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双边贸易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东盟论文,中国论文,关系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1月在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其相关的《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决议》,中国与东盟各国将在明年开始减低区内贸易关税,到2010年前区内关税将降低到5%至零关税。可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中国与东盟紧密的贸易联系

自2000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以来,凭借地缘优势和东盟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近几年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中国近三年(2001年-2003年)对世界贸易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2.1%,而对东盟的平均年增长率却高达26.6%,可见中国-东盟间的贸易潜力是巨大的。2003年中国-东盟贸易规模更是达到了782.5亿美元,2004年1-9月份的贸易额已经达到754.5亿美元,可以预见,2004年中国-东盟全年的贸易额仍将有较大的增长。下面将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双边贸易关系。

附图

图1 中国-东盟贸易走势图(1995-2004年)(单位:亿美元)

资源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3年各版:2004年数据来自:海关总署

1、双边贸易规模

从表1看到,近年来,双边的贸易规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东盟在中国的商品贸易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8.3%,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份额提高到3.9%,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注:陈乔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2~83页。)。到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在对方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均达到9.2%,这一相当高的比例足以表明双边贸易联系的紧密性。

表1 200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平衡指标计算

排序

国家 出口比重(%)  GDP比重(%)

平衡指标

8

  新加坡2.31  0.30  7.6880

14

 印度尼西亚

1.23  0.49  2.4884

15

 马来西亚

 1.03  0.30  3.4772

17

 泰国 0.90  0.40  2.2637

22

 越南 0.62  0.10  6.0207

23

 菲律宾0.59  0.25  2.3878

47

 缅甸 0.20  n.a. n.a.

71

 柬埔寨0.07  0.01  5.9479

注:表中的排序仍按原文排序,n.a.表示在世界银行没有相应统计数据。资料来源:黄涛《中国出口平衡指标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第9期第20-27页

另外,我们利用出口平衡指标分析(注:出口平衡指标:不同国家的经济规模差距很大,其对国际贸易商品的需求总是与该国的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因此,只看贸易额不足以反映出两国间的贸易联系度,我们用对某国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除以改过经济规模占除考察国之外的世界总经济规模的比重,得到的指标就可以消除规模差异,从而真正反映对该国出口与该国经济规模之间的联系度。平衡指标大于1,说明在目标国本国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反之则相反。参见黄涛《中国出口平衡指标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第9期,第20~27页。)去除国家经济规模的因素后,再来看双边的贸易规模。黄涛(2004)利用这一指标计算了2000年中国出口前100位国家/地区的平衡指标,其中对东盟国家(除文莱和老挝)的平衡指标见表1。

从下表可以看出,涉及到的中国对东盟中七个国家的平衡指标都远大于1,从排序中可以看出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贸易联系十分紧密。

2、双边贸易结构

近几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除了规模上的增长外,双边贸易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从以前单一的初级产品贸易发展为以制造产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贸易产品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东盟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矿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化工产品、动植物产品、木及木制品等,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从东盟进口总额的80%以上(见表2)。尤其机电产品占对中国出口总额的四成以上,在所有出口商品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主要的出口国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盟新兴工业化国家,上述情况正是与这些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

表2 1999年-2002年东盟国家对中国主要出口商品(%)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机电产品  49.0

47.5

48.3

42.0

矿产品

12.4

13.3

14.1

12.8

塑料制品  6.0

 6.9

 6.9

 9.7

化工产品  5.9

 5.4

 6.6

 9.4

动植物油  2.4

 1.7

 2.0

 5.1

木及木制品 3.2

 2.8

 3.1

 3.7

纸浆、纸制品

  3.4

 3.8

 3.3

 3.6

光学制品、精密仪器及乐器  2.4

 2.2

 2.5

 2.6

合计

  84.7

83.6

86.8

88.9

注:1999-2001年数据只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七国,中国包括香港,2002年数据还包括泰国。资料来源:ASEAN Trade Data

在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中,居前几位的商品分别是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金属及其制品、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矿产品、蔬菜、塑料制品等;在这些产品中,同样是机电产品的比重最大,而且增长迅速,在中国对东盟出口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20.8%提高到2002年的54.4%,在各类商品中占有绝对优势;纺织品、矿产品、动植物产品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化工产品在中国对东盟出口中的份额一直比较稳定,每年略有增减(见表3)。

表3 1999年-2002年东盟国家从中国主要进口商品(%)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机电产品  49.3

 50.8

 50.9

54.4

纺织品服装 10.1

 10.80

9.8

 7.3

金属及金属制品

5.6

  6.4

  6.7

 6.5

化工产品  5.8

  5.5

  6.0

 6.1

矿产品

3.0

  4.9

  4.6

 5.3

蔬菜

  5.1

  4.0

  2.9

 4.6

光学产品、精密仪器及乐器  3.3

  3.4

  3.3

 2.6

塑料制品  2.2

  2.5

  2.5

 2.3

合计

  84.5

 88.3

 86.7

89.17

注:1999-2001年数据只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七国,中国包括香港,2002年数据还包括泰国。资料来源:ASEA NTrade Data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东盟是一个颇具多样化特色的联合体,老挝和缅甸加入后,东盟国家的差异更加明显。国家的经济差异在贸易上的表现十分突出,东盟五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一直占东盟对中国贸易总额的九成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91.7%。文莱、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都以农业为主,与中国的贸易量较少,且贸易结构较为单一,以初级产品为主。

