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模型及其理论的演进与发展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家模型及其理论的演进与发展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家模式及其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为什么早期的财产所有者本身就是企业家?为什么近代的财产所有者又与企业家分离?也就是说,企业家是如何生成与发展的?不仅如此,在这个貌似简单的一般性问题的背后又隐藏着一系列的深层问题——尽管经济学自从诞生以来已经过了众多发展阶段,但有关企业家问题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得以突破。关于企业家的模式有数种,以下我们根据时间的顺序,分析各种企业家模式及其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之处,以期作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一、古典阶段

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企业家的职能,其基本模式有两个:经营模式和资本模式。

1.经营模式

企业家成长的最原始的经济学模式是经营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坎梯龙。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是经营者;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经营职能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

提起企业家(Entrepreneur ), 我们就会联想起英语原词“Enterpriser”,但追根溯源就会找到法文中的“Entrepreneur”, 后一词始见于16 世纪初期,它的确切含义是某项事业的从事者(Undertaker)。1700年后,这个词在法国通常指替政府承接桥梁、道路、 码头等基础工程项目的承包人。 “企业家”这一术语是由坎梯龙(1755)引入经济学理论的,而最早赋予企业家突出地位的是萨伊(1803)。穆勒(1848)在英国推广了这一术语。但在18~19世纪期间,企业家的内涵变得模糊,始终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对农业关注的学者把企业家等同于从事农业栽培的人,其代表是魁奈;对工业感兴趣者,把企业家看作是承担风险的资本家,代表人物是杜尔哥。十分明显,这些法国经济学家都把企业经营者等同于企业家又等同于冒险家。萨伊把“判断力”、“坚持性”、“有监督管理才能”等当作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且把企业家看作是继土地、劳动、资本之后的第四生产要素,认为企业家可以是自有资本的经营者,也可以是靠借贷资本的经营者,是一个经理人。

2.资本模式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企业家模式是资本模式,其代表人物是马克思。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的特质是人格化的资本;或者说,企业家是一定资本的所有者。准确地来讲,在这个模式里,资本与财富或财产是等意词。也就是说,这个模式指出了企业家是一定“财产”的所有者。

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开始,研究的注意力却转移到了“看不见的手”上面,企业家则一度被遗忘。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只有一处使用过“企业家”一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时指出,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使利润趋于下降,导致货币利息的下降,使大资本家比小资本家处于更优越的竞争地位,从而会使“中等资本家由食利者变为企业家”,转而去“亲自经营实业”。马克思更多的是使用“企业主”、“产业资本家”、“经理”等词。在这些研究里,马克思所强调的,都是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张维迎的企业家模式(1995)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资本模式的延续研究。在其研究中,市场社会里,财富往往成为人们判断一个人企业家能力的“信号”,于是在“效率”意义上,资本应当雇佣劳动。为什么市场必须把企业家才能同个人财富挂钩呢?张维迎给出了一个基于“风险不对称原理”的解释。在竞争性资本市场上,由于千百万人的投机行为生成的资产定价倾向于使每一项投资或企业的回报率与它所含的风险成线性的正比关系。所谓“风险不对称”,就是说回报率与风险的关系偏离了线性正比关系,导致穷人比富人有更大的积极性用别人的钱作风险经营。于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歧视穷人,必须在贷款给穷人时依照“坏账风险”的程度收取更高的利息或一定的财富作抵押。于是,社会分工的图景是:那些没有财产也没有企业家能力的人在有效市场中选择了生产者的角色;那些有财产也有企业家能力的人选择了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的角色;那些没有财产但有企业家能力的人选择了管理者但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角色;最后,那些有财产但没有企业家能力的人选择了企业所有者但不是管理者的角色。在他的模型中,人们的这些选择取决于生产技术和监督技术参数,取决于企业家能力的分布特征。

二、新古典阶段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特质,即企业家的性质。其主要模式有:人力资本模式、创新模式、决策模式。

1.人力资本模式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家成长的重要模式之一是人力资本模式,其代表人物是马歇尔。在这个模式里,企业家是特定要素禀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这个结论大大深化了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内涵的界定:从资本深化到人力资本上。同时,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的基本特性是报酬递增。

