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科学发展的两大障碍与克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障碍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克服来自体制、观念、行为等等各方面的障碍。其中,尤其要克服的是来自政府的“政绩观障碍”和“届期行为障碍”。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体系,克服“政绩观障碍”
综观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一道令人难堪的风景线,那就是比比皆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公害和耻辱。只有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展。
1.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净化自己的执政理念,为人民谋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发展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中,核心的问题是“为谁求发展”?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他有两个追求的目标:一是人民的利益,即人民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和满足;二是个人的利益,即职务的不断升迁。他领导的那个地方或部门发展了,不但为人民谋取了利益,一般情况下,自己的利益也得到了满足,职务得到了升迁。因此,两者具有一致性。但是,在领导干部的升迁还主要决定于上级领导,干部制度还存在缺陷的时候,如果人民的利益和领导干部的利益发生矛盾,比如形象工程,如果不做,上级领导就会不高兴,就会影响自己的仕途,但如果做的话,人民的利益就会受损失,在这个时候,有些领导干部往往不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做”,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经济社会生活中大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产生的原因之一。为了自己的升迁,少数领导干部总是在揣摩自己的上级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这件事情领导是什么想法,自己怎样做才能使领导对自己满意等等。但是,他们很少去想人民是否高兴,很少关心群众的疾苦。在他们心中,只有上级,没有老百姓,甚至“宁使百姓哭,只求领导笑”。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怎么可能实现科学的发展呢!因此,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净化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在领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把为人民求发展始终作为第一目标,真正做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做的每件事人民都“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当某个上级领导的意图与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宁可造成领导对自己的一时误解或不满意,使自己的仕途受到影响,也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2.以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体系促进和保证领导干部净化自己的执政理念
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原因。少数领导干部在领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之所以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主观原因是其执政理念不正确,客观原因则在于我们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存在种种问题。一是我们在考核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时,缺乏程序、制度规范,往往凭长官意志,少数人、甚至某个领导一人说了算,领导个人的一时好恶对一个人的提拔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我们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主要重点放在提拔的阶段,某个干部一旦被提拔了,他在提拔前的考核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以后再被发现时,只要不触犯刑法和严重违反党纪,一般就不予以追究,特别是对那些为了提拔而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错误,我们总是强调吸取教训,下不为例。这种做法实际上起到了怂恿某些心术不正的干部通过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谋求升迁的效果。三是考核提拔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群众的评价、态度对于某个领导干部的职务升迁基本不起作用,这种现象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突出的农村尤为严重,结果是群众意见越大的干部提拔得越快,进一步推动了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损害了科学发展。因此,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损害科学发展的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评价机制和体系。首先,必须规范提拔干部的过程,严格干部选拔的程序,使干部的提拔成为集体行为和规范行为,杜绝“一言堂”,防止一个人说了算。其次,对于部提拔进行的考核,应当包括对其任期内必须承担直接领导责任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的考核评价,如果这些项目损害了科学发展,则坚决不予提拔;有些项目当时没有发现问题或当时无法作出明确的结论,提拔后发现问题,仍然要追究其领导责任。必须实行重大发展项目领导责任的“终身追究制”,以此克服个别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其三,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必须“公开化”、“民主化”,对领导干部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重大发展项目的考核评价,除由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参加外,必须吸收受到这个发展项目影响的群众参加,广泛听取当事群众的意见,在制度上保证群众参与选拔领导干部的作用,给领导干部形成实实在在的压力。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克服“后期行为障碍”,保持“届际平衡”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人的发展必须有利于下一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本代人的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对不可再生性资源不能实行掠夺式开发,以实现人类发展的代际平衡。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是在一届一届的政府领导之下进行的。每一届政府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导下,经济社会有着迅速的发展。因此,政府对发展的希望就自然地表现为追求在自己的任期内,如何获得最大的发展,这是政府选择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项内容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时间要求和规定。在政府领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矛盾,这就是实现某项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大大超过一届政府的任期年限,或者某项发展需要一届一届政府的连续努力。因此,一届政府在领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一项发展,即使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不可能完成,对这项发展所作的一切投入不可能产生有利于本届政府政绩的结果,也要舍得进行投入;如果做一件事情,对本届政府会产生不利的结果,如关闭那些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小煤窑、小水泥厂、小造纸厂等等企业,必然会减少本届政府的财政收入,使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受到损失,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开展由于资金困难而加大难度,但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资源,有利于本地的长期发展和平衡发展,也必须积极坚决地去做。形象地说,一届政府在领导发展中,既不能“抢子孙的饭碗”,也不能“抢后任的饭碗”,既要保持发展的代际平衡,也要保持发展的“届际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届期政绩”,破坏“届期平衡发展”的主观原因是政府领导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因此,必须努力克服政府在领导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这种行为的发生,与我们对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体制缺陷有密切的关系。在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考核中,我们的上级部门和某些上级领导偏重于以任期内指标的增长率和任期内已完成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衡量一届政府的成绩,他们喜欢的说法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说话”。而一届政府为下一届政府的发展创造了什么基础条件,为长期发展做了什么,由于难以量化,往往进不了他们的考核视野。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抢后任的饭碗”,破坏“届际平衡”,损害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行为,必须使我们对一届政府的任期考核科学化。
首先,要科学地确定考核的内容和考核的指标,既要强调经济的增长水平,又要考核环境、生态等等方面;既要考核已经完成了什么发展项目,又要考核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发展项目,要以这些未完成的发展项目对下一届政府的发展将起到的作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衡量这一届政府的任期政绩,全面考核、综合考核,从长远的发展进行考核。
除此之外,现行的很多不利于平衡发展的体制必须进行调整或改革。其中,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现行的财政体制。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实行“分级包干,分灶吃饭”,一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由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钱多多用,钱少少用”,一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愈多,可供使用的财力就愈大,日子就愈好过。因此,每一届政府都充满着努力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的冲动。为了增加本届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发展那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能形成财政收入的发展项目,对于那些从长远发展来看很有必要,但不能增加本届政府财政收入的发展项目,就将其放弃。总之,凡是能增加本届政府财政收入的事情,再破坏资源环境也敢搞;凡是不能增加本届政府财政收入的事情,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不搞就不搞。例如治理污染就是明显的例子,上级来检查的时候,那些严重制污的企业门就关上,或者治污设备就开动,上级检查一走,企业又机器轰鸣,治污设备就拉闸。解决这种现象,除教育这些领导干部,甚至处罚一些领导干部,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之外,还必须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使一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与其财政收入水平脱钩,从根本上消除一级政府追求财政收入增长的利益冲动。同时,对那些因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因而影响本级财政收入增长,使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级政府,上级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财政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