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木霉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机理研究

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木霉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机理研究

邵红涛[1]2004年在《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木霉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平板测试、温室盆栽防效测试的方法筛选来自中国科学院海伦生态实验站大豆种植区土壤中的木霉菌,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共测试了153个木霉菌株。筛选出3株防治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株MM35、MM9、MM3。 Trichoderma MM35、MM9、MM3都能够寄生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体。显微镜观察表明Trichoderma MM35、MM9、MM3都不具有重寄生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能力。以病原菌F.oxysporum烘干的菌丝体作唯一碳源,可以诱导Trichoderma MM35分泌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β-1,3-葡聚糖酶高水平诱导表达在前,几丁质酶高水平诱导表达在后。Trichoderma spp.、F.oxysporum和R.solani分别接种土壤之后都能够在土壤中检测到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向有病原菌F.oxysporum的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土壤中几丁质酶活性(较对照)能够显着升高,土壤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较对照)无显着变化。向有病原菌R.solani的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土壤中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较对照)都显着升高。F.oxysporum利用葡萄糖的速率较Trichoderma快,Trichoderma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显着的高于病原菌R.solani,只有Trichoderma (MM35)—R.solani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无显着差别。有些Trichoderma利用可溶性磷(HPO42-)的速率显着的高于病原菌F.oxysporum,而有些则无明显差别。Trichoderma利用可溶性磷(HPO42-)的速率与病原菌R.solani无显着差别。病原菌F. oxysporum、R.solani利用可利用Fe的速率显着的高于大部份Trichoderma,只有Trichoderma MM35利用可利用Fe的速率显着的高于病原菌F.oxysporum、R.solani。用木霉处理之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种群变化与对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处理的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种群数目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木霉的存在能够降低病原菌F.oxysporum在根际中的种群数目。供试的木霉菌株对大豆幼苗的鲜重无显着影响,大部份供试的木霉菌株对大豆幼苗的干重也无显着影响。只有一株木霉菌株MM9能够明显的增加大豆幼苗的干重。病原菌F.oxysporum的存在能够显着的降低大豆幼苗的鲜重、干重。木霉接种大豆幼苗根后120小时之内β-1,3-葡聚糖酶、多酚氧化酶较对照都无明显的活性变化。木霉接种大豆幼苗根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明显变化(为对照的6倍),72小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时间下降。

黄铭慧[2]2017年在《大豆尖镰孢根腐病拮抗菌X2生防菌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根腐病是多种土壤习居菌复合侵染引起,分布广、危害重、防治难的世界性大豆土传病害,在中国大豆生产中危害严重。目前,大豆根腐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而化学药剂带来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且化学药剂持效性差,使得大豆根腐病达不到理想的防效。生物防治对于土传病害具有持效期长、效果好、无残留等优势,逐渐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大豆镰孢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尖镰孢为防治对象进行了拮抗菌的筛选,获得1株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生防细菌(X2),并进行了鉴定,优化了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初步进行了抑菌机制和应用的研究。生防细菌X2通过传统与分子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X2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8.32℃,pH 5.77,时间25.78h,接菌量1.06%;利用正交试验L9(34)获得最佳的培养基成分组成为:酵母膏12 g/L、可溶性淀粉10 g/L、碳酸钙5 mg/L。X2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尖镰孢的孢子萌发、孢子产生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利用硫酸铵饱和沉淀法测定硫酸铵70%饱和度时沉淀蛋白抑菌效果最好,显着高于其它饱和度。将X2制成粉剂进行发酵时间和保存期的测定,培养8 d时菌剂活菌数达到最高为1.37×1012 cfu·g-1,常温保存11个月后,仍能保持在3.03×108 cfu·g-1;通过两次盆栽试验,X2粉剂在0.1 g/钵的防效在74.6-77.2%之间,与对照化学药剂没有显着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试验,出苗后15 d和30 d生防菌X2粉剂(0.08 g/株)的防效分别为75.8%和75.4%,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75.0%和73.9%没有显着差异。盆栽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生防菌X2粉剂对大豆的生长均有很好的防病作用且表观上没有药害发生。

