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中的应用论文_桂丽(通讯作者),李敬霞 ,罗丹,庞花妮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陕西 西安 710032)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550-1868(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11日至21日在我科室住院患者768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5年5月19日至5月29日在我科室住院患者1030人为实验组(活动后),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即确定主题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拟定活动计划、现况调查、目标设定、分析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效果确认等。结果:对照组响铃633次,呼叫器响铃率为82.42%;实验组响铃352次,呼叫器响铃率为34.17%。数据显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品管圈工作模式在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中成效显著,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品管圈,呼叫器,响铃率 分类号】 R47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ork mode in reducing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agers ring rate in the wards. Methods: from March 11, 2015 to 21 in our department 768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event), from May 19, 2015to May 29th of 1030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event),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open exhibits circle activities intervention, i.e. to determine the theme to reduce in ward pager ring rate, develop activity plan, investigation, cause analysis, goal setting, beeper ringing wards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is confirmed, etc..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bell 633 times, caller ring rate was 82.4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52 times call for the bell ringing, the rate was 34.17%. Data shows,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in ward pager ring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ork pattern in reducing effect in ward pager ring rate significantly, provides a new method and train of thought, for clinical nursing work.

Keyword:QCC, pagers, ring rate

病房内应避免噪音,凡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患者不需要的并感到不愉快的都是噪音。长时间受噪音骚扰会影响患者情绪,易产生疲倦、不安,甚至眩晕、恶心、失眠,以及脉搏、血压波动。目前病房呼叫器在临床使用普遍,铃声夜成为病房噪音的主要来源,而本病区为心血管内科住院病房,床位使用率高,手术量大,输液量大,工作任务重,病房铃声频繁,经常有患者反映护士应铃不及时。如何在护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减少病房铃声,还患者一个安静的环境,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品管圈作为一种新兴的工作模式,强调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运用科学的品管工具,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医疗工作质量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效果显著,先报告如下。

1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 以科室为单位,自主自愿参加,最终选定12名护士组成品管圈小组,取名“向日葵圈”,护士长为辅导员,推举出圈长1名,负责整个小组的策划与组织,圈员根据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分别负责活动的资料采集、统计、数据分析、制作图表、拟定对策、实施、评价、标准化等环节,互相配合,团结合作。

1.2 确定主题 全体圈员集思广益,共提出8个候选主题,根据评分原则,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对候选主题进行评分,汇总圈员评分结果,“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得分最高,确定为本次活动主题。

1.3 现况调查 选取2015年3月11日至21日在我科室住院患者76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响铃633次,响铃率为82.42%。分析原因,因护士主动工作意识不强导致响铃535例,响铃率为84.52%,累计百分比为84.52%;因患者需要上厕所等帮助引起的响铃为69例,响铃率10.90%,累计百分比为95.42%;因患者检查返回需要输液等治疗20例,响铃率3.16%,累计百分比为98.58%;因患者主诉不适等原因所致响铃9例,响铃率1.42%,累计百分比为100%。因第1项占84.52%,依据品管圈80/20法则,第1项是影响对照组呼叫器响铃率的关键因素,由此,确定本次活动改善重点为提高护士主动工作意识。

1.4 目标设定 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降至35.66%,设定理由:目标值=现况值+(1-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82.42%—(84.42%×84.52%×70%)=35.66%,圈员自评圈能力为0.70,得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值为35.66%。

1.5 原因分析 召开圈会,通过因果图从护士、患者、治疗、其他等四个方面,分析对照组呼叫器响铃率高的因素,并进行要因讨论,最终确定影响对照组呼叫器响铃率的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护士对液体结束时间掌握不准确,共386例,响铃率为50.26%,累计百分比为50.26%;(2)护士未合理安排巡视时间,共194例,25.26%,累计百分比为75.52%;(3)宣教不到位,共51例,响铃率为6.64%,累计百分比为82.16%,(4)患者需要输液治疗20例,响铃率为2.60%,累计百分比为84.77%,(5)其他综合因素117例,响铃率15.23%,累计百分比100%。按照80/20法则,确定(1)(2)(3)项为要因。见图1

