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模型的构建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组织论文,服务型论文,模型论文,思路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层党组织类型不同,服务对象和要求也不同,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应当分层级设计,分领域规划。村(含社区,下同)处在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最直接的“试验田”,也是最能反映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效的“主阵地”。为了探索建立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标准化工作模型,为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参照,扬中市委组织部成立专题调研组,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在总结、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情况分析:存在“三多三少”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从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三多三少”的现实困境。
1.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认知:感性成分多,理性成分少。农村党员干部普遍意识到,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缘于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转变。以往村党组织在农村可谓“一言九鼎”“一呼百应”,现在“权力越来越小”,正在由“权力型”“管理型”“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虽然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对服务型党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普遍存在三种认识误区:其一,自然生成的服务观。其二,狭隘片面的服务观。其三,主观主义的服务观。
2.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发展经济多,致力服务少。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党组织引领发展的成效十分明显,所以当被问及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要哪些支持和保障时,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遍想到的是“项目”“经费”等物质保障。部分尝到集体经济发展甜头的农村党组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发展村级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百姓造福、让群众受益。
3.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微观操作多,宏观设计少。基层的探索实践往往会简单叠加,导致操作复杂烦琐,难以有效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难以得到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可,基层党员干部也感到“委屈”。办事难与烦的症状虽然显现在基层,却不是基层单方面造成的,也不是基层党组织能彻底解决的。针对此类问题,基层党组织的“零敲碎打”很难治本,还需要宏观层面上的统筹设计,科学系统地指导推进。
二、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启示:坚持“四个必须”的鲜明导向
立足于基层干群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认知情况,结合探索成果,我们认为,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将“四个必须”的导向贯穿始终。
1.必须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导向,这样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才会真正造福于民。
2.必须把凝聚党员作为重要前提,这样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才会形成广泛合力。
3.必须把物质保障作为必要条件,这样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才会有源头活水。
4.必须把规范标准作为关键抓手,这样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才会实现科学长效。
三、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现途径:构建“一体四维”的链条机制
新时期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强化服务为手段,以建章立制为保障,充分整合村域内的各类服务力量和资源,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满足群众意愿,并在融入群众中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群众中凝聚民心民力,最终实现农村基层的和谐治理。
图1 农村服务型党组织“一体四维”模型
在此基础上,应立足于基层视角和规范操作,探索形成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的定型化标准。可以尝试以“一体四维”链条式机制作为载体,形成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鲜明特色和规范流程。我们提出的“一体四维”工作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一个主体:明确“1+N”的服务主体,着力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村和社区党组织是服务型党组织的核心主体,村域内的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为补充,“两代表一委员”、广大党员等共同参与。村和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统筹谋划和资源调度作用,搭建服务平台,整合服务力量,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村域内的各类组织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广大群众。“两代表一委员”要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室,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充当群众的代言人,畅通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党员先进性。
维度之一:明确服务内容,着力解决服务什么的问题。在差别化确定服务对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三项服务内容。一是富民。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提高集体稳定性收入,夯实为群众服务的物质基础。联合人社、医保等部门,开展集体培训、分类培训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推动农民创业就业,提高群众经营性、工资性收入。二是安民。建立群众工作室、民情驿站,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村里纠纷村里了、大小矛盾不上交”,营造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便民。围绕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建立村级服务项目,提供农村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综治调解、公共卫生、人口计生、经济服务、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并根据本地区群众实际需求拓展其他服务项目,实现群众审批办证、小病治疗、日常购物、文化娱乐不出村。
维度之二:明确服务方式,着力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普遍推行菜单式、代理式、互助式服务。一是菜单式服务。制定村为民服务工作规范,在综合服务中心大厅醒目位置予以公示。结合民情沟通体系建设,通过印发便民服务手册、上墙(宣传栏)公示、发放民情联系卡等方式,让群众知晓服务内容和联系人。对群众“点中”的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并一次性告知服务事项,让群众少跑腿,缩短办事周期。二是代理式服务。建立以村干部为主、农村党员为辅的便民服务代理队伍,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代理服务点,帮助群众代办具体事项。实行“询问、办理、反馈”服务流程控制,对群众申请代为办理的事项,由村出具为民服务代理承办单,确定代办人员,并在承诺的期限内办结,做到件件有回音。包片党员干部要定期走访片区群众,增强互信了解,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代理式服务的常态化。三是互助式服务。在党组织和村干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互助式、志愿式服务。建立党员带头的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机制,通过为无职党员设立矛盾调解岗、义务巡逻岗、发动群众邻里守望等方式,加强社会管理,构筑治安防线;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帮助困难家庭、孤寡老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立书画、娱乐、体育等活动小组,让群众自主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吸纳群众开展自主管理、互助服务,让群众既做活动的参与者,又做服务的管理员、志愿者。
维度之三:明确服务保障,着力解决服务效果的问题。突出强化三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实现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百村万户”行动、选派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百名机关干部赴一线”等活动有机对接,为村集体增收创造条件。落实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场所建设经费、办实事解难题项目经费等,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有项目、实施项目有保障。二是强化队伍保障。选优训强农村党组织书记,突出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选拔导向,注重把熟悉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群众工作经验丰富、服务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农村队伍。加强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服务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方案,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三是强化技术保障。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建成集党员在线服务、基层党建信息发布、群众诉求收集汇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工作信息系统。
维度之四:明确考核体系,着力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建立健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农村服务型党组织评价机制。一是标准化考核内容。结合地域、行业等特点,制定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分类考核细则,以群众最关心、可感知、易操作的内容为核心,把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实现效度作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考评的基础指标,把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果作为对基层党员干部个人考评的基础指标,合理确定指标权重,推行标准化考核。二是多元化考核方式。明确村和社区党组织一把手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建设负有指导、监督、考评的职责。建立信息化的考核体系,将信息上报有效率、处理信息及时率和群众测评满意率等“硬指标”纳入考核内容,通过图表、表格等形式,直观反映基层党组织服务实效。三是实效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正向激励作用,做到“一个结合、三个纳入”,即把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实效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结合,纳入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纳入“8+X”激励约束考核体系、纳入村干部“三制”管理体系,既考核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性,也考量农村群众得方便、得实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