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解:苏联和东欧剧变的理论探索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解:苏联和东欧剧变的理论探索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关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苏联东欧剧变的理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苏联论文,剧变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是苏联东欧剧变后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制度。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现实的世界上,社会主义又和资本主义同时存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而且,苏联东欧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其基础都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的起点是很低的,生产力的水平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很大。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是很艰巨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如何如实地、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它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由此来制定正确的政策,是一个生死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苏联在这方面的失误,是导致剧变和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关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既反映在经济问题方面,又反映在政治问题方面。在经济问题方面,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总危机问题。在政治问题方面,主要是时代问题和战争与和平问题。在二战后,苏联对这两类问题的分析,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本质性的现象,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现在连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不讳言了。问题是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能否对它进行某种程度的调节。长期以来,苏联对这个问题缺乏辩证的认识,而且一直坚持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

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是由斯大林在1930年联共16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斯大林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指出“目前的经济危机是至今一切世界经济危机中最严重和最深刻的危机”(注: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斯大林全集》(中文1版)第12卷,第217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同时,他又指出,“目前的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资本主义总危机早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就爆发了,它破坏着资本主义的基石,促进了经济危机的到来。”他分析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主要依据是“资本主义已经不是唯一的和包罗万象的世界经济体系;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外,还存着社会主义体系,……”(注: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斯大林全集》(中文1版)第12卷,第216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当时,他还估计:“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法西斯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在对外政策方面将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注: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斯大林全集》(中文1版)第12卷,第222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化及后来二战的爆发,证明了斯大林分析的正确。

在二战结束后,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已进入到第二阶段。他在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必须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这种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瓦尔加在1953年出版的《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一书中,分析了总危机加深的最重要因素是“(一)两个阵营的实力对比发生根本变化;(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业已形成;(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趋瓦解;(四)帝国主义整个地削弱。”(注: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第13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从联共党19大到苏共27大,苏联一直坚持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提法,连戈尔巴乔夫也不例外。对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阶段的基本看法是在50年代初期形成的。那时,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恢复得比西方快。1950年苏联的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但是西欧和日本直到1955年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苏联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阶段的理论,主要的根据是资本主义的市场在缩小。在二战后,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已拥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此资本主义的市场容量在缩小,夺取世界的资源的范围在缩小。而且,西方国家还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和经济封锁。但其结果只是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罢了。”(注: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第22~23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斯大林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世界销售市场的条件对于这些国家将会恶化,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将会增大。”(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27~28页,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苏联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的范围更加缩小了。

那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怎么办呢?斯大林说,“他们竭力想用‘马歇尔计划’、侵朝战争、军备竞争、工业军事化来弥补这些困难情况。”(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28页,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在后来的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只好求助于如下几种办法:战争、工业军事化、通货膨胀,加强剥削。

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苏共20大上仍然强调“资本主义总危机在继续加深”。报告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军事化;对外经济扩张;固定资本的更换;加强剥削。报告也承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但说“由于某些有利情况的‘暂时凑合’,才没有发展成深刻的危机”。又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市场没有扩大”,而是在缩小。(注: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第16~18页,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从1966年的苏共23大到1976年的苏共25大的报告中,勃列日涅夫一直指出“资本主义总危机在继续加深”。他在苏共23大报告中还说,“整个资本主义经历着总危机,它的内部矛盾正在加深。资产阶级世界的头目们企图克服这些矛盾并坚持同社会主义对抗,就特别指望采用国家调节经济的办法,指望科学进步和增加军事生产。但是,这并没有也不可能治好资本主义的根本毛病。”(注: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勃列日涅夫言论》第二集,第35、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在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更强调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

在1986年的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说,“过去的时期提供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许多证明。”(注: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6年第3期,第7页。)

总之,苏联在二战后的四十几年中一直坚持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阶段的理论。它的主要论点是:反复发生经济危机不断带来经济动荡;市场缩小,销售条件恶化,开工不足;发展速度减缓;资本主义总危机“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的总的即全面的危机。”(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51 页, 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它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国家调节、发展科学技术等等措施,持否定态度。

