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文思想_抽象劳动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文思想_抽象劳动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人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人学 人的本质 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发展途径

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的诞生,第一次明确地给人类提出了“认识人自己”的艰深课题。千百年来,“认识人自己”这个伟大主题一直激励着哲学家孜孜不倦的求索。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由于受到自己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和自身世界观的束缚,他们对于人的认识始终未能达到科学的形态。只有当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先前人类自我认识的积极成果基础上,立足于实践的理论高度,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创立起一种崭新的人学理论——实践人学时,人类才首次实现了对于自己的科学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创立,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把握人的根本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着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特定的把握方式。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对象。那么,马克思是怎样来把握人的呢?众所周知,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和内在灵魂。当年轻的马克思在学术界初露锋芒时,就发出了“使现在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1〕的哲学宣言。可以说, 对人和现实世界及其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论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世界观相贯通,马克思主义人学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来全面考察和研究人,通过对人及其本质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达到了对人的科学形态的认识。对人及其本质的实践性把握,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

近代西方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人学,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有思想、意识和理性。他们以人的共同理性本质为基础,高扬理性的力量,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证了人的自由,倡导以人为目的的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和价值。这些思想无疑具有合理性的方面。但是,总的说来,理性主义人学对人的把握虽有其成功的一面,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理性主义者往往把人的思维和肉体分割开来,将人的思想、意识、精神等主观因素片面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视为唯一的本质,看不到人的感性存在以及人的丰富多样的社会联系。因此,理性主义所理解的人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精神存在物”,人的作用就是精神的作用,人的自由就是思想的自由,人的发展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理性主义人学仅仅抓住人的主观方面,并以此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人,必然把人和人的一切视为精神活动的产物和结果,把人当作精神活动的工具和形式。它虽然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加以发展。

以培根、洛克、爱尔维修、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感性主义人学秉承普罗泰戈拉感觉主义传统,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以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自然生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宣扬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权利和幸福,并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利益关系。感性主义人学家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因此,人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现实存在者,具有意志、情感、欲望等自然属性。感性主义人学虽然对人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但是它也仅仅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来理解人,从纯粹自然主义的角度来把握人,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和人。因此,感性主义人学只能把人等同于自然,将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唯一本质,既看不到人的丰富多样的社会联系,也无法正确认识人的积极能动作用。它对人的把握是消极的直观,对人的理解是“惊人的贫乏”。正如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那样:“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2〕所以,感性主义人学对人的理解和把握, 仍然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

由此可见,无论是理性人学从主观的方面、以理性的形式来理解和把握人,还是感性主义人学从客观的方面、纯粹自然主义地理解把握人,都不能达到对人的科学形态的认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理性主义人学“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感性主义人学“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 〕传统人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能真正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不能从实践(即物质生活生产、生产劳动)的角度去把握人,不能揭示人的本质在现实中的展开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发展性。因此,它始终是停留在“抽象的人”的认识上。

与理性主义人学和感性主义人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人,对人加以实践地理解和把握。实践是主体(人)和客体(对象世界)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活动。一方面,主体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工具系统作用于客体对象世界,使之发生改变,变为我的世界,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另一方面,客体对象世界也以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方式反作用于主体人,转化为主体性的存在,丰富和发展着主体人的能力。实践活动是实现主、客观有机统一的过程,它把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摄于一体。实践作为人类独有的生命活动,具有能动性、直接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地把握人,也就是对人客观地、现实地、能动地、社会历史地把握。因此,它既克服了理性主义人学仅从主观方面、感性主义人学仅从客观方面理解和把握人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根本超越。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地理解和把握人,就是把人当作现实的、实践活动着的人来认识。因而,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就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具有自然属性。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一种自然体,一种生命。但同时又被“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4 〕。第二,具有思维属性。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5〕, 具有其他一切自然物所没有的意识能动性,它是积极能动的主体。第三,还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是社会化的人。第四,人是“对象性的存在”〔6〕。它正是通过自己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生存、 发展以及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之成为人的根据和标志。这样,马克思主义人学就达到了对于人的科学形态的把握和认识。

