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一)_疑问代词论文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代词论文,上古论文,疑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论

1.1本文以先秦两汉十余种文献为考察对象, 探讨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

1.2 我们所说的上古汉语指的是从商周到东汉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注:在以往汉语史分期研究中,东汉通常被认为是中古汉语的起始阶段,也有学者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本文把东汉跟西汉一并归为上古汉语后期,纯粹是为了讨论的便利。)为讨论的方便,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汉语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1上古前期(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可资利用的研究资料是甲骨文、金文、《尚书》和《诗经》。鉴于商周的甲骨金文中是否有典型的疑问代词学界尚无定论,(注:一般认为,甲骨文中未见疑问代词。但西周金文中有无典型的疑问代词,学者们意见不一。丁声树(1942)和周法高(1972)均举出下面的例子,认为其中的“害”同“曷”,属于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

敃天疾畏(威),司余小子弗彶(及),邦(将)害吉?(毛公鼎)

不过,这里的“害”与“吉”相邻,也许可以视为形容词。更重要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西周金文中能勉强被看作疑问代词的仅此一例。)我们讨论这个时期的疑问代词只涉及《尚书》和《诗经》两种材料。(注:众所周知,《尚书》和《诗经》中只有部分篇目(比如《周颂》和《盘庚》)能反映西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另外一些篇什只能看作春秋时期的作品,本文为了讨论的方便,对这一差别忽略不计。)

1.2.2上古中期(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重点考察的文献是《左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以及《韩非子》。

1.2.3上古后期(两汉)

我们重点调查的资料是《史记》、《论衡》以及毛亨、郑玄、赵岐、王逸、高诱、何休等汉代训诂家的训诂著作。

1.3根据询问功能,我们把汉语的疑问代词分成以下七类。

Ⅰ类 事物疑问代词[what/which](“什么”、“哪”)

Ⅱ类 人物疑问代词[who](“谁”)

Ⅲ类 方式、情状疑问代词[how](“怎么”、 “怎样/怎么样)”

Ⅳ类 原因目的疑问代词[why](“怎么”、 “干吗(嘛)”(注:“干吗(嘛)”虽然意义同于“干什么”,但二者的语法性质不同。“干什么”中“干”和“什么”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词项,可以看成由两个词项组成的动宾结构。“干吗(嘛)”中的“吗(嘛)”是不能独立使用的粘着语素,所以“干吗(嘛)”只能看作一个单一的词项。正因为如此,本文把“干吗(嘛)”看成疑问代词,“干什么”分析为词组。))

Ⅴ类 时间疑问代词[when](“曷何时”)

Ⅵ类 处所疑问代词[where ](“哪里(哪儿)”(注:吕叔湘(1982)把“哪里”看作定中短语,并认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询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本文的看法与此不同。))

Ⅶ类 数量疑问代词[how many/how much](“几”、“多少”)

二 上古前期的疑问代词

2.1Ⅰ类 事物疑问代词

上古前期的Ⅰ类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害”四个,这些代词的使用频率见于表一。

“何”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Ⅰ类疑问代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做宾语,其次是做谓语,偶尔充当定语。“何”做宾语时总是置于动词之前:

(1)今尔何鉴?非时伯夷播刑之迪? (《尚书·吕刑》)│何以赠之?(《诗经·渭阳》)

“何”充当谓语,限于判断句:

(2)其钩维何?维鲂及鱮。(《诗经·采绿》)

充当定语时,“何N”可以用来问人或时间:

(3)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诗经·何人斯》)│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又,《隰桑》)

“曷”、“胡”、“害”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均只见零星用例。“曷”《尚书》1次,见于“曷以”这种介词短语(如例(4));《诗经》“曷”1例3次,加在时间名词之前做定语,“曷+时间名词”用来询问时间(如例(5))。

(4)王其郊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羊引恬? (《尚书·梓才》)

(5)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经·扬之水》)

“胡”、“害”只见于《诗经》,“胡”限于“胡为”这种组合;“害”可能是“曷”的音借字(“曷”、“害”古音均为匣母月韵),只做宾语:

