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名著赏析与阅读研究_读书论文

初中生名著赏析与阅读研究_读书论文

初中生名著赏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名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经典的恢弘背景、学习名著的叙事手法,还可以健全读者的人格、增强读者的人文底蕴,使读者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可见,名著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其写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很有帮助的。

但在网络语言铺天盖地、莘莘学子只为分数而读书,一切都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所有必须消耗大量时间才能触摸到精华的裙角的东西,包括文学名著,只能无奈地与我们渐行渐远,因为,这是一个行色匆匆的时代。作为初中一线的语文教师,选择怎样的名著鉴赏教材,运用怎样的方法与策略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赏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一、结合语文教材,寻找名著赏读读本

(一)自主选择阅读,充实文本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笔者认为名著赏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时间与空间的独立可以以学生自主选择读本的形式还给学生。当然,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选择能够润泽学生绿色生命的书目。因此在书目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生命的价值来操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阅读材料:1.与课文题目、内容相关的读物;2.与课文体裁相关的读物;3.与课文作者相关的读物;4.相关拓展、补充性读物。这样,有趣的读书活动洋溢着真善美,学生的赏读才可能快乐。

(二)课堂组织阅读,拓展文本

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限,赏读的随意性很大,更谈不上系统的课外阅读计划,而且如果单纯从学生的喜好出发,他们选取游戏型或动漫型的读物居多,文学性的读物少,选取通俗读物的多,品位较高读物的少。学生选取读本的片面性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和其他能力的协调发展。鉴于此,教师推荐读本与学生自主选择应有益结合,强调阅读整部文学名著,重点推荐那些具有稳定性的、为历史所选择的、为公众所承认的经典名著,重视本国本民族的传统经典作品。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下是笔者结合教科书每册后的名著导读以及我校的读书计划,选取课外名著阅读推荐书目:

七年级上——《论语》《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爱的教育》《伊索寓言》

七年级下——《世说新语》《鲁宾逊漂流记》《泰戈尔诗选》《童年》

八年级上——《西游记》《三国演义》《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八年级下——《水浒传》《唐诗选》《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

九年级上——《宋词选》《名人传》《简·爱》

九年级下——《中国现当代优秀诗歌选》

笔者往往在上学期末就将下学期的名著鉴赏读本推荐给学生,学生利用寒暑假集中赏读。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就结合教学,赏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赏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教《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赏读《名人传》;教《荒岛余生》时,赏读《鲁宾逊漂流记》;在学习了《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后,指导学生选择安徒生的其他童话进行赏读,从而领悟童话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学了《杨修之死》,让学生读《三国演义》;等等。这些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读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赏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当然,赏读是个人的事情。教师选编的读本并不是非读不可的,学生可以读,也可以不读,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可以跳过去,以后再读,也可以换自己喜欢的读。唯有自己喜欢的,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获得诗意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读物的选择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

二、结合个人实际,开展生活化阅读

新课标提出了“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目的就在于打破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拘泥于课堂阅读的狭小空间,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与生活亲密接触和对话,享受人生、热爱生活。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作品、作者、世界(自然、生活)、读者是构成文本的四个因素。文本,其实都是作者的生活体验、见识与感悟诉诸的文字。而作为读者的学生是具体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相同文本的体验必然是不同的。因此,名著赏读要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使文本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活力动态。

(一)以名著为蓝本,积累生活

名著赏读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知道一个故事,了解一个人,懂得一个道理,获得一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文本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对生活的映照,荡涤自己的心灵,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生活化的活动观照文本,使学生真正地深入到文本的世界,体验、掂量、揣摩文本的言语,感受到言语的质地、味道、色彩,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要求学生精读《父亲的病》《五猖会》等篇目,品味鲁迅先生对过去的人和事温馨的回忆,鉴赏鲁迅先生精湛的写作艺术;而其他如《狗·猫·鼠》《无常》等篇目,由于写作背景复杂,与学生有着时代的隔阂,文字又不易理解,笔者只要求学生不求甚解,领会主旨,读出鲁迅的批判精神即可。