图1 病区内呼叫器响铃要因分析

1.5 对策拟定及实施 (1)对照组,护士培训不够,未及时观察液体滴数及对液体结束时间掌握不准确。实验组,制作液体滴数用时对照表;负责对所有护士进行液体滴数计算培训;合理选择穿刺部位a选择粗、直、弹性好的浅静脉b避开关节和静脉瓣c严格无菌操作,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情况稳定d固定穿刺工具、输液管,减少活动;巡视病房时注意观察液体滴数于患者体位有无关系;在同病房做治疗或巡视时重点查看液体滴数、穿刺部位。(2)对照组,因抢救危重患者、中午班接收新入患者、接返回手术者等未合理安排巡视时间。实验组,严格按照级别护理按时巡视病房;制定病房巡视重点内容:巡视患者在位情况a输液患者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液体滴数是否合适及剩余液体量b手术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术侧肢体血运情况c观察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床单位是否整洁、皮肤有无压红及有无主诉c合理安排巡视时间,抢救时新老搭配、合理分工d危重患者分组収治,忙时可找组长帮忙,新收入患者忙时后勤3可帮忙収治e在同病房做治疗时,巡视病房其它患者 (3)对照组,患者对体位、仪器、呼叫器等知识缺乏,误按呼叫器次数较多。实验组,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叫器a按压时只按压一次,勿多次按压b指导按压正确位置c讲话时对症呼叫器话筒,防止听不清重复按压;合理防止呼叫器手柄位置,防止误按;加强患者输液知识宣教,告知体位变换对液体滴速的影响;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名称及作用,嘱其勿随意调节,以免引起不适;安装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仪器时,加强宣教相关注意事项,消除病人顾虑;对儿童患者加强教育,不能随意碰触仪器以及呼叫器,与家属多做沟通、约束患儿。

2 效果确认

2.1 有形成果 降低了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见表1

2.2 无形成果 全体圈员在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表1 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

3 讨论

我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工作中,根据PDCA程序制定活动计划表,按照5W1H原则,针对导致病房呼叫器响铃的3个主要原因,制订制作液体滴数用时对照表,对所有护士进行液体滴数计算培训,制定病房巡视重点内容,加强宣教,宣教包括呼叫器正确使用方法、不要随意调节液体滴速、呼叫器的摆放位置、说话时距话筒的位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工作,使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由84.42%降至34.17%,发生率显著降低,既降降保证了病房环境的安静,又减少了因应铃不及时导致的护患纠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经过本次实践,使我们认识到Qcc是一次有效性的团体活动,护理质量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品管圈活动确实使护理管理实现了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使护士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自我挑战、自我学习的过程,全体圈员在探索中前进,在挫折中进步,在历练中变得更加团结、高效。

[参考文献]

[1].刘玉萍,病房铃声的现况调查及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国护理管理,2012,(09).

[2].吴美华,神经外科病房呼叫器频繁呼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环球中医药,2011(01).

[3].陈美桂,刘红艳,黄文莉,,不同层级护士对病房呼叫铃应答速度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13(11).

[4].林和琴,许亚婷,张娟,骨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呼叫响铃次数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1).

[5].许娟,石贞仙,神经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病人呼叫响铃次数的影响研究,护理研究,2011(2).

[6].谭玉玲,梁珍婵,卢柳娟,开展QC小组活动控制输液铃声,全科护理,2009(8).

[7].刘扬,孙玉勤,高倩,,病房铃声现状调查及减少铃声对策,新疆中医药.2005(10).

[8].张晶芬,持续质量改善在减少病房响铃中的应用,护理学报,2011(01).

[9]张文红,伊秀英,,品管圈在降低普外科输液患者呼叫率中的应用,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07).

[10].曾进辉,基于DTMF的医院护理呼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湖南大学,2007(05).

论文作者:桂丽(通讯作者),李敬霞 ,罗丹,庞花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  ;  ;  ;  ;  ;  ;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区内呼叫器响铃率中的应用论文_桂丽(通讯作者),李敬霞 ,罗丹,庞花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