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术的哲学意蕴_量子纠缠论文

量子技术的哲学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量子论文,哲学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13)08-0084-07

基于量子力学,并随着20世纪末量子信息理论的出现,近年来兴起了量子技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对量子技术展开深入的哲学研究。本文简要讨论量子技术的源起,探讨量子世界的确定性与量子技术的本质等问题。

一、量子技术的源起

常见的技术是经典技术,它们能够在经典科学(如经典物理学等)的框架中得到理解和实现。然而量子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不可能在经典科学的框架中得到认知。

量子技术的兴起来自于三个方面因素的作用。第一,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描述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量子世界,微观粒子的状态满足薛定谔波动方程。第二,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了器件的小型化,使器件的尺度将达到纳米量级,于是,这些器件可能产生某些量子效应,这就需要量子力学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第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集成电路芯片的体积缩小和集成度的提高,计算机的能耗对芯片的影响非常大。早在1982年,物理学家费曼(R.P.Feynman)就预测,依据量子力学规律工作的计算机(即量子计算机)可以克服能耗这一困难。1993年本内特(Bennett)等发表了《经由经典和EPR通道传送未知量子态》的著名论文,①引发了一系列量子信息理论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量子技术可分为两类:第一类量子技术,它是通常意义上的量子理论对量子技术的应用或启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还有在经典科学的框架内利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理解和改善经典技术的性能。例如,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概念,后来受激辐射成为激光器的重要理论基础。1981年,宾尼和罗雷尔利用电子的隧道效应,成功制造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②

第二类量子技术,它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产生的量子信息技术,它属于真正的量子技术。它必须全部建立在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的基础之上,量子器件的构思、设计、制造和生产都在量子力学的制约之下,它利用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的规律来组织和控制量子器件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类量子技术产生初期,将量子纠缠(包括EPR关联)作为一个佯谬来看待,而量子信息技术将量子纠缠作为一个基本的量子物理性质或科学事实来看待。量子纠缠从佯谬到科学事实,是量子技术成立的标志。著名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就纠缠的关键地位指出:“纠缠的重要性与单体描述被澄清已经成为第二次量子革命之根。”③量子技术就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论基础之上的新型技术。④没有量子理论就不可能有量子技术,也不可能凭借宏观的技术经验(包括经典技术)发明出量子人工物。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算法、量子计算、量子密码、量子通信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量子技术。

量子技术与经典技术是技术的两个不同层次,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统一的,量子技术最终不能离开经典技术,微观的量子现象都必须呈现为客观的经典现象。但是,经典技术不一定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经典技术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而量子技术与经典技术依据的科学理论不一样,量子技术一定依赖于量子理论,从根本上讲,量子技术具有量子迭加性、量子相干性、量子纠缠性、不可克隆性等不同于经典技术的基本特点。⑤

量子力学有许多性质,而量子技术往往根据量子力学的某一个或多个性质,构成有特定功能的量子技术。量子理论的原理已发现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应用这些原理来设计的量子器件并不多。除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之外,量子技术的大力发展还依赖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量子技术将需要利用一系列的通用的特殊量子技术的相关工具,比如测量学、量子控制、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其二,量子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实践特性,即需要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来深刻认识量子技术的设计、制造与测试等过程,才能保证量子技术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吗?

有一个制约量子世界的基本原理,它就是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Heisenberg)提出的“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有的误译为“测不准原理”)。该原理认为,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两个不可对易的力学量R与B(比如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被确定,可以表达为:ΔR·ΔS≥h/2,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不确定原理表明,对于位置与动量这对不可对易的力学量来说,如果微观粒子的位置被准确确定,那么它的动量就无法被确定;反之,当微观粒子的动量被准确确定,那么它的位置就无法被确定。基于不确定原理,海森堡从测量的角度做出解释:不确定原理给出了观测仪器测量精度的下限,这种限制是微观世界本身所设定的限制,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中出现统计关系的根本原因。哥本哈根学派的带头人、著名物理学家玻尔(N.Bohr)则认为,波粒二象性是不确定性的原因,并从互补原理来解释不确定关系。不可对易的经典物理概念如粒子和波、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等是互补的,它们不能同时准确使用。

在哥本哈根学派看来,量子力学体系是一种完备的理论,量子世界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而坚信决定论观念的爱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完备性等问题提出了诘难。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等于1935年发表了著名的EPR论文:明确提出了完备性判据和实在性判据,“完备性判据”是关于物理实在的要素的条件,而“实在性判据”是一个定域性条件或因果性条件。一般把EPR的论证前提称之为爱因斯坦定域实在论。EPR的分析表明,如果两个微观粒子A和B是量子纠缠的,就可以同时准确确定A的位置和B的动量,从B的动量又可以推出A的动量,等价地说,由于量子纠缠就可以同时确定A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于是,爱因斯坦等人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⑥

那么,量子世界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给确定性下一个定义。我们知道,决定论的说法首先来自于牛顿力学,即牛顿力学是决定论的范例,即,依据一个已知物体的状态(位置与速度)和作用在其上的力,就可以推出该体系在任一时刻的状态。在经典力学中,一个力学系统是由坐标与动量(或广义坐标与广义动量,两者统称为正则变量,或称之为状态参量)来描述的。然而量子力学中,坐标与动量之间是不可对易的,或者它们之间有不确定关系,它们不可能同时由坐标与动量来描述。因此,由不确定关系描述的量子世界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于是,笔者提出一个关于确定性描述的定义:

我们称一个描述是确定性描述,如果它满足以下条件:

