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_长株潭论文

在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群论文,中部崛起论文,背景下论文,长株潭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8X(2007)10-0008-04

一、背景

最近,国家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要求中部六省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和加工制造业等优势,加速发展各自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结合各自实际,中部六省相继提出中心城市群发展战略,如大太原、中原城市群;大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相呼应,中部六省现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当前,湖南经济实力居全国第13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6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长期偏低。城市化水平低、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有限,是制约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南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着力推进,务必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作为发展支撑,而长株潭则担负着这一历史重任。

长株潭位于我国南方腹地的核心位置,南有开放程度很高的珠江三角洲,北有产业基础较好的长江产业带,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长株潭承东启西的中介区位。长株潭可同时接受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的双重辐射,成为介于两大经济区域边际地带的新兴增长极。此外,从湖南省的角度来看,长株潭北接洞庭湖区,南连衡阳、郴州两市,西通湘西地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地域。

湖南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方案已有多年,但由于现行体制等原因,长株潭一体化步履维艰,迄今未取得大的突破。2006年,湖南又提出了长株潭能源同体、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开通了城际公交。但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迄今仍未解决。目前,湖南经济实力有限,不宜采取大推进的发展战略,而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长株潭,在短时期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再滚动开发省内其他地区。

二、基本情况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湘中偏东,呈三足鼎立之势,彼此相距20公里~40公里。湘江是当地主要的河流,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有机地联系了起来。长株潭地区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发展耕作农业,也适宜城镇工业和交通建设。三市之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构成了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金三角”。长沙高新区、长沙经济开发区、株洲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长沙新港已建立起国家级保税区。三市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大学、研究所、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级科技人才,是湖南省经济和人文的重心所在。长沙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天心阁、开福寺、贾谊故居等文化古迹,岳麓山、橘子洲是驰名全国的风景区,花明楼、文家市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株洲有炎帝陵等胜迹,湘潭则是毛泽东、彭德怀等革命领袖和画家齐白石的故乡。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8个县、177个建制镇和360多个集镇,是湖南省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长株潭城镇等级体系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即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包括三市市区和一部分周边组团:第二层次是区域次中心城市,包括韶山、浏阳、宁乡、醴陵、湘乡、攸县、茶陵、炎陵8市县中心城区:第三层次是48个重点城镇:第四层次是85个一般建制镇。长株潭区域共包括3个主中心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9个片区组团和25个小城镇组团,三市结合部为城市群生态绿心。

三、发展定位

1.长沙市的发展定位为湖南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长株潭都市区的核心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2.株洲市的发展定位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重化工业基地,长株潭都市区的重要片区。重点发展以铁路机械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一部分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壮大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构建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中心。

3.湘潭市的发展定位为湘中区域中心城市,钢铁和汽车工业基地,湖南省科教次中心,长株潭都市区重要片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机电光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钢铁、机电、汽车、建材等工业部门。

4.长株潭的发展定位为湖南省中心城市群,长江中游地区和我国南方中部的主体增长极,我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沟通华南经济圈与长江产业带、沿海较发达地区与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枢纽。

对湖南省来说,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至关重要,它将构筑一个规模宏伟、实力雄厚、结构新颖、可持续功能突出的特大型城市群。推进长株潭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布局形式的未来发展,应是三足鼎立,间隔以广阔的绿地农田和水面的空心化生态型城市群,三市之间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信息网络联系和金融贸易联系。由这三个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既能够充分发挥超大城市所特有的集聚效益和辐射功能,负担起全面带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以至作为我国南方内陆的举足轻重的发展极;可以卓有成效地克服大城市固有的城市病,避免人口和产业的过度拥挤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以湘江为生态轴,建设高品质的宜居城市群

长株潭区域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乡村复合型生态系统,其空间布局的困难在于,株洲、湘潭为重污染的工业城市,但却位于长沙的湘江上游和夏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长沙的环境生态要求又明显地高于株洲、湘潭两市。因此,长株潭必须作为一个城市区域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共同保护,综合治理,绝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现阶段可在湘江设置多道环境监测断面,规定严格的环境控制指标,要求各工业区域从严控制和抓紧治理,并落实责任制。重点治理区域包括株洲霞湾、湘潭岳塘和竹埠港。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要多做湘江的文章,借助于湘江突出城市群的特色。湘江是长株潭一体化的生态主轴线。湘江把三市市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尤其是串联了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应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规划建设的湘江产业带以湘江为轴,纵贯南北,在三市市境绵延128公里。对现有的湘江大桥可重新命名,赋予其深厚凝重的“湖湘”精神。工作重点包括:建设亲水型新城区,构建临水生态楼盘,创建滨水型生态宜居城市群。湘江两岸楼盘,应作为长株潭高档次的生活区、办公区和服务区,成为城市群的重要标志。长株潭城市群的理想结构,应当是三市主城区三足鼎立,辅以卫星城镇、间隔足够绿地、中部空心化,湘江作为景观廊道的生态型大都市区。