陈瑾[3]2010年在《复合生防菌剂防治大豆根腐病的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大豆重迎茬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大豆根部病害发生严重,进而影响大豆产量。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已经成为引起大豆减产甚至绝产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化学农药虽然防治效果显着,但其中的化学成分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通过在大豆体内的富集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展开了大豆根腐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是侧重单一菌剂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均是以单一菌剂对大豆根腐病菌拮抗作用作为出发点。因为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单一菌剂在实际应用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研究以调节大豆根际微生物群系和维持大豆根际正常的微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开展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复合生防菌剂的研究。本试验主要从菌株筛选、拮抗机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和生防菌定殖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通过拮抗试验筛选出了复合生防菌剂组成菌,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恶臭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utida)、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大豆,水稻,小麦和油菜种子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生防菌剂对作物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生作用。2.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6株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 ),恶臭假单孢菌( Pseudomonas putida ),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均有产生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能力,并且对大豆体内的脯氨酸含量、POD活性、PAL活性、PPO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3.该复合菌剂可以有效的调节大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叁大菌群。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该复合生防菌剂能有效地降低大豆根际的镰刀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等有害真菌数量,并显着提高了大豆根际的根瘤菌(Rhizobium)和固氮菌(Azotobacter)的比例。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生防菌剂可以有效改善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降低根际有害菌数量,增加有益菌所占比例。4.通过对根际土壤中木霉孢子的检测可以表明,该复合生防菌剂中的木霉孢子在大豆根际的定殖能力较单一施用木霉孢子的定殖能力强。通过对大豆首片复叶期的株高,根长,干重,鲜重,ATP酶活力,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表明,该复合生防菌剂对大豆的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士强[4]2008年在《四种生物制剂对大豆根腐病防效及抗病生理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大豆品种垦农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4种新型生物制剂在大庆地区,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促生作用及生理机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盆栽条件下,4种制剂Y1、Y2、Y4和Y5对防治大豆根腐病有显着效果,拌种量分别为1.5%、1.5%、2%和2%时,防效最好,灭菌土盆栽苗期防效分别为38.10%、23.81%、23.81%和33.33%,自然土盆栽苗期防效分别为53.85%、46.15%、38.46%和46.15%。各生物制剂拌种处理,自然土条件下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均高于灭菌土。4种生物制剂拌种不同程度的增加大豆根长、根鲜重和植株干重。2.在田间条件下,4种制剂均可明显的降低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程度,苗期防治效果在38~75%之间,其中制剂Y1的防治效果最好。制剂Y1和Y4可以显着的促进大豆株高。除制剂Y4外其它3种制剂可明显地促进大豆植株的干重。3.四种生物制剂能显着提高土壤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制剂Y2影响均最大,且对提高两种酶活性效果较好。4种生物制剂能提高土壤中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且制剂Y1影响均最大。4.生物制剂Y1、Y2、Y4和Y5可以提高大豆根系中的抗性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2种酶的活性与大豆对根腐病的抗性呈正相关。4种制剂能够显着抑制丙二醛和脯氨酸在大豆植株中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原菌对植株的伤害。4种制剂可显着促进大豆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积累,植株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积累叶比根大。