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与探索:1993~1994年我国物价上涨问题述评_物价水平论文

争论与探索:1993~1994年我国物价上涨问题述评_物价水平论文

争论与探索:1993-1994年物价上涨问题——关于我国物价上涨问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述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达24%,比1993年高出10.3%;商品零售价格涨幅达22%左右,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3%;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经历了暴涨~下降~平稳的过程;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达历史最高水平,1~11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21.1%。1994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物价上涨,因而也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概括经济界同仁对物价上涨成因分析的各种看法,并对上述各种看法略作简评。

一、关于物价上涨原因

探索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成因,是解决物价问题的钥匙和前提。关于这次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十因素说①。这种观点认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十个方面。即:(1)价格改革带来物价上涨。自改革开放以来,1993年是我国改革措施最多,步子最大,影响价格总水平最明显的一年,改革范围也较广,力度亦较强。据估计,价格引起的物价上涨率,1993年最低达60%左右,最高达80%以上。对1994年上半年的物价持续上涨有很大翘尾影响。(2)体制、机制转变带来价格上涨。由于价格形成机制正在形成,投资、财政、金融等体制改革不配套,体制转换的摩擦等会引起价格上涨。(3)对外开放扩大引起价格总水平变动。这表现在,为使我国的行业、产品价格结构向国际均衡价格结构靠拢而进行的逐步调整过程中,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加剧,汇率从官方管制向自由兑换的过渡过程均将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变动。(4)投资过旺造成的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的相互作用引起价格上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投资推动型,特别1991年以来,投资膨胀造成投资品价格率先大幅度上升,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价格上升,投资品价格向消费品价格转移及消费需求过度膨胀,一推一拉影响并加剧物价上涨。(5)流通货币大量增加中出现非正常因素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6)劳动生产率提高滞后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7)企业微观行为与宏观目标不一致引起价格上涨。(8)财政赤字和国营企业亏损引起价格上升。(9)居民和生产者已形成涨价预期对物价推涨助澜。(10)某些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力增加了控制物价的难度。

第二种观点:四因素说②。这种观点认为,1994年物价迅涨由四个因素起主要作用:第一,货币的过量发行仍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1993年现金发行多达1529亿元,由于乘数作用,相当于新增贷款规模3000多亿元,而1993年13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率中,因货币因素导致的上涨率为5.5个百分点。据有关方面估计,1990~1992年间多供应货币均为6000亿元;第二,据估计,1993年通货膨胀对1994年的翘尾影响在6个百分点左右;第三,1993年留存的在建项目多达13200亿元和1994年的投资扩张冲动较强劲,又从需求方面拉动价格上涨;第四,成本推动因素:①1993年生产资料大幅度上涨对成本推动压力未完全释放,而1994年一季度价格回升又将进一步从原材料、能源、基础产品等方面推动价格上涨;②1993年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工资,企业职工工资随之跟进,导致工资成本提高;③汇率并轨,粮、棉等的提价,税制改革等会促使产品成本加大。

第三种观点,以成本推动为主的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给合说③。这种观点认为,当前物价上涨中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的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成本推动是主要因素。理由有:(1)需求拉动会转化为成本推动。投资需求中大部分会拉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小部分会转化为消费基金(经验数据为40%左右),主要表现为工资性开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超过企业消化能力,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都会增加成本。(2)近几年调放的基础产品,基础设施的价格所积压的成本推动力正在加速释放,而企业效益改善不多,亏损企业、亏损金额增加。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可是价格普遍上涨,需求拉力很强劲。

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成本推动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正如上面所分析的,这种成本推动不仅仅是由于原材料、能源、投资品涨价,企业投入生产、流通成本的增加的释放引起的,且包括税制改革、汇率并轨、粮棉等提价、调资、需求的转化等等,这也正是成本推动为许多人所接受之处。但是再深入一步:(1)成本虽是价格因素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但在各种成本的罗列中,相对1994年物价,人们难以分清哪些是影响价格上升的长期性成本,哪些是影响价格上升的短期性成本,这又正是我们分析这次物价迅涨原因的关键所在。(2)促使成本推进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成本推进的原动力是什么?如果是由于1992、1993年生产资料价格猛涨引起的,这应是1992年、1993年投资膨胀的结果,与其说是成本推动,不如说需求拉动更为直接;如果是改革措施引起,从1979年以来,我国采用“只升不降”办法相继出台措施不少,这种成本的推进应是长期的,即使1993~1994年成本释放是剧烈的,激发的条件又是什么呢?(3)成本推动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不能解释各具体要素如何影响价格升高,这种说法似乎太笼统。(4)引起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到底有哪些,十因素说虽然说的很全面,但是人们难免抓不住重点。