在对企业家的分析研究上, 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在1919 年和1920年对企业家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Marshall,1919,1920)。马歇尔偏重于详尽的经验分析而不是理论结构的升华。在马歇尔眼里,企业家是凭借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不均衡性,并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指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在以马歇尔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厂商的理论当中,企业家才能类似于一种固定要素禀赋,因为它决定了厂商有效规模的限度。在马歇尔看来,企业家的问题就是要获得知识和利用知识的问题,包括生产方法知识、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的知识、建立经济组织并刺激组织成员去创造获利机会的知识。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以土地和劳动者数量与体力构成的因素具有报酬递减趋势,而以人的知识构成的人力资本则具有报酬递增趋势。

但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家成长理论是从把企业视为一个由给定的生产技术定义的方程式开始的,它研究企业的行为,研究在给定的方程式中,怎样使边际生产成本等于边际收入,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至于企业的本质、企业和市场的界线、企业的内部等级及内部机制等问题,新古典学派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同时,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模式强调的是完全的信息(这使管理决策变得无足轻重)和完全的市场,这种市场会进行一切必要的协调,毋需企业家的干预(Baumol,1968)。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的研究,实际上遵循的是一种静态的资源分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特定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为假设条件,而把企业家的主要活动排除在模式之外,这样企业家本身就成为单一的决策者,它的活动完全由所处的环境决定,企业家所处的环境——顾客和竞争者(包括潜在的竞争者)——则制约了它的行为,企业家作为一种组织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个要素模式当中,企业家的作用是被动的。因为不完全竞争理论正是产生于调和解态意义的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均衡在逻辑上的不可能性。而马歇尔回避了这两个概念。

在人力资本的模式下,刘茂松(1994)认为(职业型)企业家是通过产权市场的竞争过程将自己的知识财产(即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物质财产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经营中占有企业的整体资产,独立、创造性地组织和指挥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专门经营者群体。

在对科斯交易费用模式分析(下述)的基础上,周其仁(1996)提出了与马歇尔类似的思想,并融合了交易费用的合约思想。周其仁的中心思想在于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合约。企业合约在事前没有或不能完全规定各参与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而总要把一部分留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再加规定。企业合约的这个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组织包含着对人力(工人、经理和企业家)资本的利用。

人力资本模式将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异质资本模式而依托的理论基础之一。但人力资本模式既研究却没有明确回答出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①人力资本的报酬递增性是历史的持续现象,还是暂时的过程?为什么人力资本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或历史衰退性的特点?

②人为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人力资本在个人之间会存在分配差异?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高尚。人力资本成长的经济分析必须首先解决成长的利益驱动机制问题。没有一个明确而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人力资本成长制度的设计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政策的运行将会蜻蜒点水,不着实际。

③同其它资本形态相比,人力资本如何更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如果说,是人力资本促进了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的话,那么,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却为什么没有获得同等的经济发展呢?这里面包括像中国、前苏联、古巴、朝鲜这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人力资本同企业家的特质之间是什么关系?具有人力资本的人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吗?

2.创新模式

新古典经济学的第二个重要的企业家成长模式是创新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沃克和熊彼特。这个模式的重要成就是:界定了(当代)企业家是管理者,其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产生了动态性的经济运动与经济发展。

19世纪后期市场经济和股份公司有了一定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沃克首先区分了资本家与企业家,认为资本家提供资本的同时取得利息,企业家经营企业同时获得利润,一段时期里,企业家作为变革的力量这一概念已引起注意。在过去60年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企业家是发展和进步的力量,企业家实现其管理职能的特质(或特质要求)一直未有明显突破,而这是熊彼特通过“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ory)”实现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1943)。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洪流当中,熊彼特标新立异,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50)中独到地把企业家看成是“革新者”,强调与日常工作和单纯的管理不同的“创新”是企业家的真正职能和必须具备的素质,企业家是破坏一般均衡的技术创新者;经理并不都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对经济环境作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映以推进生产增长的经理才能被称为企业家。

创新模式也是我们将着重关注的一个理论模式。由上述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期中产生的各个模式的经济学家对企业家的定义不同:经营模式把企业家看成经营者,创新模式把企业家看成管理者。为此,我们显然要问:为什么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经济学家对企业家的定义会有很大差别呢?这种差别是经济学家主观认识层次的差别,还是特定时代企业家真实特点的反映?从而,熊彼特的研究是否是一种特定时期的企业家类型:管理型企业家呢?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含义是否具有历史动态性?