4种生物制剂对大豆功能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略有提高,生物制剂Y1效果最佳。5.四种生物制剂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发病率,从而降低根腐病造成的减产程度,与对照相比,使用生物制剂提高了大豆的产量,而对大豆籽粒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综合考虑4种制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在大庆地区生物制剂Y1和Y2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魏巍[5]2012年在《大豆长期连作土壤对根腐病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文中提出根腐病作为大豆连作后主要发生的根部病害,是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年发现经过长期连作,大豆根腐病发病情况得到明显的控制,因此提出了长期连作可能形成根腐病抑制性土壤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应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大豆连作定位试验区,以大豆长期连作—大豆根腐病病原微生物—病原抑制性微生物叁者关系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分离计数、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检测、核酸序列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方法,研究了大豆连作方式下根腐病原菌种类,以及其在3年连作、20年连作和20年轮作土壤中的种群密度、结构及致病性分化。同时,通过微生物群落的解析明确长期连作土壤中根腐病原菌抑制性微生物种类、抑制能力以及其在3种轮作方式中的种群密度和结构,以期证实上述假设并为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大豆连作障碍生物机制提供方法指导。通过苗期大豆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大豆3年连作种植相比较,大豆20年连作种植显着地改善了大豆的根长、地上和地下鲜重生长发育情况,仅对株高的影响不显着。同时,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亦较3年连作显着降低。大豆连作根部位定殖真菌共分离到分属7个属的84个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仅镰孢菌属Fusarium spp.的部分菌株具有大豆根腐病致病能力。结合转录延长因子序列(EF-1α)的系统发育分析和致病性检测结果,确定尖镰孢F. oxysproum、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和燕麦镰孢F.avenaceum为病原镰孢菌,木贼镰孢F. equiseti、腐皮镰孢F. solani及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为非致病性镰孢菌。大豆根部镰孢菌属DGGE检测表明尖镰孢菌F.oxysproum为最优势种,因此,大豆连作方式下大豆根腐病原菌以尖镰孢为主,联合禾谷镰孢和燕麦镰孢复合侵染所引起。结合稀释平板法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大豆20年连作方式下土壤镰孢菌种群的基因组DNA质量和CFU数量,分别为4.5ng/g干土和2.7×10~4个/g干土,均显着低于3年连作的16.0ng/g干土和6.0×10~4个/g干土。传统分离鉴定和DGGE结果显示,3年连作方式土壤镰孢菌属中以尖镰孢菌为优势菌,且其在20年连作方式土壤中的优势度明显下降。由镰孢菌属各个种的分离频率可知,20年连作方式镰孢菌种群结构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均较3年连作方式有显着的改善。而对DGGE结果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豆20年连作方式通过降低尖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密度,从而改变土壤镰孢菌属种群结构。研究至此确定了大豆长期连作可以形成根腐病抑制性土壤。结合传统分离计数、Real-time PCR以及DGGE方法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大豆20年连作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密度和结构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仅应用DGGE方法挑选出优势细菌类群,即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但长期连作可以降低土壤真菌群落的CFU数量,增加真菌群落多样性水平,并改变群落结构构成。确定了与20年连作方式相关的特异性真菌类群,即厚垣轮枝菌Verticiliumchlamydosporium和木霉菌属真菌Trichoderma spp.。同时对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密度的比较,大豆3年连作方式下CFU和基因组DNA比率分别为88.9(±22.3)和1.5(±0.8),均低于大豆20年连作的111.7(±14.5)和2.2(±2.8)。分离的44株荧光假单胞菌P. fluorescens和8株厚垣轮枝菌V. chlamydosporium中未发现具有抑制性作用的菌株,而在44株木霉菌株Trichoderma中得到具有抑制性的菌株32株。其中24株分离自大豆3年连作土壤,且23株具有病原镰孢菌的抑制能力;18株分离自大豆20年连作土壤,8株具有抑制能力。3年连作土壤中以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为主,抑制方式主要为重寄生作用;20年连作方式主要以绿木霉T. viren为主,抑制方式主要为次生代谢产物。盆栽结果显示,3年连作分离的木霉菌具有更高的大豆根腐病发病抑制效果,但20年连作分离的木霉菌在可以抑制根腐病的同时,还具有对大豆生长发育的促生作用。最终确定木霉菌Trichoderma spp.中的哈茨木霉T.harzianum和绿木霉T. virens是大豆长期连作过程中产生的大豆根腐病抑制性微生物之一。综上所述,东北黑土区大豆长期连作方式可以形成根腐病抑制性土壤,减轻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抑制病原镰孢菌的生长。而木霉菌属真菌可以作为抑制性微生物控制根腐病病原种群密度,从而达到对根腐病的控制作用。

