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于世杰论文_于世杰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于世杰论文_于世杰

天义第二小学 内蒙古 赤峰市 024200

阅读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学生是处理接受的讯息、了解认识世界、发展开拓思维、获得语文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使学生快速投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重点,提高阅读质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我觉得阅读方法教授应当以阅读为根本,把练习当基础,让领悟成为重点,施行“读、练、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阅读为“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是教授听说读写,其中“读”是“根”中的基础,会读的学生才能理解文章的含义,才能进行之后“写”的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习阅读,更是需要达到这种境界。换个说法,朗读可以使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知道朗读的作用后,在平时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方面的训练,当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有意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每次汇报分享完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的批注,都让他们试着读一读这一部分。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段,还可以锻炼学生朗读的能力。学习完全文后,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重新朗读,首先要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用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其次要断句正确,朗读应该连贯自然,不把词句拆开读;第三应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和要点,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特别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区别。

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文章中有这样一处:“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教学这部分时,有些孩子认为要读出惊讶的语气,有些学生认为要读出得意的语气,我让孩子们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尊重他们的思想,创设相应的环境,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上起课来也会格外轻松。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是学主体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要求。

二、从读中感悟

感悟,顾名思义就是感知和领悟的意思。在朗读中去领悟,读和思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认识社会和世界的阶段,而课本中所有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有助于打开孩子们的的认知,所以重点语段要重点点拨。例如在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写道“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在雨雾中欢笑。”在授课时课,先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梅树吮吸甘露的图片、动态视频、雨声,让学生感受意境美、下雨的声音、吮吸的样子和山林的景象,再通过文章语言文字的描写和图片,在学生脑海中行成画面。学生看了美景,美美的朗读课文,读后有学生描述道:“春雨轻轻地下着,细小的雨滴温柔的拍打着杨梅宝宝的脸,痒痒地拍打,搅醒了它的美梦,睡醒后的它,大口大口贪婪的吮吸着甜美的乳汁,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啊”!脑海中有这么美丽的景色,将其融入课文的朗读中,不仅记住了文本的内容,还读出了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在朗读中感悟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

读还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在讲授课文《火烧云》时,有一段写道:“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提醒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火”字用得特别好,有的同学认为是“红”字,还有有的同学认为是“烧”字。学生们按学习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让大家反复朗读这句话,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用的最好。接着学生勇敢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烧”字让我们觉得颜色美,而且很形象,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烧”字生动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让人遐想不断;“烧”字有火烧云从西向东移动的感觉,有动感;学生们通过朗读自己得出了结论,这正是通过读感悟出来的,这次读中感悟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在阅读时依靠语言文字形象,融入自我经验认知和想像,唤起学生脑海中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华、感受到它的文学价值。

三、开展多种形式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想要避免乏味单调,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从多种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样化了。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慢读、速读、跳读。阅读人数:单个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朗读。还可以进行学科整合,把读与其它形式的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诵读、听读、读画、读说、配乐读、表演读、边读边思、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尽量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慢慢形成积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朗读来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构段规律,能够学会方法,开拓思维,最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的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这也为每单元的作文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有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接触,品味语言的“原生态”,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由此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不应该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该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参与地欣赏性阅读,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汇聚自己所有心智,充分的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但要观“言”,更要品“味”,还要悟“神”,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成为学生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重要,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所以,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重要的就是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会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引导,给予淋漓尽致的深化,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感受它的妙处。认真品味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一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内容特别生动,语言极其形象,引人入胜,饱含了作者丰富情感。怎么将这些无声的文字转为有声的语言,怎样再次呈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从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多读多思,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文章有表情达意的功用,态度鲜明,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选择好“读”的方式,找准语言文字的情感基调,才会更好的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流露出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中,“读”是“悟”的根基,“悟”是“读”的深刻体会,“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阅读理解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同时也要坚持以读为本,在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的情感是要靠读者用心去品味的。如何去品味?按照标准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上才能去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也才能真正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教师对学生初读课文要格外注意,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的指导,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方法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教育是知识传播、经验传授的主要方式,学校是知识创新、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由此可见,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我们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勇于实践,认真总结,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模仿,在读中创造,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论文作者:于世杰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8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于世杰论文_于世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