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欺负行为关系的研究_自我概念论文

初中学生自我概念与欺侮行为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概念论文,自我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欺侮问题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为此开展了大规模的探索活动,他们就欺侮行为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各种看法。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欺侮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揭示自我概念与欺侮行为的相关程度,为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欺侮行为发生提供理论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取样

以广东江门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3所初中学校863名学生进行测查,实得有效问卷845份。样本分布情况是初一男生152人,女生139人;初二男生146人,女生146人;初三男生143人,女生119人。

(二)调查工具

以莎沃森(Shavelson)等提出的自我概念多维层次结构理论模型为指导,参阅马什(Marsh)等人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Ⅱ型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注:汪向东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年版,第310页。),重新编制了中学生自我概念测量问卷,正、反题各30题,共60题。它由学业自我、身体自我、与同学关系、与父母关系、与老师关系、情绪自我、能力自我、他我、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概念10个分量表组成;评分采用6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积极。自我概念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76,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52~0.8148之间。我们还参照相关研究文献(注:张文新等:《Jones,k.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第2期。)编制了欺侮行为测量问卷(共28题),涉及欺侮他人与受人欺侮两类,每类包括直接言语欺侮、直接身体欺侮、间接欺侮3种方式的分量表。欺侮行为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49,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474~0.8827之间。评分采用4分制,得分越低表示欺侮行为发生越少。

(三)施测与数据统计处理

问卷填答采用不记名的自我报告方式作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由受过培训的合作者担任,统一施测的时间是2001年10月份。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8.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自我概念与欺侮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一 自我概念与欺侮行为及其各种方式间的相关分析

(二)不同自我概念状况下欺侮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自我概念与欺侮行为的相关性,对初中生在自我概念测量上的得分,以总分上端27%与下端27%的学生,分别组成高分组(SUM>267分)和低分组(SUM<228分),并对两组学生在欺侮行为上的差异进行检验。

表二 不同自我概念状况下欺侮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三)欺侮行为对自我概念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相关和因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我们还做了欺侮行为对自我概念及其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表三 欺侮行为对自我概念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三、讨论

从表一、二分析可知,自我概念同欺侮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自我概念的积极或消极程度影响到参与欺侮行为的程度:越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学生,其欺侮行为的表现就越少;自我概念越消极的学生,其欺侮行为的表现也就越多。这表明初中学生的欺侮行为受到其自我概念的影响。此结论与国外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这正如罗杰斯认为的那样,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仅控制并综合着个人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行为反应。马什和莎沃森认为自我概念同特定的行为有更直接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欺侮者和受欺者在自我概念上常具有消极的特征,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和内向、过敏性和情绪性的气质,极易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行为。所以,消极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是引起欺侮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很显然,那些学业不良而又认为自己无能、认知水平和情绪自控能力低、人际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学生都易于成为欺侮者和受欺者。

表三表明初中生若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关系、情绪与身体方面存在消极的自我概念,则易于诱发其欺侮行为。从β值看,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等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在对欺侮他人行为和受欺侮行为方面的作用更大些。这种情况主要受以下方面影响:(1)初中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复杂化,对人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社交上仍处于不成熟期,许多学生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矛盾与冲突,这易于诱发行为问题。有学者研究(注: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和欺负行为的关系》,载《心理科学》2001年第2期。)认为,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运用同欺侮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卷入欺侮行为的学生,不管是欺侮者还是被欺侮者,都存在人际适应的问题。(2)家庭教养行为。欺侮行为较多的学生常来自高权威型、溺爱型或放纵型家庭。国内有研究(注: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载《心理科学》1999年第5期。)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不良学生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如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父母的暴力强制常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诱发较强的权力欲、控制感而使他们成为欺侮者;另一方面又因养成压抑、自卑个性和消极的自我价值感而促其成为受欺者。就是在溺爱型家庭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沟通,父母的过份关爱极易使正在成熟中的初中生产生反感而加剧内心冲突,形成焦虑、软弱等不成熟的个性,缺乏是非感,从而导致欺侮。(3)亲子与师生关系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日趋成熟,独立自主性发展不断加强,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发展方向往往有别于父母或教师的要求与期望。父母或教师的不合理期望或严厉要求,也易使他们遭受过多失败,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进一步造成与父母或教师关系失调,诱发欺侮行为。国内有研究(注: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载《心理科学》1998年第2期。)(注:郑希付:《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载《心理科学》1997年第2期。)发现,与父母关系不良,在初中有随年级而增高的现象,且与初中生问题行为或行为异常有明显的关系。教师或父母的批评,尤其是那些不合理甚至是挖苦与讽刺的批评,极易使学生失去自尊、安全和归属感,产生挫折而又不能直接指向目标,从而把不满发泄到并不危险的学生身上,成为欺侮者。(4)初中是一个同伴影响逐渐增大的时期。初中生特有的各种身心特点和矛盾,加上人际适应水平不高,必然造成同学交往中的种种冲突;若自我认识评价消极,欺侮行为也就易于产生。

能力自我、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与同学关系对间接欺侮有重要预测作用。这是因为低自我价值感和能力水平是攻击的基础,低自我价值感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常产生消极情绪。又由于直接欺侮具有外显性,易于为人觉察,因而在纪律要求严明、管理监督严格的校园里经常获得控制,而间接欺侮更具隐蔽性,所以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往往选择既能欺侮对方又能保护自己的间接方式进行欺侮。身体自我对总体欺侮行为有显著作用,主要体现在受人欺侮上,从性别上看,以男生较为明显。一些男生身体方面如力量弱、体型瘦小、长相不佳或有缺陷等易于降低同伴悦纳性,缺乏人际吸引力,在同伴中地位低而成为言语欺侮的对象;这种消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又使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自卑、退缩,而常常受到言语欺侮。

情绪自我对各种受欺形式有重要预测性,这可能同初中生的情绪发展的不成熟性有关。初中生情绪体验日趋丰富细致,但稳定性低,矛盾与变化强烈突出,难于自控。这种在情绪上的不成熟容易引发行为问题。当初中生在学业、人际等方面存在着困惑和冲突而不能有效应付时,他们往往通过情绪发泄来表达某种不满,缓解内心紧张焦虑,一方面使自己成为欺侮者,更多的是使自己成为受欺的对象。这一点在男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还发现,他人自我对直接言语欺侮有一定影响。很显然,这同初中生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关。一方面希望他人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又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旦个人积极自评和消极外评的矛盾在增大时,常引起欺侮行为;如果消极外评与消极自评具有一致性时,则更使自己自卑、情绪低落,常常成为他人直接言语攻击的对象。

以上分析提示我们,教育中要协助学生改善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会交往,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中基本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同时也要求父母与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要求与期望,避免让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体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印象。这对于形成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减少欺侮行为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四、结论

初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欺侮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概念的积极或消极程度影响到参与欺侮行为的程度。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等人际关系自我、身体自我和情绪自我因子对欺侮行为的预测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其中与父母关系的预测力最佳。与父母、老师关系对各种直接欺侮方式具有重要的预测性;他我、身体自我对直接言语受欺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与同学关系对间接欺人和受欺有极其重要的预测性;情绪自我对直接和间接受欺、能力自我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对间接欺人也都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自我概念对总体欺侮行为的预测存在着性别差异。除与父母关系自我对男女生欺侮行为有重大影响外,身体自我、情绪自我对初中男生欺侮行为有显著作用,而与同学和老师关系自我对女生欺侮行为存在极大影响。

标签:;  ;  ;  ;  ;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欺负行为关系的研究_自我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