赵晋彤[6]2014年在《特异性产黄柄曲霉素木豆内生真菌的筛选、发酵生产工艺及其抑制大豆根腐病的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近年来已成为具有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当前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新热点。药用植物木豆[Cajanus cajan(L.)Millsp.]是豆科木豆属一年生或多年生灌木,具有清热、解毒、抑菌、消炎等功能,表现出较强地挖掘新型内生真菌的潜力。本研究从木豆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经过抗植物致病菌活性筛选及LC-MS/MS检测,获得叁株特异性产黄柄曲霉素的木豆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以黄柄曲霉素为指标,选取菌株ELP-8-9进行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优化,从而进一步分离纯化木豆内生真菌ELP-8-9中的黄柄曲霉素,并对真菌源黄柄曲霉素抑制尖孢镰刀菌以及大豆根腐病的活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从木豆中分离得到叁株特异性产黄柄曲霉素的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鉴定;对木豆的根、茎、叶、花、豆荚及种子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共得到156株木豆内生真菌。经过初步活性筛选,发现其中29株内生真菌至少对一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50%以上),占测试总株数的18.59%。对活性菌株的发酵代谢粗提物进行抗植物致病菌活性复筛,最终获得抑制植物致病菌活性较好的菌株ELP-5-3、ELP-7-7、ELP-8-9、ELP-9-2、ELP-17-1、ESP-10-2、ERP-11-4。通过 LC-MS/MS 定向筛选出叁株特异性产黄柄曲霉素的木豆内生真菌ELP-7-7、ELP-8-9和ELP-9-2,对上述叁株内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此叁株菌均属于毛壳属的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2、通过对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内生真菌ELP-8-9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考察了不同的因素对内生真菌ELP-8-9黄柄曲霉素产量的影响,主要包括不同的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以及初始pH值等。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碳源为2%的葡萄糖。选取培养时间、温度和初始pH值进行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优化实验,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8天,培养温度24 ℃,初始pH值5.6,该培养条件下黄柄曲霉素的产量达到1.267 ±0.032 mg/L。3、通过中压正相柱层析对木豆内生真菌ELP-8-9乙酸乙酯层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确定了木豆内生真菌发酵产物黄柄曲霉素的纯化工艺;内生真菌菌株ELP-8-9发酵粗提物通过中压正相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确定了中压正相硅胶柱层析条件:300-400目硅胶;上样量与硅胶用量比为:1:10;洗脱剂为:正己烷:乙酸乙酯=20:1,10:1,7:1,5:1(v/v);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在柱层析过程中,TLC检测得到含有较高含量目标成分黄柄曲霉素的组份合并,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有深黄色颗粒析出,即为目标化合物黄柄曲霉素粗品。木豆内生真菌ELP-8-9发酵提取物经过一次中压正相柱层析后进行结晶与重结晶,得到纯度为97.35%的黄柄曲霉素。4、对真菌源黄柄曲霉素抑制尖孢镰刀菌的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考察了黄柄曲霉素对大豆根腐病的抑制活性;黄柄曲霉素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够抑制其孢子萌发。当黄柄曲霉素浓度为80 μg/mL时,抑菌圈直径可达25.8 ± 0.5 mm,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到91.5%,并且随着黄柄曲霉素浓度的增加,孢子萌发抑制率逐渐升高。利用黄柄曲霉素处理后的尖孢镰刀菌菌丝电导率增强,表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膜结构受损。对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结果也说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高,细胞膜损坏程度大。从温室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黄柄曲霉素浓度为80、100 μg/mL时15天的防效分别为81.25%、85.14%,与对照多菌灵10 μg/mL溶液的防效89.76%效果相当,表明了黄柄曲霉素具有在田间抑制大豆根腐病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分离筛选获得了叁株特异性产黄柄曲霉素的木豆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鉴定;同时,选取黄柄曲霉素含量最高的内生真菌ELP-8-9进行发酵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工艺优化,进一步确定了木豆内生真菌发酵产物黄柄曲霉素的纯化工艺;最后,对真菌源黄柄曲霉素抑制尖孢镰刀菌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评估其对大豆根腐病的抑制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木豆内生真菌及其活性成分黄柄曲霉素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孙冬梅, 杨谦, 宋金柱[7]2005年在《黄绿木霉菌对大豆根腐病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室内对峙培养与发酵液处理病原菌研究了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对大豆根腐病几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拮抗作用,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绿木霉对苗期大豆根腐病发生的影响。拮抗试验结果表明,黄绿木霉在与镰刀菌对峙培养中,菌丝交叉、接触与纠结,接触后镰刀菌菌丝被破坏;发酵产物只可延长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时间,但对孢子最终萌发率没有影响,发酵产物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山梨醇、葡萄糖及蔗糖作为碳源时,抑菌效果好,抑菌能力分别可达63%、51%、58%;盆栽试验证明黄绿木霉对大豆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73.2%,处理后幼苗株高与干重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