让我们用客观的事实来检验这个理论。

美国、西欧和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历程。但是它们毕竟实现了现代化,率先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当今世界上占有2/3以上的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的三个经济中心。在战后,西欧、 日本花了十年的时间恢复了经济,在60年代里,先后出现了经济上的“西德奇迹”及“日本奇迹”。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20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70年代的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的局面,但这又促使它们加强宏观调节,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度过了难关。到了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三个中心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新的局面,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开始超过美国,在世界经济竞争力方面占了第一位。美国经过近七八年的努力,在90年代中期,又创造了经济奇迹,东山再起,特别在高科技的领域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重又占了世界竞争力的第一位。这样的局面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是的,这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痼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它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经济动荡,乃至政治动荡。但是,经济危机具有两重性。它既带来麻烦,又促使经济的调整。在战后,西方国家加强国家的作用,干预经济,采取一系列“反危机”措施,缓和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后果。从总体上来看,在战后的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多于经济衰退的时间。以美国为例,从1945年到1989年,虽然发生了7次经济危机,但是在3/4的时间里,经济向前发展,而且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近8年中, 美国制定了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及经济适度增长的经济目标,采取了相关措施,延缓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实行的国家调节作用不能低估和轻易否定。至于谈到通货膨胀问题,战后的西方在一段时期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扩大公共开支,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在一段时期以后,它们又采用了货币主义的主张,抑制通货膨胀,并收到效果。应该承认,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它们经济的调节。

(二)市场缩小的问题。在战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以后,从地理范围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范围当然是大大地缩小了。在战后的初期,这个问题表现得很突出。但是,西方并没有坐以待毙。它们懂得,市场问题是资本主义的命根子。它们在失去了东欧及亚、非、拉地盘以后,千方百计开拓市场。首先,它们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西欧和日本的市场。战后的美国经济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它有一个巨大的有序的高购买力的国内市场,它GDP的2/3是由国内人民消费的。美国运用“马歇尔计划”及“道奇路线”,帮助西欧和日本恢复经济,同时大量出口商品和资本,由此而形成了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步地建立起欧洲共同体,开拓欧洲市场,实行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及统一大市场。后来,在欧洲共同体的带动下,使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一类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发展起来,成为资本主义的新兴市场。当前,在全世界,商品贸易及直接投资的70%都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不是缩小了,而是大大地扩大了。这个铁的事实否定了苏联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阶段的主要论点。

(三)科技的发展与作用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苏联在长时期以来,往往低估了西方在这方面的突破和进步,在一段时期内还错误地批判了控制论和西方的遗传学理论,造成苏联在电子计算机及生物工程方面的落后。一种传统的观念长期束缚着苏联,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垄断阻碍科技的进步,低估了市场经济体制及西方科技体制的积极作用。加之,苏联对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世界经济及社会变化认识不够,对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认识不够,导致以僵化的眼光看待西方的科技进步。直到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报告中说,“现阶段的总危机并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的绝对停滞,并没有排除其经济增长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的可能性。”(注: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6年第3期,第7页。)即使是这样的估计,也没有如实反映实际情况。因而不可能认真研究西方在发展科技、特别在高科技方面的经验,并采取积极的对策。

(四)关于战争、军备竞赛与工业军事化的问题。在战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用侵略战争及出售军火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对于美国经济起了打强心针的作用。迄今为止,美国是全世界的头号军火商,英法等国也每年大量出售军火,获取垄断利润。美国1999年还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美国积极地当“世界宪兵”,从经济上说是为了维持巨大的垄断利润。它们还经常利用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作为它们新武器的试验场。

(五)关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估计问题。在这方面又存在着高估的现象。两个阵营的实力对比从来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东风并没有压倒西风,西方在经济力方面一直占着优势。苏联长期以来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这固然是事实,但我们必须加以分析。产生这样的情况,是由于原来的底子比较薄,再加上艰苦的努力。但是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速度比较快,仅是粗放型的增长,长时期以来,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和进步。而且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长期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忽略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应有的提高。

至于谈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不能估价太高,抹煞矛盾。瓦尔加说,社会主义阵营“不存在任何矛盾,内部完全团结一致。”(注: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第27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是很严重的。苏联组织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以超国家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来组织经济,不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了不平等的交换,抑制了与经互会以外国家的经济交往,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各国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而得不到合理的调节。这是导致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战后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并没有呈现出“帝国主义整个地削弱”的状况,而是一种相反的情况。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看来, 既不能低估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也不能低估它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这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某些西方经济学的指导都起了相当的作用。资产阶级不同于地主阶级,它掌握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对生产力的发展能起相当的促进作用。它丝毫没有改变它的剥削本质,但是,在战后,它设法“把蛋糕做大点”,执行福利政策,使工人阶级没有走上绝对贫穷化,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这也是劳动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成果。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它的根本矛盾,但是它能设法延长它的寿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和平竞赛,取决于社会主义的长足发展和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要面对现实,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研究自己的对手,在发展自己的经济过程中,善于学习对方的有益经验,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逐步地取而代之。通过长时期的反复实践和认识,掌握客观规律,达到胜利的彼岸。

由于认定资本主义总危机在战后已进入到第二阶段,因而苏联在政治上就自然得出以下一些判断:

(一)资本主义总危机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是政治上的,因而是全面的总危机。

(二)斯大林在联共16大上说,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代是“战争和革命的时代”。瓦尔加说,“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是世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革命的历史时期”。(注: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第5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三)随着市场的缩小及销售条件的恶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及资源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以及它们想把自己的竞争者淹死的愿望,在实践上是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间的矛盾更为剧烈。”(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四)“资本主义国家间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是仍然存在的。”“要消灭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须消灭帝国主义。”(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后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苏联也修改了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论断。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引起战争的基础也将存在;但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注: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第40页,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但是,在苏共20大及以后的历次代表大会上,一直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形势的特点是深刻的矛盾日益加剧。”(注: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第22页,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一个矛盾和竞争的新时期正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展开。”(注: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勃列日涅夫言论》第二集,第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本世纪最近几十年,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出现多次新的爆发,表现出新的形式和新的方面。”(注: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苏联东欧问题译丛》 1986年第3期,第11页。)

这些政治上的分析和论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当然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半个世纪岁月的推移,我们可以冷静地加以思考。

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球上还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没有发生战争,乃至边境冲突。世界上曾经发生过五种类型的战争:(一)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三)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四)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五)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前两次世界大战的确是缘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市场而引起的。但是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强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了。这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找出路,它们设法联合起来,建立跨国公司,建立经济共同体,加强相互间的商品和资本交往。这样就形成了在它们之间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它们可以和别的类型的国家打仗,而不会相互打仗。至于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战争,在亚洲已经较量过两次,对古巴也试了一下,但它们并没有得逞。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核武器,发生世界大战的后果不能不加以考虑,使它们发动一场核战争的决心很难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足够的好处,又何必要发动世界大战?在二战后,各国人民反对世界大战,反对核大战,保卫和平的运动已形成了强大的遏制力量。这也是使世界大战难以爆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除了以上的因素以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变化,从二战中可以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一部分是法西斯化了,另一部分还是保持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也是为什么美英等国能够和苏联联手反对法西斯的原因。在战后,美国扶持了德、意、日的经济复兴,但同时又对它们加以改造,使它们民主化,消除法西斯影响。西班牙、葡萄牙的法西斯制度也得到了改变。美国在战后初期曾有过一段法西斯化的危险,但是后来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变化。美国人民的强大的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就是一个明证。

事实上,由于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执行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方针,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了国际形势的缓和。到了80年代中期,苏联认识到,在核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会使人类同归于尽,因而更坚定地采取缓和国际形势的政策,减少军备竞赛。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上说,“通过对立面的斗争,艰难地、在某种程度上像是摸索地形成一个矛盾的,但却是相互依赖的、很大程度上完整的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抗仅仅并且完全通过和平竞赛和和平竞争的方式进行。”(注: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6年第3期,第36页。)

应该说,人类在二战后有了巨大的进步。时代并没有停留在20世纪的上半叶。那时的确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但是到了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跨进了以和平和发展为主的时代。虽然还会发生局部战争和局部冲突,一般说来不致于会发生世界大战。人民要和平,民族要解放,国家要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更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这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步人类不懈奋斗的结果。这样的局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及共产主义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根据新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出新的战略。

第二,如何正确估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矛盾,而且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是很严重的。但是应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互联合与相互依存的。苏联的分析中往往强调美国对其它发达国家的“奴役”,说“美国是造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混乱的罪魁祸首”(注: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第94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分析,把它说成是“使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的经济与政治服从于”美国。把提倡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说成是“美国计划”,把舒曼说成是“美国的走卒”(注: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美国是战后的霸主, 但是它也认识到,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强盛的资本主义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当然是岌岌可危的。它必须积极扶植西方其它国家,组成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来遏制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美国主要采用经济的办法,利用它建立的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和协定,和西欧及日本组成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当然,它也采用军事和政治的办法,来巩固这个阵营。它又设法对其中的矛盾加以协调,并取得效果。否认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不对的。同样的,过分夸大这些矛盾,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就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了。

由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缺乏正确、科学的分析,就使得苏联不能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影响了苏联东欧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首先是关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使苏联热衷于军备竞赛,使自己的工业军事化,而且在战后的和平环境中,在苏联东欧长期执行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针。这样,造成了苏联经济结构的畸形,长期忽略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第二,苏联不能正确分析世界经济及西方经济的状况,不能把它们有用的经验学到手,不能利用经济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利用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加之,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及霸权主义,对东欧实行不平等的控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侵略阿富汗,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在和资本主义的和平竞赛中败下阵来,从极左的一端,滑向极右的另一端,断送了苏联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创立的社会主义大好河山。

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是一个年轻的制度,而且它的诞生又先天不足,原来的经济底子太薄。在和资本主义的和平竞赛中,担子很重,困难很多。在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又向前迈了大步。这要求我们更加冷静地如实地分析我们的对手,进而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政策,使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顺利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解:苏联和东欧剧变的理论探索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