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论文_王艳秋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论文_王艳秋

〔摘 要〕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教育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关键词〕 中学生 积极心理 品质 培养 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关键是要打造一个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这个人际关系场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和学校整体的关系。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沟通途径使我们学校的人际关系场变得和谐融洽。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教育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要按照实践教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下面就本人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尝试。

1 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随着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包括校园暴力、欺凌、飚车、自伤、意外及各类物质滥用行为等,抽烟、喝酒、服用非法药物等问题层出不穷,加上近几年校园忧郁症与自杀数目不断攀升,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压力问题,使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关注。校园问题,受到课业、同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经验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我国中学生目前生活中感到困扰之事的调查中,以“学校课业”困扰者最多,占62.8%;“未来前途”困扰次之,占32.9%;“交友人际”再次之,占23.6%。求学阶段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时刻,也是培养健康行为的信念、态度与习惯最佳的场所,上述各种压力与困扰,中学生常发生自伤、自残、失眠、忧郁、焦虑甚至想自杀等倾向或偏差行为,校园中问题层出不穷,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逐年增加,轻型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心身症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加上自杀、暴力、性问题等偏差行为与反学校文化的产生,落实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整合整体辅导、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发展的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广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策略

2.1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2.2 促进学生学习生涯的自我效能。学习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是自我效能在学习生涯研究上的应用。在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自我能低落,裹足不前、害怕失败而总不敢跨出第一步的现象。当面对人生方向感到疑惑或力不从心,中学生容易认为是自己有许多问题,如能力不够、太被动、缺乏兴趣等,造成自我效能低落。然而,叙事治疗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一:人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并且人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因此,个人在打造自己的生涯内涵中,一定有许多技巧、能力、价值观、承诺和力量,可以引导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进,教师应协助学生练习将生命中的坏事缩小,好事放大,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在、外在资源及成功经验,以促进自我效能感。

2.3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中学生要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课内与课外要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方面,应多提供辅导知能的学习,让教师能运用辅导技能于师生关系中,以增进师生关系良好互动。学校方面提供多元沟通管道,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提供实时信息,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此,借助学校中参与活动、与教师及同学相处、扮演好学生角色等,能够得到不同的资源与支持,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参加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读书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善于评价自己,还能使内向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他们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和调节,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

2.4 培养学生独立性。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要求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却对孩子没有信心,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怕孩子没有经验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就想方设法帮助孩子解决。我们的教师就该改变家长这种“舍不得”让学生独力思考、自已解决问题的做法,不仅帮助改正学生的过分依赖的习惯,而且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这是学生成才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耐心鼓励,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鼓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智慧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促使学生有机会尝试困难和创新,并不失时机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脱离父母和教师,独立地做各种事情,面对各种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自然就形成了。我们能够独立做事,并将事情做完、做好,其主要动机来自于对于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责任。因此,教师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应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养成,教育学生敢于承担责任。

总之,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并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的健康的心理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一中学

论文作者:王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论文_王艳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