二、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两个最为著名的论断:其一,“自由自觉的活动”〔7〕就是人的类特性;其二,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 对此两点,在哲学界和思想界,理解很不一致。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两个论断,我们有必要弄清楚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指人类,还是指个人,或者是二者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和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那么,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之主体、自为的存在,正如在现实中,他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对这种存在的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属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9〕可见, 马克思是把人作为“类”和“个体”、人类总体和个人相统一来理解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又有所分别,当他把人和其它自然物(尤其是动物)相比较时,这里的人是指人类;当他谈到具体的人时,是指个人。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物质生产实践理解为人的本质时,说的是人类的本质即人的一般本质,指的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他把“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本质是指现实生活中具体个人的本质,它决定着个人之间的区别,是人的个体本质或现实本质。由于人是类和个体的内在统一,“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的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地是类的生活较为特殊的表现或者较为一般的表现,而类的生活必然地是较为特殊的个人生活或者较为一般的个人生活。”〔10〕因此,现实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

劳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之成其为人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据,也是产生出人和人的各种属人的属性并使之得以发展的基础。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形成了人的各种属人的本性。通过劳动、实践,不仅使人类祖先处于动物水平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形成了人所独有的社会性。同时,在分工与合作中产生了语言符号和文化,使自然人处于萌芽状态的智能跃进到了人的意识、思维和理性。劳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人脱离动物界而最终成为人的根本途径和手段。第二,人的劳动、物质生产实践是摆脱了动物式的本能驱使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它具有动物的活动所没有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显著特点。它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第三,劳动、物质生产实践实现、确证和完善着人的本质。劳动、实践是人和对象世界之间双向对象化过程。在劳动、实践中,人一方面把自己的目的、计划、设想对象化出去,在对象上面留下人的“印记”,使对象世界得到改造,实现自己的本质,并从发生改变了的对象世界中体验、确证到自己的本质;另一方面又从对象中获得信息、知识和能量等,从而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人自身,强化了自己的本质。因此,劳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

劳动、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是把人作为人类总体来看待,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内在根据,是人的一般本质。它当然是人类的每一分子即每个人都具有的共同本质。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又是作为一个个特殊的个体而存在着的。每个人总与其他人存在着不同之处,有着自己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根据人的一般本质,只能说明人和动物的区别,而无法揭示个人之间的差别性。况且,人的一般本质总是要通过个人而具体地体现出来。否则,它只能成为空洞的抽象。以往的人学家看不到这一点,他们都只是从类的方面来寻找人的存在根据,把人的本质抽象化、凝固化,不能说明人的具体历史发展性,其理论是一种“抽象的人论”。正因为这样,马克思认为,研究人的本质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11〕。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地揭示了人的一般本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地探寻了不同劳动条件下造就的不同个人,来揭示将个人相互区别开来的现实本质规定性的。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个人。劳动、实践活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才能得以存在、表现和实现。个人之间区别开来的根据只能从作为实践活动的前提中,从由它引发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由于“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2〕,而生产的社会物质条件就是人的社会关系。因而个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之间的差别性、不同个体区别开来的根据,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只有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才能把不同的个人区别开来。

一般地说,个人之间的区别总是表现为不同的个人具有自己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而表征着个人区别的每个人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是在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人独特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关系直接决定着每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活动成果的占有和享受上具有差别性,进而形成了每个人特殊的实践活动方式,产生了个人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现实的个人,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从事某种实践活动,才获得自身区别于他人的特殊规定性的。从社会关系方面来揭示人的本质,赋予人以社会性、历史性,这是马克思对人学研究的伟大贡献。

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类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本质,并不是人的两个不同的本质,而是人的本质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现实中的展开。这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的完整本质。我们在研究人的本质时,必须将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认识。因为:一方面,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实践得以进行的社会形式。离开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只能是在思想中的思维抽象,只能是抽象形式的实践。由这种思维抽象规定的人的本质也只是抽象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离不开实践,它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实践的社会关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一种无内容的、空洞的社会性。以此作为人的本质,只能把人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同样是抽象思维的幻想。