第四种观点:三主因素说④:这种观点认为,1994年的物价上涨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是首要拉力,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是最根本原因,农产品供求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平衡是基础因素,同时成本推动、企业居民预期涨价心理增强、汇率变动、税制改革也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依据为:(1)我国固定资产规模远大于生产资料供给能力一方面直接引起投资品价格上升,并带动一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额经过一定的滞后期会部分转化为消费基金,从消费需求方面推动价格上涨。(2)在我国资金和劳动力的高投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依靠,资金严重短缺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随着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和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从而使高投入下的高速度常常迫使银行信用超高速增长,造成货币大量超经济发行。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高涨阶段,M[,0]、M[,1]分别比上年增长36.2%和31.3%,大大高于经济增长,1993年M[,0]同比增长35.2%,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2.4%,大大超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4%的速度。M[,0]需求弹性达3,大大高于1.5~2的正常值。(3)农产品供求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价格运行轨迹看,市场物价总水平约五成左右与粮食有关。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大量农耕地被占,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增加,加上相当部分田地被弃耕、抛荒,客观上对粮食需求增加,加之供需结构性矛盾,必然引起或带动食品价格、副食品和粮食加工业产品价格的上涨。(4)成本推动因素。产业结构失衡推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扬,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推动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199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7%。(5)价改步伐加快,企业居民物价上涨心理预期增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助长了物价上涨势头。(6)汇率变动和税制改革也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五种观点:非货币因素影响说⑤。这种观点认为,在我国,市场发育不充分,价格上涨并不一定是由于通货膨胀,它也许是非通货膨胀因素影响较大,从1987~1993年名义货币、名义贷款、名义投资和零售物价指数四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数变动中可得佐证。这些非货币因素主要有:(1)经济市场化条件下的价格制度更新。考察我国改革十五年中的三次价格波动高峰,1985、1988~1989、1993年1月~1994年3月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率分别为8.8%、18.2%、18%强,这些正是改革步子迈得最大的年份。尤其是1992年下半年以来,价格改革的力度几乎是全面加大。据国家物价部门专家估计,199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有计划地调放价格,再加上提高零售营业税,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约占60%左右。(2)社会高价格预期。首先是不论产品的质量优劣,生产者的高价格预期形成涨价惯性。其次是居民的高价格预期拉动需求。正是这种预期,导致了社会需求的增长,货币购买力提前。如果这两项因素造成物价上涨率的65%,那么1993年物价上涨率13%中的8.45%,1994年第一季度20%中的13%是属于改革过程中的价格“阵痛”。(3)地方定价攀比和部门价格垄断。由于劳动力、资金、商品跨省、跨区域的流动性低,商品价格确定实际上服从于各地区的行政主管,地区、部门利益刚性使得各地区都倾向于将本地区商品价格定的高些,地区之间又互相攀比拉高价格,从而导致全国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第六种观点:六因素说⑥。这种观点认为,现实中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表现在以下方面:(1)投资膨胀带来的需求拉力。投资膨胀是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第一,投资留下了硬缺口,一方面投资易形成半拉子钓鱼工程被迫追加投资。另一方面形成流动资金的全面紧张;第二,直接推动了以建材为主的生产资料物价上涨;第三,40%投资转化为消费基金;第四,投资结构不合理,大量资金流入低水平的一般加工业和各类开发区,加剧了基础产业资源约束。(2)价格改革力度过大形成成本推进。由于能源、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和基础设施的服务收费大幅度提高,使下游产业利润被重新分配,在既得利益刚性驱动下,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3)信用危机使货币非经济超量发行。这是因为:第一财政赤字形成信贷资金财政化,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财政向银行透支、借款、企业潜亏应补未补、政策性补贴挂帐等已占银行全部资金的30%;第二,信贷平衡缺口形成的金融赤字。据有关部门测算,1984年到1993年我国累计货币发行中21%无物资保证;第三信用危机使信贷资金“存量”病危。为维护现有企业的正常铺底资金、信贷平衡,国家不得不创造增量,发行基础货币。(4)国民经济畸形增长造成的结构性比例失调。一是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争项目、争资金、争原料、争市场,非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超经济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随改革深化亏损面越来越大,在工业产值中比重显著下降;二是工农业发展比例的失调。根据历史经验,我国工农业增长速度比值保持在2.5~3∶1较为适度,但1992、1993年却分别高达4.3∶1和5.2∶1,国家对农业投资额由50年代的10%以上降到1993年的3%,加之诸多因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比较利益低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导致农产品和副食品供不应求;三是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产业相对工业发展滞后。(5)国民收入超分配形成消费基金膨胀。这主要表现在:一是1993年底和1994年初政府公务员等工资调改带动企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攀升,工资大幅度增加既增加了产品成本,又刺激了消费增长;二是大量高收入阶层产生;三是工资以外的灰色收入大量增加;四是集团消费偏轨变形。(6)汇率并轨连动物价上升。进口商品财政补贴范围压缩,初级产品出口大增,外债还本负息加重等。

