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兵
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地提高,我国的道路工程建设也不断地发展。道路工程的建设情况关系着整个道路工程的使用,然而当前我国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存在诸多的技术问题。因此,开展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积极探讨,对我国道路工程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应当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努力完善提高道路工程人员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道路建设的整体运行与发展。
关键词: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引言
对于道路工程而言,若想提升整个道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需要及时开展路基填筑工作,严格规范土壤含水量,保证各项参数都能符合要求,在机械设备的碾压下,能大大增强整个路基的压实度,然而往往会在软土地基阶段发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1道路工程软土地基的特点
软土地基因其压缩性较强、抗剪强度低、排水固结难度大,影响着地基的稳定性。如果施工人员缺乏对特定施工处理技术适用范围的认识,施工设施不达标,或者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条件而对软土地基处理失当,则会出现路面沉降,无法承受车辆荷载,进而出现路面不平、破碎等问题,影响通行安全。
2软土地基的危害
2.1浸水危害
若是在投入使用后,排水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排水不畅,地基则极易出现浸水现象,对于地基的损坏是巨大的。浸水过多的路桥在通车荷载过大时,轻则出现路面高低不平或是路面位移现象,重则极其容易在含水量大的区块出现地基下陷或大片塌方,对民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2.2路基强度低
对于市政道路工程来说,其本身对道路路基的强度与使用年限存在着较高要求,而这主要是为了保证道路的行车安全。但对于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软土路基来说,天然软土强度不高、较为容易因挤压与震动导致强度下降都使得路基强度得不到保证,这种强度较低的路基自然不能满足市政道路工程需求,路面变形和沉降现象也很容易因此大量涌现。
3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3.1粉喷桩技术
软土地基结构的施工过程中使用这种技术相对较为频繁,对于那些稳定性相对偏低的地基结构上使用专业的施工机械来完成钻孔是粉喷桩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固化剂注入地基结构之中,并且促使固化剂中的水成分能够快速的蒸发,最终促使软土地基稳固性有所提升。水泥以及石灰是众多固化剂中使用概率最大的物料,并且成本相对较低。施工之前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仔细勘探,做好原地高程数据及土工试验信息的记录。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需求来完成粉喷桩位置的确定。在开始建造的时候务必要充分的从各个层面进行考虑,结合现实情况来适当的调整各个参数,确保粉喷桩的稳固性,如果想要确保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一些外加剂。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隐形粉喷桩,能够有效的提升地基结构承载负荷的能力,为项目结构质量的保证工作创造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平整度以及稳固性的保证可以依赖后续的黏粘性土层以及沙土层来确保。再有,在实施建造的过程中,要控制好钻机的工作质量以及粉喷高程的范围,进而达到控制桩柱高度的目的。组织专业人员在固定的期限内对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工程进度进行检核,除了这些工作之外,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要对机械设备各个零部件进行检核,为项目正常开展创造基础。
3.2表层排水法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数不胜数,而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便是表层排水法。在处理某些土质较好但含水量过大的软土地基时,会在填土之前进行开挖沟槽工作,以利用沟槽将地表水排出,降低地基含水量,促使施工设备可在地面上顺利施工。并在沟槽中需填入具有优质透水性的砂砾及碎石块,以此让沟槽成为盲沟。布置沟槽的排布也需考虑地形地貌,地形的勘察对排水方案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利用原有地形坡度帮助排水工作进行科研,大幅降低排水工作的工作量,但应注意其他开挖部位的地表水流向,不可让其再影响填土工作。在控制填土沉降时,地势坡度需要引起重视,为提升沟槽的排水功能,可缩小沟槽与沟槽间的间隔距离,虽然这样布置些许沟槽会出现栏断的情况,但整体排水性能并不会遭受影响。沟槽的宽度一般在0.5m左右,深度则是保持在0.5~1m的跨度之内,并且空排水管放置于沟槽内部时需做保护工作,质量优良的反滤层是首选。
3.3抛石挤淤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应用在鱼塘清理方面。软土层往往位于地表之下,因而要改善土质其难度可想而知。应用抛石挤淤进行处理之时必须要确保整个过程要能够完全依据设计标准来实施。在软土层表面较为平坦之后是,抛石填满布局方式可选用三角结构进行布设。在抛石逐渐增多的痛风石,片石将逐步显现,此时便需应用粒径较小的石块来填充孔隙,最后再对土层进行碾压夯实。
3.4应用强夯法进行施工
相比较一些化学方法,强夯法属于物理方法。是根据软土地基含水量大的特点而生成的方法。专业的施工人员需要对土壤的施压重量进行严密的计算,将强夯过程中产生的力度以及惯性产生的力度计算准确,之后在施工的土壤区域进行反复的强烈的夯实。运用人为的力量将土地进行压缩,以此来减少土壤之间的缝隙。这样做不仅能提升土壤的强度,而且降低了软土地基的压缩能力。更好的提升道路工程的质量。当然,强夯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方法只适用于土壤较浅的地基,遇到软土比较厚重的区域,此方法并不适用,因此在选择强夯法之前,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土壤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道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有关技术人员应切实加强对施工地质环境的前期勘探工作,详细了解相关的地质特性,对于软土地基必须要结合实际状况确保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选取出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方法,并以此来促进整体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能够达到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并且还应关注于施工环境的有效保护,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践行于实际行动当中。
参考文献:
[1]耿军伟.市政道路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处理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4):91+153.
[2]王旭峰.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双向水泥搅拌桩的技术处理[J].南方农机,2017,48(2):94.
[3]巨腾飞,鲁非凡.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7,(9):238.
[4]杨梅生.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规划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24+228.
论文作者:胡跃兵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土地论文; 沟槽论文; 道路论文; 工程论文; 方法论文; 地基论文; 路基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