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保险中的“外资人才”战略_平安保险论文

平安保险中的“外资人才”战略_平安保险论文

平安保险“洋人才”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洋人论文,平安保险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洋人才”战略的时代背景

平安成立之初,就确立“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宗旨。然而对于一家新成立的综合性、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该如何在市场上生存?如何提升在业界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带动整个中国保险业层次的提升?当时惟一能够借鉴的只是PICC,可PICC是在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国有保险公司,这对平安来说,显然是难以满足创新的“胃口”的。

平安保险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孙建一说,九十年代初期,公司为了找到突破口,就开始了频频向海外引进人才;前几年中国处于WTO谈判的漫长过程,公司高层人士敏锐地感到,必须早做人才上的储备。于是平安开始了大规模的引进“洋人才”,希望凭着“洋人才”的加入,使平安既拥有国外公司的实战操作经验,又具有本土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点正是国外企业所缺乏的。

平安对“洋人才”的准确定位

目前在平安服务的“洋人才”已超过300人,其中担任中高层管理者近30人,覆盖了财务、精算、IT、培训、投资、营销等多个部门。

这些“洋人才”最初的角色就是顾问,后来,公司感到,如果仅仅是花钱给“洋人才”以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提升显得力度不够———请来的人担当的角色毕竟只是一个顾问,他提出的问题,公司管理层可采纳,也可不采纳,尤其是中国人都有一个习惯的做法,即以“中国国情”为由,很自然地否定“洋顾问”提出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而引才的成本还会照样支付,这种引才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适用。

后来平安转变了思路:将“洋人才”定位为不仅是顾问,还是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具体负责人,甚至是决策人,这样,力度一下子就加大了。“洋人才”的理念,通过他的决策、意见,通过他的具体的实施,真正体现了出来。

充分挖掘“洋人才”的核心优势

平安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和挖掘“洋人才”的核心优势的:

首先是理念。这是很关键的,往往一个经营理念,可以使一个企业兴旺,也可以使其衰落直至消亡。譬如,国内过去在保险方面经营的理念是“重收轻赔”,这种理念带来的最终结果是:客户的不满意和流失。而“洋人才”在这里的理念是“重赔轻收”:在“收”的时候,并不十分的热情;当你买保险时,公司要严格“核保”,他们更注重客户的质量。

其次,从管理的架构与管理的流程去看待和挖掘“洋人才”的优势。平安通过引进“洋人才”,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把整个的架构、流程一环环地衔接起来,企业就像机器一样,按规律性的方式正常运转起来。毕竟国内保险公司与国外的同行差距超过上百年,不直接引才,不“借桥过河”,难以飞速赶上。再就是“洋人才”通过技术的优势,帮助平安提升诸如保险方面的核保、核赔、精算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现在市场上很多的产品都是我们率先推出来的,这就是一个产品设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

平安这些年来经营的业绩情况,可以看出平安公司的业务规模和利润的增长是相当可观的。而这些增长是在公司大量聘请“洋人才”后取得的。

对同业引才的几点启示

平安的骄人业绩已经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实际上,很多国内保险公司已经在模仿他们了,只是海外引才的数量没有平安的大,步子没有平安的快而已,平安的实践已经给同行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对外籍人才,你必须尊重他,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知识,不要试图去同化他,否则,他可能变得和普通人才一样并不特殊,他的作用、价值就打了折扣。

二是引进不能盲目,你缺什么,或在哪些方面有差别,就有的放矢去引进,而且对于人才的挑选,要看他的资历和业绩。

三是在引进“洋人才”的同时,千万不要勿视了本土人才的培养,因为引才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达到对本土人才“理念与技术”的提升,一旦本土人才能够胜任了“洋人才”的工作,大可启用本土人才,毕竟引才的高薪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不利的,这些高薪也是大可拿给本土人才的。

标签:;  ;  

平安保险中的“外资人才”战略_平安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