(6)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中露》)│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葛覃》)

2.2Ⅱ类 人物疑问代词[who]

这个时期的Ⅱ类疑问代词有“畴”和“谁”两个。“畴”只见于《尚书·尧典》,均做主语:

(7)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

“谁”只见于《诗经》,主要充当主语(39次), 少数做宾语(8次),偶尔充当定语(1次)。如:

(8)谁将西归,怀之好音?(《非风》)│云谁之思? 西方美人。(《简兮》)│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正月》)

2.3Ⅲ类 方式、情状疑问代词

上古前期,Ⅲ类疑问代词有“何”、“曷”、“遐”、“胡”、“如何”、“奈何”、“如台”七个。

“何”具有状语和谓语两种句法功能,可以用在反诘句里询问事理,也可以用于真性问句询问性状。例如:

(9)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 (《尚书·盘庚》)│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诗经·园有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又,《扬之水》)

“胡”、“遐”、“曷”均用在反诘句里询问事理,只能做状语:

(10)人之为言,胡得焉?(《诗经·采苓》)│乐只君子,遐不眉寿?(又,《南山有台》)│若稼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尚书·大诰》

“遐”、“胡”古音相近(均为匣母鱼韵),记录的可能是同一个词项。

“如何”主要用来询问性状或方式,少数用于感叹句强调性状的程度:例如:

(11)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尚书·尧典》)│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庭燎》)│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又,《生民》)│既见君子,其乐如何!(又,《隰桑》)

句法上,“如何”通常独自成句(小句)或者充当谓语,只有下面的1例充当状语:

(12)瞻卬昊天,云如何里!(《诗经·云汉》)

“奈何”、“如台”均只见于《尚书》。前者用在反诘句里询问事理,后者用来询问性状或方式。例如:

(13)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召诰》)│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汤誓》)

除上述疑问代词外,上古前期在询问方式或情状时还使用一些熟语性的词组形式,主要有“若之何”和“如之何”。

(14)曰:“……今尔无指告予,颠,若之何其?”(《尚书·微子》)│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诗经·君子偕老》)

这里的“如之何”中的“之”字很可能还是个复指性代词,试比照下面的例(15):

(15)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绸缪》)

但《诗经》中有些“如之何”显然有词汇化的倾向,比如下面的例(16)中“如之何”处在状语的位置上,其中的“之”字就不可能再有指称性:

(16)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即便是用作谓语的“如之何”,有些可能也已经词汇化了,比较下面的例子:

(17a)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南山》)(17b)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

我们相信,用作疑问代词的“如何”是由词汇化了的“如之何”删除“之”字而来。

2.4Ⅳ类 原因、目的疑问代词

这个时期的Ⅵ类疑问代词有“胡(遐)”、“曷(害)”、“何”三个,这些代词只能做状语。可以修饰“不VP”,也可以直接修饰“VP”。例如:

(18)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伐檀》)│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又,《隰桑》)│曰:“曷虐朕民?”(《尚书·盘庚》)│王害不违卜?(又,《大诰》)│何其处也?必有以也。(《诗经·旄丘》)│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又,《山有枢》)

2.5Ⅴ类 时间疑问代词

上古前期,Ⅴ类疑问代词有“曷”、“何”两个。“曷”只用于询问未来时间:(注:参看丁声树(1942)。)

(19)时日曷丧?予及女皆亡!(《尚书·汤誓》)│心之忧矣,曷维其已?(《诗经·绿衣》)│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又,《君子于役》)

“何”仅1次,见于《诗经》:

(20)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小绒》)

此外,《诗经》中询问时间,还可以用Ⅰ类疑问代词“何”、“曷”加在时间名词之前的形式(如例(3)、(5))。

2.6Ⅵ类 处所疑问代词

上古前期,Ⅵ类疑问代词有“何”、“胡”、“安”、 “焉”四个,均见于《诗经》:

(21)哀我人斯,于何从禄?(《正月》)│我视犹谋,伊于胡底?(《小旻》)│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小弁》)│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伯兮》)

