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中民营企业家价值取向研究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资本市场中民营企业家价值取向研究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资本市场中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民营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6)01-0126-05

证监会近期完成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问题的调查,其公司总裁顾雏军因涉嫌经济犯罪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一年前的“郎顾之争”,在人们还记忆犹新之时,以这种方式画上了句号。顾雏军是在2001年,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对科龙电器实施重组,在短短的4年中,从辉煌到消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今天,民营企业家已成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方向问题上,人们对其寄予厚望,而在资本市场屡屡引爆的案件中却让人大失所望。顾雏军倒下了,引发了新一轮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危机,也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在资本市场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应选择何种价值取向,如何健康地成长,则令整个社会所关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否是扶不起的阿斗?对此众说纷纭,笔者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准确判断资本市场中民营企业家的作用。

一、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为何频频触礁法律?

为什么要以民营企业家作为分析对象,这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将要以民营企业作为扶持对象,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要加速产权制度的私有化,而私有化的产权代表是经济领域中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希望,所以,关注这个群体的成长和发展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多政策方面的扶持和倾斜,使中国的民营企业从规模到数量都得到迅速发展,很多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成为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大多数民营企业家能够合法经营,认真履行公共公司的社会责任。但也有部分民营企业家仰仗市场对其信任,在短短的几年中曾将中国的资本市场搞得人仰马翻。其典型人物主要有:

张海,借助于浙江国际投资公司的招牌,于2002年初,以3.38亿元的价格收购健力宝75%的股权。从2002年入主健力宝公司,到2004年8月被公司董事会罢免董事长职务。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张海等人疯狂地以作假账、虚假投资、虚增库存、虚增销售等方式挪用、抽走、转移、侵吞健力宝资金达7亿多元,导致健力宝公司资金链断裂,经营举步维艰。

顾雏军,2001年以虚假出资设立顺德格林柯尔空壳公司,作为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台,并于同年10月以违规手段收购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冲转坏账等方式,将公司做出盈利;2004年在公司亏损6000万元的基础上,顾雏军的个人年薪却高达600万元,占亏损额的1/10,急于套现可见一斑。科龙电器在2005年第一季度账面还显示有24亿元现金的情况下,到第二季度竟发生账面无款支付职工工资和各种债务,从而导致公司停产。在此期间,顾雏军连续收购了美菱电器成为其控股第一大股东;出资4亿元资金入主亚星客车。由此可见,顾雏军,是盗用科龙电器的生产经营资金来进行资本运作,来扰乱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拖垮了科龙电器。

德隆唐氏兄弟,更是借助于资本市场投资和融资的漏洞,以“四两拨千斤”的资本运作技巧,形成爆炸式的财富积累速度。自1996年入主新疆屯河以来,通过各种财务工具获得融资资金达300多亿元。唐氏兄弟,利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又不断地投资、融资、抵押、贷款、再投资。到出事前,该公司已拥有近200个子公司和孙公司。其入主上市公司,一是为了坐庄炒股从中牟取暴利;二是通过上市公司进行配股、增发股票等形式实现再融资。在其盲目扩张中,充斥了违规交易的黑洞。当资金链发生断裂时,就相当于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其结果,掏空了重庆实业,拖累了数十家上市公司,拖欠数十家银行巨额贷款。唐氏四兄弟的违规操作,严重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急剧震荡、使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使上市公司丧失了公信力。

熊猫移动总经理马志平,在其掌控熊猫移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给熊猫移动留下了十几亿元的应收账款和4亿多元对其私人公司违规贷款的担保。

这些民营企业家之所以会胆大妄为视法律如儿戏,将上市公司玩弄于股掌之中,无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制度原因

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虽然逐步健全,并基本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体系,但制度之间不衔接,存在漏洞太多,为人为操纵创造了空间。另外,各项法规制度执行中的监管力度不够,使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出现人治大于法制,各种法律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如《公司法》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的公司应按规定的设立标准和出资形式办理注册登记,可是实际中虚假出资的公司比比皆是,《公司法》执行中的弱化,使人们对法律缺乏敬畏。又如,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由于减值金额的确定充满主观性判断、减值转回没有统一标准,使减值会计成为目前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最有效的工具。又如补丁报告,实际上是游走于真实与虚假之间的游戏,可是监管部门对其毫无办法。正是这些制度上的缺陷,使违规成本远远低于违规收益,促使部分民营企业家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二)政府有些监管部门不作为

资本市场是一个持续监管的领域,对上市公司所上报的会计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对其做一些基本的分析和比较,要从形式上确认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特别是会计数据,如果将上下年度的指标进行简单的比较,就能发现很多问题。可是,从我国资本市场揭露出的大案要案,看到的是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没有做任何比较和分析,对严重违背基本常识的财务会计报告也没有给予制止和纠正,由于政府监管的不连续,对存在的问题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原则,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和蔓延。