现在,人们已经在说(Hanusch,1988 ), 凯恩斯时代(Age ofKeynes)正在过去,熊彼特时代(Age of Schumpeter)正在到来。 可是我们如何把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与人类社会不断涌进的产业革命联系起来呢?企业家的成长与产业革命之间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是产业革命导致了企业家的成长,还是企业家的成长导致了产业革命?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历史角色或历史地位何在?同时,很重要的问题是,虽然熊彼特突破性地研究了企业家的创新性,但这种创新的研究,在方法上,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3.决策模式

新古典经济学的关于企业家成长的第三个模式是决策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哈耶克、柯斯纳、西蒙。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是决策者。

哈耶克和柯斯纳强调企业家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家是决策者、“经济时机的发现者”,“企业家对利润机会的敏感反应,使得他在‘市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奈特在研究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后认为,企业家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决策并承担决策后果的人。根据奈特的观点,任何风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社会风险与个人风险。对社会风险来说,可以通过社会统计调查的办法,再由保险市场加以分散或“分担”,而对个人风险来说,就是个不确定性问题。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的人,必须自己全部承担决策的后果。这种人就是企业家:他们是工商企业业主,而不是负责日常决策、领取薪水的经理。

决策模式的研究具有下述特征:强调人类知识的不足;强调人们利用据信已拥有的知识能力之不足。西蒙(Simon,1976)提出,在一个十分重视控制系统、信息系统、计划技术以及政府机制的时代里,用程序的合理性来代替实质的合理性是有充分道理的。到目前为止,这些关于组织过程及其意义的研究都集中在短期决策问题上(Cyert and March,1963)。

三、新自由主义阶段

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作用。其主要模式有:组织模式、交易费用模式、队生产模式、代理模式。

1.组织模式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第一个重要模式是组织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卡森、尼尔森、温特、鲍莫尔、威廉姆森和莫里斯。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行为受自身所处的组织环境的影响;企业家有权选择自己的组织。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企业(Firm)是一个组织,有它自己独立的生活、形式和决策的权力。在此基础上,企业通常的定义是:有特定生存空间、有独立的经营财产、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为了特定利益目的而进行生产(包括劳务的生产)的生产经营组织。〔1 〕以前的模式对企业家成长的组织环境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卡森(Casson,1982)把企业家看成是一个组织的创造者。与此同时,许多研究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著作都日益认识到有必要探讨组织形式和市场结构如何影响知识的形成、传递和利用以及这些过程对市场和组织又产生什么影响。尼尔森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1982)对由此而产生的实质问题和方法问题作了很好的阐释。

为什么不改变标准环境中的企业家概念而要改变标准企业家所处的环境呢?鲍莫尔建立了另一套分析体系。鲍莫尔的不同方法(Baumol,1959)是假定企业家决策者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销售收入最大化。继他之后的是曾提出管理效用函数理论的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3)和重视研究增长理论的莫里斯(Marris,1964)。在这三种模式中,决策者不仅受市场机会的约束,而且还受自己股东的约束:在鲍莫尔和威廉姆森的模式中,决策者直接受必须提供令人满意的利润这一条件的约束;在莫里斯的模式中,决策者还承受着由于表面上营业增长但赢利下降,股票价格下跌,企业有被人接管的风险的约束。

上述每一种模式都得出了某些与利润最大化模式相反的合乎理性的结果。但这三种模式都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评。尽管它们都声称适用于分析寡占企业家,但是都未对寡占企业家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进行认真的探讨;显然它们都把企业家作为一种有权选择自己经营目标的组织,但都没有分析这种组织对企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它们既没有把企业家作为一种体制来分析,也没有把企业家置于体制之中来加以研究。

组织模式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模式,但组织模式的研究没有很好地解释企业家为什么成长以及如何成长这个问题。从制度变迁角度来看,这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①对制度变迁来讲,什么是企业家的成长?历史上,企业家自身的组织与类型为什么会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企业家的成长?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还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家成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

②为什么需要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目的何在?制度变迁与企业家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是制度变迁导致了企业家的成长,还是企业家的成长导致了制度变迁?如何实现制度变迁?它的历史过程和核心内容是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依照惯例极少关注制度变迁的目的与结果这个概念,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制度变迁“是如何运作的”,而没有考虑到制度变迁“为什么只能这样运作,而没有那样运作”。

2.交易费用模式

在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洪流当中,企业家成长的最重要的理论模式是交易费用模式。这个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科斯、威廉姆森。这个模式的重要成就是:提出了交易费用,指出了制度变迁(企业产生)的基本方向。