所以,人的本质只能科学地理解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人,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创造活动的存在物。

三、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作为现实的人而存在着。作为现实的存在者,它何以表现、确证和实现自己的存在,或者说它是怎样地存在着呢?马克思指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3〕。这就是说,人只有与周围世界发生对象性关系,建立起丰富多样的联系,并在这种关系系统中,才能表现、确证和实现自身的存在。人同周围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是人通过自己特有的实践创造活动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人与周围世界的对象性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就是实践活动着的存在物。

首先,实践活动是人独有的存在方式。就人和动物作为生命体来说,它们都需要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动物与周围环境只有本能性的适应行为,它是靠本能的活动而存在的。人却不同,人是通过自己积极能动地创造性实践活动而存在着的。

人和动物都存在着需求渴望,这种需求不可能在它们的自身内部得到满足。而满足需要的对象是外在的,是不直接属于动物和人自身的,是存在于“我”的外部、远离着“我”的。因此,在需求与需求对象之间存在着时空上的距离,在需求与不能直接满足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正是这种距离和矛盾,以其必然的逻辑规定着人和动物:只有靠自己的行动,才能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从而现实地生存下去。但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行动方式上,人和动物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科学研究表明,动物的本能强于人的本能,就本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来看,人不如动物。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动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特定化的强本能关系,使得动物在稳定化的环境中只要依其自然本能行事,就能舒适、安逸、美满地生存下去,无需去开辟新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动物永远不能从自然界和本能化的生命世界中提升出来,永远也不会获得创造活动的能力,永远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相反,大自然没有赋予人类在相应的自然环境中顺利生存下去的本能化的、完善的适应能力,而且随着人愈来愈“人化”,其自然本能还在不断弱化。人的弱本能化,决定了人无法仅仅靠自然本能适应环境而存在,它必须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创造力去开辟新的存在方式,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人的弱本能化,促使人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存之路——实践创造活动之路。

人就是通过自己积极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不断地改变着外部环境,支配着自然,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在我们已知的世界范围内,“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14〕因此,实践活动是人所独有的存在方式。

其次,实践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这即是说,人首先是作为一种生命体而存在着的。因此,他必须有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如果人连最起码的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不能获得,人的生命就无法得到保存和延续,人就不能现实地存在着。可见,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对于人的存在来说是头等重要的。

但是,物质生活资料是外在于人的,它不能从人自身中提取,只能向自然界去摄取。而自然界是不会自动满足人的,它只给人提供可能形态的摄取对象。要把这种可能形态的摄取对象变为现实的对象,并从中获得人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变换过程,是人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物,使之发生改变,转变为为我需要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改造自然的活动过程中,人才实际地获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从而使人的生命得到维持。因此,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的生存。人的生命的维系,人类世代相续,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实践活动,就是创造人的生命的活动。

实践活动不仅决定着人的生存,同时也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力、资金、社会交往形式和教育、文化等条件,这些只能通过实践地创造活动获得。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丰富和发展着人的生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时,实践过程也是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人的才智、体质、气魄,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增强的;人的价值通过劳动实践而形成和体现;人的幸福在劳动实践中而获得;人的解放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说,在实践活动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形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6〕。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一致的,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程,就是人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实践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实践活动。

最后,实践活动是人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与周围世界发生丰富多样的关系,表现、确证和实践着自身的存在。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的实践活动无疑地具有基础的地位和作用。

人对世界的现实的实践把握和变革,是一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相互交换的统一过程,是现实人的整个生命、全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因而它是人对世界的全面的、整体性的把握。而且,从实践活动范围看,它不但涉及到人对自然的关系,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实践主体人和自身的关系,它又是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

