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上桑》看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论文_郑淳

从《陌上桑》看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论文_郑淳

福建省诏安一中 363500

所谓“乐府”,原是指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它的出现主要是供当时的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乐府在汉武帝时扩充成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职责,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还增加了一件对文学史有重要意义,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工作——采集民歌。“……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汉书》)采诗即采民歌。采诗虽为娱乐,却还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政治意图。(统治者也从中了解人民意向。)在客观上对民歌的保存、流传起了极大的作用,为我们深入了解、探索民歌发展过程,领会、体验民歌艺术风格留下了一份丰富的遗产。汉乐府民歌收集数量多,分类系统全面。这些民歌不仅蕴藏丰富的社会内容,能广泛地反映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发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陌上桑》即是能比较完整体现汉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作品之一。

一、成熟的叙事性、戏剧性。汉乐府民歌出现之前的一些民歌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用抒情的形式,借助作品中主人公自己的倾诉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如《诗经·氓》即是由文中女主人公的血泪控诉,反映了她被负心的男子所骗的不幸遭遇,抒发内心无穷的悔与恨。这个时期的民歌相对较缺乏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缺乏对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乐府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在表达形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已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以《陌上桑》为例,在内容上,它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在田头采桑的美丽女子,严正而机智地拒绝使君挑诱的故事。在表达方式上,采用第三者来叙述,显得全面、客观。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秦罗敷这一美丽、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别具匠心,整个故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作者开头先极力渲染明媚春光中女主人公的动人美貌,既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又为下文矛盾冲突做铺垫,随后又安排了使君的挑诱与罗敷的抗拒,气氛逐渐紧张,最后作品在罗敷的扬眉吐气和使君的颓丧、狼狈中结束全文。整个作品既有对环境、人物的描摹,又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最后又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相扣,颇具喜剧色彩。从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乐府民歌在叙事性、戏剧性等方面较之以住的民歌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汉乐府民歌的这一艺术风格,标志着我国民歌已达到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是人物内在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深刻反映。”要在文学作品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自然离不开对语言、行动的描述。在《陌上桑》中,作者就主要从这两方面去塑造“使君”与“秦罗敷”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展示“使君”这一人物时,作者从写马入手。“名曰写马,实则写人。”“五马立踟蹰……问是谁家姝”,五马表示使君的地位;立,停下;踟蹰,徘徊之意。两个动作一句话,把使君见美色而垂涎,萌生邪念的丑态充分地暴露在读者面前。当使君打听到罗敷有家庭情况、芳龄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耻要求,反映了他的卑鄙行径。在塑造罗敷一正面形象时,作者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她的美貌,又在“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隅”用一个“善”字写出她的勤劳,体现农家女最本质的性格特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她发觉使君的不怀好意后,她并不屈从权势,委身献媚,而是勇敢地上前陈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话虽只有三句,却直截了当地斥责了使君的无礼。义正辞严、铿锵有力,表现了她对恶势力的极端憎恶和蔑视,民歌结尾部分她对夫婿的盛夸,更表现了她大胆、机智、勇敢、泼辣的刚毅性格,有大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以上两个人物性格的成功展示,充分说明汉乐府民歌已注意到人物语言、行动在提示人物性格上的独特作用。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创作方法,在我国可谓古已有之,源远流长。《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即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端。到了西汉时期,这两种创作方法已日益成熟并经常交织在一起。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就是在对现实进行精彩描绘的基础上结合了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陌上桑》这首民歌,从创作精神到表现手法就体现了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首先,《陌上桑》和乐府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的。它取材于当时“太守行县,重为烦忧”的真实,揭露的是统治者掠取民女的普遍问题。其次,在对人物外貌、行动等方面的描述大都采用写实的手法,细节描写传神、真实,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可以说是一篇“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女主人公罗敷身上,寄托了作者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罗敷对使君的斥责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不满和渴望改变任人摆布地位的强烈愿望。罗敷塑造为一个外表和内在美集于一身的完美典型形象等方面具有浪漫主义理想化的特点。在作品中罗敷盛赞夫婿的部分,作者也采用了铺陈、虚拟、夸张等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展示人物性格,同样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显然,如果没有嫉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神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产生不出《陌上桑》这一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佳作的。

总之,两汉乐府民歌无论是从内容的叙事性、戏剧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整齐、朴素、生动,以及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都表明它在前代诗歌创作成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鲜明艺术风格。

论文作者:郑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  ;  ;  ;  ;  ;  ;  ;  

从《陌上桑》看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论文_郑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