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能窥视天空,李炜能测量大海_微课堂论文

管晓能窥视天空,李炜能测量大海_微课堂论文

管小可窥天,蠡微可量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可论文,蠡微可量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铸造未来国民的基本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养育学生人格,让他们的精神站立起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素养。历史知识只有在帮助学生追求真善美时,才是最重要的。历史学科这种独特的素养养育更多的是蕴含在被教材忽视的历史细节之中。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把历史细节的援引和运用的策略探索作为解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的在于通过补教材之遗缺、纠教材之谬误、医教材之滞后、明教材之模糊、救教材之未达、增教材之多元。重点解决学生“吃什么”的问题,保障学生在“吃什么”问题上少走弯路、歧路,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出发有缘由:基于教学现实的需要

      历史细节是历史的细枝末节,是历史大厦的每一粒沙石、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它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组成颗粒和外显行为,具体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情境中,具有独立的史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充分挖掘、捕捉与领悟这些典型生动的历史细节,将其转化为滋润学生心灵的无声细雨,是初中历史教学现实的需要。典型而关键的细节能在趣味盎然中打通现实,在发人深省中润泽生命,让课堂上的历史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之所以选择与确立这个教学关键问题,主要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现实的需要。

      第一,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文明史、后现代主义史学、社会史学、微观史学、生态史学、计量史学也为我们了解与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大量鲜活好用的历史细节仍困在书斋中,或束之高阁,或弃而不用,几乎没有走进初中历史课堂。

      第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因为缺少历史细节而低效。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应该丰富鲜活的历史在课堂上被分解成支离破碎的片段,或语焉不详,或过于简单,或口号、“定论”充斥字里行间,或刻板、冰冷甚至符号化、意识形态化,严重缺乏生动诱人的历史细节,无法让学生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久而久之,历史课堂离学生越来越遥远,许多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好感,课堂上昏昏欲睡,历史课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第三,历史细节已大量进入中考试题中,已成为中考命题寻求新突破的最佳视点,并为中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和新的视角。命题者往往会找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通过无数个历史细节来见证宏观大历史,见微知著,实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历史真相或历史规律。

      二、路上有精彩:选用历史细节的策略研究

      基于教学关键问题运用历史细节的策略研究,主要体现在历史细节的“选”“用”上。

      1.“选”历史细节的策略成果

      (1)真实性

      大历史是真实的,构筑起大历史这栋“高楼大厦”的每一块砖和每一粒沙料等历史细节也必须是真实的,历史细节不能因为小而乏真,只有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无误的,大历史才能真实可靠。求真是我们在课堂使用历史细节的“生命底线”,让每个历史细节因真实而崇高。每一个历史细节都要尽量源自“名门正派”,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所谓“名门正派”是指历史细节要出自可靠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如考证过的权威学术资料、名人传记、回忆录、最新的学术成果等。千万不能让“假冒伪劣”的历史细节大行于课堂,甚至毁掉“正品”和“行货”。运用历史细节要像法院判案一样以事实为依据,立足于证据,尊重和维护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尊严。如网上流传的《毛泽东一九三七年八月在陕北洛川会议上的讲话》就不能作为历史细节使用。查阅已解密公开的毛泽东讲话档案,找不到类似的原文;在国内相当多的关于研究抗日战争的史学成果中也没有查到哪一位专家学者引用过这几段或摘要。对于一个严重缺乏历史真实性或真实性还处在争论中的讲话摘要,中学历史课堂千万不能因为猎奇历史细节而随意引用。

      (2)趣味性

      历史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细节中,恰当运用一些历史细节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弥补初中历史教材的“高大上”所带来的枯燥与生硬,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细节被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是源于这些历史细节的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让历史细节在教师、学生和有效课堂之间打动人心、形成共鸣、沟通交流。如讲授甲午战争这一内容,可补充一些中日对比的历史细节(中国海军居世界海军第6位,日本海军排在第16位;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是亚洲国家最令人生畏的军舰。在陆上作战中日方投入作战17万多人,中方投入约25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和后膛连发枪,火炮多用克鲁勃大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步枪和山炮,火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然而,战争开始后,北洋舰队在海战作战效能的极其低下,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战争中日舰平均中弹11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发。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9倍以上。)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了历史的真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学生在苦涩的、悲剧式的趣味中痛心疾首,并深刻认识到,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3)启发性

      课题研究所选用的历史细节一定要对学生学习与成长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与启发作用: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二是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能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学会思考;四是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五是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充分实现民主教学。没有上述意义和作用的历史细节不宜选用,防止历史细节选用上的庸俗化和娱乐化,或过度猎奇。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时,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影视剧乃至新闻报道,毛泽东的形象都是用“身材伟岸、神采奕奕、气宇轩昂、魁梧挺拔”等词语来描绘。据说挑选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张克瑶、古月、唐国强等几位身高均在1.80米以上)也是以此为标准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都认为毛泽东的身高至少在1.80米以上。那么,毛泽东的实际身高到底是多少呢?我们组织学生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毛泽东到底有多高?”。结果多重探究的证据链证明,毛泽东的实际身高就是1.72米左右的中等个子,绝不是1.80米以上的大个子。其实,毛泽东身高多少并不会影响他巨大的历史贡献,有志不在年高,成败不在身高。高个子可以纵横捭阖于历史,精华浓缩的矮个子同样也可以很疯狂。伟人也是人,先天生理构造与常人没有根本区别,就是1.72米左右的身高在当时男子平均身高只有1.65米左右的年代里也还算得上是一个较高男子。老百姓把毛泽东的身高想象成1.80米以上,是基于对伟人的热爱与崇拜。因此,毛泽东身高与他的历史贡献大小既不成正比关系,也不成反比关系,它们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不能因为历史结论判断正确而忽视历史细节的科学性、真实性,更不能为了强化结论的说服力,而使用放大的或缩小,甚至是虚假的历史细节。应该尊重历史细节,纠正对历史人物不全面、不准确的判断和认识,还原历史真实,在彰显多元的基础上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2.“用”历史细节的策略成果