2.7Ⅶ类 数量疑问代词

这个时期的Ⅶ类疑问代词只有“几何”(1次),见于《诗经》:

(22)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巧言》)

2.8小 结

2.8.1根据表一给出的统计数据,结合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对上古前期疑问代词的使用作出如下概括:

(i)Ⅰ类代词中,“何”是最重要的形式。不仅见次率最高,而且句法功能也较同类代词全面。

(ii)Ⅱ类代词中,“谁”的见次率最高,是该类疑问代词的主要形式。

(iii)Ⅲ类代词中,单音节疑问代词“何”、“胡(遐)”、“曷”主要用来询问事理(“胡(遐)”、“曷”只限于询问事理),双音节疑问代词“如何”、“奈何”、“如台”主要用来询问方式或性状。在询问事理的疑问代词中,“胡(遐)”的见次率最高;在询问方式或性状的疑问代词中,“如何”的见次率最高。可见,在上古前期的方式、情状疑问代词中,“胡(遐)”、“如何”是主要形式。

(iv)Ⅳ类代词中,“胡(遐)”的见次率最高,是该类疑问代词的主要形式。

(v)Ⅴ类代词中,“曷”的见次率最高, 是该类疑问代词最主要的形式。

(vi)上古前期,所有Ⅵ类代词均只见个别用例。相比较而言,“何”的见次率稍高。

(vii)上古前期,数量疑问代词的使用极为少见。

2.8.2王力(1980 )根据语义功能和音韵形式把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分为三系,其中“何”、“胡”、“曷”均属王先生的“(二)系(指物)”。但从我们以上的讨论看,这三个疑问代词的用法其实很不相同:“何”主要用来询问事物,“胡”主要用来询问原因,“曷”则主要用来询问时间。虽然这三个疑问代词用法上略有交叉,但在最基本的询问功能上是彼此对立的。

2.8.3表一中所列疑问代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问题难以作出圆满的回答。我们目前能知道的途径可能有两个,一是有些单音节疑问代词的出现是文字假借的结果,比如“何”本为“担负”义动词(《说文解字》:“何,儋也”),用为疑问代词显然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二是有些双音节疑问代词的产生导源于句法单位(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譬如上面提到的“如之何”>“如何”的演变即是其例。

三 上古中期的疑问代词

3.1Ⅰ类 事物疑问代词

上古中期,Ⅰ类疑问代词有“何”、“胡”、“曷”、“奚”、“孰”、“焉”、“安”、“恶”8个。其中“何”、“胡”、 “曷”已见于上古前期,这个时期仍然使用。例如:

(23)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又,《强国》)

在上古中期的文献里,“胡”、“曷”用作Ⅰ类疑问代词实际上相当少见。如表二所示,在所调查的八种文献里,“胡”只有3次, 而且限于“胡为”这种熟语化程度很高的形式;“曷”19次,但只见于《荀子》。与此相反,“何”在这个时期的Ⅰ类疑问代词系统中仍是最主要的形式,使用频率最高。

这个时期“何”在句法功能上的变化是可以做主语:

(24)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对曰:“蔡凶。”(《左传·昭公11年》)│“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

“孰”、“奚”、“焉”、“安”、“恶”是这个时期始见的Ⅰ类疑问代词。“孰”的用法跟其他Ⅰ类疑问代词有所不同,“孰”询问事物总是带有别择的功能,别择的范围通常以先行词的形式居于句首。其次,句法上“孰”通常做主语,偶尔做宾语,但一般不做定语。例如:

(2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44章》)│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秋水》)│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奚”跟“何”用法相近,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26)奚谓小忠?(《荀子·十过》)│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以宋攻楚,奚时止矣?(《吕氏春秋·慎势》)

“焉”、“安”、“恶”用作Ⅰ类疑问代词的例子少见,其中“安”限于“安所”的形式,“恶”限于“恶许”的组合。例如:

(27)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尧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既以成矣,曰:“吾将恶许用之?”(《墨子·非乐上》)

3.2 Ⅱ类 人物疑问代词

上古中期的人物疑问代词中,“谁”仍是主要形式,广泛见于各种文献。例如:

