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子政务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评估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研究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萌芽和发展,全球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兴起,至今已成为政府改革用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之必选方案。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不可衡量,则无法管理”的理念决定了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必然性。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在政府的责任和绩效日趋公开的情况下,电子政务项目由于财政的约束硬化和公民知情权的声张,失败的成本不仅是项目的终止,还包括公民的信任与支持的流失。因此,西方国家成功的电子政务建设无一不十分重视绩效评估,一方面作为项目全程管理的手段,另一方面作为获取公民支持的依据。
在当前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国际机构中,OECD、IBM、世界市场研究中心与布郎大学、爱森哲(Accenture)、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INSEAD等机构的研究很具代表性。这些国际机构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评估指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具体做法,引用上述机构的实践成果和研究思路,我们概括出五种“理想类型”的绩效评估模式。
模式一: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
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最终表现,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接触面。如果把电子政务的中间流程假设为难以测评的“黑箱”,那么可以从易于量化的“结果”着手进行考核,并将此项考核拟似为整个流程的绩效。这是目前一些国际机构进行此类电子政务评估时运用的原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又分为两类常用的方法:一是罗列出各项指标,进行细化测评;二是以若干关键性的指标为纲,进行重点测评。
1.分类测评各项指标的方法
此类研究以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orld Markets Research Center)与布郎大学(Brown University)为代表。其在2001年对196个国家和地区的2288个政府网站进行了测评。在整体评估时,主要针对联系信息、出版物、数据库、门户网站和网上公共服务的数量五个方面;并具体细化为22个指标:电话联系信息、联系地址、出版物、数据库、联系其它网站的链接、音频剪辑、视频剪辑、外语版面、无广告、不需使用费用、残疾人通道、有保密政策和安全政策、索引、网上公共服务、门户网站链接、办理时允许数字签名、可选择使用信用卡付费、电子信箱联系信息、搜索能力、有上传评论的区域、事件公告、可通过电子信箱提供更新信息服务。其更深入的政府网站测评还针对具体的多项指标进行了细化研究,主要有:(1)网上服务能力。网上服务指“服务过程全部在网上完成”,最常见的网上服务如:网上订购出版物、购买邮票、受理投诉等。(2)网上信息。网上信息包括:提供电话号码的信息,地址信息,链接其它网站的服务,网上出版物,数据库,目录索引,音频剪辑,视频剪辑。(3)保护隐私政策。政府网站应该明确提出有关保护隐私方面的声明,为持怀疑态度的那部分公民重新树立信心。(4)安全政策。政府网站应该明确提出有关安全方面的声明,为公民提供安全感。(5)残疾人通道。对于残疾人而言,政府网站上的残疾人通道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指网站能够为视力或听力有残疾的公民提供帮助。例如,首先,有TTY(文字电视)或TDD(哑语)电话号码;其次,该残疾人通道是通过审核合格的,此类考核通常应由非营利机构举办;第三,这些残疾人通道必须与全球标准一致,如互联网公司(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或国家的法律法规。
2.重点测评两大类指标的方法
此类研究以爱森哲(Accenture)为代表。在研究过程中,爱森哲运用服务成熟度(Service Maturity)与传递成熟度(Delivery Maturity)两大类指标来评估政府网站的能力。
服务成熟度指政府上网的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公布信息(Publish)、交互(Interact)和政务处理(Transact)。根据上述标准,政府网站的服务成熟度分为很低、低、较低和适中四个等级。传递成熟度指传递机制的成热度,如:“一网式”的程度,根据顾客意向作设计的程度,顾客关系管理技术,网站链接的能力,额外增值服务的程度;也分为相应的四个等级。
最终,爱森哲根据两种成熟度的情况,将政府网站提供电子服务的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4种类型:(1)创新领袖类型(Innovative Leaders);(2)有理想的追随者类型(Visionary Followers);(3)稳固成就的取得者类型(Steady Achievers);(4)平台建设类型(Platform Builders)。
模式二: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
电子政务以ICT(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部门的运用为导入点,因此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也是目前国内外评估电子政务的首选指标体系。为此,IBM电子政务研究院(Institute for Electronic Government),“电子政务的战略和对策小组”(E-government Strategy and solutions team)等部门专门设定了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