      (1)适主:历史细节的选取必须为一堂课的“教学关键问题”服务

      “适主”原意是指军队的主帅或正帅。借用在此处,就是提倡历史细节的选取和运用必须围绕、从属、服务一堂课的“关键问题”,要为某一堂课的历史教学目的服务。如果历史细节不能围绕主题,缺乏关键问题统率,只为渲染课堂气氛随心而用,率性而为,甚至歪曲史实或凭空想象,生硬拼凑,这样的运用对解决历史课教学中的重难点毫无用处。因此,围绕“教学关键问题”的细节筛选异常重要,要把那些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典型细节在教学最佳时机时抛出来。如赵晓东老师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一课,就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让历史细节“助主”的好课。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是概念多,头绪杂,涉及小农经济解体、外资企业、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内容干瘪、枯燥,概念深奥、繁杂,学生很难接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历史细节入手,通过郑观应的履历来反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大历史,把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这一学生感觉陌生、枯燥的历史事件通过历史细节的承载使它亲切化、生动化,避免一味地“填鸭”与空洞的概念解析,较好地实现人物经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让郑观应紧紧围绕本课的关键问题发挥了服务作用。

      (2)适时:历史细节运用时机要像知时节的好雨,当春乃发生

      精彩和典型的历史细节要用在恰当的时候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恰到好处是历史细节运用的不二法门,在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中,历史细节一般用在六处地方:用在导言处、用在转折处、用在疑难处、用在启发处、用在矛盾处、用在空白处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它的最佳效果,才会使历史事件的高潮更加激动人心,才会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和栩栩如生,否则会过犹不及。如曹军辉老师的“圣雄甘地”一课,就在“导言处”“疑难处”“启发处”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历史细节。由于甘地的思维和精神的高度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程度,曹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借助爱因斯坦对甘地评价这一历史细节和一句流行语言(“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活化了历史人物,演绎了“以问诱趣”的精彩作用,创新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没有走模式化、标牌化的老路。整堂课紧密围绕“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和“是否要迷恋哥”这条主线,将甘地的一生和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内容巧妙地纳入一个极富历史逻辑思辨体系中。不但用历史细节和流行语言架起了一座沟通历史的桥梁,把一个看似与自己完全没有关联的历史对象变成了一个可以与之交流的古今对话情境,并能通过这种历史与流行语言的对接,正确认识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拓展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而且还能让学生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共喜悲、同爱恨,感同身受,让遥远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张力和时代感。

      (3)适度:历史细节是课堂的“鸡精”,但过犹不及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与众多的历史细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一堂历史课又只有40分钟或45分钟,有限的课堂不可能呈现所有的历史细节。怎么用?用多少?都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是细节使用的量不能太大,适量的围绕课堂教学关键问题的历史细节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二是细节使用不能“功高盖主”或喧宾夺主,不能冲淡教学主题;三是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强弱,不能超越他们的理解范围和能力范围,一切都要从学情出发。如一位青年教师在上“辛亥革命”一课时,大量的时间在讲述袁世凯称帝的十大历史细节(小站练兵军歌影响到现在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子、两份不同版本的《顺天时报》蒙骗袁世凯、袁世凯称帝并没有真正登基只是“彩排”了一下、段祺瑞和黎元洪两大核心人物没有出席“彩排”仪式、曾追随他多年的两位老友严修和张一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家族“魔咒”——外出做官的男性成员活不过58岁、“你们送我的灵枢回去吧”、拒绝西医治疗、袁克定杨度“两人害我”、死后下葬钱不够)。结果历史细节还没有讲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教学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完成。而且用历史细节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也没有完全挖掘出来:袁世凯妄想做皇帝,说明辛亥革命还没有清除掉封建专制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袁在准备称帝过程中忐忑不安,只敢彩排,不敢真正“登位”,受到部下和朋友的反对等,这些历史细节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也反映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探索有收获:课堂活色生香

      我们把历史细节的援引与运用策略作为解决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的方案之一,主要是基于历史细节补充了教材的过于干枯的历史信息,克服了教材上结论性太多的不足,可以纠正教材的学术“滞后”,史实或史观“错达”“难达”及“未达”之意。鲜活的历史细节让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历史丰富而有韵味,不断催生和点燃学生的激情与智慧。

      (1)历史细节点拨课堂的教学重点

      及时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脱,听得有味,学得有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重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具体做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历史细节创设“现场”,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二是发掘蕴含于历史与现实的历史细节,推动学生“亲近历史”;三是整合众多历史细节为“关键问题”服务,帮助学生“融入历史”。

      (2)历史细节阐释课堂的教学难点

      历史细节是一种活的属性,运用在历史教学的难点中,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快乐。如对抽象问题,历史细节可以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感知相结合,减少学生理解抽象问题的困难。

      (3)历史细节探究课堂的教学疑点

      “疑”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时候都表露在历史细节中,历史细节既能释疑,也能激疑。可以巧妙地设“障”立“疑”,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知识,解决心中的疑点。

标签:;  ;  ;  ;  ;  

管晓能窥视天空,李炜能测量大海_微课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