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论文_张国琴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论文_张国琴

张国琴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新主完小 674100

摘要 本文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做了论述。

关键词 三年级 起步阶段 作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写一些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室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形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述

首先,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写作。学生是写作的主人,对学生的写作自由,教师应该加以必要的保护,对他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尊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自由表述”,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重视“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否有创意”等方面多做不拘一格的鼓励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善意的鼓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作文不一定是教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老师鼓励出来的。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必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会课、活动课、自习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生方法。比如从课外读物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好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 ”,“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设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抒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七颗钻石》,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在学生形成修改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修改方法之后,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修改训练。方法是:在学生完成初稿准备交文之前,有目的的选取学生中有代表的性一篇习作,把他抄在黑板上,要求其他学生结合写作要求,集体评议,查找优点和不足,在学生交流见解、分享感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接着教师有意识的提出修改建议,指出:修改应从整体入手,先看文题与内容是否相符;再看层次结构是否合理,中心是否突出;接着删改与文题不相符的内容、使用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语句、不正确的标点符号和错字、别字;然后还要加工润色,看哪些地方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哪些地方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好词好句,使习作表达更具体,更生动、形象,进而达到整体的完美;最后强调本篇习作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求适合学生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新教育》(吉林省教育厅主管 吉林省教育学会主办)2008年第一期;

 【2】《教育论坛》.2007年3期:

 【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论文作者:张国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论文_张国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