第一,灵活(Flexibility),以适应快速变动的信息环境。这要求政府与公民、相关部门、供应商和公务员之间的高度协调,电子政务系统的合理整合,以及高新科技的妥善运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可遵循四项原则:(1)使用统一的标准,并公开。政府若希望公民、企业、合作方、供应商、其它部门和各级政府应用其电子政务系统,公开统一的网络标准就是关键。例如:传送控制协议/网络协议(TCP/IP)、通信的安全配套层级(SSL)、HTML/Java、XML等必要的标准。(2)具备重新运用现有软件的能力,这将在新需求不断产生的背景下极大地加速电子政务的新进程。(3)相对独立的基础设计。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会随着政府回应力、优先权的分配和具体活动的变动而需要改进;若能够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设计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在不损害全局的情况下进行调试。这样对于政府部门的渐进式改革最有利。(4)整合内部与外部的服务。将部门内外部的多重技术统一协调起来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将公民、企业、供应商、合作伙伴、公务员的资料和操作系统整合起来,政府能够获得更有效率和效益的电子政务。
第二,可升级(Scalability),以此来为公民和企业不断变动、不可预测的需求提供服务。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的一大挑战是公民对于电子政务预期的需求不断攀升。因此,电子政务的基础建设应该具备可升级的能力,在用户量激增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运作效率,即能够随着需求的增长相应地扩充容量,是“成长型”的电子政务。例如,目前常用多网站同时运行(multiple Web servers in parallel)的技术来满足巨大的访问量。在电子政务升级方面,有两个主要的方法可供选择;(1)以共享或免费软件平台为核心设计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这样既不需要额外增加核心软件的开发人员,而且在升级时可以无成本地转移到其它更优越的平台;(2)建立负载平衡(Load Balancing)机制,使电子政务的各项服务形成一个逻辑系统,在增减或修复某个具体部件时不需要变更整个操作系统。该机制在实践中很有效,能够避免某个环节的变动破坏整体运行的危机。
第三,可靠(Reliability),以保障最终用户的安全、连贯性和实用性。当电子政务进行组合时,相比之下,灵活、可升级是内在的特质,而可靠则是外在的表现,用户能够接触和体验到。因此,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更关心电子政务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但从三者的关系来看,可靠需以灵活和可升级为基础。
模式三: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
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能够弥补单维度考察的片面性,比较全面地展示电子政务各方面的状况。在此思维框架下,联合国的公共经济与公共行政署(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Public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与美国行政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在2001年对联合国成员国的电子政务状况进行过测评,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指标体系(E-Gov Index),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政府网站的状况
政府网站状况(Web Presence Measure)测评一国政府网站的发展状况,根据具体的标准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1)起步层次(Emerging Presence)。政府网站开始正式提供,但功能有限;一些独立的政府网站能够提供静态的机构或政治信息。网站可能还提供一些如电话号码和办公地址等联系信息;有些还提供常见的问题解答。
(2)提升层次(Enhanced Presence)。政府网站的数量扩大,网站的内容也更加动态和专业,经常更新。网站提供了与其它官方网页的链接,公布了政府的出版物、法律文件、新闻、电子邮件,以及一定的搜索能力。同时,网站也会有国家或中央政府的网址,供公民访问各部委和部门。
(3)交互层次(Interactive Presence)。政府网站的能力通过政府机构和服务的广泛上网而显著提高。通过电子邮件、留言区等服务,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互水平大幅度提高。此时政府网站已经具备搜索专门数据、下载和提交表格等能力。网站的内容和信息也定期更新。
(4)政务处理层次(Transactional Presence)。政府网站具备了完整和安全的网上政务处理能力,例如:通过网络办理签证、护照、出生和死亡记录、驾照、特许等,支付交通罚款、机动车登记费用、交税等。政府网站能够接纳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s)进行采购和商务活动。
(5)无缝隙或完全整合层次(Seamless or fully inte- grated)。政府网站具备在统一标准下即时提供所有服务的能力。部委、部门或机构的界限已经在电子服务中消失,公共服务能够根据公民的需要随时提供。
2.基础设施的状况
基础设施状况(Infrastructure Measure)测评一国在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方面的能力,数据来源于2001年全球通讯联合会的报告(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Report)和2001年UNDP的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针对下列六个关键指标:(1)每百人拥有的计算机数量(PCs/100);(2)每万人拥有的互联网主机数量(Internet Hosts/10000);(3)公民上网的百分比(% of Pop Online);(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线数量(Tele Lines/100);(5)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数量(Mobile Phones/100);(6)每千人拥有的电视机数量(TVs/1000)。
3.人力资源的状况
人力资源状况(Human Capital Measure)测评公民运用电子政务的能力、意愿与机会。包括三个关键指标:(1)UNDP的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UNDP针对经济、教育、生存状况、医疗等方面进行测评后得出;(2)信息通道指数(Information Access Index),由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和自由之家(Freedomhouse International)针对信息通道和政府的廉洁状况进行测评后得出;(3)城市公民的百分比(Urban as % of Total Population)。
