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选”与“规范行动”相结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_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文

“任选”与“规范行动”相结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_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文

“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的结合——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修课论文,教学方式论文,高中语文论文,动作论文,自选动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选修课中的“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一个“选”字上,正如课程标准所说: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即选修课更强调教与学的“选择性”,强调“自主地选择”,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打一个比方说,选修课相当于体操比赛中的“自选动作”。

同时选修课也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关注共同的文化素养,以促进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就是选修课的基础性,打个比方说,这相当于体操比赛中的“规范动作”。

选修课与必修课一起构建学生基础能力的大厦,“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协调而有个性地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多层次地做好“自选动作”

1.选择课程:既要选择核心课程,又要促进个性发展。

(1)抓住核心课程,促进基本素养的提升。

对于一些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学校要保证开足开好。如要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也可选择《〈论语〉〈孟子〉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红楼梦〉选读》)等;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素养,其核心课程是《现代散文选读》(也可选择《实用阅读》《现代诗歌选读》《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等;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写作》。这些选修课程应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兼顾其他课程,促进个性的发展。

学校在设置核心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开设其他选修课程,要兼顾文学、语言,中外、古今,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选修了“诗歌与散文”文学系列后,还可以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文化论著选读”系列。同时要注意体类平衡,同一体类的尽可能不要重复,如《〈史记〉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都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只要选择1~2个模块就行了。另外,选修课程的设置还应注意文学、文化演变发展的系统性。如选修了《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后,还可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以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散文发展脉络。

2.选择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增、删、改、合、立,完善课程内容。

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像必修课那样循规蹈矩,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合、立,从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增”,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未被选入课本的诗词。“删”,就是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只有36个学时,如果按照必修课的要求讲,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改”,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如《写作》可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写作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合”,就是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讲《写作》时,可以打破文体界限,比如讲文章开头的技巧,可以将诗歌的开头、散文的开头、记叙文的开头综合在一起讲。“立”,就是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打破原有的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

3.选择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

对于文本研习,我建议要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研习重点和要求;对一个专题的研习要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研习中要尽可能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整理,获得自己的观点。如学习《<史记>选读》的第五个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时,我们文本研习的问题就是“以所学的《史记》选文为例,分析《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

对于问题探究,我建议教师和学生讨论出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而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在学习完苏轼词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拿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

对于活动体验,我建议要选好课题。如《〈史记〉选读》学习结束后,我们举行了两个活动——“以‘《史记》对我的启迪’为题,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以及“将自己写在选文空白处的批语、记录和体会归纳起来,与周围同学交流”。

4.选择评价方式:关注过程,发展个性。

(1)平时注意观察,及时提出建议。选修课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明确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通过日常观察与交流、课堂观察与交流、作业与测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学生提出学习的建议,最终达到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

(2)突出个性发展,评价因人而异。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要“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各种选修课程有其评价的不同着重点,我们要根据课程评价重点,因人而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切实关注“规范动作”

1.强化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共性内容。

选修课程的许多内容是对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但这些拓展、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的课程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学习选修课程内容时,必须注意抓住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共性内容,抓住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联点,促进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现代散文选读》时,必须强化学生学习必修课时的阅读能力,提升其鉴赏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落实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

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能力培养的重点也不同,一一落实这些能力重点,就能基本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比如:“诗歌与散文”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文字应用”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防止“意外动作”

1.防止随意性(随意改变课程内容和目标)。

选修课程的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虽然我们前面讲了教师可以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删、合、改、立,但必须根据课程目标来进行,而且要把握好“度”,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防止少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喧宾夺主,甚至完全抛弃选修课程内容。如有的教师将《<史记>选读》上成了高考文言文的复习课;有的教师将《唐诗宋词选读》上成了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课。这些课往往是过分强调了高考要求而舍弃了部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而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种现象目前比较普遍,不可忽视。

2.防止习惯性(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必修课的补习课)。

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到选修课程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完全按照必修课的要求和方式上课,不注意内容的选择,结果造成学时紧张,不能顺利实现选修课程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将选修课时用来强化必修课的内容,使选修课成为了必修课的补习课。

3.防止无效性(问题无价值,目标不明确,手段低效)。

有的教师不去研究各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每节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根本不清楚,结果上课很随意。还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如学了《<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要求学生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孔子评传》,这个问题看似有价值,实际上学生如果不去读《论语》,不去读一些研究孔子的文章,要写出有价值的关于孔子的研究文章根本不可能。不妨将这道题改为:“你读了《孔子世家》后,从孔子身上学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又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去思考。还有的教师教学手段表现得相当低效。如有教师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时,只是通过多媒体将《唐之韵》放一下,或者是让学生背诵唐诗,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去吟诵、品味、鉴赏,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的低效率、低收益。

标签:;  ;  ;  ;  

“任选”与“规范行动”相结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_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