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志愿者助学志愿活动调查研究论文_卜杉杉,张森,李军

当代青年志愿者助学志愿活动调查研究论文_卜杉杉,张森,李军

河北省沧州市委党校 061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现实中国客观发展以及中国百姓内心需求的积极回应。青年的社会本质决定了青年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力量。通过青年参加志愿者活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现代中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志愿者精神以其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奉献性等特质,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全党全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弘扬志愿者精神,积极引导人们投身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参与者在关注公共生活和担负起公共责任的同时,也获得了道德的升华、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青年志愿者助学活动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 ;而青年特别是青年志愿者关乎未来,关乎希望,关乎传承。从青年志愿者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青年的成长发展,无疑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青年志愿者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认识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重要内涵,体会到自身在实现“中国梦”中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志愿服务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贫困学生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青年志愿者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志愿服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实践形式,有效克服了灌输式教育的局限性。通过志愿服务,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公平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提升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3、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青年志愿者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该组织大部分青年志愿者来自城市,并不了解贫困农村的生活状况,通过助学活动了解了社会状况,无形中滋生爱国之情。坚持不懈的志愿服务也培养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增强了诚信意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等精神诠释着友善的内涵,传递着道德正能量,获得了一种道德体验和感受,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二、青年志愿者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文化信仰内涵与当代青年信仰危机之间的矛盾关系。当今中国,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过分重视物质、功利,不仅在对社会事物的判断上,而且在对人的社会价值评价上,功利、物质都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社会性的集体无道德典型事件屡见报端。不少青年人将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物质化的目标上,而且急功近利,幻想“一夜暴富”、“霎时成功”,缺乏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基本人生价值和态度,忽略精神家园的建构。

2、知行统一,志愿服务难以坚持。目前大多数志愿活动的开展带有较浓的行政化色彩,活动的宣传发动、人员招募、具体实施几乎全程由共青团等政府机构组织负责。这样的志愿活动虽然具有步调统一、声势浩大、吸引力强的特点,但是很多青年志愿者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较差。而且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没有将志愿服务所要求的精神内涵、道德意蕴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机。理论脱离实际、知行不统一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功利主义消除难。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爱心,是一种奉献。当前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部分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实效的问题,追求人多热闹、眼球效应,存在赶时髦、造声势的现象,而对很多真正需要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志愿服务项目却做的很少。这种“一阵风”“一窝蜂”“形式化”的短期行为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志愿服务精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4、合法权益保障难。我国目前对志愿服务尤其是民间志愿者的服务定位、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形式以及合法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清晰、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明朗、职责权限不清楚。志愿者的服务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一旦在志愿服务中出现劳动纠纷、人身伤害等不公平待遇和意外情况,不仅会损害志愿者自身的利益,而且会大大挫伤青年同志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青年志愿者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注重化虚为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必须细化为操作性强的行为准则,使之接地气、对象化,实现由抽象向具体、由概念向准则、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化,清晰构建起个体言行的尺度和边界,便于青年志愿者们更好地遵循。

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实效性。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性、公益性的利他行为,其管理模式应有别于其他营利性的行为。建立组织化、项目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是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而言,组织化的效果远大于个人行为。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用就越大。构建以培育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志愿服务模式,应以充分调动青年同志的积极性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他律管理与自律管理相融合,从志愿服务的理念、目标、方式、途径和过程等方面创新志愿服务管理。志愿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将大大拓宽志愿服务的生存空间,提高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效性。

3、注重广度深度,扩大影响面。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公民社会责任的体现、价值追求的彰显和精神境界的展示,折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厚度和高度。当前志愿服务深度不深、广度不广,恰恰是很多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短板”。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广度上,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和主题,积极服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延长志愿服务的辐射半径,增加受益人数;在深度上,摒弃“虎头蛇尾”式的粗放服务,提供专业化、技术性的高质量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需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塑造特色品牌,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只有通过志愿服务的深度拓展、广度延伸,实现单一、低级的志愿服务向多元、高级的志愿服务的转变,才能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程度,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和效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于实践,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观也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培育大青年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助实践载体,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23.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4]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5]人民网《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文作者:卜杉杉,张森,李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当代青年志愿者助学志愿活动调查研究论文_卜杉杉,张森,李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