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局限与发展_物质与意识论文

思维的局限与发展_物质与意识论文

思维的局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时空环境、内在结构和测不准关系论述了思维的局限性,从思维方式和物质基础论述了推进思维发展的方法,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论述中提出了思维元的概念并类比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关系进行了半定量描述。

关键词 思维 时间—空间 思维元 意识 测不准关系

思维科学的研究,虽然在思维规律、思维形式和思维生理基础等方面有一些进展,但这仅仅是思维研究的一个方面,即人类通过思维认识、开发和改造自然的主动性的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的种种问题已迫使人们后退一步内省自身的思维问题。探讨人类和自然界较为深刻的关系,探讨如何对待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最合理的方案和形式,探讨思维主动性这方面以外的思维自身的局限性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所运用的思维并不是通常想象的那样可以主观地任意支配,而是具有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性。ю·A·шкOлEHкO 在谈到社会发展战略时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这一思想:“……这种战略方针是否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向自然界退却以期同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谐呢?从前对待自然界的整个战略有意无意地主要是进攻性的。”〔1〕从这一思想中可体会到一个重要命题:是否存在一个人类干预自然界的极限?这首先要分析思维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建立在实验基础—抽象思维—理论模型—自然实践这样一种模式上的思维方式几乎统治了所有人的头脑,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式,而思维本身的发展总是限于在这样一条直线上步步深入。思维是否存在其它方式或其它发展方向而形成多维的结构?本文将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 思维的局限性

1、时空局限性

任何思维体必定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这一有局限性的时空范围对于整个时空必然有其特异性,即使了解了该时空范围所有性质也不可能概括出整个时空的性质。这一点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人类的思维也是这样。人类的思维体大脑是存在于实体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事物通过人的感观对它发生作用。显然所传递的信息从质和量上来说都受所在时空的局限,从而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有着不可摆脱的时空局限性。

首先,人脑是三维空间的物质,是三维的思维体。在这样的思维体和三维客观空间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思维,不会超过三维空间的范畴,即它对三维以上的空间的直接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2〕。 正如一个二维的思维体原则上可以把二维空间(即曲面和平面)上的一个质点的运动状况研究清楚,且有准确而直接的感性认识。但是,一旦这一质点开始三维的运动,这一质点对于二维的思维体来说将无端地消失或出现(违背质量守恒)。无论这个二维思维体怎样地深入研究,它也不能获取一个准确的直接认识,尽管这一认识在三维思维体看来是最简单不过了。这样,人类的思维至少在空间维数上有了局限,它对于实体三维空间以外的事物将不可能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对于超出三维以外的超空间的运动可能有正确的理论来描述或解释,但无法在现实条件下从本质上来认识。

第二,即便在三维实体空间中,思维仍有其局限性。无论人类在宇宙中怎样更大地扩展其可考查范围,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云乃至更远,也永远是三维实体空间的一部分。英国和平问题研究所所长D·N·迈克尔有这样一段话:“宇航实践对于一般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认识包括对人类生命的认识是重要的;比如说研究失重对于通常生存在引力条件下机体的影响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它的属性,这就是一种‘回避’,躲开往往妨碍认识对象或现象本质的那种固有的周围条件……”〔3〕当人类思维体局限在某一局部还没有“躲开那种固有的周围条件”时,它的思维能力不可能超出与此对应的某一极限而只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当条件变化,思维体跨出这一局部(不一定是在距离上的超越),摆脱“身在此山中”的束缚,思维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

第三,从时间方面来分析,任何思维体的存在都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中。最长不过从思维体形成到当前为止,至少在人类思维体存在的三维实体空间是这样的。在维也纳14次国际哲学大会上法国哲学家M ·盖鲁有这样一段讲话:“真正的宇宙哲学认为,企图从人类历史的若干世纪得出任何哲学思想尤其是任何事物的思想是可笑的,即使这种思想不被看作是绝对的反映或者不被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大自然的基础”。〔4〕撇开其中不可知论的成份, 表明他已认识到了思维体的时间局限性不仅仅是限制了人类认识的范围,给人类认识带来了局限,而且认识到了时间的这种局限性是思维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超越的。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在某一时间域中,思维本身囿于一个极限内。

