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文化论文,前进方向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非常重要而又富有新意的内容。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前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版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必须很好地履行职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一、出版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体制先进性的要求
出版工作是思想文化战线的一条主要战线,是承载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承担着积累和传播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承担着为改革开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责任。尤其在今天,可以这样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就是出版工作的全部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同改革开放后的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繁荣健康发展。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好思想内容、学术意义、知识含量、审美价值的图书。承担起了“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出版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毋庸讳言,在我们的出版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无论是在出版文化和出版经济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我们的从业人员中有少部分人素质不高,有不能“代表”的问题。出版工作应该牢牢把握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人手里。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要坚持出版事业的党性原则,理直气壮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要有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洞察能力。要及时追踪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保持创新的姿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并不完全如此。有些人甚至一些出版部门的领导,不认真学习理论,不能很好地用理论指导出版工作的实践,没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在大是大非面前丧失原则。这样的从业人员怎么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呢?
其次,与此相关的是我们出版物能否代表的问题。我们的书报刊是党的舆论工具,是积累知识,传播知识和文明的手段。就图书而言,我们现在一年大约出版12万种左右,绝大多数图书的内容都能坚持党的出版方针,遵守党的纪律,对教育人、影响人、提高人们的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不否认我们有些图书还有“杂音”和“噪音”,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宣传封建迷信。比如李洪志的“法轮功”出版物一度几乎成为某些地方文化市场的主体,西方世界一些腐朽的东西,伪科学的东西,也在开放大潮中打着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旗号夹杂进来。这些都很能说明问题。至于内容质量不高,粗制滥造的图书也不在少数。这些图书怎么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呢?
再次是我们的出版物的影响力问题。这个问题从内容的感召力和市场覆盖率两个方面来理解。感召力是图书拥有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只有那些有健康向上的、感人的内容,给人以很大教益和启迪,给人以知识和力量的图书,才能有影响力,才能在读者中广为传播,同时也就拥有了较大的市场覆盖率,使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统一。比如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部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执著,奋发向上,对事业无限忠诚的人格魅力影响了许许多多新中国的有志青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出版了大批的满足人们求知渴望的知识性图书,有些图书发行量也很大,市场覆盖面广,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如果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检验,差距是明显的。每年12万种图书中,除去教材教辅外,真正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性出版物还不是很我。不少图书走过了从印刷厂到纸浆厂的历程,没有流入市场,更不用说在读者中有影响了。像这类图书怎么能“代表”呢?在内容上是健康的、科学的、让人向上的图书不去占领市场,形不成影响,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内容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腐朽的文化垃圾就会乘机挤进来,造成负面影响。法轮功类图书发行几百万册就能说明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图书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占有率问题。没有市场,就没有影响。要通过“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催生出大批内容健康,为读者所喜爱的,有市场有影响的出版物,真正做到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在出版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坚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转型,对外开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多样,社会热点、难点多,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会不断显现出来。但是,出版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不会变,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不能变,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职能不能变。因此,出版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忠实地履行职责。
第一,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形态的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文化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出版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阵地意识,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至反动思想的短兵相接中,要旗帜鲜明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在出版物中积极主动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和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坚守出版阵地,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出版工作的传统职能,在新的形势下,这一职能必须得到进一步强化。科学文化知识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就不能有效地培养与我国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就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能消除愚昧,有效地反对封建迷信;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全面进步就无从谈起。出版工作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要把出版工作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同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仍占很大比重的实际结合起来,多出版一些广大人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图书。
第三,出版产业作为传媒产业,是知识的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核心,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出版工作要始终保持其追踪能力,及时准确地反映人类最新的科学的、文化的成果,始终保持其前沿姿态,抢占先进文化制高点。如果我们缺乏紧迫感、使命感、危机感,不及时反映和拥有最新成果,不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不能走在时代前列,就会丧失自己的先进性。
第四,发展产业,提升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实力,出版物销售收入已达到370亿元人民币,约合44亿美元,并以每年15%的增长率增长。但这仅是好的一面,实际上我们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很差,我们的销售收入中不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教材教辅读物利润占了很大的份额,我们还没能力与国际上大的出版公司抗衡。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一年的总产值是120多亿美金,是我们的3倍。类似贝塔斯曼规模的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全世界就有十多家。加入WTO后,我国图书的零售市场逐步放开,国外大的出版公司就会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介入中国图书市场,事实上贝塔斯曼在中国的读者俱乐部的会员已经达百万人之众。随着形势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早作准备,积聚实力,以备将来与他们一决高下。不然的话,一旦外资介入,图书市场丧失,除了我们的出版经济、文化产业受到影响外,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要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第五,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业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出版工作的组织保证。事业要发展,队伍是关键,出版队伍的素质决定出版事业的质量。首先是领导班子建设,要把那些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守政治纪律,熟悉业务的同志选进领导班子。其次要造就一支素质高的专业队伍,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又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同时还必须具备与产业化、多样化、国际化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和才能结构。
三、出版工作坚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阵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出版工作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力求把作为意识形态部门的思想、价值、行为导向功能和把作为市场导向指标的经济功能结合起来,力争“双效”统一。
第二,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主旋律是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弘扬主旋律就是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用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自觉抵制落后的、腐朽的、低级庸俗的文化,同时要考虑到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要努力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第三,满足与提高的关系。图书出版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的需求,这是我们文化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同时要通过我们的出版物给人们以必要的引导,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防止在强调大众化、群众性的同时,流于浅薄化、平庸化甚至媚俗、迎合不健康的文化追求的倾向。
第四,引进与输出的关系。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话日益频繁。西方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类图书,要引进版权,为我所用。同时防止其腐朽、没落的文化垃圾夹带进来,谨防其西化、分化和阻止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企图。要掌握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介绍到西方去,实施文化精品输出战略。尽量避免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在版权交易中,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况。
第五,整理古代优秀文化资源与反映当代文明成果的关系。古代文化有与现代化建设相冲突的部分,也有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部分。我们要选择、继承、发扬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出版资源。但是,仅仅满足于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或普及、阐释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记录下当代人类文明的成果,传之于后世。
第六,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十五大对出版工作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繁荣我国的出版事业。同时要严格执法,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的要求,规范我们的出版工作。要加大“扫黄”、“打非”力度。扶正祛邪,净化出版物市场,为高质量的出版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世纪,对出版来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广大的出版工作者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做好出版工作的自觉性,坚守阵地,发展产业,为繁荣我国的出版事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