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指挥艺术及其欣赏论文_周雯

略谈指挥艺术及其欣赏论文_周雯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指挥艺术在音乐表演领域中具有独特作用,经过一代代大师的努力,指挥不仅早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且已成为诸多音乐门类中居领导地位的艺术。而从欣赏角度看,无外乎三种,即是看非听,是听非看,亦看亦听。境中之妙,自不待言。

[关键词]思维敏捷;鉴赏;指挥艺术

[参考书目]《略谈指挥艺术与指挥家的修养,顾夫林》

《看指挥与听指挥,伊恩》

指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具有某种“魔力”,能够“呼风唤雨”创造出各种美的音响,在指挥家的指挥下,音乐时而如暴风骤雨,时而如潺潺流水,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指挥的富于表情的双手,那极富感染力的眼神以及与音乐的“动态”完全吻合的生动的“律动感”,把听众带入各种意境,使听众从中得到音乐美的最大享受。这是指挥艺术的“魅力”。

作为一名指挥,我热爱并钟情于这门艺术,而本科五年的专业学习和十余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更深刻的领会到指挥艺术的独特魅力。当然,在众多音乐爱好者看来指挥艺术过于高深,总有渴望而不可及之感。因此,我想运用多年来的专业知识,对指挥艺术及其如何欣赏作一个系统的介绍。

专业指挥自1820年开始形成,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起其它艺术来,发展得较晚。古埃及和希腊时期没有专门的指挥,由唱诗班中的年长者敲击某种器具以掌握节拍和速度,谓之“统领者”或“击节拍者”。这种“统领”式的指挥自格里高利一世时期的“圣歌”开始,一直延续了很多世纪,甚至在现在仍有这种“痕迹”。菲律宾一个大学的合唱团的演出形式颇有趣。十余人的合唱队取半圆形坐在舞台上,最边上的一位白发苍苍的妇人,是这个合唱团的领导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演唱时,只见她座在那里边唱边摇动着头部,脸上现出各种表情,其余队员均依她的表情变化而唱出不同的声音,声音协调一致,声韵间的配合错落有致。这实际上就是指挥。十七世纪有人用手杖敲击地板来指挥,著名法国轻歌剧及芭蕾舞剧作曲家吕利就是如此。吕利因用此法指挥,误伤脚背,化脓致死。用此法指挥,不适宜古典音乐中的那些轻柔、典雅的段落,于是在十八世纪便出现了边演奏某种乐器边指挥的方法。现今东欧国家的民间乐队的指挥仍是如此。

指挥并非“圣人”,也非某种“特殊材料制成”。然而,他却应该是头脑敏捷、思维发达、具有渊博知识和音乐理论及技能的修养、善于表达音乐美感的人。同时,他还应该是具有正直、谦逊、严格、宽容的品格而倍受人们的尊敬的人。她应该既有火一般的热情,又有冷静的头脑,善于支配纷纭复杂的事物。

当你欣赏指挥时,还真不曾想得太多。泡在乐池,身临其境。心仪指挥,悠然忘情。圆融,自在。乐哉,美哉。就乐迷欣赏层来说,无外乎三种,即是看非听,是听非看,亦看亦听。境中之妙,自不待言。

先说是看非听,人在那俗定的氛围下,诋那些华丽庄严圣美之殿。神圣如同天主降临,典雅如同仙女下凡。作为那种仪式的象征,指挥俨然就像是俯瞰寥廓的君主,高高在上,气宇不凡。那个洒脱的背影,那个在时空瞬间飞逝的灵动,令人遐想,欣慕。恰似一切华贵尊荣尽显“其中,一切华美圣洁尽在不言之中。汇聚成与天同在的巨场,化作报乐声涛涛的热浪,前仆后拥,浩浩荡荡。这就是古典浪漫的乐园,却囿了指挥而与世相坻。指挥---乐队---观众在共同的美感体验中,心灵达到了某种默契。这,就是似梦非梦地看。就此,能不说指挥是一种亮丽的诱惑?!一个悦目于观众的“演员”?!