总之,思维体所在的时空之本性决定了思维的这种时空局限性,并且这种局限性在思维体所存在的时空的一个相对阶段中是不可摆脱的。

2、内在局限性

思维体的思维行为分析到最根本上是一连串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实验室中进行的反应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即使我们知道了某个思维动作的这种变化机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思维动作的本质我们仍无任何了解。因为它的本质并不在于构成它的物理的或是生化的机制,正如一个建筑的本质特性决定于所采用的结构而不是决定于构成它的土石的种类。所以,分析思维动作的结构及本质不能机械地只从物的方面考虑而一直追溯到构成思维动作的物质材料—物理的、化学的或是生物的作用。这样做,不能表明任何关于思维的有意识的合乎理性的特性,而只能是物理的和化学的定律。“胚胎学家对发育作出令人叹服的描写时离开如何根据微观相互作用去分析客观个体的发生还有十万八千里”,〔5〕更不用说对思维动作作出这样的分析。故想通过研究思维的最基本的材料达到对思维本身的“彻底”了解,从方法上做不到,从本质上说也不可能。我们引入这样一种观点:所有思维动作都可分割为若干最小的单元。这些单元是具有思维意义的最小单元,它是大量而特定的物理或是生化作用的综合表现,在思维意义上它们不可能再划分,好比在保持化学性质意义上原子不可再划分一样。这样的单元称之为思维元。思维元不可理解为与大脑中某些生理单元相对应,或是几个脑细胞的组合。相互联系或作用的思维元群体构成不同的思维动作。可以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形形色色的物质好比众多的思维动作,构成这些物质的各种元素好比思维元。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阐明如下一个重要观点。思维动作能否有效进行,即思维是否达到了极限,决定于思维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否使之产生特定的联系。对于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所进行的思维动作是否有效,决定于该客体是否引起思维元之间特定的作用,使特定的思维元之间发生特定的联系而产生一个完整的思维动作。显然这种特定的联系是一个必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任何思维都不可能有效的进行。我们把这种相互关系称之为客观事物与人脑之间的物质响应。

如上所述,一旦客体的某种属性超出了发生物质响应的条件,关于这种属性的思维便不能进行。从广度上来说,若所考查的客体的复杂性需要把所有的思维元及它们之间可能的作用方式全部用尽,这种复杂程度便是思维的极限。这种复杂程度一定非常惊人,但与从内涵上比人脑广大而复杂不知多少倍的宇宙来说,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从深度上来说,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当研究一个由多个思维元组成的思维动作的思维性质时,我们可以从一个较低的层次—思维元集团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来研究。一种极限情况是从研究构成思维动作的单个思维元及思维元之间的作用开始。这种极限情况相当于分子研究的ab initio (从头算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一个思维动作在具有思维意义条件下全分析式的终极研究。显然,这种分析是非常困难的。实施该分析过程后,就可以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对该思维动作达到了完全认识。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当思维动作包含的思维元较多时,可以采取一个一个的思维集团来分解思维动作并研究它们的关系。这一过程是常见的,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定理等就是这样一种过程。我们也容易进一步想到,当所分析的思维动作包含思维元非常少时,上述分解就必须分解到仅有少数几个思维元组成的集团或是单一的思维元,显然这一过程的难度会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难以言传”的情形。一种极限情况是某思维动作只由一个思维元构成时,要通过思维来分析这一思维动作则是不可能的,欲把此思维动作转化成其它思维元的组合而精确表述出来亦不可能。这种思维动作的传达只能靠在一定物质环境下的诱导,即所谓“只可意会”,“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等。这种局限性可形象地称之为思维的死角,它对于同种思维体来说是统一的,是这一种类的思维体在一定思维进化阶段不可超越的。与这情况相对应的思维现象在思维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

3、思维的测不准关系

在微观世界存在着一条重要的原则—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意思是微观粒子的共轭力学量的测不准度的乘积不小于普朗克常数(h)。 对于动量和位移来说有△p·△x≥h。 测不准原理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表现出的内在偶然性,它是本质上的,而不是由于外界微扰和操作上的因素。显然,这种内在偶然性无法消除,而使微观粒子表现为物质波,服从统计规律。值得注意的是类似轮盘赌的测不准性是操作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这种偶然性不同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所反映的偶然性。“关于大量现象的理论也是这样的,纯粹出于方法原因才运用偶然性的概念和概率论”。〔6〕只要我们的宇宙不是绝对的决定论的拉普拉斯宇宙,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两种偶然性的存在和区别。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思维的测不准性。思维是思维体的动态属性,它的终极划分如前述应是对应于最小思维动作的思维元,它也是动态属性。这一点与原子构成物质既相似又不同。思维元具有一定的客观内容,不管内容是否正确,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的,可以用一定的准确程度描述和转达,但是偶然性总会使之有一定的不准确程度,因为这种偶然性是内在的。这种不准确度我们可以用一综合量来描述,称之为思维动作的不准确度,它是思维内在偶然性的定量描述。它为一百分数,用△E表示,值域为从0~100%的开区间。一个与△E共轭的量是思维元个数,用N表示。它是衡量思维动作的大小,数值取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我们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共轭关系:N·△E≥H。H为一参数。值域为从0到1的左开区间。这一关系与微观粒子的能量与寿命的测不准关系t·△E≥h很相似。 此式能较客观地反映思维动作及思维动作被不断划分时各片断表现出来的测不准性及其变化规律。当N 减小时,△E会相应增大,直到只包含一个思维元时, 不准确程度接近最大值100%。这样一个思维动作不可以被准确、直接地进行非几率描述。这一点如同微观粒子在运动中已无明显轨迹而要用几率来描述一样。这样,思维的内在局限性通过与微观粒子测不准关系的类比所进行的关于偶然性的分析,达到了粗略的定量。