二、双方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

贸易的竞争和互补主要取决于双方贸易产品的相似度,而产品相似度主要受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多,并且大多数国家都以开放的态度发展本国经济,对第三国家的依赖比较强,在很多产品上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和东盟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产业结构上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互补性。

从上述贸易统计来看,双边产业内贸易在机电行业十分突出,并且机电产品是双方进出口的主要产品,单从统计数据上说,双边的贸易以互补性的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与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关,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都大力发展制造业,从而制造业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发展都十分迅速。农产品部门是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谈判最为敏感的部门,但事实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所处纬度的有明显差别,多数种类的农产品并不直接竞争,东盟国家的热带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被接受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温带水果,也逐渐进入东盟市场。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贸易创造效应在该部门将会十分明显,从而使生产者得到更大的市场,消费者得到更多的选择;另外,纺织业存在着竞争关系,因此,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边在该产业将可能出现产业重构。可见,双方的贸易关系既有互补又有竞争,况且竞争的加强长期内还可能提高各自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力。

三、双边贸易前景及对策分析

1、双边贸易前景

近年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来解释,即政策因素和结构因素。自2000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以来,双方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了很大努力,平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到2010年将降低到0%~5%的水平。关税水平的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将会促进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从结构因素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东盟主要的贸易发生在机电产业,如半导体等新兴的、高成长性的产业,双边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替代政策导致了这种贸易格局。

对于双边贸易前景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双边贸易变化分解为两个要素。一个是“需求要素”,即如果该经济体在对方的市场份额维持不变,它的出口能增长多少;另一个是“竞争力要素”,即因市场份额变化而引起的出口变动。从前文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中国东盟双方要维持各自在对方市场上的份额,那么双边贸易规模仍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通过贸易创造效应体现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贸易增长。此外,贸易扩大效应也会促进双边贸易,尤其是中国东盟国家具有地缘优势,运输成本较其他贸易伙伴要低。这些因素都会从积极的方面影响双边的贸易前景。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极大地促进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首先就会表现在贸易规模上的扩大,另外贸易结构也会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得到优化。

2、促进双边贸易合作稳定发展的对策

我们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产业内贸易是双边贸易的主要形式,机电产品的贸易占了双边贸易总额的近一半,这样的贸易结构是不利于双边贸易的稳定发展的,该产业在任何一方的衰退甚至不景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双边贸易。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曾过分地依赖电子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当美国的需求萎缩后,新加坡的经济就陷入衰退之中,马来西亚同样在2000年迅猛增长了8.3%后,从2001年也开始迅速下降(注:参见余永定:《亚洲经济合作》,《我看世界经济》,三联书店2004年,第593页。)。这些都说明较为单一的贸易结构不利于双边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产业合作,以机电产业的贸易合作为契机,逐步发展各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以形成产业间横向和纵向以及多方位的交叉合作,由此带动双边投资与贸易的全面发展。

另外,我们可以按照引力模型中影响双边贸易的相关因素来考虑促进双边贸易稳定发展的对策。引力模型认为影响双边贸易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双边国民生产总值、两国间距离、人口规模、优惠贸易安排、贸易开放度等(注:关于引力模型的更详细的表述参见盛斌、廖明中:《中国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第3~4页。),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因素在此不予考虑,我们只从其他几个方面来分析促进双边贸易合作的对策。

(1)距离因素。距离因素无非是在运输成本和双方相互了解程度这两个方面影响双边贸易。因此,应努力建设双边贸易通道,简化通关手续,降低运输成本。例如中缅双方正在携手建设国际贸易大通道,并拟于2006年12月竣工,其它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线的建立和改善都将会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从而促进贸易发展。

(2)优惠贸易安排。除上面提到的交通硬件设施的改善外,优惠的贸易安排是促进双边贸易的重要手段。我们看到自双方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一系列的优惠贸易安排已经实施,比如关税的减让、《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协议的签署,这些已明显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近年来双边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双边应进一步加强合作,落实已签署的协议,并进一步探索促进双边贸易的优惠安排。

(3)贸易开放度。对外开放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已被亚洲的许多国家所证明,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其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因此,双边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促进双边由自然合作走向有组织、有规模的机制合作,加强区内经济联系,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根据双边的国情争取把自由贸易区逐步建设为像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更为紧密的经济联合体。

(4)最后,需要注意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东盟的多元化。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一批经济发展落后的新成员国加入东盟后,东盟出现了“富国”和“穷国”两个层次(注: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第62页。),东盟国家间的不平衡性加剧。2003年老东盟五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的GDP占整个东盟的91%,而且由于这五国经济的发展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要比其他五国高,对中国的贸易联系较为密切,2003年老东盟五国对华占整个东盟对华贸易的92%,这些国家的竞争力较强,无疑将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其余五国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内企业承受外来企业竞争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不宜过早地开放市场,他们近期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的好处也不会太明显。东盟“富国”和“穷国”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将会影响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因此,只有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协调好国家间的利益分配,注意保护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才能促进双边贸易的稳定发展。

标签:;  ;  ;  ;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