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_中国语言论文

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_中国语言论文

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语言对比研究的兴起及其发展

19世纪初欧洲的语言研究以历史比较法作为标志进入了成熟时期。欧洲语言学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历史关系,证明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来源,这就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历史比较语言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比较研究只限于亲属语言之间,比较研究的重点是语言中共同的或相似的地方,目的在于找出语言内部变化的规律以及亲属关系。后来,人们把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扩大,由历时的研究扩大到共时的研究,重点由对相同点与相似点的研究转移到对不同点的研究,从对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扩大到对非亲属语言的对比研究。现在多数人习惯于把这种对比研究称为“对比语言学”,以区别于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比较研究。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stics)这一术语是美国人种语言学家沃尔夫(B.Whorf,1897-1941)于1941年首先提出来的。他的《语言与逻辑》分析了语言的差异。弗里斯(C.C.Fries)从1945年起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都讲到这个问题。他在密西根大学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并把语言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拉多(R.Lado)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语言对比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外语教学服务。拉多认为,外语习得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转移的过程。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同时,就出现有益的转移,称之为正迁移;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异时,就会出现有害的转移,称之为负迁移。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有益的转移,克服有害的转移,使学生形成新的外语习惯。外语教师如果能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就能了解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真正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弗里斯和拉多他们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母语同要教给他们的第二语言——英语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不同母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

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的出现和认知心理学的重新抬头,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对比分析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60年代末,出现了“中介语”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生偏误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偏误分析上,70年代以后,偏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比分析。不过偏误分析仍然离不开语言对比研究。

二 中国第一部语言对比研究的著作——《马氏文通》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马氏文通》首先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是中国第一部涉及语言对比研究的著作。

马建忠用了10年多的时间写成的这部不朽著作,目的是要“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縢,导后人以先路”(《文通·序》)他通晓英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在研究汉语的时候,把汉语跟西方语言作了对比,认为“各国皆有本国之葛朗玛,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文通·例言》)“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乎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文通·后序》)《马氏文通》中多处指出英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一些特点,并与汉语进行比较。作者除了看到汉语与西方语言有共同点以外,也注意到了汉语的某些特点。例如“助字”一项,是前人研究较多,而西方语言里所没有的。马建忠解释说:“泰西文字,原于切音,故因声以见意,凡一切动字之尾音,则随语气而为之变。古希腊与辣丁文,其动字有变至六七十次而尾音各不同者。今其方言变法,各自不同,而以英文为最简。惟其动字之有变,故无助字一门。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虚字卷之九)又如,关于“介字”的作用,作者指出:“介字云者,犹为实字之介绍耳。夫名代诸字,先乎动字者为主次,后乎动字者为宾次。然而实字相关之义,有出乎主宾两次之外者。泰西文字,若希腊辣丁,于主宾两次之外,更立四次,以尽实字相关之情变,故名代诸字各变六次。中国文字无变也,乃以介字济其穷。”(虚字卷之七)《马氏文通》在语言对比研究方面虽然还谈不上尽善尽美,但是这是首次将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运用于中国汉语语法的研究,对后世确有很大影响。马建忠不但是中国汉语语法学的鼻祖,而且也是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创始人。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1924)和《比较文法》(1933)中,对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比较文法》中,他将汉语和英语的句法进行了比较,间或也将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作比较。黎锦熙先生也是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先驱者。

三 中国现代语言对比研究

继马建忠、黎锦熙之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现代语法大家在语法研究中也十分重视对比研究。王力先生1936年1月他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反对模仿西洋语法,但认为拿西洋语法和汉语语法来作比较研究是可以的。他指出:“我们对某一族语的文法的研究,不难在把另一族语相比较以证明其相同之点,而难在就本族语里寻求其与世界诸族相异之点,看见别人家里有某一件东西,回来看着自己家里有没有,本来是可以的,只该留神一点,不要把竹夫人误认为字纸篓。”他还指出,在西方语法的影响下,汉语中形成欧化句法。如“系词的增加。在西文里,形容词不能单独用作谓词,必须有系词介绍,例如中国话,‘他妻子很好’,在英文里该是His wife is very good.而不是His wife very good.这种语法也渐渐影响到中国来。现在有些人倾向于把判断句去代替一切描写句。例如避免‘他的妻子很好’一类的句子,而说成‘他的妻子是很好的’一类句子。”他后来的两部著作《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都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在《中国现代语法》的导言中,他说:“本书的目的在于表彰中国语法的特征,汉语和西洋语言相同之点不强求其异,相异之点更不强求其同,甚至违反西洋语法书中的学说也在所不计。”该书也对普通话与方言加以比较;在《中国语法理论》导言中,他强调指出:“一切语法的规律,对于本国人,至多是‘习而不察’的,并不是尚待学习的。但是,我们并不因为它们容易就略而不谈。我们的书虽不是为外国人而著,却不妨好像教外国人似的,详谈本国的语法规律。譬如有某一点,本国人觉得平平无奇的,而外国人读了,觉得是很特别的,那么,正是极值得叙述的地方。甲族语所有而乙族语所无的语法事实,正是甲族语的大特征。”该书主要是将汉语和西方语法,特别是英语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汉语和英语的异同,也间或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比较。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44)突破了模仿文法的框架,在建立体现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部著作采用了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形式,各个章节都详细深入地比较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异同,有些还与英语作了比较,可以说是一部汉语古今比较语法,通过比较揭示了汉语的特点。他指出:“只有比较方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点和特殊点。”在序言中他专门谈到了对比研究的必要性,指出:“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文言文中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译成英文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吕叔湘先生研究近代汉语的主要著作《汉语语法论文集》(1955)收集了1940年至1948年的论文12篇,札记11篇。这些论文多半采用了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历史的比较,而且还有与方言和外语的比较。