二 思维的发展

1、深层意识的调动

任何思维体的思维能力和范畴如前所述存在一个内在的极限,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定的局限性,人脑也是如此。但就人类大脑使用现状来看,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思维的发展还远未达到此极限就表现得停滞不前了。人类在使用大脑时主要依靠理性思维,每一个思维动作的不确定度很小,几乎都可以明确表达。故在人类产生语言之后,思维也具备了某些语言属性,人们的思维通常采用了某种自然语言形式。于是思维形式成为一个这样的模式:在一些基本的、有确定意义的思维基点(称之为概念)之间寻找彼此的联系,总结这些联系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去发现新规律,同时加之对客体的研究补充新的思维基点。虽然偶尔有其它方式,但无疑这种方式是最主要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采取的思维仅停留在对大量思维动作组成的模块进行符合一定规律的组合、装配及使用上,就象在计算机上使用高级语言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准确度很高,但无疑对思维发展有很大的限制。这就是通常所说理性意识。“但这只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潜在形式的意识,它是朦胧隐蔽的。”〔7〕这种思维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它采用的思维动作要小得多,甚至直接使用思维元,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较高的不确定度,难以或不能表述和分析。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深层意识,就象计算机上使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一样。

理性意识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它严密、可传达且有精确的表达形式。但仅仅强调这一方面是有失偏颇的,至少理性意识需要语言这一载体就使之受到很大限制。“语言是关于实在的一幅抽象的近似的图画,因此用语言来解释客观实在总是不精确不完全的,该思想在本世纪初就被科学家所接受。”〔8〕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和优缺点与计算机科学中的高级语言与机器语言的关系非常相似。要使我们距离思维极限尚很为遥远就受到很大限制的思维能力长足地从根本上有一个飞跃,必须开发深层意识,我们称之为深层意识的调动。

关于这一方面,人类早已有过自觉或不自觉的尝试。佛学中就有“沉思以达顿悟”的说法。所谓沉思就是殚精竭虑苦心思索以期能够不断地调动深层意识,产生新的理性意识难以达到的对客观的理解,即达到难以言传的“悟”。最深刻的深层意识应直接由思维元组成,它反映的应当是与宇宙最为和谐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思维语言不能确定地描述,但能使人类对宇宙有其最为深刻的体验,甚至加以利用。阿根廷哲学家E ·利萨就曾提出关于“宇宙领悟”的概念描述“物理和心理的平衡以及宇宙和人类和谐的看不见的规律。”〔9〕思维方法越直接地趋于思维元水平,越深入地进入深层意识,思维就越与宇宙和谐,对宇宙的理解就越深刻,人脑的功能就发挥得越彻底。在极限情况下,对于特定生理结构的思维体能达到最高水平地与宇宙的和谐。但距离完全和谐还有多远决定于思维体本身的进化程度,主要指其物质形式的水平。

很明显,深层意识调动有着重要意义。按照我们的分析,如何控制深层意识不可能有直接的语言表述,或者说深层意识的运用没有明确的思维语言。思维越深入,这种特征越明显。但深层意识与理性意识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分水岭,它们中间存在一个连续的过渡状态。这一性质为我们提供了控制和调动深层意识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利用以特定的方式运行能够直接控制且可用语言描述的理性意识来牵动较为深层的意识进行特定的运行。这个过程可一直传递到最深层意识,就象搅动水面可影响到水底一样。很明显,通过理性思维来牵动特定的深层意识是一种经过许多环节的间接方式,传递信息的精确度和强度将不可避免地有所降低。加之深层意识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一过程因果关系模糊而难以掌握,为某一特定的深层思维动作而采取的理性思维带有了强烈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思维体存在的物质环境对深层意识也有影响,如思维物质的宏观运动形式和生理状态以及外界的作用(电磁场、重力场)等。这些内部和外部的综合作用可能能按一定的目的调动深层意识。从独特的思维和培训方式上来看,气功、瑜珈、催眠术等可能就是这种综合作用。〔10〕

