佳,二级学院应结合各自教学特点和教师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三)奖惩机制

合理的考核有助于保障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临沂大学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轮训每期培训结束后,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对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人事处、教务处及教师所在学院备案,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依据之一。改革评教评学方式,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和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多数高校没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中。应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对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教师,其取得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样同等对待,给予经费支持,大力营造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5]

(四)管理机制

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是通过机器、资源实现人与人之间知识传播的活动。按管理对象来分,信息化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人才、软硬件及信息资源的管理。但是,目前地方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人才管理等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因此,需要学校整合信息化资源,完善管理制度,把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和教研室,最大限度发挥好信息化资源的作用。临沂大学成立了由教务处牵头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小组,负责全校课程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推进。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环境、数据存储空间和网络服务等。

综上,在“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面临很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素质提升的机遇。引领信息化教学的先机,学校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合力推动的过程,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是关键,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培训,加大信息化校园建设,健全激励机制,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EB/OL].http://etc.hzu.edu.cn/2018/0420/c877a156035/page.htm

[2] 转引自张圆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10):108-109.

[3] 李丹丹.论新时期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8):215-216.

[4] 张学华,何聚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9):32-34.

[5] 张忠华,周萍.“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17-19.

本文引用格式: 孙士生.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9):150-151,16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9.056

基金项目: 临沂大学2017年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提升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孙士生,男,汉族,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改革。

标签:;  ;  ;  ;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