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1948)与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同是30年代中期以后,反对模仿西方语法,而用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最主要的几部著作,他们把对比分析作为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途径,其目的都是在于建立新的汉语语法体系。

四 中国当代语言对比研究

50年代以后,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曾一度被忽视。70年代后期才又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语言教学工作者都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理论阐述,探讨了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通过具体语言事实的对比研究分析,探讨了对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以理论为目的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语言的普遍现象,侧重于所比语言的共性,从抽象的语法范畴出发,就某一范畴比较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以实用为目的的研究主要是为外语教学服务的,它从某语言出发,以该语言语法现象为出发点,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可以比较的对象,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对两种语言的异同作深入细致的描述。这方面的研究对指导外语教学和学生的外语学习具有实用意义。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对比研究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表了大量的论文。1984年以来,还陆续出版了一些实用性的汉英对比语法著作,如任学良的《英汉比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吴洁敏的《汉英语法手册》(知识出版社,1982年),张志毅的《英汉比较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徐士诊编的《汉英语比较语法》(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等,90年代还出版了杨自俭、李瑞华编的《汉英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王福祥编的《对比语言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王还主编的《英汉对比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等。

五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外对比研究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已成为一门为世人所重视的新兴学科。语言对比研究也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首先倡导并亲自实践,而且取得了实质性成就的当推吕叔湘先生和王还先生。他们两位都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都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者,都对汉语和英语有很深的造诣和精辟的见解。

吕叔湘先生早年从事过英语教学和中文教学,解放后又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论述汉语和英语语法对比,就能举重若轻。他于1947年出版的《中国人学英文》不仅仅是为中国人学英语而写的指南,更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对比的学术著作,其意义远远超出英语教学的范围。吕先生认为,“英语不是汉语”,“语文的使用是一种习惯”。他指出了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即把两种语言作比较的时候,见同不见异,不是仔细区别所学外语与本族语的差别,而是利用本族语与外语近似的语音、语法来比附、代替外语真正的语音和外语有而本族语无的语法。吕先生1977年在《通过比较研究语法》①一文中指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比较来研究。”他认为,“拿一种语言跟另一种语言比较,就会发现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这一论述非常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他提出了两种语言对比的原理、方法以及比较的对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实例比较,为汉语和外语语法比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王还先生1986年发表了《有关汉外对比的三个问题》②,提出了语言对比研究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要分清语法概念和思维概念;要注意区分同一语法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包含不完全相同的内容;要注意区分同一类词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不尽相同的语法功能。这些论述对开展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王还先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汉语和英语两种语法系统的框架,又能从微观上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存在的各种细微差别。而这些研究最终又是为教学服务的。她在自己主编的《汉英对比论文集》的前言中写道:“讨论两种语言在某一点上的异同的文章往往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且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为成年人学外语,自觉不自觉地总不可避免地和自己的母语或另一种较熟悉的外语比较。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若能正确引导学习者进行对比,无疑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朱德熙先生在评论她的论著时是这样写的:“她的研究工作始终联系教学实际,所以一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的目标。无论是从正面研究汉语的句式和虚词用例,还是对比汉英语法的异同,都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不抠概念,不发空论。”③她进行了汉英语法对比研究的实践,研究了汉语和英语的一些语法现象,写出了《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汉语的状语和“得”后的补语与英语的状语》、《“All”与“都”》等文章,这些文章后来都收集在她的《门外偶得集》中。

对外汉语教学界自始至终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作为学科理论建设的内容之一。历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历届学术年会和地区性的学术年会有这方面的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和《世界汉语教学》都开设了这方面的栏目,从而为我国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从事对比研究的人员还是太少,真正精通汉语和至少一种外语的的研究人材更少,迫切需要培养。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学术层次不一,甚至有外文例句不正确或不地道的现象。

Abstract This article sketch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China.Contrastive analysis in China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tudies of western lingustics and Chinese grammar.Ma Jianzhong's Ma Shi Wen Tong (Ma's Grammar)was the first grammar book that was brought about by mean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Li Jinxi,Wang Li,Lü Shuxiang and Gao Mingkai studied Chinese grammar in a similar fashion.The publication of their works mark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astive analysis.In 1970's in the area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end language,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inued to develop.

注释:

①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77年11月试刊第2集,1992年第2期重发。

②王还:《门外偶得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③朱德熙:读王还《门外偶得集》书后,《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  ;  ;  

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_中国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