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探究论文_候,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210023

摘要:“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几何知识,在这节课程知识学习前,由于已经有线段、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的学习铺垫,这就为“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本节课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一对全等三角形经过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的变换后准确找到对应的边和对应的角,这样才能进一步判定三角形全等。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设计方式作出探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三角形、创设情境、

一、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探究

1. 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下列图形,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发表自身的见解。显然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充满美学特征的图形展示,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然后教师就可以借此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观察屏幕展示图形,找出图案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②列举出生活之中类似图形的实例?

图1

这样情境创设的教学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关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联想,并促使学生进一步的联系生活,促使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调动和激发,获得关于“全等”及“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体验,并带领学生顺利的进入到课程知识学习中来。

2.分析概括,引入概念

结合教学情境创设和学生自身的观察体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引入概念,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教师可先为学生做出示范,给出“全等形”的概念,如“若是将两个图形放在一起,图形之间可以完全重合,则表明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这样的两个图形可称之为全等形”,然后让学生参照“全等形”概念,对全等三角形概念做出总结。如在笔者执教的班级之中,就有学生通过情境观察和教师对全等形的解释,为“全等三角形”做出了定义,即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之为全等三角形。虽然这名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解释,没有完全用数学标准用语,但是已经基本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引出,由于知识来自于学生主体构建,引出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3.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动手操作要求:即准备一张图片卡纸,①如图1所示,△ABC沿着BC平移,得到△DEF,并将图形画出来;②如图2所示,将△ABC沿直线BC翻折180°,得到△BCD,同样将得到的图形画出来;③如图3,把△ABC绕顶点A旋转180°得到△AED,将将得到的图形画出来。问:△ABC在平移、翻折、旋转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化?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图2

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动手会发现,三角形在平移、翻折、旋转过程中,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依旧对应重合,因此各图之间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对全等三角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同时可促使学生形成直观感觉,为后续学习找到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奠定了基础。

4.小组合作,探究性质

有了上述的相关教学铺垫,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性质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攻克课堂知识学习重点、难点。如在笔者指教的过程中,采用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按照4~6人为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每个小组之中选派出了一名小组组长,然后为学生布置了如下探究任务:①观察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顶点、边和角的特点;②请用数学符号的方式表示两个三角形全;③讨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方式, 紧扣全等三角形课程教学知识重点,学生会在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对应”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图形的符号表达方式,并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性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并不是教师直接喂到学生嘴里来的,学生有了自身对知识主观认识和看法,这无疑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体现,因此是一种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5.课堂练习,巩固理解

在这个环节除了设置基本的练习如“如图所示,△ABC≌△EDF,且∠A=∠D,边AB=DE,请结合这些条件,找出三角形△ABC与△EDF另外两对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活动,比如笔者给所在班级的学生一对全等的三角形,让两两一组,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方式,画出不同的组合图形,并且找出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复杂图形的辨析、识别能力,同时进一步的深化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以及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几何构建思维,促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此外,还为学生接下来的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出了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价值。

二、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等三角形”知识学习,是学生踏入几何世界的敲门砖,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几何世界的奥秘与神奇,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几何构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之中笔者介绍了自身的“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引起更多教师同仁对这一节课程的教学研究,以此为学生的初中几何数学知识学习增添助力,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论文作者:候,娟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9年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探究论文_候,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