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们的父亲叶橘泉论文

怀念我们的父亲叶橘泉

叶庭兰 叶加南

我们的父亲叶橘泉生前是一名中医,也是农工党党员。今年8月28日是他123周年冥诞,《前进论坛》杂志编辑部约我们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写什么内容呢, 想到父亲一辈子悬壶济世,在他去世后的这30年, 他生前所做的工作获得了医学界的公认,而今年即将完成的《叶橘泉医学全集》(共9册)的出版发行,将把他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的经验奉呈给世人。2018年10月10日,江苏省中医院隆重举行了首届“橘泉院士论坛”,并预定在每年10月的院庆之日举行“橘泉院士论坛”。念此,我们真是感慨万千。连日来, 父亲那慈祥的面庞, 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父亲的祖籍为浙江省湖州市。他年轻时随湖州名医张克明先生学医,以后一边在家乡开业行医,一边参加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的学习。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临床诊疗,父亲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中西方因历史和社会因素不同,英国偏向直线思维方式,我国则偏向曲线思维,因此中西方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有所不同,这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易出问题的关键。

叶橘泉(摄于69岁)

1921年,父亲在开业行医之外又被聘为故乡双林镇救济院院医,每周两次去该院为贫苦患者诊治。那时,父亲的诊所十分繁忙。有的贫苦患者所带的钱不够抓药,有的甚至身无分文。父亲不忍听病者的恳求声,总是说: “行,行,去排队吧, 给你治。”一直到晩年为止,他都以切实行动,实践自己“存心济世”的初衷。

这里有一个当年父亲在乡间行医的病例。一次父亲出诊时路过一个村庄的打麦场, 突然过来一位中年妇人向他道谢。愕然间, 那妇人说:“先生,您忘了吗?我的病吃了先生的中药和很多奶汁草,现在完全好了。”这时父亲才想起半年前, 诊所里抬来一位40多岁的妇女,病由黄疸(阳黄)转为黑疸(阴黄), 胸满腹胀, 脸呈青褐色, 几失人形,缠绵病榻已达年余。为了治病家里已是典当一空,家徒四壁。父亲诊断其为胆石所致后, 免费为她诊治。一个多月后患者的症状稍见好转,父亲又教她儿子自采新鲜蒲公英全草大量煮汤喝。数月后,这位患者迁延达一年七个月之久的黄疸病得以痊愈,现在已能帮家人干农活了。

1935年,39岁的父亲受聘赴苏州国医专科学校任中医讲师兼临床指导, 同时也在苏州挂牌行医。在这期间他有机会接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指导。那一年,父亲率先提出必须建立设备完善的中医院,集中中西医两方的医师,统计治疗成绩,并将成果公开发表,以期总结出一套全新的经验和研究方法教授给青年医生。

2012年10月,朱晓仑凭借高度警惕的工作态度,对假人血白蛋投诉案展开调查,组织药品稽查人员与公安部门协同作战,敢于吃苦,不畏打击报复,历时八个多月,终于将该高风险假药大案通过跨省合作成功破获。此案件性质恶劣,涉及面广,涉案金额近千万元,社会危害性极大,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被央视媒体深入报道,被国家总局列为2013年全国十大药品安全案件之首。

父亲晚年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散步,打太极拳;他不吸烟,不喝酒,饮食八分饱。因此耄耋之年的父亲身体依然非常健康。

父亲采用古代处方给患者治病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例如用葛根汤加威灵仙末治疗颈椎肥大压迫臂丛神经,柴胡桂枝汤加马宝治疗癫痫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白塞氏病。父亲也常用单方草药治病,例如用蒲公英治疗急慢性肝炎和胆石症,用台湾山豆根治疗癌症等。他认为这类极为普通的中草药只要应用得当,同样可以获得良效,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事业上有了更好的发展。1954年, 他受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任该院第一任院长,以后又历任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聘书

1956年,父亲在北京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到会的新中国第一批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当周总理走到父亲面前时,国家科委负责人介绍说:“这位是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周总理接过话说:“我知道,你是叶橘泉先生,是很有名的中医吧!”几天后, 周总理特地接见了父亲。当父亲向周总理汇报到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疗效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吸虫病取得初步成果时, 周总理高兴地说: “中医中药很有希望,你们要好好研究。”周总理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使父亲倍受鼓舞,更加奋发地工作。

1969年至1973年间,父亲在五七干校医务室坐诊。来院患者很多,一个上午要看50多号。诊疗之余,父亲还带领大家上山采药,指导制药厂研制出气管炎冲剂、肝炎冲剂等八种中成药。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为了给国家节省宝贵的中药材资源,父亲研究了国内外的经验,制定了“定型方剂及小剂量研究”一方案,组织江苏医院进行临床研究。例如:只用总量21克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愈男子的性功能衰弱;总量27克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愈男子的慢性肝炎伴有严重的失眠症。这说明只要“方”与“证”对上号,小剂量中医处方也同样有效。