赵永强[8]2010年在《木霉菌对大豆根腐病菌的生防机制及其制剂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被认为最有希望的生物防治因子之一,其对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木霉菌,使其早日用于生产,本文对6株木霉菌进行了对大豆根腐病菌拮抗机理,木霉菌的分类鉴定,选出3株菌进行了颗粒剂研制的初步探索以及木霉菌颗粒剂对大豆根腐病田间防效的试验等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对峙培养、对扣培养和圆盘滤膜法,研究木霉菌对大豆根腐病菌的拮抗机理,结果表明,木霉菌可以通过空间竞争、寄生和抗生作用抑制大豆根腐病菌的生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对大豆根腐病菌有较强的空间竞争优势;6株木霉菌对立枯丝核菌、终极腐霉菌、尖孢镰孢菌和燕麦镰孢菌都有明显的寄生作用。木霉菌通过螺旋缠绕、贴附生长并同时产生细小菌丝分支环绕病原菌菌丝的方式寄生于病原菌菌丝上,最终导致病原菌解体死亡;木霉菌的代谢产物中,难挥发性代谢产物是重要的抑菌物质,对大豆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2.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6株木霉菌的种类。通过对扩增出木霉菌的ITS序列测序,得到6个不同的ITS序列,通过ITSH网站TrichOKEY和TrichBLAST录入,进行序列的比对分析,同时结合木霉菌形态学鉴定,确定木霉菌T20A、T20G、T38D、T61F和T78E为Trichoderma koningiopsis种的不同菌株;木霉菌T115D为Trichoderma longibrachiaum。3.采用正交试验对木霉菌T38D、T78E和T115D的液体和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利于木霉菌快速大量产孢的培养方法、培养基质和条件,制备出木霉菌颗粒剂。4.木霉菌颗粒剂田间防治大豆根腐病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剂均可降低根腐病的发生,混合木霉菌颗粒剂对大豆根腐病防效好于单一木霉菌剂,防效达42.79%,小于化学防治(55.63%),混合木霉菌颗粒剂与1/2药量的化学药剂共同使用的防治效果为48.18%。不同时期大豆的形态指标调查结果和测产结果表明,木霉菌颗粒剂对大豆有促生作用,可提高大豆产量。

