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邵建英

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摘 要]目的 对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5月到2016年4月收治的200例接受临床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这些患儿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各有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针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分析和比较护理过程中两组患儿的依从性情况和护理工作结束之后患儿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共计达到了96%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对照组患儿共计达到了64%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其中观察组患儿具有明显更高的依从性,两组患儿在依从性方面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儿及患儿家属共计达到了98%的护理效果满意度,对照组的患儿及患儿家属共计达到了68%的护理满意度,其中观察组患儿具有明显更高的护理满意度,两组患儿及患儿家属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使患儿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获得极大的提升,并且有效地提升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护理工作 肢体语言 沟通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成员结构组成中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再加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小儿本身普遍具有较差的机体抵抗能力,再加上其不完善的身体各项机能发展情况,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家庭和谐、幸福产生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小儿护理工作,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提升对患儿的重视程度,并且关注在接受治疗之后患儿的生活质量[1]。同时,儿科护理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除了要解决患儿无法对疾病症状和需求进行正确描述的问题之外,同时还要面对患儿的顽皮、焦躁、焦虑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同时,小儿的护理工作技巧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对小儿进行护理的时候护理工作人员除了可以运用语言沟通的方式,同时也能够通过非语言交流的方式进行护理。非语言交流技巧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肢体语言沟通、倾听技巧和仪表等。为了对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究,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200例接受临床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5月到2016年4月收治的200例接受临床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这些患儿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各有100例。在观察组患儿中共计有46例女,54例男,患儿的年龄在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0.9)岁,病程为4—6个月,平均病程为(4.9±1.6)个月,其中共计有20例脑炎,22例肾病、38例腹泻,20例肺炎;在对照组患儿中共计有48例女,52例男,患儿的年龄在1—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0.5)岁,病程为3—7个月,平均病程为(5.1±1.3)个月,其中共计有23例脑炎,20例肾病、41例腹泻,16例肺炎。患儿的纳入标准:在家长的协助下患儿可以与护理人员相配合将调查工作完成,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必须要得到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儿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工作;不具备有效的表达情绪的能力;患儿没有获得监护人知情同意[2]。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儿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①在具体的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必须要确保全部动作的稳妥性和轻柔性,并且要做到面带笑容,采用得体而大方的手势进行护理,要尽可能的防止身体姿势出现太频繁的改变,并且通过轻柔的动作防止患儿的正常休息受到影响,并且不会较大的刺激到患儿[3]。在查房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例患儿予以全面准确的照料,全面的关注其日常活动,使每一位患儿都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并且使患儿及其家属在医院具有良好的感受,将一个适宜的病房护理气氛营造出来[4]。②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患儿头部的触摸对患儿是否发烧进行试探,如果患儿在具体的护理中发生了疼痛等不适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拉患儿小手的方式表示对患儿的关怀和鼓励[5]。在与患儿进行肢体接触的时候护理人员必须要注意自己是否采用了恰当的表情,并且利用各种细致轻柔的动作关心和爱护患儿。③在护理工作中必须要仔细地观察患儿的表情和症状,护理人员要将每一项护理操作流程熟练地掌握住,在患儿面前必须要做到大方流利。在对患儿进行输液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将输液的角度找好,并且对穿刺的力度和手法予以高度重视,从而真正地让患儿及患儿的家属放心[6]。④要确保室内具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使患儿的身体负担加重,护理人员还要对室内的光线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和患儿进行沟通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对自己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予以注意,使两者保持合适的距离。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地站在安全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患儿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对工作的负责和认真的态度体现出来,将良好的印象留给患儿及其家属[7]。⑤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地采用蹲位的方式,从而与患儿之间形成一种同等的高度,同时还要与患儿之间形成同一高度的视线,避免让患儿产生一种仰视的感觉,进一步导致患儿出现压力、焦虑或紧张等各种不适的感觉[8]。在应用肢体沟通技巧的时候护理人员必须要注意遵守适度的原则,要准确地捕捉每个患儿的心理情绪和动作,从而从患儿的表情、动作和眼神等各个方面准确地掌握患儿内在的心理情绪,将患儿不同的心理反应把握住,最终将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提供给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工作[9]。

1.3观察指标

分析和观察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两组患儿的依从性情况,将患儿依从性过程划分为:①完全接受:患儿能够对护理过程完全接受,并且予以配合;②部分接受:患儿能够接受部分护理过程,并且部分予以配合[10]。③部分抵触:患儿拒绝接受部分护理;④完全抵触:患儿完全不接受护理。完全接受+部分接受=依从性。同时在完成护理工作之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和护理效果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疗效用X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共计达到了96%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对照组患儿共计达到了64%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其中观察组患儿具有明显更高的依从性,两组患儿在依从性方面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下表1。

3.讨论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小儿到身体机能并未发育成熟,而且具有较差的机体抵抗力,很容易出现一些临床疾病。家长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往往非常关注,这也要求医护人员能够提高对小儿护理的重视程度,对小儿的心理感受和今后的身体机能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考虑到治疗对小儿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护理方式提高小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存度,同时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而肢体语言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技巧[11]。

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肢体语言沟通技巧要求护理人员与小儿接触时应该考虑到小儿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效果。例如微笑、触摸、蹲位以及轻柔的动作、温柔的语言、和善的眼神,这些简单的肢体语言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2]。由于身体的疼痛和不适,加之对医院的环境感到陌生,患儿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的情绪,甚至对治疗有抵触情绪。而家长往往对患病小孩非常重视,也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该保障各护理操作的准确和简洁,熟练的掌握护理操作的流程,例如掌握穿刺的力度和手法、掌握输液的角度等,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护理人员的熟练、稳重也能够给患儿和家属积极的心理暗示[13]。护理人员应该通过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例如可以采取微笑、触摸后背、轻拉小手等方式对患儿进行安慰和鼓励,缓解患儿由于身体疼痛而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使患儿感到亲切,获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使用肢体语言时应该落落大方、温柔稳重,从内心对患儿产生怜爱之情,不要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同时要从患儿的动作和表情中感受其内在情绪,针对患儿不同的内心反应采取不同的肢体语言与其进行沟通。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了肢体语言进行护理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在小儿护理中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561.

[2]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3]杨显芳,周运蓉.浅谈同理心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43

(1):237-239.

[4]侯丽.浅析护理肢体语言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7(12):56.

[5]胡伟.浅析护理肢体语言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8):221,239.

[6]刘俊.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2013,24(9):4415.

[7]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

[8]李雁.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87.

[9]宋述云.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1):271-272.

[10]颜君素,施玲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368-369.

[11]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12]朱岸清,丁丽嫦,黄玉霞,等.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干预[J].北方药学,2012,50(12):132-133

[13]郝冰,修雪莲,程倩.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18(14):116-117

论文作者:邵建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邵建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