又如,中国证监会网站是中国的门户网站,其中会计部网页在2002年前持续反映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动态信息,对中国会计界了解世界,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情况具有很大帮助。可是,2002年之后该网页竟没有任何信息,已有的信息竟也全部删除。从其网页的变化,就能明显地看出人事的更迭、制度的变迁、人的情绪化动态。其实,作为证监会要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必须提供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具体规范,其中包括国际会计准则,这应是其工作的基本职责。可是,从删除的做法看,监管部门将这种信息披露并不认为是分内的事,而是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服务功能的转变令人不解,中国的各个执法和行政部门不应因为人事的更迭而发生职能的变化,或者发生服务功能的减少。

(三)个别地方政府助长了违法违规行为

顾雏军重组科龙,从其设立壳公司到入主科龙,整个运作过程明显不符合法定程序,而地方政府一路呵护,为顾雏军加速对上市公司的掠夺创造了条件。“四砂股份”的第一次重组,也是由管理层的纵容,让李某得手,重组不仅没有为企业带来生机,反倒背负了巨额亏损。地方政府的瞎指挥、拉郎配、官商勾结,一次次助长了违法、违规行为,使国有资产在重组中不断流失。

(四)价值观的扭曲

部分民营企业家,存在着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把钱看得至高无上,超过亲情和责任,认为钱能通神,钱能主宰一切,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为了金钱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其价值观是扭曲的,因此,这部分人将上市公司看作是唐僧肉,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就是伺机在上市公司身上咬上几口,有将上市公司的钱快速转移到自己腰包里的冲动。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他们唯利是图,只想自己的利益,而不为公众利益着想;强调个人的权、责、利和作用,重视个人的成就和荣誉。

民营企业家之所以频频触礁法律,有人用舞弊三角理论来进行解释,认为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其中压力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机会要素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借口是指找某个理由,使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是否真正合理。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行为[1]。利用三角理论来解释和说明民营企业的违法行为,从违法根源的角度具有一定道理。因为,在资本市场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家族型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缺乏制衡作用,外部治理机制又基本失效,在公司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压力就成为企业舞弊的主要原因。由于企业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舞弊的冲动。从借口因素来看,有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公司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以为所欲为。所以,转变企业家的“小农意识”,树立公众公司观念,是防止公司舞弊的关键。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只要有效地控制其中的任何一环,就可能防范舞弊于未然[1]。笔者认为,舞弊三角理论,比较客观地说明了民营企业触犯法律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触犯法律的动因,外部因素则是触犯法律的条件,在有一定借口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企业舞弊行为。要防止企业舞弊,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其中端正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中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它是企业触犯法律的思想基础。

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应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应艰苦奋斗、努力创新、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现代社会是相互支撑的,任何企业都不能独立生存,没有社会的基础服务,就不会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应是企业生存的需要。所以,在经济生活日益社会化的条件下,企业不能只为利润服务,更不能只为经理人个人利益着想,应该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

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概念,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守纪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区和环境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部,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这个定义清楚地告诉我们,企业在赚取利润时,必须主动处理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着想,不应损害他们的利益,要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应具有公共利益的意识。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增强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也是企业为社会所肩负的使命;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而且正逐步成为刚性的制度约束。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的社会公信力已与企业的诚信、品牌等一样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有社会公信力的企业才有市场,没有社会公信力的企业没有市场,这一点已被市场所证实。同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从遵纪守法、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劳工准则和劳资关系、人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规定,是企业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由此可见,企业要获得成功,在追逐利润的同时,还应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其他人的经济利益;应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品等措施来保护环境;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来保护职工的经济利益;通过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盈利能力来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企业管理者必须像对待其他经济问题一样,使承担社会责任变成企业战略和企业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并保持活力。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说明是负责任的公司,它将有利于企业业务的开展,容易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企业开拓市场,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2.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其经营决策能够体现公平、效率和效果原则,由于能够考虑不同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对于企业建立和谐的经营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公司由于有人气的支持,往往会实现经营上的突破,能够强化产业基础,加速资金周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能够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尊重他人利益、遵守社会秩序、遵守道德规范,这样的企业能够在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价值,并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一般情况下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企业的所有决策都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公司对员工的法定义务,公司政策和措施应促进公司内部的和谐;同时,还必须考虑公司行为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例如,作为控股股东,不能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公司做出的决策应保持公平、公正和公开,上市公司应缩小信息不对称的差距,保持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应该承认,承担社会责任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它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安全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形成良好的商业信誉,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从消极的意义上说,治理污染和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都要增加经营成本,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增加经营成本就等于增加亏损,亏损的增加所带来的是企业生存的压力,在生存和发展之中企业往往选择的是前者。即使如此,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予以充分地考虑和对待。

2.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内容看项目越来越多,从要求看标准越来越严格,因此,根据情况实施有效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在管理中,应按照重要性原则进行科学分类,从对内、对外两个系列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从制度建设、实施措施到信息披露都要有章可寻。社会责任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办企业的指导思想,企业应合理调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要在谋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经营政策。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所以,作为家族式经营的民营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感,这样企业才能形成合力。同时,强化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要用制度主导企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倡导关心慈善事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企业公民意识,提倡文明经商、合法经营的文化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观。