父亲一生致力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他从自身70多年的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 “中医中药要进步,就必须像其他一切学科一样,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他年轻时除了阅读中医古书之外, 也参考学习西医书籍。为了阅读方便,他还自学了日语和英语。父亲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努力把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并且勤于写作,七十年笔耕不辍。父亲常年订阅十几种医学杂志,看到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时, 就立即将其摘录在笔记本上。直到辞世前,他都保持着一种习惯:即使在睡眠中,若灵感突至,偶有所得,他也要翻身而起,挥笔疾书。

为了让一般民众都能吃上中药,父亲又组织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开发出两百多种不太知名,但是确实行之有效,而且价格低廉的中草药,作为名贵中药的代用品。例如选用鲜鱼腥草治疗心绞痛,选用梧桐树叶治疗风湿筋骨痛,选用鲜芭蕉根治疗肾炎浮肿, 选用草棉子治疗妇女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等, 为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工作。

1939年,父亲调往苏州国医医院任医务主任,负责全院的医疗业务。这是一所由当时的江苏省政府创办的拥有病房的正规中医院。他组织全院医师用中西两法来诊治疾病。院内配置了化检室,购买了照相器材, 患者服中药后解下的胆结石或尿道结石均拍照保存。并且用科学的统计表格对“古代处方”的疗效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吸收现代诊断技术的做法, 在民国时期被称为是中医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创新。

叶橘泉的著作

当时,父亲兼任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他定期去血吸虫病高发区参加防治工作。他与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毛守白教授一同使用中西医两法为许多晩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减轻了疾苦,受到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的称赞。

1973年春季,父亲治疗一例晩期胃癌患者。当时这位73岁的农村老大爷瘦得皮包骨头。因处方中“紫藤瘤”这味药(藤本植物紫藤上的良性植物瘤)市面上没有,父亲就想方设法与各地的植物研究所联系,要到一些样品,给患者配方服用后,患者的病情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得到稳定。虽然2年7个月后患者离世了,但是与一般晚期胃癌患者相比,其寿命延长了1倍以上。该病例说明晚期癌症患者如果坚持服用对“证”的中药,就可使人体与癌组织在一段时期内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也就延长了生存期。

1973年底,77岁的父亲被任命为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副院长、一级教授,并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他依然抽时间给患者看病,参加各种会诊和疑难病例的讨论。在他的身上似乎有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劲。

20世纪40年代末,为了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父亲在苏州着力培训乡村医生,普及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常识。他撰写出版了《麻疹》《肺炎》《钩虫病》等七册深入浅出的普及读物,同时还创办了农村医学函授社,招收了五百多名学员。

“今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己知心。霜入幕,风度林。朱灯灭,朱颜寻。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鲍照《代夜坐吟》)

4.关注焦点,合理引导。各级管理人员可针对具有某些方面典型表现的协解人员进行特别关注。对勤奋进取的积极分子进行正面宣传,营造氛围,让更多的协解人员在榜样、荣誉的触动和感召中端正思想、追求上进;对顽固偏执的消极人员采取重点研究,长期观察,不能听之任之,应鼓励帮扶而不能歧视孤立,积极运用集体氛围感染和个体单独疏导等多种方法,融化其心理坚冰,争取其思想转变。

父亲一生共出版和发表44册医学著作和500多篇学术文章。现在,父亲的全部著作和主编的杂志等资料都汇集在故乡浙江省湖州市图书馆专柜中收藏,作长久展出并供研究之用。

父亲从1963年以后把多册著作的全部或大部分稿酬捐给了国家卫生部门。在父亲生前捐赠给国家的私房原址上现在矗立起了苏州市人民政府的公共设施。

时光飞逝,当年我们这些绕行于父亲膝前的小童, 也都已近古稀之年。过去种种,无论是在农村或农场插队劳动,还是进大学和出国留学获博士学位;无论身处劣境的艰苦岁月, 还是学业事业有成时的欣慰日子, 我们都会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话:“人不能与草木同腐”“要用小跑步走完人生”“生命有限而知识无涯, 我已经浪费不起了……”。

SEQ2SEQ模型的目标是给定输入序列最大化预测序列概率的过程,该方案包括2个SEQ2SEQ 模型,他们都是完全端到端的模型,通过梯度下降的方式更新参数训练模型。给定若干(1个batch)学习实例,目标函数为最小化,如式(7):

1983年叶橘泉送给儿子叶加南的扇面

此刻,望着父亲书赠我们的扇面:“科学实验、温故知新、热爱专业、服务人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保健预防、解除疾苦”,这些谆谆教诲的字句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学术上不断地努力前行。

(作者:叶庭兰系叶橘泉之女;叶加南系叶橘泉之子)

责任编辑 刘京徽

标签:;  ;  

怀念我们的父亲叶橘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