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影响及对策_经济衰退论文

美国经济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影响及对策_经济衰退论文

美国经济由盛转衰的影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对策论文,盛转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2)05-0014-04

美国经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滑波,出现衰退迹象。据资料显示,美国经济从2000年9月以后,增速减缓,主要经济指标开始恶化。就GDP增长率而言,2000年第四季度猛降为1%;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为1.3%,原估计为2%;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只有0.7%。根据美国经济权威机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标准,只要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就可判定为“经济衰退”,现在“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已符合衰退的标准”。[1]第三季度加上"9.11"事件的影响,增长率则降为-0.7%;第四季度增长率为1.0%,2002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2.0%。

一、美国经济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的周期作用,美国新经济未能幸免

美国经济自从1991年以来,在以电子网络、新材料、新工艺、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高新科技产业为先导,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并带来了8、9年的无通胀型高增长。美国朝野对此津津乐道,并声称美国已经消除了经济周期,无通胀型高增长可无限持续下去。但还是有些头脑清醒的学者发出逆耳忠言,认为当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没有周期的时候,正是经济发展已经到达该周期顶峰的时候了,接下来的必然是步入衰退。现实不幸被言中,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高科技对生产力的帮助已至饱和点,网路泡沫纷纷破灭,美国新经济长生不老的神话被打破了。

(二)企业盈余预期不佳,资本支出锐减

有专家认为,前几年企业获利率动辄在二成以上的好光景,恐将成绝响。在目前美经济全面萎缩的大气候下,企业盈余预期更是严峻,导致资本投资下降也在情理之中。而这又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投资具有乘数作用。据美联社5月6日消息,风险投资家在科技业大出血后止痛疗伤出手谨慎,造成风险投资额在2001年第一季度创两年来的最低点,比2000年第四季度下跌40%。另据美媒体消息,晶片大厂美光科技公司(MicronTechnology)宣布2002年资本支出缩减44%。事实上,资本支出锐减,正是这一波经济趋缓的罪魁祸首。在企业投资复苏之前,美国经济顶多只能痛苦缓慢地改善,甚至继续陷入衰退。[2]

(三)能源危机全面暴发,导致成本上升、通胀压力加大

美国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能源危机(Energy Crisis)是引发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是否衰退的重要标志。1959年中东战争暴发,引发世界石油危机,随后美国经济衰退;1972-1974年又暴发再次世界石油危机,美国经济也同时陷入衰退。这次首先是美国国内出现能源危机,随后经济开始衰退。从2000年4月份开始,首先是加州出现电力危机(PowerCrisis),随后又是加州等西部11州出现天然气危机(Gas Crisis),年底又发生了全国性的石油危机(Petroleum Crisis),主要是汽油短缺、价格飞涨。加州等一些地方还存在淡水严重不足,企业、居民用水价格猛涨。加州是这次能源危机的重灾区,从2000年年底开始轮流停电(Turn Blackout),天然气价格是外州的11倍多。在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情况下,引起牛奶、蔬菜等食品和其他商品价格的连环上涨。

(四)经济结构失衡,是美国经济的内伤

一般比较乐观的报告认为,美国经济可望在2002年下半年反转向上。但是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在5月中旬发表的报告指出,美国这波不景气可能会比预期历时更久、幅度更深。原因是其家庭储蓄率偏低,经济帐目逆差居高不下等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积累已久。报告还指出,“美国调整失衡结构的时间延宕愈久,未来引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愈大。”[3]

(五)"9.11"事件,加速了美国的经济衰退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同时对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枢,发动了美国建国以来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使美国本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9.11"事件后,美国的失业人数增加了100万,失业率达到5.6%,创下了6年来的最高记录。更为严重的是,它进一步打击了人民的消费信心,使本已陷入衰退的经济雪上加霜,经济复苏之路更长了。"9.11"事件甚至可能改变美国的经济大局和政府经济政策,其影响极为深远。