(28)“谁之剑也?”(《左传·定公10年》)│子曰:“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王谁与为善?(《孟子·滕文公上》)│“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这个时期的Ⅱ类疑问代词最重要的变化是,见于《尚书》的“畴”已经消失,新兴的疑问代词“孰”开始出现并广泛使用。例如:

(2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圣王有百,吾孰法也?”(《韩非子·非相》)

跟用作事物疑问代词一样,“孰”作为人物疑问代词也主要用于别择问(如例(29)),但也可以用于非别择问:

(30)“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下》)│曰:“谁杀不辜?”曰:“人也。”“孰予之不辜?”曰:“天也。”(《墨子·天志下》)

“孰”和“谁”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别是,“谁”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孰”通常只做主语,偶尔做宾语,但不能做定语和谓语;所以类似例(31)里的“谁”一般不能换成“孰”:

(31)湛兮似不存,吾不知谁之子?(《老子·4 章》)│杀不辜者谁也?则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墨子·天志上》)

3.3 Ⅲ类 方式、情状疑问代词

3.3.0这个时期所见的方式情状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如何”、“若何”、“奈何”、“何若”、“何如”、“何以”、“奚如”、“奚若”等双音节疑问代词主要用来询问方式或性状,实现的是一种真性询问;“何”、“胡”、“曷”、“安”、“焉”、“恶”、“奚”等单音节疑问代词,主要用来询问事理,体现的是一种假性询问(反诘)。

3.3.1“如何”、“奈何”、“若何”、“何若”、“何如”、 “何以”、“奚如”、“奚若”

“如何”、“奈何”已见于上古前期,这个时期的文献里仍然使用:

(32)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4 年》)│乃为其傅潘崇曰:“奈何察之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若何”、“何如”、“何以”、“何若”、“奚如”、“奚若”都是这个时期新产生的疑问代词:

(33)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左传·文公12年》)│王之论臣何如人哉?(《战国策·燕策》)│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左传·隐公4 年》)│此为何若人也?(又,《公输》)│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庄子·天运》)│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墨子·法仪》)

“若何”、“何以”显然是由上古前期的固定短语“若之何”、介宾短语“何以”词汇化而来。(注:“何以”在《诗经》中频繁出现,但据丁声树(1942)以及我们的考察,均为动宾结构或介宾结构。)“何如”、“何若”则可能是由“如何”、“若何”派生的逆序形式,我们推测这种派生的机制是:尽管这个时期“如何”、“若何”已因词汇化变成一个不可分析的综合形式,但在人们的语言心理里仍然被看作一种“动宾”的分析形式,而按照当时的句法规则,疑问代词做宾语原则上要前置于动词,因此人们觉得,把“如何”、“若何”倒序为“何如”、“何若”更符合普遍的语感。至于“奚如”、“奚若”的产生,我们认为是“何如/何若”类推的结果,我们在前面提到,用作事物疑问代词的“奚”功能跟“何”十分接近,所以由“何如/何若”类推出“奚如/奚若”并不难理解。

3.3.2“何”、“胡”、“曷”、“安”、“焉”、“恶”、“奚”

“何”、“胡”、“曷”用作Ⅲ类疑问代词已见于《诗》《书》,在上古中期的文献里仍然使用,主要用来询问事理:

(34)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论语·公冶长》)│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15年》)│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荀子·仲尼》)

“安”、“焉”、“恶”、“奚”用为Ⅲ类疑问代词是这个时期文献里才能见到的:

(35)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老子·79章》)│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左传·哀公22年》)│平子曰:“尔幼,恶识国?”(又,《昭公16年》)│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孟子·尽心上》)

上面例举的单音节疑问代词“何”、“胡”、“曷”、“安”、“焉”、“恶”、“奚”只能用作状语,大致说来,这类单音节疑问代词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Ⅳ类代词转变而来,如“何”、“胡”、“曷”、“奚”,这些代词本来就有询问原因的用法(详3.4), 而询问原因与询问事理有一种内在的语义关联,当询问原因的代词用于反诘句时,很容易诱发出询问事理的功能。二是由处所疑问代词演变而来,如“安”、“焉”、“恶”,这类代词可以同时用做原因目的疑问代词和处所疑问代词(详3.6), 而在汉语里处所疑问代词演化为询问事理的疑问代词,是一种常见的句法演变现象。(注:近、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那里(哪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4Ⅳ类 原因目的疑问代词

