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疗效观察论文_夏国秀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中心卫生院 湖南永州 425612)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采用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 选取54例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且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27例患者进行切口局部注射盐酸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硫酸庆大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常规组27例患者切口进行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3%,77.7%,实验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切口局部注射盐酸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硫酸庆大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磷酸钠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加快切口愈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药物;局部注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妇科腹部手术伤口愈合不良是造成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此外,胎膜早破、中重度贫血、滞产、术前未用抗生素、术后咳嗽等也是造成腹部切口脂肪化的原因。手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切口缝合技术不佳等都会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概率[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不仅会延长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还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此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对加快患者恢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4例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且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年龄21-66岁,平均(29.8±3.4)岁,包括12例行子宫切除术,35例行剖宫产,7例行附件手术。其中糖尿病4例,行高频电刀手术16例,合并妊娠水肿4例,过于肥胖7例,重度贫血4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分别予以局部药物治疗和TDP照射治疗。

诊断标准:(1)术后3d左右腹部切口出现黄色液体,轻挤压伤口会流出黄色液体,无明显异味,切口无红肿和发热现象;(2)渗出的液体中可见淡黄色脂肪滴;(3)切口周边皮肤无坏死现象;(4)涂片可见渗出液中的脂肪粒,进行培养无细菌滋生;(5)经各项辅助检查未发现切口感染现象;(6)局部皮肤温度和体温测量结果均正常。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行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暂不拆除患者切口缝线,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将0.1g盐酸利多卡因、0.5mg维生素B12、8万U硫酸庆大霉素、5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各一支进行混合。从切口脂肪液化部位皮下组织进行点状注射,而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部位,待3d后观察实际情况,若渗液较多,可继续注射,直至切口愈合。

常规组患者治疗:暂不拆除患者切口缝线,每天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治疗前反复挤压伤口,排除渗液,而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住切口,进行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30min/次,2次/d,直至切口愈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显效:治疗4-5d后,患者切口拆线后为甲级愈合;有效:治疗4-5d后,患者切口拆线后仍需换药治疗,延期愈合;无效:治疗4-5d后,患者拆线时切口裂开,需进行2次缝合。(治疗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c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会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影响患者后期恢复。尤其是采用电刀在脂肪较多的部位进行切口时,电刀产生的高温会灼伤皮下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中的血管凝固而栓塞,导致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出现故障,脂肪细胞坏死,渗出淡黄色液体。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显示,患者体型肥胖、是否使用高频电刀以及手术缝合都有一定的关系[2]。脂肪液化在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中比较常见,因此在术后恢复期时,应定时检查患者切口是否有渗液现象,如发现应尽早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延长患者愈合时间,增加患者生理、心理、经济负担。

本次采用的局部注射药物包括盐酸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硫酸庆大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磷酸钠。其中盐酸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扩张血管和镇痛的作用,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兴奋的双重作用,可以消除患者局部炎症的疼痛和刺激[3]。维生素B12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修复新鲜组织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还能促进卵磷脂、核酸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刺激轴突再生,改善神经营养代谢,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疼痛[4]。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适用于各种感染,包括盆腔感染、尿路感染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联合其他药物使用主要起防感染的作用[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主要适用于过敏性或者是自身免疫造成的炎症性疾病。具有抗炎、抗毒以及消除局部水肿的作用[6]。将以上注射液进行混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局部皮下组织注射,可有效促进患者切口愈合。在本次研究中,将四种注射液混合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局部注射取得的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高达96.3%,显著高于使用TDP照射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7.7%);并且患者的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也显著缩短,充分证明了局部药物注射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针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切口局部注射盐酸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硫酸庆大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磷酸钠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加快切口愈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芦延峰.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8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1):75,77.

[2]岳洋.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53-54.

[3]李珊.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J].饮食保健,2017,4(1):38-39.

[4]姚红芳.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2015,34(28):89-91.

[5]李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探究[J].黑龙江医药,2016,29(6):1190-1191.

[6]沈丽娜.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研究[J].今日健康,2016,15(1):202-202.

论文作者:夏国秀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  ;  ;  ;  ;  ;  ;  ;  

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疗效观察论文_夏国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