三主因素说均六因素说都认为投资需求的膨胀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似乎合乎情理的。但就需求而言,也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流动资产增加额、出口等。1994年消费需求逐月加快,1~3季度居民手持现金、购买国库券的支出、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三项比1993年同期增长42%;国外需求是总需求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3季度出口增长92.2%。这是其一。其二,按照供求规律,并不是所有需求均能拉动物价上涨,只有过度需求才引起物价上涨。据测算1993年过度需求率9.66%小于1988年的14.81%⑦,而过度需求既对生产资料又对零售物价产生推动作用。过度需求对1993、1994年物价冲击力局限性显而易见。

三主因说,六因素说与非货币因素影响说之间存在物价迅涨是不是货币因素的论争。前者指出在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面前,由于金融、财政体制的缺陷致使财政赤字连年增加,货币供应超经济发行由此引起物价大幅度上涨。它们则从金融方面客观地分析了货币供求机制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对物价水平构成的潜在威胁,可以使我们警醒着手缓解和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货币超经济发行和财政赤字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这种观点没有区分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与某一、二年巨超经济发行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力孰大孰小。因此而得出的结论在合理性上也应打上折扣。

非货币影响因素说则认为物价上涨同货币的数量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物价上涨在我国颇具特色,并与市场发育不充分很有关系。非货币因素说从改革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物价上涨的现实成因,让人看到物价上涨的必然性。它从物价问题貌似宏观经济运行问题入手,深入探讨微观基础发生变化对物价的影响程度。这种分析不失为好的视角。然而,非货币因素对价格迅涨影响较大是和货币、还是需求、投资因素相比较而言,文中没有明确的答案。

第七种观点:诱发涨价说⑧。这种观点认为,需求扩张,对现阶段物价影响仍在,但已不是其充分条件。在货币超经济发行的情况下,市场物价大规模放开,市场秩序不规范,调价改革、汇率并轨、土地和资金及工资价格的上升,诱发了多年积累的成本扩张,推动1994年市场物价大幅度上涨。具体表现在:(一)多年的货币超经济发行,在市场化加速的情况下,使潜在的成本压力爆发出来。(1)现金、信贷计划连年大幅度突破,现金超计划发行——1991、1992、1993年分别为7%、93%、53%,信贷超计划发行——1990、1991、1992、1993年分别为61%、38%、25%、28%。(2)近三年来,货币超经济发行900亿元。(3)过多的货币供应为成本压力释放提供条件,表现在原材料价格高涨、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以及1992年以来出现的房地产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投机现象又对紧张资金进行了分流。(二)价格等政策性调整力度过大是诱发市场大幅度上涨的基本动因。1994年粮价和税制改革项目出台引起市场物价波动面、影响力超也预先估计。据测算,原估计不会增加税负的税制改革大约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占新涨价的7%;原估计不会使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大的波动的粮食价改,引起粮价并带动粮食制品及其它相关产品的上涨,影响在4个百分点以上,约占新涨价部分的28%;煤炭、原油、电力、棉花及服务项目等价格调整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约为2个百分点,占新涨价的14%。总计1994年国家政策性调整的影响占新涨价的49%,自发性涨价占51%。(三)在全国大市场形成时期,企业内部大量的成本因素迅速释放。表现在沿海地区高价格向内地及边远地区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价格上涨由城市向农村推进的速度也加快,价差在缩小。(四)流通领域主体多元化,获利过多,秩序混乱,助长了消费价格上涨。