上古中期的Ⅳ类疑问代词有“何”、“胡”、“曷”、“盍(阖)”、“奚”、“何以”、“何故”7个。其中“何”、“胡”、 “曷”已见于上古前期,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仍然可见:

(36)曰:“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左师曰:“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左传·襄公26年》)│然则有贵尧禹,曷贵君子哉?(《荀子·性恶》)

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何”与“胡”、“曷”出现频率的比值有明显的变化,根据表一和表二的统计,上古前期的Ⅳ类代词以“胡”、“曷”为常见,“何”仅有零星用例;而这个时期“何”的出现次数多达285次,见次率远高于“胡”、“曷”。

“何”在上古中期不仅出现频率迅速提高,句法上也有显著变化。如前所述,上古前期“何”跟其他Ⅳ类疑问代词一样,只能在动词前充当状语,而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何”除继续充当状语外还可以有两种句法分布形式:一是独立成句(分句),通常是问话人先用一个句子指出一个事件(/状况)或者提出一个命题(/判断),然后用“何也(哉/则)”对这个事件(/状况)发生的原因或者命题(/判断)成立的缘由加以提问。例如:

(37)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墨子·非儒下》)│万子曰:“一乡人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孟子·尽心下》)│三者体此而天下服,暴国之君案自不能用兵矣,何则?(《荀子·王制》)

二是可以用在主语之前或者用作句子的谓语:

(38)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庄子·秋水》)│王曰:“相人敌国而相贤,其不可何也?”(《韩非子·外储说下》)

“盍”、“奚”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疑问代词,“盍”字亦作“阖”。例如:

(39)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墨子·公孟》)│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何故”、“何以”用作Ⅳ类疑问代词,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用法。

(40)我有四封而诘其盗,何故不可?(《左传·襄公21年》)│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孟子·告子》)

“何故”原本是个体词性的偏正词组(如例(41)),作为疑问代词的“何故”应该是由这类偏正词组词汇化而来的。

(41)史赵曰:“必为鲁郊。”侍者曰:“何故?”(《左传·昭公11年》)

3.5Ⅴ类 时间疑问代词

上古中期,时间疑问代词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见于上古前期的时间疑问代词“曷(害)”、“何”趋于消失。如表二所示,在我们调查的八种文献里,“何”用作时间疑问代词未见一例。“曷(害)”也仅四见,其中两例见于《诗经》和《尚书》的引文,另外两例是:

(42)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呜呼上天,曷维其同!(《荀子·赋篇》)

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询问时间的功能通常由Ⅰ类疑问代词“何”、“奚”后附时间名词的形式(“何/奚+时间名词”)来承担:

(43)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而亡?”(《战国策·秦策》)│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韩非子·孤愤》)

3.6Ⅵ类 处所疑问代词

上古中期,处所疑问代词有“何”、“安”、“焉”、“奚”、“恶”五个,其中“奚”、“恶”是这个时期新出现的。例如:

(44)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墨子·贵仪》)│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14年》)│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恶”是这个时期文献里出现最多的Ⅵ类代词。不过,“恶”的用法跟“何”、“奚”有所不同,通常要由介词“乎”引导才能跟动词相联系。只有当述语动词是“在/至”时才不受此限:

(45)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庄子·秋水》)

3.7Ⅶ类 数量疑问代词

这个时期的Ⅶ类代词,除继续使用“几何”外,还出现了“几”。例如:

(46)太后曰:“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赵策》)│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孟子·离娄上》)│出自阳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楚辞·天问》)

与上古前期不同,这个时期的“几何”偶尔可以充当定语:

(47)邹忌谓宣王曰:“今首之所进仕者,以(亦)几何人矣?”(《战国策·齐策》)