(二)以想象为翼,拓展生活

生活化的阅读,并不排斥想象。想象的作用可补记忆的不足,从而有所开拓。笔者常常跟学生说,影视鉴赏直观、快速,但限制了想象空间的长度与宽度。所以影视鉴赏只能是引子,可为名著赏读作铺垫。但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仍得有所凭借,朱光潜在《想象与写实》中说:“所谓写实就是根据经验,所谓想象就是集旧经验加以新综合。”表演是最能表现学生阅读与想象结合的方式。表演由阅读作品、扮演角色、记忆剧情、制作道具、配制音乐等一系列活动组成,它必须立足于深刻理解与想象的基础上。如选取《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让学生表演。要表演贴切,学生就必须深入阅读作品,揣摩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大家的评议和争议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内心体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一过程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名著的鉴赏兴趣。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阅读相关的课外名著。

三、结合方法指导,优化经典赏读

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所以只有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真正感受到赏读的乐趣,并且有所收效,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一)诗文诵读,优化经典赏读

茅盾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朗诵优秀的古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的重要途径。在指导中,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背诵1首~2首课外的古诗文,并指导学生朗诵,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好书都得反复诵读,既要有反复读,又要有层次、有坡度、由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直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有效积累,优化经典赏读

积累是名著赏读的首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做摘抄,如在阅读过程中把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上点评或心得;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统一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积累方法,而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法或几种积累方法结合,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收获。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和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并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我校学生每个人从初一就有摘抄的集子,自己起了很好的名字,如寥星集、浅草集等。他们阅读名著,积累摘抄,在名著中获得了非常的收益。

(三)辩证思考,优化经典赏读

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批判地、辩证地读,形成批判性思考。我们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

优化经典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把“厚”书读“薄”的过程,即把“外我”变成“内我”的过程。认识名著——泛读名著——精读名著——品读名著——感悟名著,经过这样潜移默化,相信学生的赏读乐趣一定会被激活。

四、结合学生心理,“SHOW名著”

初中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心理上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赞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有强烈表达的愿望与能力。他们有的或对作品中的人物评头论足,有的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笔者定期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SHOW名著”活动。

(一)开展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

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位的。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培养了赏读乐趣。

(二)读书交流会“SHOW名著”

这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深受学生喜欢的“与同伴共读”课堂交流方式,每月举行一次,形式多样,方法不一,有朗读、复述、谈话、看影视片段、谈话、讨论等。像前几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一下子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发了全社会对《三国演义》和《论语》的阅读热潮。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笔者借机引导学生阅读,并且布置大家就名家的观点进行思考、讨论。这两本书一下子在班里就火起来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他们不仅认真阅读,而且热烈讨论,同时在读书交流会上群情激昂、各抒己见,不仅使学生自己深受教育,而且使教师得到了深刻感受。虽然讨论并不算深入,但阅读量大大增加,而且这种带着浓厚兴趣和强烈自觉去进行的阅读,收效明显。

读书交流会提倡的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即接触原著,远离标准化的赏析,强调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没有一致的见解,但必须随时随地记录下感受和体会。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文学评论是彼此进行交流的基础。读书交流会所选取的主题和角度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同一本书的各个侧重面,也可以是把几本书放在一起阅读,进行人物或写作特色的比较等。读书交流会是一种没有压力的赏读,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名著赏读乐趣,历练了学生的思想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多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名著世界。

(三)学习园地“SHOW名著”

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开设《名著阅读专栏》,结合综合性语文学习及学生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著阅读大家谈》《名著阅读之我见》等不同形式的文章展览。初期,笔者动员有阅读基础和能力的同学带头,发表的是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计划、方法、体会、述评和总结等。只要是与名著阅读有关的,不计格式、不计字数,都可以张贴发表,以促进学生阅读的良性发展。看到他人精彩的内容后,学生自然就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因为这些东西,学生自己也应该知道,应该知道却不知道时,最能激发人的热情,其实这种热情就是乐趣。

标签:;  ;  ;  

初中生名著赏析与阅读研究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