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状况论文,青年论文,社会变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变革的时代,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的道德素质?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当前国内有关青年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素质状况表现出以下特征,这些特征虽然并不仅仅属于青年,但它们在青年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有典型意义。

一.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是人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增强的结果。青年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是青年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方面,即在道德问题上强调个人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强调自己有选择生活方式(包括道德生活)的自由,同时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强调对道德问题作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见为主要的或首要的评判尺度,不人云亦云。

据对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青年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显示,与八十年代相比,当代青少年最大的变化是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注:古人伏、朱炜,“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冲突与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2期。)另对1815 名沿海和内地青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及哪些道德观念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时,选择最多的项目是“自信自强、竞争进取”(选择率为65.5%),其次是“遵守契约、讲求信用”(选择率为31.1%),其它项的选择比例都较低。(注:宁维卫,“当代青年道德观念的调查”,《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3期。)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青年的性格, 而这个时期青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自主意识的觉醒。

二.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

对北京598名青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 青年所列的“当今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中前3位的是“一切向钱看”、“个人利益第一”、 “平等自由”,之后是独立和独创精神、自强不息、敬业精神、注重学识、遵纪守法等与市场经济、社会竞争密切有关的项目,而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节俭、服从、忠厚老实等均不在青年认可的流行观念之中。(注: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北京市青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1996年第7期。)应该说, 上述的经济生活中的这些基本观念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

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年注重实利的获得与个人的满足,和过去过分贬低实利、贬低自我价值的状况相比,这种倾向是比较显著的。一项大型调查中,被调查的职业青年在确认“能促使你更加努力工作”的20个因素时,入选前十位的因素依次为:增加个人收入、个人能力得到提高、适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个人工作不受约束、个人成就感、自己有公派出国机会、提高个人福利待遇、晋升个人职位、解决个人住房、个人获脱产接受教育的机会——几乎全是与个人有关的因素,而“增强事业责任心”、“为国家作贡献”分别排在第13、16位。(注:孙抱弘,“中国都市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及其教育对策”,《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4~5期。)说明相当一部分职业青年中,一方面个性高扬,主张自由发展,并把大部分个人愿望的实现寄予单位,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国家、单位、他人的利益,奉献精神不足。

经济并不代表一切,市场经济的规律只能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发挥作用。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经济利益,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却难以直接保证人们重视那些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的精神文化、理想信念,难以保证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实利、实惠,却难以保证人们重视市场经济以外的社会道德。一些青年人错误地把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原则、商品交换原则、价值规律不加辨别地引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乃至推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为此,一些人所谓的“前途”就是“有钱就图”,“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倾向,甚至在儿童落水急待抢救之时,有青年问救人该得多少钱。道德的崇高性遭到践踏,人伦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钱权物的交换关系,道德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对道德问题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试图在道德的义务性和功利性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追求义和利统一的价值取向。义利兼得、义利并重、义利互济的价值取向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而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多数人能接受以义统利的价值导向,即合法正当地牟利、取利,反对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7年对全国10省市青年的调查中,在问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时,选择“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和“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的比例之和为83.8%,远超过选择“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个人利益”的比例之和(9.9 %)(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7年中国青年社会政治心态”,《中国青年研究》,1998年第1期。),从中可见,中国青年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把国家、 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然,青年人在观念上的选择并不一定完全代表他们在实际行为中的选择,两者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

三 道德价值观呈多元化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地增加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必然引起人们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变革,过去那种大一统的社会文化开始为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多元化、多色彩的文化所取代。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即是其中之一。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既可能是对道德理性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道德价值标准迷失或混乱所引起的。

需要指出的是,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乃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并没有否定、排斥社会可以或者应该拥有一个共同的或主导性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社会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观。只是比较起过去只有一个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即一元化的价值观)来,现代中国社会有了更大的宽容性。人们可以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只要这种价值观不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违背社会法律的要求。

比较起来,青年人更容易受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青年道德价值观多元化一方面是指青年群体中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指同一个体身上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道德价值观。导致青年道德价值观多元化除了一般原因以外,还有自身的某些特点。首先,青年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好奇心偏爱使他们特别容易接受与传统不同的、时髦的、外来的东西。其次,青年作为“准”社会成员,他们的道德面貌还不是很清晰,他们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还不深刻,在道德行为的表现上还欠稳定,还没有完全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他们不时地在接受新的道德观念并改变自己的道德行为,而一个尚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更增加了这种状态。