最后,联合国和美国行政学会将以上三方面指标汇总,将全球的电子政务分为四个层级:高电子政务能力(High Egovernment Capacity),中等电子政务能力(Medium E-government Capacity),基本电子政务能力(Minimal E-government Capacity)和缺乏电子政务能力(Deficient E-government Capacity)。
模式四: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
电子政务本质上需要政府与公民和企业的互动,从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出发,能够在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中真实地考察电子政务的绩效。因此,电子政务的绩效可以在全社会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评估。在这方面,当前国际上的电子政务就绪(Readiness)研究为绩效评估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以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为例,其2001至2002年的网络就绪指数(NRI)研究,提出了两部分的分析框架:第一部分是网络使用情况(Network Use),考察信息通讯技术使用方面的数量与质量问题;第二部分是“加速”要素(Enabling Factors),具体包括:网络获取(信息的基础设施、软硬件与支持要素),网络政策(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商务与经济环境),网络社会(网络学习、机会与社会资本),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相应的基础设施)。
以国际组织INSEAD为例,其2002至2003的网络就绪指数(NRI)研究则相应地提出三部分的分析框架:第一部分为使用状况(Usage),指个人、商业和政府的使用状况;第二部分为就绪状况(Readiness),指个人、商业和政府的就绪状况;第三部分为环境状况(Environment),指市场、政策或管制、基础建设因素。
模式五: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
不论是传统的行政管理,还是目前的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治理等称谓,其共识的准则可大致归纳为“四E”和“三R”:公平(Equit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经济(Economical)和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代表性(Representation)。遵循此传统,OECD提出电子政务的产出和影响可以用“善治”(Good Governance)的评估标准来衡量,检测其结果是否向“善治”进步,评估标准可包括:
1.合法(Legitimacy):取得公民的信任,最终依赖于其行为模式符合宪法的要求。民主政体的政府以公民对其的合法认同为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关注公民的需求。
2.法治(Rule of Law):公开、公平地运用法律,平等地执行制度规章。
3.透明、负责、完整(Transparency,Accountability,Integrity):通过公开决策过程来接受公众的监督,确保行为的合法,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建立汇报和反馈的机制,要求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严惩腐败;获取公民的信任。
4.效率(Efficiency):合理使用资源,以最少浪费的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建立确保服务质量,维持高绩效的机构;通过显示资源的运作流程,尽量避免哪怕是很小的浪费。
5.连贯(Coherence):确保同类机构的政策服务于同一目标。
6.适应(Adaptability):不断创新和推出新政策,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7.参与、咨询(Participation and Consultation):让公民参与,向公民提供咨询,是了解和集中民意的机制;将公民纳入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提高其对政策和治理的支持,产生更好的符合民意的政策。
二、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与分析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兴起,对电子政务的绩效和信息化状况的研究逐步跟进。我们以四家机构作为代表。第一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10月起发布《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自1999年起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两期报告。2003年7月的报告,除了有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还包括了对互联网用户行为意识的调查。第二家,北京计世资讯公司,2002年8月发布《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报告》,应用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3项指标体系,对我国36个城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第三家,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应用网站内容、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功能性检验等项指标,对我国的257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第四家,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与上海经济互联网咨询中心,联合开展全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工作,在2004年发布的报告中,应用城域带宽、家庭宽带接入、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固定电话普及率、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百户拥有电视机数、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增加总数比例、政策法规完善程度、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上网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中小学生每百人在校拥有计算机数、政府门户网站年均访问数、人均信息消费占总体消费比例等15项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对37个城市进行测评。