二、美国经济由盛转衰对本国和全球的主要影响

(一)对本国的主要影响

首先,对美国高科技产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可以说这次经济衰退发端于高科技产业,同时受伤害最深的恐怕也是高科技产业。由于高科技股票价格的暴跌,引发了网络泡沫的破灭,严重伤害了股民和风险投资家的利益,加上能源危机,使得高科技投资锐减,产业严重萎缩,裁员之风席卷全行业。

其次,对一般企业而言也是大伤元气。高科技产业的“萎缩症”,也感染波及到一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整体经济不佳,网上零售商也是难上加难。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不是被迫破产,就是需要“瘦身”。

再次,对老百姓而言又体验了一次久违了的“紧日子”。公司频频裁员,而企业考绩使得员工人心惶惶。谁被裁,谁留下,员工表现是重要依据。一旦被裁,不仅意味着没有收入,也意味着失去了房产(家)。加上能源危机,物价上涨,因此,不得不过“紧日子”。

最后,对美国人心理造成最深打击莫过于“新经济神话”的破灭和缺乏“安全感”。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人的优越感非常强,加上经历近十年的无通胀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人更是“财大气粗”。理论界也认为美国从此进入了长盛不衰的新经济时代。这次经济衰退,对于美国经济本身而言,不过是前进路程当中的一次小风暴。而对于美国人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也许是难以接受的,但却是深沉的。在解释什么是“新经济”的核心时,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Andrew Grove)有句名言:“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而学者经过修饰后的解释是,以高新科技发展为先导的“投资、创新和竞争”。在这个循环中,投资、创新和竞争压力环环相扣。至少在过去长达9年维系4%增长率时,这套理论相当具有说服力。到如今,经济降温,高科技业掉入衰退深渊,这套新经济理论也就倍受质疑。[4]尤其是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美国人甚至觉得呆在家里都不那么安全,何况外出购物或旅游。

(二)对全球的主要影响

美国经济衰退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美国是当今高科技产品的最大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由于其高科技业的萎缩,必将导致世界性的高科技业萎缩,像半导体、芯片和通信产品已经严重供过于求,生产、经销商的利润都大幅下降。美国也是最大的贸易国,由于经济降温,必将减少进口需求,仅2001年2月份进口的大幅降低,美国贸易赤字达一年来的最低水平,反映出经济衰退已经使美国减少了对国外消费类产品、原油和资本品的需求。美国毕竟在过去9年中充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今美国经济率先步入衰退,加之遭遇"9.11"恐怖袭击后,不仅对美国经济,而且对世界经济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有人指出:“‘9.11’恐怖袭击改变了美国的政策,也改变了经济活动的面貌,令世界进入了另一全新阶段。”[5]

当然,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仅就对外贸易而言,据美方统计,我国出口的40%是流向美国的;据我方统计,我国每年对美国的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5-30%。过去,我国的出口每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而2001年还不到6%。

三、美国应对经济衰退的治理对策

2001年元月,布什正式入主白宫后,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挽救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

(一)以减税为核心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小布什在总统竞选期间,为刺激逐渐陷入低迷的经济,就提出了未来10年减税1.6万亿美元的宏伟计划。其减税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未来10年总减税金额1.6万亿美元,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率(由原来的15%、28%、31%及最高的39.5%,分别减至10%、15%、25%、33%等),提高目前每人500美元的儿童抵税额,削减“婚姻惩罚税”,以及废除遗产税。但在2001年5月下旬国会众参两院通过的,却是一个大打折扣的减税计划,即在未来11年内,总减税金额降为1.35万亿美元;个人所得税率前4项在2001年内分别降低一个百分点,最高税率降到36%,而不是33%,并逐步实施降低所得税的措施,直到2007年才完全生效;把目前每人500美元的儿童抵税额提高一倍,削减“婚姻惩罚税”,逐步废除遗产税,直至2011年完全废止。[6]尽管如此,这仍然是美国20年来最大的一次减税计划。它被布什总统和共和党誉为是振兴经济的“及时雨”和“强身剂”。但对此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美国温和派及贫困州区代表占多数的参院财政委员会就认为,减税计划除偏袒富人,对经济成长并无多大益处。