研究交易成本的产权经济学家们探索一个企业组织的结构及其范围,主要都是遵循科斯(Coase,1937)所提出的研究计划,把企业家作为组织来研究。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是受价格机制支配的。科斯对此提出悖论,“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1990)。”由此,科斯指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1990)。”科斯认为,任何地方,只要能提供一种廉价的市场交易方式,企业家这种组织就会存在下去,因而工业组织可以用它在各种活动中所具有的管理方式和市场方面的比较利益理论来阐明。威廉姆森把交易成本扩大到包括由知识差异引起的、 可用于投机诈骗的花费在内, 但是没有对理查森(Richardson,1972)所精辟分析过的互为补充的组织间各种相互依赖性加以说明。工业组织内部的分配活动是市场和企业家之间互补分配活动的补充,这种交易成本研究方法和钱德勒(Chandler,1962,1977)的组织结构的历史研究方法相一致。显然,在企业内部,一定的管理组织代替了市场。

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需要花费代价,即交易费用。那么,企业或组织为什么要存在呢?

科斯通过一系列论证指出,如果每一个要素所有者都用自己的资产来生产产品并直接参与市场交换,那么市场交易的数目将非常之大,市场运作的成本就非常昂贵,甚至使交易无法进行。既然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1990)。由此可见,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是节约交易成本的组织。或者说,企业是不同于市场的经济组织。

威廉姆森1981年发表宏篇论文“现代公司的起源、演进、特征”一文描述了现代公司的起源和进化。他根据组织商业活动要考虑节约交易费用的原则,提出有效率的组织结构设计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是资产专用性原则,二是外部性原则,三是等级分解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中,第一个原则说明随着现代大生产呈现高度专用的特征,内部组织将取代市场;第二个原则说明,为了克服交易的外部性,节约交易费用,生产者和购销者就要合并起来,以产销一体化的组织替代合同的交易;第三个原则是指从组织结构上将决策的问题分解成为管理的各个单位,以克服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动机或小算盘的行为,防止道德风险。等级原则最初是指日常经营活动与发展策略规划的分离,后来就演化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威廉姆森正是从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出发,说明了现代公司起源和进化的原因,他指出,“我认为要将现代公司主要理解成许许多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的结果。”

交易费用模式对于企业家成长问题的分析是一种最有启发性的模式,但交易费用模式本身也存在重大的缺陷:

①对于交易费用模式而言,在企业的内涵与性质上,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一方面,由于交易费用数量上的可替代性表述暗含了企业与市场内在性质上的同一性;因为只有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在数量上才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企业与市场作为一种组织,既然具有可比性,实际上暗含了性质上的不同性。这样,以科斯为首创立的企业性质理论就具有了一个内在的无法克服的冲突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同时,既然说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企业间不断兼并和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中却没有出现整个世界,或整个经济中只存在一个企业的现象?为什么还存在着这么多的企业呢?在历史中我们看到,市场与企业一直在同步扩张,两者不仅不是替代关系,而似乎还是互补关系。

②由于企业作为一种交易费用存在下的市场的替代物的结论值得怀疑,企业家的诞生及其性质就自然成为疑问,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企业家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为什么需要企业家?如何造就企业家?在企业和企业家的相互关系上,是企业(组织)决定了企业家,还是企业(组织)是为企业家而设计的?在历史的过程中,企业与企业家之间,谁唱主角?也就是说,企业家的本质是什么?

③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能够减少交易费用的水平。但这种交易费用水平的来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如何实现其报酬支付与生产率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达到经济组织成员的合作,实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呢?这里,我们假定,如果报酬的支付是随机的,也不考虑生产者的努力,这种组织就没有提供生产努力的激励;如果报酬与生产率负相关,这种组织就是具有破坏性的。因此,在经济组织问题上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需求——计量(Metering)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计量。这样,如果经济组织的计量能力很差,报酬与生产率之间只有松散的联系,生产率将较低,但如果经济组织的计量能力很强,生产率就较高。

3.队生产模式

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有关企业家成长的第三个重要模式是队生产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德姆塞茨。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是企业生产运行的最佳指挥者,他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合约而产生的。

一个企业应如何向它的成员支付报酬,才能诱使他们有效地工作呢?答案是,由某人专门作为监督者来检查队员的投入绩效。但是,由谁来监督监督者呢?授予他对于队的净收入及向其他投入支付报偿的权力。如果合作投入的所有者同意监督者可以获取规定的数额以上的任何残余产品(可望是其他投入的边际价值产品),这样监督者就获得了一种作为监督者不再偷懒的追加的激励。监督的专门化加上他对作为一个剩余索取者身份的依赖,将使偷懒减少。