此外,株洲滨江地带、湘潭易家湾、昭山、长沙岳麓山、橘子洲、三叉矶、月亮岛、铜官以及浏阳河、捞刀河等,可共同开发为山水景致秀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风光带。在三市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刻意营造文化氛围。三市之间,新城与老城之间,城市与周围的环境景观之间,要注重协调呼应,充分展现名江、名洲、名山、名城、名人的特色。

五、建设好三市结合部,可将其作为一体化突破口

长株潭结合部空间范围约1500平方公里,包括三市的10个乡镇。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环境良好、区位优越、路网发达。昭山为湖南风景名胜区,“山市晴岚”系“潇湘八景”之一。三市结合部农田、水面、森林、丘陵较多,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生态,营造城市群的绿心,开发强度不宜过大。昭山风景名胜区、石燕湖森林公园、暮云野生动物园、莲花山森林公园、石峰区九郎山一带以及附近的湘江两岸可确定为重点保护区。

三市结合部的开发,应综合三市现有的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重点发展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比如会展、动漫、印刷、博览、休闲、旅游、餐饮等。要求项目准入门槛要高,严禁上马污染型企业。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应引导长株潭城区相向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但并不主张三市建成区的对接融合,而务必保留有足够的生态绿地。应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在此打造促进三市一体化的平台,比如建设长株潭汽车总站、长株潭火车总站、长株潭轻轨总站、湘江昭山码头、长株潭创业大厦、长株潭博览中心、长株潭物流中心、湖南影视基地、湖南动漫基地、暮云野生动物园等,还可开发一系列高档生态楼盘。

六、对策措施

(一)以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组建长株潭大都市圈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绝不是现有基础上的低水平组合,必须是高水平的整合和大规模的提升。长株潭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建设,扬长避短,各有侧重,努力发挥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三市融合的过程又是城市群改造提升的过程。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城市群的综合开发效益要大于三市各自开发的效益之和,并形成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复合区域。考虑到湖南农业人口众多、中心城市群需要辐射带动全省等因素,长株潭的规模显然要大一些。到2010年,三市市区人口可确定为600万人,建设用地可确定为700平方公里:到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的总人口可达1200万人,即占到当时全省人口的1/6左右,建设用地可达1000平方公里~1200平方公里。

(二)在长株潭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

建议在长株潭三市市区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工商管理、税费管理、交通管理、企业管理、人才管理和环境管理体制。针对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统筹有关的政策法规,排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在三市统筹管理之后,一部分收费可酌情降低,以便让长株潭居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实惠。建议三市共同建设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金融体系、城市管理体系、科技教育体系、体育卫生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对应于中部崛起和泛珠三角建设,长株潭应进行专门筹划,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三)在长株潭范围内建立共同的发展平台

建议构建三市统一的金融平台、电信平台、招商平台、政府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当务之急是电话升位、信息同享和金融同体,不断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率、开放程度、文化品位和服务水平。可扶持一些从事一体化建设的大企业上市,也可建立长株潭开发基金或者长株潭开发银行。建议三市统筹建设道路系统、物流系统、电力系统、卫生系统、信息系统、环保系统城市预警应急系统。建议优化整合三市现有开发区,将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四)努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长株潭作为一个整体,可积极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计划。针对株洲霞湾区和湘潭岳塘区工业污染治理、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湘江航道和港口建设等项目,可努力争取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在三市进行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可考虑三市统一户口,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差别,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现阶段可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统筹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负责规划制订、项目论证、经费管理、招商引资、宏观调控、关系协调、监督管理等事宜。

(五)共同构建高水平的城市群产业体系

三市产业的一体化建设,必须打破不合理的“条块分割”,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协调政策,改善效益。长株潭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都非常有限,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整治”的传统道路,而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创新之路。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考虑,对长株潭都市区进行高水平和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对老工业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对破旧城区进行大规模的更新。需要构建开放和弹性的发展空间,避免“摊大饼”的拓展方式,尤其是设法减轻市中心的沉重压力。长株潭优化建设的关键,是三市在产业结构上的趋异与互补,在空间布局上的组合与协调,在总体水平上的跨越式发展。长株潭完全没有必要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而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择优发展,重点突破。产业突破口可作如下选择:长沙,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株洲,电力机车、新材料和生物制药,以铁路枢纽为依托的商贸流通;湘潭,钢铁、汽车、电机、纺织,以韶山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

(六)开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构建,要在长株潭率先突破。借助于城市群的创新建设,增强创新源并完善创新链,加强创新交流合作,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在三市之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合理流动,实现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新时期湖南要由区域发展战略转换到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长株潭三市的核心地位只能加强而不可弱化。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应当抓紧进行,第一阶段是规划编制阶段,第二阶段是全面落实阶段,第三阶段是整合提升阶段。三市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景观变化和产业集聚的过程,更是一个现代城市文明向周围城镇和广大乡村扩散渗透的过程:既强调“有形的城市化”,更注重“无形的城市化”;不仅重视物化建设,更加倡导居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标签:;  ;  ;  ;  ;  ;  ;  ;  ;  

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_长株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