高俊峰[9]2008年在《木霉菌T115D发酵条件及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物防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木霉菌T115D尽快应用于生产,本文主要研究木霉菌T115D的发酵条件、木霉菌T115D发酵滤液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木霉菌对大豆疫霉菌生防机制的研究、木霉菌T115D发酵液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室内盆栽防效试验,为木霉菌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通过对木霉菌T115D发酵条件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供试不同种类培养液中,最适合木霉菌T115D产生代谢物质的培养液是PD,其次是GPF。以PD作为培养液,木霉菌T115D产生孢子的适宜pH是7.0~8.0,适宜温度是30℃,适宜转速为200~250 r·min-1;菌丝生长的适宜pH是4.0~6.0,适宜温度是25~30℃,适宜转速为150~250 r·min-1;利于木霉代谢物产生的适宜pH是5.0~6.0,适宜温度是25~30℃,适宜转速为150~200 r·min-1。以GPF作为培养液,木霉菌T115D产生孢子的适宜碳源是山梨糖,适宜氮源是硝酸钾、硫酸铵、酒石酸铵,适宜pH是8.0~9.0,适宜温度是35℃,适宜转速为250 r·min-1;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是甘露糖,适宜氮源是酵母膏和酒石酸铵,适宜pH是4.0~5.0,适宜温度是25~30℃,适宜转速为250 r·min-1;利于木霉代谢物产生的适宜碳源是葡萄糖,适宜氮源是酒石酸铵,适宜pH是4.0~7.0,适宜温度是20~25℃,适宜转速为200~250 r·min-1。将木霉菌T115D发酵滤液处理大豆疫霉菌后,结果表明木霉菌的代谢物质能强烈的抑制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的萌发;能改变大豆疫霉菌生物膜的透性,随着发酵滤液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细胞膜的透性增加,即细胞膜的损伤增大。通过木霉菌T115D发酵液和疫霉菌处理大豆苗,在不同时间取大豆叶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5种与抗病有关的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只接大豆疫霉菌的处理和其他接木霉菌发酵液的处理,各种酶的活性均增强。只接大豆疫霉菌的处理,各种酶活性的高峰出现的早,而接木霉发酵液的不同处理,各种酶活性的高峰出现的晚,且峰值均高于只接大豆疫霉菌对照处理,说明木霉菌T115D能诱导大豆产生系统抗病作用;不同处理中,以提前1 d接种含孢子木霉发酵液后,第2 d再接种大豆疫霉菌的处理诱抗效果最好。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木霉菌株T115D发酵液不同接入方法、不同接入时间、不同接入剂量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木霉发酵液采用喷雾和灌根,不同处理均可减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采用喷雾,提前接木霉菌发酵液,再接大豆疫霉菌处理的防效好于同时接种木霉菌发酵液和大豆疫霉菌的处理。提前1 d接种含孢子的木霉发酵液,第2 d再接种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处理防效最高,达73.3%;采用灌根,同时接入木霉菌发酵液和大豆疫霉菌处理的防效好于提前接木霉菌发酵液再接大豆疫霉菌的处理。发酵液与疫霉菌同时接种,发酵液不同接种量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中,以接含孢子的木霉发酵液15 mL防效最高,达70.9%。