为了深入分析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我们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产出(Output)层次,表现在建设的“产量”方面,例如:政府网站、光缆、电话、电视等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操作平台等建设成果,第二,结果(Outcome)层次,表现在建设结果的经济(Economical)和效率(Efficiency)两方面。即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能否节省政府的经济成本,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影响(Impact)层次,表现在建设的社会影响方面,最重要的有两方面:第一是效益(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ty)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社会的整体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进程;第二是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和代表性(Representation),考察电子政务能否提升政府的责任,对公民的回应力,扩大公民对于政务的代表权限。
根据此三类层次的划分和分析,我们认为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也要打破“GDP崇拜”,不能盲目地应用“产出”层次的指标来衡量整体的社会效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将基础设施的高产量等同于电子服务的高质量;第二,不能用政府办公的信息化程度来替代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改革实质。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须做好战略选择和规划。
三、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战略选择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应当与特定的国情背景相吻合,就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其战略选择在于突破“产出”层次的评估,向“结果”和“影响”层次的评估发展,形成综合性的绩效评估模式,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
(一)“重在政务”的绩效评估战略
电子政务“重在政务”,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同样也要“重在政务”。应注重三方面的结合。
1.外部绩效与内部绩效相结合。外部绩效具体表现为政务网站等政府与外界接触面的状况,这些指标可以部分反应内部政务的绩效。但是,在我国目前缺乏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可能由于政府网站的受重视、受支持和托管等情况的差异而导致反应不准;另一方面就当前的条件看来,存在着外部绩效本身无法体现内部绩效的部分,例如,政务系统的内部安全状况、政务系统的合理性、政务系统的内部效能等。因此,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一方面可以遵循“投入产出的最优化”原则,着重考察外部绩效;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好重点,做好考察内部绩效的规划,探讨和尝试考察内部绩效的路径。这样,既保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质量,也能够借助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切入点,为从整体上进行政务绩效评估做好铺垫。
2.电子绩效与政务绩效相结合。电子绩效具体表现为评估的技术指标,这些指标应当对应关键性的政务绩效。通过电子绩效的测评,映射出政务绩效的真实状况。因此,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大多数指标,不论是灵活、可升级、可靠,还是信息通讯的基础设施、获取的便利、信息的全面等,都可追根溯源至公共服务的公平、效率、效益、经济和责任、回应、代表性等指导原则。在设计电子绩效指标时,就应当超越技术层面思考,从行政管理体制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角度,设计充分体现政务绩效的评估体系。
3.电子绩效与社会绩效相结合。电子绩效不仅要提升政务绩效,而且要产生社会效益。因此,全面和战略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当充分体现社会绩效的评估,纳入三类关键指标。第一类,电子政务的政策状况,考察国家有无电子政务的发展纲要,及其明确程度和战略意义;第二类,电子政务的经济效应,考察电子政务对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电子商务的推进和帮助作用;第三类,电子政务的社会效应,考察电子政务对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实现。
(二)“政务为民”的绩效评估战略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重在政务”指明了电子政务作为行政管理前沿手段的发展方向,而“政务为民”则强调了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治理模式的内在价值。因此,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应该充分展现“政务为民”的思想。
1.发挥“政务为民”的政策导向。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不仅仅是技术方案,更是国家对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引导。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国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案的重要性,并且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将电子政务引导到“政务为民”的理想途径上来。这就需要在绩效评估的模式选择、指标设计、评估主体、测评方式等各方面落实“政务为民”的政策导向。