诱发涨价说主要从两个层面分析了1994年物价高涨的原因,指出深层原因为多年货币的超量发行,诱因为价格等政策性调整力度过大等。这种分析能将长期性因素和短期性因素结合起来的思路,无疑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严格地说货币的超经济发行仍是宏观经济的一种现象,似乎还是浅表层原因,如果能指出货币超量发行的原因就更有说服力了。(2)这种观点将物价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不失为一种可贵的探索,如作者指出1994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接近22%,其中新涨价因素和滞后影响分别为13.8和8.2。而政策性调整的影响占新涨价的49%,自发性涨价占51%。

二、几点思考

通过上面评述可以看出,物价高涨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各种矛盾与问题的综合反映。它不是某一种因素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在时序上迭加、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

(一)关于物价上涨的成因。1993~1994年物价上涨是长期以来我国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而累积的成本压力释放过快的结果。即:(1)金融、财政体制问题。由于财政、信贷软约束,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饥渴得到支撑,倒逼财政和银行超经济发行货币。(2)微观基础问题。我国进行的扩权让利的改革激活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大多数企业效益不好、资金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利益刚性驱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热衷于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张,向银行、财政贷款要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资增长攀比,收入分配平均化,贷款发工资、发奖金等等造成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3)产业结构问题。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投入不断减少,成本上升,致使农地被占用、弃耕现象丛生,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又恰逢1993年一些地方自然灾害及1994年粮棉提价,价格急剧上涨在所难免。(4)改革力度问题。1993~1994年改革力度过大,税制改革,汇率并轨,粮棉提价,服务项目收费提高,原油、电力提价等措施出台对物价冲击力不小。(5)流通领域秩序混乱对物价上涨推波助澜。由于金融财税、企业制度等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流通领域暴利、价格欺诈现象相当严重。以上五因素中,金融、财政问题、微观基础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是引起物价上涨的长期性、根本性的原因,改革力度过大、流通领域秩序混乱则是诱发因素。倘若没有诱因,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便不会如此加剧,物价上涨或许不会达到历史最高峰。

(二)控制物价上涨的对策。控制物价上涨,针对短期性的成因进行调控容易见效,对于长期性的问题只能打持久战。在操作方式上应注意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更应谨慎从事。目前不妨从以下着手:(1)继续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紧控制财政赤字,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管好财政、信贷两个闸门。(2)继续增加基础产业的投入,信贷、财政政策向农业等倾斜。(3)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建立健全价格调控体系,抓紧制定价格方面的法律法规。(4)加快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拓宽消费渠道,对消费基金进行分流等等。

(三)关于体制改革问题。这次物价上涨既有旧体制弊端引起的,又有在体制改革方案实施中而衍生的。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我们除了在思想认识上肃清通货膨胀有益论之外,应特别注意改革的操作方法和策略:(1)注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对于影响面大的改革措施如粮、棉等谨慎选择操作时间和操作力度。(2)金融财政等体制配套改革不容轻视。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②③《集思广益论形势,博采众长治“通胀”》,《价格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6期。

④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中国物价形势与物价控制研究报告》,《山东金融》,1994年第7期。

⑤李习纯、真明:《物价迅涨的分析与控制》,《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6期。

⑥朱国华:《我国现实通货膨胀的特殊形成机理及其遏制对策》,《当代经济科学》1994年第6期。

⑦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课题组:《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4年第6期。

⑧任才方、万良:《物价缘何居高不下?》,中国信息报,1995年1月18日3版。

标签:;  ;  ;  ;  ;  ;  ;  ;  ;  ;  

争论与探索:1993~1994年我国物价上涨问题述评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