3.8小 结

与上古前期相比,上古中期的疑问代词系统有显著的变化:(i )词项的词汇兴替和功能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些旧有的疑问代词在这个时期业已消失或开始衰落(如“畴”、“如台”以及Ⅴ类疑问代词“何”、Ⅵ类疑问代词“胡”等),若干新兴的疑问代词开始广泛使用(如“孰”、“奚”、“恶”、“若何”、“何如”、“何若”、“何以”、“奚如”、“奚若”、“何故”、“几”),与此同时,有些疑问代词的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Ⅳ类代词“何”)。(ii)功能相同的疑问代词之间频率对比的变化。譬如Ⅳ类代词,上古前期以“胡(遐)”、“曷(害)”为常见,出现频率分别为61.5%和24.5%,“何”则少见,出现频率仅为13.8%。但上古中期,这三个代词的频率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何”的见次率为59.9%,是使用最多的Ⅳ类代词,“胡(遐)”、“曷(害)”则变得少见,见次率分别为5%和0.6%。 (iii)疑问代词系统构成的变化。在上古前期的疑问代词系统中,时间疑问代词是一个重要的类(这类疑问代词的用例总量超过处所疑问代词和数量疑问代词),但上古中期,由于Ⅴ类代词“何”的消失以及“曷(害)”的衰微,时间疑问代词作为一个次类趋于消失;下面我们会看到,到了上古后期,时间疑问代词这个类别已完全从疑问代词系统中消失。

另一方面,新兴疑问代词的大量出现,也造成这个时期很多疑问代词用法相同、功能重合(如Ⅲ类代词中询问事理的“何”、“胡”、“曷”、“安”、“焉”、“恶”、“奚”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完全相同),从而导致这个时期的疑问代词系统变得繁复、庞杂。

四 上古后期的疑问代词

4.1Ⅰ类 事物疑问代词

上古后期的Ⅰ类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孰”、“奚”、“曷”、“胡”、“安”、“何所”、“何等”八个,这些代词的使用次数见于表三。

跟上古前期、中期一样,“何”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仍是最主要的Ⅰ类代词,使用频率最高,句法功能也最为全面。例如:

(48)“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本不病目,人不抚慰,目自翕张,非神而何?(《论衡·死伪》)│有臈,何帝王时?(又,《谢短》)│何谓“强死”?(又,《死伪》)

这个时期,“何”在句法上的一个变化是,用作介词宾语时开始出现在介词之后。例如:

(49)楚得臣怒,击晋师,秦晋退。军吏曰:“为何退?”(《史记·晋世家》)

“孰”、“曷”、“胡”、“奚”均只见零星用例,其中又有一些录自先秦的典籍。用法上,这些代词跟上古中期文献所呈现的情形一样:“孰”仍然限于别择问,“曷”、“胡”仍限于“胡为”、“曷为”的组合。例如:

(50)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史记·魏世家》)│罚不善,善者胡为畏?(《论衡·雷虚》)│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史记·孔子世家》)│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又,《周本纪》)

我们相信,“曷”、“胡”、“奚”、“孰”至少在东汉时期已经从实际口语里消失,而文献中所见的少数用例,应该是书面上的一种仿古现象。证据是在汉代毛亨、郑玄、赵岐、孔安国、高诱、王逸等训诂家的著作里,这些代词通常要被注释或对译为“何”、“何者”。例如:

(51)何月我得归还见之哉!(《诗经·王风·扬之水》“曷月予还归哉!”郑笺)│我若无君,何为处此乎?(《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郑笺)│奚,何也。不知以何道得人,乃令之为己死也。(《吕氏春秋·不侵》“人不知以奚道相得。”高诱注)│问二者何者为重。(《孟子·告子下》:“礼与食孰重?”赵岐注)

事实上,用作Ⅰ类代词的“曷”、“胡”、“奚”先秦时期原本就不多见,而且句法上又颇受限制,所以到了东汉时期最终在“何”的兼并下消失并不难理解。至于“孰”在实际口语中消失的原因,我们认为很可能与“何”用法的发展有关。前面提到,上古中期“孰”在功能上区别于其他Ⅰ类代词之处是,通常用在主语的位置上表示别择问,但入汉以后,“何”后附“者”可以同样用在主语位置上表示别择问。例如:

(52)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史记·孔子世家》)│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二儒在世,未知何者为优。(《论衡·书解》)

显然,表别择问的“何者”的出现使得“孰”失去存在的价值,从而导致后者最终消失。

这个时期的文献里,“安”仍限于以“安所”的组合出现(如例(53)),但如表三所示,其见次率较上古中期明显提高。例如:

(53)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史记·三王世家》)│礼义弃,信安所立?(《论衡·问孔》)

“何所”、“何等”是这个时期新产生的事物疑问代词,不过例子少见。例如:

(54)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又,《孟尝君列传》)│所谓日十者,何等也?(《论衡·诘术》)

但东汉时期“何所”很可能已是一个口语化程度较高的疑问代词,因为在当时的训诂著作里常常被注家用来对译先秦典籍中的Ⅰ类代词“何”、“害”、“奚”:

(55)我之衣服今者何所当见澣乎?何所当否乎?(《诗经·周南·葛覃》:“害澣害否?”郑笺)│尧女当何所亲附乎?(《楚辞·天问》“二女何亲?”王逸注)│问往将何所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集解》引包咸注)

“何所”、“何等”本来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何所”义为“什么地方”,“何等”意犹“何般/何种”(如例(56))。作为疑问代词的“何所”、“何等”应该是由这类偏正词组词汇化而来。

(56)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是何等创也?(《汉书·朱博传》)

4.2Ⅱ类 人物疑问代词

跟上古中期一样,上古后期所见的Ⅱ类代词仍然是“谁”和“孰”:

(57)且所谓怒者谁也?(《论衡·雷虚》)│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这个时期,“谁”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孰”,如表三所示,在《史记》和《论衡》里,“谁”共有128次,见次率占70%, “孰”出现49次,见次率占30%。“孰”在这个时期文献里虽仍有一定的见次率,但我们相信在东汉时期的实际口语里“孰”已经不再使用。证据同样来自训诂著作。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东汉注家都用“谁”来注解或对译“孰”。例如:

(58)孰,谁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集解》引孔安国注)│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集解》引包咸注)│孰,谁也。(《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者孰谓?”何休注)│晏,晚;孰,谁也。……谁复当令我荣华也?(《楚辞·九歌·山鬼》“岁既晏兮孰华予?”王逸注)│孰,谁也。(《吕氏春秋·异用》“非桀其孰为此也?”高诱注)│王言谁能与不嗜杀人者乎?(《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与之?”赵岐注)

这个事实说明,“孰”的人物疑问代词用法在后汉已经不为人们所熟悉,以致当时的注家觉得有必要加以训释。如果这个推断合于事实,那我们可以肯定,至晚在东汉时期,“谁”在口语里已经淘汰了“孰”成为人物疑问代词的唯一形式。

“孰”消亡的原因,可以从“谁”的功能扩展得到解释。如前所述,上古中期“谁”和“孰”在功能上有一个不太严格的对立:“孰”主要用于别择问,虽然间或也用于非别择问;而“谁”只用于非别择问。但西汉以后这种对立被打破,“谁”开始用于别择问,也就是说,“谁”开始侵入“孰”的功能领域。例如:

(59)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史记·齐太公世家》)│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又,《滑稽列传》)│韩太傅为诸生时……相璧雍弟子谁当贵者。(又,《骨相》)

显而易见,这类用于别择问的“谁”的出现和流行,是导致“孰”消亡的根本原因。

4.3Ⅲ类 方式情状疑问代词

4.3.0上古后期,见于文献的Ⅲ类疑问代词有“何”、“安”、 “胡”、“奚”、“焉”、“恶”、“曷”、“如何”、“何以”、“奈何”、“若何”、“何如”、“何若”、“奚如”、“奚若”、“云何”16个。这些疑问代词的出现次数见于表三。