四.道德冲突与困惑加剧

当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们还没能清楚地分辨谁是谁非,还完全适应各种价值观并存、不同道德体系同在的状态时,困惑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今天国人普遍有这样一种道德困惑的话,那么青年人的这种感觉就更为明显。当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甚至完全不同的道德观念时,由于自身没有一个清晰的道德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无章可循,因而自身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常常处于举棋不定、矛盾或茫然无所适从的状态中。1995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段跃的文章“困扰中国青年人的十大伦理问题”,文章提出的十大问题是:第一,“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第二,“当善良不能引出好结果时,为什么不作恶?作恶也许会带来善”;第三,“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第四,“不扫自家门前雪,怎管他人瓦上霜?”;第五,“为什么非要以死来捍卫正义?”;第六,“理想,只能是革命吗?”;第七,“干活,该不该讨价还价?”;第八,“面对‘利’和‘义’,我该拒绝谁”;第九,“竞争,仅仅是为了赢吗?”;第十,“人与人的距离拉大了,福兮?祸兮?”(注:李晨主编,《中国青年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9月版,第12~13页。)在今天,青年人中的这种冲突和困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深刻和广泛。

当前,道德困惑还集中地表现为市场经济所应遵循的原则与道德原则之间存在的某种矛盾,比如,一方面,市场经济有自身的价值规律,奉行优胜劣汰的信条,另一方面,在道德领域内,提倡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方面,市场经济讲经济效益,重物质利益,强化人的利益观念,另一方面,在道德领域内,提倡道德理想,人格完善,注重人的精神价值;一方面,市场经济实行自我保护原则,强调个人价值,保护小团体利益,另一方面,在道德领域,强调关心集体和他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强调在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前者服从后者。可见,市场经济领域中的运行原则与道德领域中提倡的原则之间有时会有很大的冲突。

五.道德评价更具宽容性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道德评价的作用范围十分宽泛,力量十分强大,几乎到了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评的程度,人们处在道德评价的重重包围之中,人的一言一行都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有时甚至表现出病态的特征,一些人津津乐道于到处议论别人的长短是非,刺探别人的私生活并肆意地评头论足,道德评价的威力大到可以致人于死地;另一方面,道德评价代替法律评判的现象比比皆是,道德功能强化,而法制理念处于十分萎缩的状态。这种状况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有所改变,法的地位逐渐上升,特别是由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氛围日渐宽松,个人生活的空间不断扩大,个人利益和个人生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人们的尊重,道德评价的范围不再无限,其力量也有所减弱。加之多种道德观念的出现,使道德评价标准趋于复杂化和多样性。这些因素是目前中国公众在道德评价领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宽容性的重要原因。比较起来,青年人由于思想更为开放和自由,也更少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他们在接受各种新思想中长大,因而显得更为宽容。

道德评价的宽容性可以是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宽容,也可以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宽容。这种宽容性的增加在给青年人更多的行动自由的同时,也少了许多约束,甚至会助长某些道德意识不够健康、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的人的不道德行为,并可能引起某种程度的社会道德规范失控。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社会某些方面的道德失范与社会和个体道德评价的弱化、软化和失控是有密切关系的。与道德价值多元化的道德评价宽容性相关的是青年人对道德观、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中性立场、模糊态度,以及无所适从的茫然感。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及100多个县市青年的调查后认为:“青年中一些中性的、 模糊的价值取向正在上升。”

道德评价的宽容性也表现为不作道德评价。这有可能是因为没有明确的道德是非标准而不作评判,认为这是一个思想解放和变革的年代,什么都在变化,什么都可以尝试,很难说对或错,而这样的结果易使社会处于无道德是非状态;也可能是由于“别人的事与我无关”,由于强调对他人利益、他人自由的尊重和保护,也由于社会氛围的宽松和各人忙于自己的事,故不愿管别人的事,扫雪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这样的结果是对社会、对他人责任感的下降,好人好事无人做,坏人坏事没人管,甚至见死不救。

道德评价的宽容性有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该弘扬倡导的得不到应有的弘扬倡导,该赞美肯定的得不到应有的赞美肯定,该批评谴责的得不到应有的批评谴责,从而使社会舆论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并使青年人失去道德评判的标准和行为的方向。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青年所遇到的道德冲突和困惑既是青年人的道德危机,也是青年人道德发展的契机,是现代青年形成有助于促进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加速发展的道德素质乃至人格品质的机会。

标签:;  ;  ;  ;  ;  ;  

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