(二)以降息为先导的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配合布什总统的减税方案,进一步刺激低迷的经济,美联储在2001年上半年连续6次下调利率,下半年又降息5次,全年共降息11次,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5%调低至1.75%,贴现利率从6%调降至1.25%。联邦利率已降到近40年的最低水平,也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入主联储局以来最为激烈的降息行动。联邦基金利率决定了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而贴现利率是联储向其他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美联储希望透过降低联邦基准利率,来增加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从而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以推动消费者和企业加大开支。[7]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降息的效果要到6-12个月后才能见分晓,以及是否配合消费和投资意愿上升,而使整体景气明显复苏。

(三)以刺激经济为要旨的年度预算方案

布什总统在2001年4月中旬公布了2002会计年度联邦预算案,金额高达1.96万亿美元,整体开支比前一年增长6%,开支增加的包括教育、国防、生物医学研究等计划;为配合其庞大的减税计划,布什在预算案中大砍了数十项联邦计划。但却特意追加安排了总额10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预算,其中,2001年安排600个亿,2002年再安排400个亿。[8]"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又向国会提出了新的经济振兴计划,可见其急于刺激经济成长的良苦用心。

(四)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的长期能源政策

针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为缓解美国人所受能源危机的痛苦,布什总统在2001年5月17日宣布了其“能源计划”。该能源计划的重点包括:鼓励开发新油田,重新考虑启用原子能发电,鼓励人们使用其他能源,延长现有原子能发电厂的寿命,拨出40亿美元优惠税款用于民众购买省油汽车,鼓励商人建更多炼油厂和发电厂,放松对环保标准的尺度,铺设更多的天然气管道。[9]对此,美联社洛杉矶5月17日有篇文章就指出:“加州人对能源计划失望——燃眉之急总统无解,节约能源民众自救”。环保人士更是抨击这个能源计划是“牺牲环境和民众长远利益,而使石油等能源巨头们获利”的计划。

在采取了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美国经济今后的走势如何?目前中外理论界存在着四种观点:一是"L"型(即长期陷入衰退);二是"V"型(即反转向上);三是"U"型(即有一个较长的衰退期);四是"W"型(即反复震荡走势)。笔者认为,从近期来看美国经济的走势应该是"U"型。(注:根据近期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因素综合分析后,本人仍然认为美经济发展趋势是"U"型,即经济距真正复苏仍有一段路程。)

四、美国治理经济衰退举措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一)重新认识知识经济及新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美国通常称之为“新经济”,以区别于以机械化和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美国是知识经济的发源地,也是知识经济发展较为全面的国家。美国为什么能实现经济转型,进入“新经济”时代,这主要得益于90年代初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偏执狂”。笔者认为后面这一条更重要,也更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目前正迈入知识经济“门槛”,更应认清知识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认真总结美国的经验教训。既要大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为知识经济发展打基础;又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我们自己的“偏执狂”。

(二)对新经济及产业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美国实现从传统经济到新经济的转型,也就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笔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发现,美国除了保有少量的像汽车、石油、钢铁、机械制造等基础性传统产业外,其他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其产业结构逐渐“软化”和“轻型化”。这从美国市场上更可感觉到,从食品到日常生活用品,绝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它自己主要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既要紧盯世界潮流,瞄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最新动向;更要结合我国实际,循序渐进,不可盲目“攀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旧经济”的那些产业,对我们来说大多还是“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们增长率的源泉。在适当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不可弃,还大有可为。

(三)对宏观经济调节手段运用的借鉴

从美国政府应对此次经济衰退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举措来看,我们起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借鉴。一是正确处理“混合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把握政府适度干预和宏观调节的度。这次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布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仍保持头脑清醒,即始终维持美国经济最大的自由度和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注意把握政府适度干预和宏观调节的度。这对于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是很值得深思的。二是因势利导,综合利用各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9.11"事件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国际政治军事战略,也改变了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美国政府正在考虑更多地主动介入经济事务,积极利用各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以重振美国经济,并确保其世界霸主地位的经济基础不被动摇。对于美国政府的这一不寻常举动,很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收稿日期:2001-09-05

标签:;  ;  ;  ;  ;  ;  ;  

美国经济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影响及对策_经济衰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