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导致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价值观体系正在形成。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之一,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科学地分析他们的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产生的原因,正确地评价这种演变,加强引导,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科学的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轨迹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受“文革”影响进校的“工农兵”大学生,饱受缺乏知识之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深造机遇,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但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使他们在读书热潮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并在社会改革中寻找各种途径力争实现自我价值,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表现出不自觉地个人本位倾斜。80年代中期,改革进一步深入,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改革的热情,他们力图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于是校园里出现了厌学风,刮起了各种形式的经商风,这给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演变带来了负面效应。虽然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投身改革、参与改革”,但也留下了功利主义的痕迹。80年代末期,改革深入发展,各种问题也相继出现。由于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上人们的主观愿望,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过热”,出现的抢购风、物价上涨,使得配套措施不完备的价格改革方案破产,经济发展出现新的问题。同时各种腐败现象令人不满,大学生陷入了苦苦思索之中。这一时期,社会又放松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得他们把痛苦的思索转化为一种渲泄——即以学潮的方式来推动改革。“六、四”以后,由于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开始理智地参与改革,不断地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校正自己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偏差。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是实现价值手段多样化。

90年代,中国的改革迎来了新的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束缚,改革渗透到了人们的行动之中,竞争、挑战成为大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科技成果的拍卖,更激发了他们投身改革的热情。竞争观念的增强更加突出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强化了个体本位的功利主义倾向,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大学生对成才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认为实现自身价值有多种渠道,而且在价值目标选择上更注重近期目标的实现,90年代的大学生完全处在观念的改革之中。

二、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1)价值主体自我化。80年代的大学生在反思和批判中探索人生的价值并认识自我。90年代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中不断增强竞争、创新意识,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在价值取向向个人本位倾斜中体现出了价值主体自我化的主流趋势。

(2)价值取向功利化。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中既承认了集体主义,又强调了个人利益,而且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往往倾斜于个人利益的获得——即功利主义占了首位。尤其大学生们在知识与金钱、义和利、贡献与索取的选择上,重实效的意识促使他们选择倾向于后者。

(3)价值目标短期化。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主要是人生价值目标。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就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80年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由开始的正确选择到受西方思潮影响,导致了人生价值目标失去,大学生陷入了“无力、无情、无欲”的状态。90年代,改革进一步发展,大学生重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时,享乐主义,追求实效成为一种时尚。就业中大学生不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拼命追求现实实效的单位,短期行为在高校中蔓延开来。

(4)实现价值手段多样化。大学生是社会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之一,从观念到行为,他们都能很迅速地适应社会的历史性变革。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他们在分配关系中十分注重物质利益。这一现实的刺激,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多种机会。“红”、“黄”、“蓝”道为大学生提供了各自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三、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原因

(1)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关系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它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变革。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最直接因素。A、商品经济和竞争意识增强,使整个社会价值观日益向个人本位倾斜,个人的物质利益显得日趋重要;B、改革重构了利益格局,打乱了原有的利益分配秩序。分配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许多脑力劳动者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严重分离。

(2)历史的原因。“十年文革”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灾难、经济崩溃,还导致了社会基础文明的沦丧。人们之间的关系成了普遍怀疑和不信任的关系。大学生厌烦这种人际关系,希望重建社会关系。因此,“漠视权威”、“独立思考”的观念随之形成。

(3)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的影响。A、人们在经历了疯狂的政治崇拜后开始反思,从而动摇了自己原来的信念。大学生开始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寻找精神支柱,非意识形态倾向逐步形成;B、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集体本位倾向的减弱和个体本位倾向的增强,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观念的相对宽容,突破了传统道德的束缚,重利轻义的义利观成为大学生的共识。D、繁荣的经济市场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多种机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可见,大学生的价值观演变明显地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4)各种文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思想教育的失误。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世界也在走向中国。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之时西方各种文化,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而来,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大学生在中西文化撞击中的选择,为他们观察自我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从而导致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取代或瓦解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同时,由于思想教育者没有掌握好文化控制的方法,使得西方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5)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是他们自身心理特点和社会矛盾相对运动的必然结果。大学生一进入校门,就接触到中外文化。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们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关注社会变化,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理论和现实。因此,大学生对现实的人生不满足于上代人给予的结论,但理性欠缺又使他们极易陷入自我的迷宫,引起价值取向的变化。因此,大学生自身心理矛盾运动和外界形势变化的冲突是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主观原因。

四、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规律

(1)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是随着全世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但总的变化方向与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一致的,是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相适应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但其中也包含了较浓的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价值观念的色彩。

(2)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演变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领域道德标准的发展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社会需要方面产生混乱。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社会道德标准影响制约着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

(3)大学生价值取向总的趋势是向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发展。在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改革、进取、创新、务实和辩证的批判精神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流,这种变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认识越来越科学化,价值取向中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完善的价值结构体系正在进一步建立。

总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分析这种演变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掌握演变的规律,是高校人才培养所必需的。

标签:;  ;  ;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