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还是人对世界其他诸多方面关系的基础。从哲学上讲,人对世界的关系除实践关系外,最主要的还有认知性的、价值评价的和审美的关系。然而,人对世界的关系首先必须是生产劳动的实践关系。因为,人只有先解决了吃喝穿住以及其它一些生活性问题之后,才有可能从事物质生产之外的别的活动。况且,人们的认识、思维、审美、意识等活动和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并且总是要受到物质实践活动的发展所制约和影响。实际上,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关于外部世界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认识,形成了人和世界的认知性关系;也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人进一步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需要,并对外部世界的有用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形成了人与世界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创造对象,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作用,获得了美的体验、美的感受、美的享受和美的满足。

实践活动是人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人和世界的关系只能在实践基础上或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逐步地建构起来,并得到发展。离开实践来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只能是不合实际的幻想。

总的说来,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以及人的一切都是由实践活动创造的。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7〕,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8〕。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方面的生活,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实践创造了人本身的存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创性的实践存在物。

四、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对于人和人的问题的深刻研究,对于现实的人的刻意探寻,就是为了揭示人的彻底解放的必然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不仅是人类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根本目的所在。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容,而且明确地指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说:“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发展,当然就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19〕人的全面发展,就其主要的内容来看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人的类特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全面发展,它是指人的活动从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和积极能动性等各种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活动达到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人的社会特性的全面发展即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创立并合理地建构;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实现自由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也不是费尔巴哈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抽象、孤立发展,而是以人的外部世界为对象并必须在这种对象中获得印证和认可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也只能是表现为作为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生产力、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的全面解放和进化。因此,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丰富全面的合理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高度发展,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也即是马克思所称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的必须条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

首先,生产力是实践活动所创造的。马克思指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20〕生产力作为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结晶,是劳动的凝结。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就是实践活动的过程。生产力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主体人运用活动工具,作用于实践活动的对象,并使之发生改变的过程。其结果形成了实物形态的现实生产力和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理论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前者直接表现为一种物质性的力量,后者是以观念、理论的形态出现的。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愈来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本身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技能的概括、总结和升华。它一旦为人所掌握,并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并且,由于实践活动的连续性,生产力才获得了连续发展的根据,才形成了生产力的不断积累和增长,人们也才能够在不断继承先前所形成的生产力基础上发展生产。一般说来,人的实践活动水平的高度,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成正比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实践创造活动的充分发展才是可能和现实的。没有实践活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进行,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实践创造着全面丰富的合理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21〕如果说对于人的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而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生产关系。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规定作用。人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私有制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导致了人的片面化和畸形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异化,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反动。但是,即使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也是由人的狭隘化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因为社会关系本质上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因此,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否定,代之以全面丰富的合理的社会关系,仍然要通过实践活动及其发展来完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的进行,人们之间的交往必然会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愈来愈紧密和多样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创造活动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它必然会要求建立更为全面的、合理的、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社会关系,促使社会关系向着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必然会不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变革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根本否定,使人第一次真正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当然,这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步。人的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及其合理建构,是一个不断实践着的过程,它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最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水平的极大提高,也是通过实践而实现的。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实践,这乃是人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意识的进化,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是相通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认识和不断地修正、完善认识的过程。实践改造着外部世界,也改造着人自身,塑造着人的新思想、新观念。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形成的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水平必然会得到不断提高。当然,依靠教育的手段,通过对人灌输先进的思想意识,也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究其根本来说,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内容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使人获得彻底解放,是马克思对人的未来发展前程的美好展望和理想设定。同时,这一理想又是和人的现实密切联系的。因为实践创造活动是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现实道路和根本途径。每个人都在进行实践创造活动,每个人都在向着这一理想目标迈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强大魅力,就在于它始终把人的理想和现实紧密联系,使人的理想成为可望又可及的能够得以实现的东西。

注释:

〔1〕〔8〕〔12〕〔15〕〔17〕〔18〕〔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8、9、25、24、30、18、83页。

〔2〕〔3〕〔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6、16、321页。

〔4〕〔5〕〔6〕〔7〕〔9〕〔10〕〔1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7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20、50、120、50、76、76、12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66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535—53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第49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第219页。

标签:;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文思想_抽象劳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