2.规划“政务为民”的发展路径。从电子政务服务于政务,而政务服务于人民的逻辑,“以公民为中心”和“让群众满意”是电子政务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因此,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中,不仅政府要做好“政务为民”的政策导向,还要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将评估的权力逐步归还于民。因此,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路径,应当从政府或中介组织“代替”公民评估,转为“代表”公民评估,最终实现“完全”由公民评估。
3.探寻“政务为民”的要害环节。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要突出“政务为民”的思想,应该准确地把握绩效评估的关键点,抓大放小,集中力量评估要害环节。其指导思路,一是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二是群众最希望改的地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东西部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应该成为国家和省一级开展评估的要点。在全国上网人数为7950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仅约占全国人口6%的情况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结果如何反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等问题,应该成为各绩效评估组织开展评估时思考的要点。只有首先把握了要害环节,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才有真正的价值。
四、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战略规划
绩效评估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环节,对电子政务的全流程起着关键作用;而电子政务作为行政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又影响着行政改革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工程,应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进程,从系统的视角,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立起“由点切入”、“高屋建瓴”、“循序渐进”和“全面改革”的战略规划。
“由点切入”。从三个层次把握:第一,电子政务是中国行政改革很好的切入点;第二,绩效评估是电子政务的控制点;第三,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估的关键点。当落实到操作层面时,就应当考虑指标体系“科学”、“可行”和“客观”三大原则,建构起能够客观反映电子政务的“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级绩效的指标体系。
“高屋建瓴”。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战略管理,通过绩效评估,引导电子政务为行政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一,全员参与:将绩效评估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一方面动员政府部门全员参与到电子政务质量提升的全流程中,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和公民的力量,使之以电子政务的使用者的身份,提供革新的建议,甚至积极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第二,保持沟通:将绩效评估视为传递改革建议的通道。建立起与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保持沟通的机制,及时、准确、真实地掌握社会方面对于电子政务的意见和预期。第三,可持续发展:将绩效评估作为电子政务和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绩效评估作为推进改革最强势的外部动力之一,将积极和持续地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的可持续发展。
“循序渐进”,“全面改革”。在我国提升电子政务的绩效,推动政府的全面再造,仍将是循序渐进的“渐进式”改革,但同时也将是逐步深入和全面的改革。第一,建立健全机制,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基础。政府通过绩效指标进行政府的考核,乃至开展审计、预算等各项工作。第二,绩效立法,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法律制度。美国在1993年设立了《政府绩效结果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 Results Act of 1993),针对由政府预算支出的部门工作进行绩效考评,在2002年通过了电子政务法案(E-Government Act of 2002)。这种以立法推动绩效评估规范化的做法,在美国政府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我们借鉴。第三,全面改革,推动中国政府的再造。电子政务必将超越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发展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因此,电子政务的绩效平台将带动政府各项配套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全面推动中国政府的再造。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已是国际上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必须和关键的环节。通过对国际模式的研究,我国应探索适合当前国情的战略选择,突出“重在政务”、“政务为民”,全面考察“产出”、“结果”和“影响”三方面的综合绩效;遵循电子治理“SMRT原则”,即“简便易用”(Simple)、“公正道德”(Moral)、“负有责任”(Accountable)、“快速回应”(Responsive)和“公开透明”(Transparent)原则,建设“以公民为中心”(Citizen-centered)、“以结果为导向”(Results-orient-ed)、“以市场为基础”(Market-based)的电子政务。
标签:电子政务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政府绩效评估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政策评估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