监督是指除纪律以外的一些活动,包括对产生绩效的衡量,按比例地分配报酬,以及作为监察与估计投入的边际生产率的方式莱观察投入者的投入行为,并给出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分派与指令(包括强制性地终止和修改合约)。这样,监督者就拥有整个权利束:①是一个享有残余权利的人;②观察投入行为;③这个集权的团体对于所有投入合约是共同的;④改变队的成员资格;⑤出售这些用来定义古典企业的所有制的权利。同时,每个队员与企业所有者(即对所有投入合约是共同的团体,以及享有剩余索取权利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简单的报酬合约(quid pro quo)。

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企业的形成存在两个必要条件:①通过队导向的生产可能提高生产率,它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在直接衡量合作性投入的边际产品时是有费用的,它使得合作性投入之间通过简单的市场交换更难对于偷懒予以限制;②通过观察或确定投入的行为来估计边际生产率是经济的。这两个条件的同时存在导致了众所周知的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的合约组织:Ⅰ.联合投入的生产;Ⅱ.有几个投入的所有者;Ⅲ有一个团体对所有联合投入的合约是共同的;Ⅳ.享有这些权利的人可以独立于其他投入所有者的合约,而与任何投入合约进行再谈判;Ⅴ.他持有残余的权利;Ⅵ.他具有出售他的集权的合约的残余地位的权利。这样,企业家就诞生了。

企业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代理市场。作为雇主的企业家利用监督许多投入的优点,获得了关于他们的生产技能的特别优良的信息,这有助于提高他的指令(即市场雇佣)的效率。当他帮助雇员确定了对队活动的良好的投入组合时,他就向雇员投入“出售”了的信息。那些作为雇员工作或向他出租了服务的人将使用他们以识别优良的投入组合。简言之,由已经在队里的投入的有利的队生产机会比资源在企业外时更为经济和确定,已经在组织内使用的资源可能比在外面获取新的资源(和知识)能更经济地识别和形成优良的投入组合。雇员安排的促进与修改(合约)宁愿由企业来进行而不增加新的投入。于是,企业就发挥了其代替市场的功用。

4.代理模式

当代另一个企业家及其成长的重要理论模式是代理模式(AgencyModel),其代表人物是比尔、梅茵、杰森、钱德勒等。 这个模式的重大贡献是:明确提出了管理阶层的上升问题。

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比尔和梅茵在《现代公司和私人财产》一书中,对代理问题就有所论述。钱德勒在《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认为管理阶层日益取得主导地位。在他看来,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过程,就是“经理人员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企业主资本主义(包括家族资本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二者)的衰落过程”。他把由支薪经理人员在高阶层管理中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称为“经理人员企业”,并下结论说,“由一支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就可以恰当地被称为现代企业。这种企业在1840年的美国还不存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类公司已在美国经济的许多部门中成为占优势的企业制度。”

70年代以来,在密契尔·杰森等一批著名商学院教授的推动下,论述两权分离的代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结构上日趋严谨,内容上日趋丰富。尤其是杰森等熟悉企业实践的商学院教授,侧重研究一些现实而复杂的问题,例如,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契约关系,高层经营者的奖励和监督问题,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与代理成本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分权与组织设置问题,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问题,企业的收购和合并问题等等。由于代理理论研究的问题十分现实而具体,人们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统计数据直接检验它所提出的各种假说和推论。目前,代理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公司财务学、组织行为学甚至政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对企业家成长问题的研究,既有的九种模式循着一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承前启后的思路不断发展,已经涵盖了企业家成长问题的相关许多大的方面,是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对企业家及其成长问题的观点和反映的缩影。但同时,又留下了一系列的更加深入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回答。各派观点建树不一,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钥匙,也设下了陷阱。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识别了许多树木,现在应该是综观森林的时候了。

注释:

〔1〕 这里所讲的组织(Organization )可以被解释为资源集团(Buchanan,1977),当各个个人拥有某些资源(如技能、金钱或声誉),但他们并不独自地使用它们,而是把它们置于某种中心的控制之下时,这样就产生了组织。

标签:;  ;  ;  ;  ;  ;  ;  ;  ;  ;  ;  ;  ;  ;  ;  ;  

企业家模型及其理论的演进与发展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