4.3.1何、安、胡、奚、焉、恶、曷

如表三所示,单音节疑问代词中以“安”和“何”最为常见,相反,“胡”、“奚”、“曷”、“恶”、“焉”只能见到零星用例。例如:

(60)同声相存,物之自然,何足怪哉!(《史记·律书》)│梦之精神不能害人,死之精神安能为害?(《论衡·论死》)│不神胡能害人?(又,《死伪》)│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史记·孝文本纪》)│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又,《平原君虞卿列传》)│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又,《司马相如列传》)│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又,《游侠列传》)

在汉代的训诂著作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注家都用“何”、“安”来注解或对译“胡”、“奚”、“曷”、“恶”、“焉”。例如:

(61)天下何敢有越其志者也?(《孟子·梁惠王下》“天下曷敢有越厥制志?”赵岐注)│君之行如此,何能有所定乎?(《诗经·邶风·日月》“胡能有定?俾也可忘。”郑笺)│胡,何。(《诗经·邶风·日月》“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毛传)│奚,何也。(《吕氏春秋·贵公》“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高诱注)│恶有犹何有、宁有此之类也。(《公羊传·昭公31年》“恶有言人之国贤若此者乎?”何休注)│恶,安也。(《战国策·秦策》“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高诱注)│何用学稼?(《论语·子路》“焉用稼?”《集解》引包咸注)│安有所倚?(《礼记·中庸》“焉有所倚?”郑玄注)│安得人人济渡于水乎?(《孟子·离娄下》〉“焉得人人而济之?”赵岐注)

由此可见,至少在东汉用作Ⅲ类代词的“胡”、“奚”、“曷”、“恶”、“焉”在实际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与之相反,“何”、“安”在当时的实际语言里仍是比较口语化的Ⅲ类代词,以致屡被训诂家们作为训释词来使用。

4.3.2如何、何以、奈何、若何、何如、何若、奚如、奚若、云何

这个时期的双音节疑问代词,除“云何”外均已见于上古中期。由表三可以看出,《史记》和《论衡》中“何以”、“奈何”最为常见,“何如”、“如何”次之,“若何”、“何若”、“奚如”则仅见个别用例。例如:

(6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又,《晋世家》)│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又,《季布栾布列传》)│文侯曰:“敢问如何?”(又,《乐书》)│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又,《淮阴侯列传》)│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又,《燕昭公世家》)│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论衡·定贤》)

我们推测,“若何”、“何若”、“奚如”见于文献的零星用例,并不一定反映当时语言的实际面貌,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这些疑问代词的出现也是书面上的一种袭古行为。因为第一,如前所述,用作Ⅲ类代词的“奚”在汉代的实际语言里已经消失,那么由“奚”参与构成的双音代词“奚如”不可能还保存在当时的口语里。第二,在汉代的注书里,由“若”和“奚”参与构成的双音节疑问代词通常要被对译或注解为“如何”、“何如”:

(63)奚若,何如也。(《礼记·檀弓下》“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郑玄注)│视忠正之人当何如乎?(《楚辞·七谏·怨世》“视忠正之何若?”王逸注)│我好丑如何也?(《吕氏春秋·达郁》“我何若?”高诱注)

“云何”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疑问代词,最早见于《史记》,不过两汉时期例子较为少见。如:

(64)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由此言之,贤儒迟留,皆有状故。状故云何?(《论衡·讥日》)│万章言天人受之,其事云何?(《孟子万章》“敢问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赵岐注)

用作疑问代词的“云何”,很可能是由动词性词组词汇化而来。“云何”最初应该是动宾结构,意思是“说什么”:

(65)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史记·陈丞相世家》)

询问别人说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询问别人说话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说话的方式是怎样。这样,本来属于动宾结构的“云何”就可以被重新分析为询问性状或方式的疑问代词。像下面例子中的“云何”似乎处于词汇化的过程中,可以视为动宾结构(相当于“说什么”)也可以分析为疑问代词(相当于“怎样”)。

(66)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史记·楚元王世家》)

标签:;  ;  ;  ;  ;  ;  

古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一)_疑问代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