2、提高思维物质基础的水平

对于一种特定思维物质来说,在一定的环境和阶段中,思维存在着一个不可超越的极限。这一极限离宇宙的本质越远,思维对宇宙的认识的局限性就越大。如前所述,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通过思维方式自身的调整以深化认识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改进思维的物质基础。

改进思维的物质基础对于深化认识无疑具有决定意义。物质基础差的思维体,不可能产生出深入的意识,例如猴子的大脑进化较人要差,从它的脑的绝对和相对指标可以反映出这一点〔11〕,无论怎样调动其思维意识,它能达到的认识深度要比人差得很远,不可同日而语。人脑的物质基础也有高低的问题,即所谓天资的好坏。这时,改造其思维物质基础(如果可能)要比设计许多方法来在原有思维物质水平上调动意识有效得多。这种改造工作须在对人脑进行大量心理、生理、化学和物理等一系列各种层次各种角度的艰苦研究才能实现,但必须承认提高脑的物质水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3、唯象理论和唯理理论的结合

唯理理论是在人脑理性意识范围内形成的,它有明确的描述形式,可以以文字记载成为相互传递的信息。这种理论被认为是正统的,被严肃地作为人类的财富而为人们重视。但受思维局限性的限制,客观宇宙不可能被极为有限的理性意识所完全深入地反映。深层意识的调动可以使认识深化一大步,但它只能产生不可描述和不可直接传递的信息。深层意识经运行后得到的结果在传递到理性思维范围后才能是可描述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个合乎实际的认识在理性思维范围却没有确切的来源,甚至连逻辑来源也没有。这样人们就虚拟一些基本观点,由之出发得出目标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唯象理论。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唯象理论实际上并不是纯粹的唯象理论,它们停留在唯象阶段仅仅是由于理性思维还不够发达或唯理理论还不完善,还没有发现其真正的理性原因,一旦理性原因得以揭示则唯象理论就转化成唯理理论。如我国的中医理论中一般被认为是唯象概念的经络、气等重要概念,以前是纯唯象的,但近年来提供了许多物理解释,大有使之唯理化的趋势。

唯象和唯理思维的两个侧面,各有其不同特点。唯理思维精确,有客观基础,但往往深入不够;唯象思维抽象,没有客观基础却常常触摸到宇宙的本质。J·R·奥本海默有这样一段话:“在原子物理学的发现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类认识的一般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并非我们根本不熟悉的,前所未闻或者是全新的。即使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历史,而在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中更居中心地位。我们所要作的发现只是古代智慧的一个例证,一种促进和精细化。”〔12〕海森堡也曾说过:“每个词或概念不管看起来多么清晰,它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13〕从这两位科学巨匠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思辨使他们掌握了唯理与唯象思维各自的特点,意义及重要性。为了使认识深化,开发我们有限的思维物质,必须把唯象思维与唯理思维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既要大力发展理性思维,继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又要大力发展唯象思维,充分使深层意识解除压抑,发挥其作用,使认识更快地逼近客观实际。

三 结束语

如前所述,思维存在着局限与发展两方面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互相割裂的。我们说思维的局限性,不是为不可知论提供了证据,而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局限;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局限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体现。同样,我们所说的发展,也不是超越现实的,而是承认局限性的同时所看到的突破这种局限的可能,是人类彻底地向宇宙真谛逼近的根据所在,是可知论的基本要求。总之,思维的这两种属性相互依存,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可过分地强调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在认识论上应避免悲观主义或者盲目乐观主义的倾向,准确地把握思维的方向、方法和本质,对思维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注释:

〔1〕、〔3〕、〔4〕、〔9〕〔苏〕ю·A·шкOлEHкO, 范习新译,《哲学·生态学·宇航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3 页、38页、188页、186页

〔2〕[美]G·盖莫夫,暴永宁译,《从一到无穷大—科学的事实和臆测》,科学出版社,1986年,58页

〔5〕、〔6〕[法]Jacques Monool,《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59 页、72页

〔7〕、〔8〕、〔12〕、〔13〕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8页、18页、3页、16页

〔10〕、〔11〕[美]I.阿西摩夫,阮芳赋等译,《人体和思维》,科学出版社,1979年,165页、141页

标签:;  ;  ;  ;  

思维的局限与发展_物质与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