谢红辉[10]2016年在《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可可毛色二孢侵染桑树引起的根腐病是我国桑树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为有效防控该桑树根腐病,本文对该病的病原鉴定、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从发病地采集的870个桑树病根组织块中分离出12种真菌,分离率以菌株XY14为最高,达90%。根据致病性测定、致病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基于rDNA-ITS和EF1-α序列测定分析等结果,将XY14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Griffon & Maubl.)。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桑树根腐病首次在中国发现。2、通过比较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在光照和黑暗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萌发情况,发现光照和黑暗对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持续光照有利于L. theobromae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光照培养两天后,PDA平板上即出现子座芽点,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子座逐渐增大增粗。3、本文利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不同地理和寄主来源的29个可可毛色二孢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其中23株菌株是来自广西横县、宜州、鹿寨、象州的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菌株,6株来自广西武鸣县剑麻叶斑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株。两种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参试菌株的平均多态率均在93%以上。RAPD分子标记的菌株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1.0.92,而ISSR分子标记的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利用NTSYSpc软件(Version 2.10e)分别构建RAPD标记和ISSR标记的UPGMA系统聚类图。RAPD标记的UPGMA聚类图将29个菌株分为7个类群(遗传相似系数为0.76时);ISSR标记的UPGMA聚类图将参试菌株划分为5个类群(遗传相似系数为0.746时)。RAPD类群和ISSR类群均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相关性。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均反映出不同居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遗传距离较短。4、病害调查结果显示,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与桑树树龄、根结线虫为害及桑树品种有关。不论是幼年桑树,还是成年桑树,均可发生根腐病,但树龄越大,发病越严重。几乎所有根腐病为害的桑树根部均有根结线虫的瘿瘤(根结)存在,但是部分有根结线虫为害的桑树,没有表现根腐病症状。本研究调查了广西横县、宜州市、象州县和鹿寨县共11个桑树品种4-6年树龄的桑毛色二孢根腐病发生情况,结果发现品种沙2×109的发病率最高,品种抗青283的发病率最低。5、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GZ-5、深绿木霉(T. atroviride)ST-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11、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YZ14-3和一株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对L. theobromae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五种生防菌株均能有效抑制L. theobromae的菌丝生长。其中,P. oligandrum、B11和YZ14-3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8.89%、75%和73.3%。两株木霉菌株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拮抗系数级别均为Ⅲ级。显微镜下观察发现,P. oligandrum和木霉菌丝紧紧缠绕L. theobromae菌丝并致使L. theobromae菌丝畸形、膨大:两株芽孢杆菌可引起L. theobromae菌丝内含物泡状化、菌丝畸形膨大、易断裂。L. theobromae的分生孢子在P. oligandrum、深绿木霉和哈茨木霉培养液中的萌发率低,分别为6%、20.4%和12.2%;在两株芽孢杆菌的培养液中不仅不能萌发,而且分生孢子因细胞壁降解而解体。6、研究了9个剑麻品种的新鲜叶汁、腐熟叶汁、煮沸叶汁和灭菌叶汁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剑麻品种的叶片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 theobromae的菌丝生长,抑菌率范围为63.4.100%,抑菌率因剑麻品种和处理方式而有差异。参试的九个品种中,以76416麻和无刺番麻叶汁的抑菌效果最好,76416麻和无刺番麻能完全抑制L. theobromae菌丝生长,其抑菌率均为100%;其次为蓝剑麻,其四种处理的抑菌率为97.6%。其余6个剑麻品种的新鲜叶汁经过腐熟、煮沸和灭菌后,其抑菌活性有所下降。显微镜下观察各叶汁处理下的菌丝形态,发现L. theobromae菌丝畸形膨大、断裂并发生原生质渗漏。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除蓝剑麻、H.11648和假菠萝麻外,其余6个品种四种处理的叶汁均能完全抑制L. theobromae分生孢子萌发。L. theobromae分生孢子在蓝剑麻、H.11648和假菠萝麻四种处理叶汁中的平均萌发率分别为72.4%、16.6%和13%。7、50%多菌灵WP、70%甲基托布津WP、根腐宁WP、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80%代森锰锌WP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药剂的EC5o值分别为:0.079μg/mL、0.789μg/mL、0.156μg/mL、0.165μg/mL和42.463μg/mL。L. theobromae的分生孢子在以上5种药剂ECso下的萌发率分别为:17%、37.8%、6.8%、86%和28%。8、选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11648麻新鲜叶汁、世高、50%多菌灵WP、70%甲基托布津WP、根腐宁WP、80%代森锰锌WP等进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五种化学杀菌剂中,以根腐宁WP的防治效果最好(83.02%),其次为50%多菌灵WP,其防治效果为80.9%。参试的四种生防菌剂中,以T. harzianum GZ-5的防治效果最好(75.62%),其次为H.11648麻新鲜叶汁,防治效果为74.02%,防治效果显着高于70%甲基托布津WP、80%代森锰锌WP和世高等化学药剂。因此,生产上可利用根腐宁WP 600倍液、50%多菌灵WP200倍液、T. harzianum制剂和H.11648剑麻水淋蔸防治桑毛色二孢根腐病。

参考文献:

[1]. 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木霉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机理研究[D]. 邵红涛.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 大豆尖镰孢根腐病拮抗菌X2生防菌剂的研制与应用[D]. 黄铭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17

[3]. 复合生防菌剂防治大豆根腐病的研究[D]. 陈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

[4]. 四种生物制剂对大豆根腐病防效及抗病生理基础研究[D]. 王士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

[5]. 大豆长期连作土壤对根腐病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D]. 魏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6]. 特异性产黄柄曲霉素木豆内生真菌的筛选、发酵生产工艺及其抑制大豆根腐病的活性研究[D]. 赵晋彤. 东北林业大学. 2014

[7]. 黄绿木霉菌对大豆根腐病镰刀菌的拮抗作用[J]. 孙冬梅, 杨谦, 宋金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8]. 木霉菌对大豆根腐病菌的生防机制及其制剂的初步研究[D]. 赵永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

[9]. 木霉菌T115D发酵条件及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物防治的研究[D]. 高俊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

[10].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D]. 谢红辉. 广西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木霉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