于是,非听也。听,好似一个盲点,一种陪衬。犹如飘惚游离的音画。而看,则陡然成了主体,哪怕是外行看热闹-------深为指挥那份可供观赏的表演性所吸引。不过,凭心而论,除了那种宽泛的娱乐意义的看以外,探其微因,仍会有会看之说。

会看,就会看出情致,看出风格,看出机杼,看出那根银棒与乐队音响的浑然与否。卡拉扬的亦张亦弛、梅塔的横竖方圆、小泽的点线分明、伯恩斯坦的悠然忘情、穆蒂的拳拳到位……等等,却如舞蹈书法音乐致,风情万种,气象万千。在那充满音乐律动的手势里,既浓缩着气吞山河的张力,又荡漾着切切以盼的温馨。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如同秋风扫叶,揪住人心,令人忘情。那种天启的灵动,真会令你觉得唯在那瞬,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感悟到音乐那超乎一切之上的神妙。尤其是那些手上功夫到家的大师,便有足够的魔力,一辰风采,令人销魂。尽管他们看来“大小”不一,“强弱”迥异。如克莱姆帕雷尔身高二米一看似威风凛凛,托斯卡尼尼身高仅一米五十多,看似深沉,古怪。然而。一俟出手,便定乾坤。

如果说看的极致是由模仿而入音乐演释之门,那么,听,是欣赏这门艺术的又一途径。也可说是爱乐者普遍领略的一种心境。听,可以少受时空限制,形式不拘。音乐厅,广播录音,CD唱片,随身听……等等,均可以听。听,就是全身心忘我投入的那种,愿通过音乐而去拥抱宇宙的那种。所以,听,不仅是听作品风格和乐队音响,更听指挥的诠释风格,听指挥与乐队配合默契与否。在此,作品风格-----乐队风格----指挥风格三者融为一体,生成了听指挥演释的全部内涵。听得入,听得深,便能听出指挥的性情、灵感、修养、幻想和理念。同样面对贝多芬的《英雄》,就能听出指挥的造化不一,千姿百态。卡拉扬的雄浑博大之于柏林爱乐乐团的冷峻威严,伯姆的纯朴自然之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甘醇雅致,海汀克的岩石般的理性之于呵姆斯特舟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规范和清明……等等,不一而足。

听得“出”,还会听出心声,听出机杼,扣出天外之声,听出人生的造化。

1995年底来华成功地指挥中国原中央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美国商人卡普兰,原只是一般乐迷,30岁那年有幸聆听了斯托科夫斯基大师演释的马勒“第二”音乐会,使觉如入天界,飘然欲仙,发誓要拿下此作。从此,发愤苦练,虚心请教,自50年代末起,背谱,研习。又拜索尔蒂、和伯恩斯坦为师,历经三十多年的磨砺,终有所成,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演释马勒“第二”的权威。今世人刮目相看。又如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沙洛宁(1958),原是芬兰音乐学院学作曲的学生,听得洒脱,卓然,不仅在先锋音乐上有所建树,小有名气,还自组乐队操棒演练。一不留神便被一流乐团相中。无须任何比赛获胜,而直入世界一流行列,与梅塔,小泽征尔抗衡。此乃听的又一典范。

亦看亦听。就是最能欣赏和领悟指挥艺术的手,也是最能鉴赏指挥家高下与否的那种。由于人们总对指挥的期望过高,总希望感受到指挥风格的完美,即指挥内在演释力与外在挥运风格的完美统一。所以,当今世界上能令人亦听亦看全然满足的两相齐美者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卡拉扬和伯恩斯坦曾是这方面的光辉典范,健在的朱里尼,克莱伯和目前正臻老辣红火的阿巴多和穆蒂等也是这种完美的再现者。

看指挥,看到了生命律动。听指挥,听懂了生命之本。亦看亦听,更是感悟了生命之美,流览了境中三界,也就领略了指挥风格的美意。

论文作者:周雯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  ;  ;  ;  ;  ;  ;  ;  

略谈指挥艺术及其欣赏论文_周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