三、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国一致认可的基本价值观,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企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它不仅与国家的当前利益息息相关,更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敦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能靠简单的说教来推行,必须靠制度法规作保障,用制度的约束力来引导企业的自我完善行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法规

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是在经济转型期间急需规范时制定的,制定时由于考虑新旧体制的衔接和环境因素,加之不同时期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规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不同发展阶段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由此出现了法律之间的不统一、不协调等问题。随之带来的是,在执行中容易产生企业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出现人为操纵的问题。因此,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完善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减少制度之间的矛盾和漏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权利机关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执法和监管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就存在着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相互之间扯皮问题。经济领域发生的所有问题应该说都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既有国家权利分配出现真空的问题,也有政府部门不能尽职尽责的原因。加快政府部门职能的转换,迅速承担起社会责任已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从国家的角度应进一步明确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有机的配合与协调,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各负其责,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职能部门应将管理职能落实到人,应将对企业监管落到实处。要做到不仅出了问题有人管,有人负责,而且预防性的监管责任也有人承担,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问题都有人抓、有人管,彻底改变当前问题出现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局面。要使政府监管真正做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管政府机构发生怎样的制度变迁,其责任不变,功能不改。同时还要把监管重心前移,从传统的事后监管转为事前提醒、事中服务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服务性业务质量控制,把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关系到社会经济全局的一些重要领域作为监管重点,把监督检查与企业诚信档案建设结合起来,将企业监管工作引向深入。

在经济转型时期,必须加强对经济法规执行的监管力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执法中,应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要让全体公民感悟到法律的权威和威慑力。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取缔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厉查处违反我国劳工、环保等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企业行为,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强化民营企业家价值观的修养和建设

根据人才成长的经验可知,社会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去影响和教育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就奉行先社会价值后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认为只有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例如,“修身、齐家、治理、平天下”之说,就是一种把个人利益、价值融于集体利益和价值之中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注重企业的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民营企业家中应宣传和倡导这种文化,它有利于帮助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形成和创造和谐的企业发展空间,可以避免血淋林地追逐利润的惨案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至上论的西方价值观,曾一度主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价值、利益是最重要的,不实现个人利益,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为了利润他们可以不择手段,用假酒、假药、有毒食品草菅人命牟取暴利。这种不道德的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所不容的,应坚决予以打击和反对。

民营企业家的道德规范应符合中国的民风、民情,应将反对什么和提倡什么让其知道。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应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应是诚实守信的社会公民,这种双重人格应实现统一,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因此,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是政府部门当前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民营企业一般是家族式经营,是亲情和忠诚构筑着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在经营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中是有效和可行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企业文化的生命力逐渐减弱。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筑企业统一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它通过组织、群体、个体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尽管不同的企业文化其表现形式不同,但这些文化的内容都包含着公正、诚实、勤奋、正直、自尊等特征,它是企业精神的再造,形成企业的一种共识[2]。

据报道,英国的一个设计事务所,千里迢迢跑到中国内地,来告之在八十多年前由他们所设计的一栋房屋已到设计年限。80年的岁月是几代人的更迭,而这个事务所却守住自己的一份责任。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信仰、道德、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只要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比较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理念,才能使企业建立起健康的企业文化体系。管理者的言行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涵[2]。因此,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拔和考核,增加外部监控力度,提出建设标准和条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建设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企业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现科学化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民营企业中往往是人治大于法治,管理者的独断专行、肆意破坏各项规章制度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作为小作坊的业主来说,这种做法和行为似乎是人们预料的,但是作为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则是万万行不通的。因为上市公司是社会的公众公司,公众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它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科学化管理较其他企业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复杂的企业运作保障机制,其有效性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增强和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各个经营环节的协调约束机制,是检查管理者、各部门员工工作质量的尺度,也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标准。要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科学化管理,企业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1.建立合理的授权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对企业内部各层次管理者的监督、约束、协调工作,要使内部各层次管理者的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各负其责,就要建立各层次的授权委托制度,通过这种授权委托形成内部合理的监控系统,以便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委托授权,是一种任务、责任相匹配、相互约束的权利分配。要通过合理授权和责任界限的严格划分,实现用一个人的工作可以证实另一个人工作准确性的效果。还要通过定期轮岗制,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防止有关人员之间的勾结,避免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

2.关注员工的培养和教育

内部控制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率、效果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强对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产品的信誉。其次,要关注员工自身价值的建设,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和业绩评估等形式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水平。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应成为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应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予以强化。

[收稿日期]2005-11-22

标签:;  ;  ;  ;  ;  ;  ;  ;  ;  ;  ;  ;  ;  ;  ;  ;  

资本市场中民营企业家价值取向研究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