(1)这一描述包含坐标变量和动量变量;

(2)这一描述不受“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即坐标变量与动量变量可以同时确定。

显然,按照这一定义,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这说明我们的确定性描述的定义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

然而,新近贝塔(M.Berta)等人对不确定原理做出了开创性研究,给出了定量描述,⑦原来经典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将不再成立。当两个粒子处于最大纠缠态时,两个不对易的力学量可以同时被准确确定,由此得到基于熵的不确定原理,此理论被称为新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其表达式为:

其中H(R|B)和H(S|B)是条件冯·诺依曼熵,表示在B所存储的信息辅助下,分别测量两个力学量R和S所得到的结果的不确定度。H(A|B)是A与B之间的条件冯·诺依曼熵,c是R和S的本征态的重叠量。熵的不确定原理最近首次在光学系统中验证。⑧可见,旧的不确定原理与量子信息没有联系,而量子信息的引入,特别是量子纠缠的引入,就可以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当两个粒子处于最大纠缠态时,被测粒子的两个力学量可以同时被准确确定。两个微观粒子可以具有量子纠缠,也可以通过量子技术使两个粒子处于量子纠缠态。可见,通过量子技术可以改变旧的不确定原理的结论及哲学意义。

旧的不确定原理告诉我们,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不可对易的力学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值。但是基于熵的不确定原理则表明,利用量子纠缠可以将不可对易的力学量同时准确确定。由于量子纠缠的纠缠度可以通过量子技术进行调节,即通过控制纠缠度的大小,人们还可以控制不可对易的力学量被确定的准确度。这说明,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物理学家玻尔曾认为,量子力学的测量是不可控制的,不可控的因素导致了波包扁缩。但是,在量子算法作用下,量子测量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确定性。1997年,格罗夫(Grover)发现了量子搜寻算法,有力地解决了“遍历搜寻”问题,它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很快搜索到要找的记录。正如格罗夫说:“量子力学帮助我们在草垛中寻找一根针。”⑨对于一个量子态,经过格罗夫算符的适当次数的迭代之后,就能将需要寻找的量子态出现的几率放大到接近1。因此,我们在量子测量之前,即先进行有关的幺正变换,将量子系统调整到我们所期望的量子态上,即以接近1的几率出现我们需要的力学量的经典值。于是,量子测量过程可写为:被测量子系统+适合的量子技术→显现期望的某经典测量值。⑩

既然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可以受到量子技术的控制,那么,经典计算复杂性能否被改变呢?或者说,复杂性是世界的固有属性还是与技术手段有关呢?

在计算机科学中,如果一个问题需要的运算次数是问题规模n的指数函数,则称该问题具有指数时间复杂性;如果一个问题需要的运算次数是问题规模n的多项式函数,则称该问题具有多项式时间复杂性。具有指数时间复杂性的问题是无效的,而具有多项式时间复杂性的问题是有效的。但是,量子计算可以克服经典计算所不能克服的某些经典复杂性。(11)量子计算机就是一个量子力学系统,量子计算过程是量子力学系统的量子态的演化过程。1994年,AT&T公司的肖尔(P.Shor)发现了肖尔算法。肖尔算法的关键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采用了量子傅立叶变换,将原来的指数式算法转化为一个多项式算法,于是成为一个有效算法。即是说,在量子算法的作用下,原来的指数复杂性等被转化成为有效的多项式复杂性。量子技术可能使原来的经典复杂性变得可以被控制了。(12)目前已发明的一些量子算法已显示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强大能力,比如肖尔算法是指数加速的,而格罗夫算法是方根加速的。

量子控制理论告诉我们,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波函数,也可以受到算法的控制。量子控制就是要在有限时间内,使被控制的物理系统达到某种期望的量子状态。而在量子力学研究范围内,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并不是被控制的物理对象,甚至被看作是一种数学态。由于量子技术,特别是量子控制,量子态已经可以被量子技术控制了。(13)基于量子纠缠的量子技术还具有远程或类空控制特点。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看来,信息的传递是不能超过光速的,即不是类空的。由于量子纠缠中的两个微观粒子可以处于类空距离,因此,借助量子纠缠可以实现经典控制所不能达到的远程控制或类空控制。比如,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特点,陈宗海等学者提出了利用量子隐形传态实现的量子反馈控制方案。

因此,量子世界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可以受到量子技术的控制。

三、量子技术的本质

对于英文“technology”(技术)而言,按照构词法,“techno-”指具体技术,“-logy”表示对某种事物的研究。英文的“技术”就是指关于具体技术的研究,即系统的学问或学科,并不是指具体的技术,当然,技术又与具体的技术相关。《当代朗文英语辞典》(第4版)说,technology表示新机器、设备和基于现代科学和计算机的方法。可见,从构词法与朗文词典关于技术的说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技术究竟是指具体的事物、方法还是指关于技术的研究呢?

从古代的经验技术,发展到当代的基于现代科学的技术,包括现代仪器、现代设备、技术方法与技术知识,技术的含义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的存在论差异出发来理解技术,会对我们有新的启示。我们日常见到的技术或技术人工物,它们属于具体的技术,如经验的技术、实体的技术与知识的技术,它们都是作为存在者的技术。经验、实体与技术知识都属于技术的存在者,而不是技术之存在,技术之存在使具体技术(存在者)在[是]起来。

从事物的存在来看,使事物(存在者)在[是]起来的,就是存在。存在比存在者更始源,存在决定了存在者。事物之存在,则是该事物之所是的根本、决定性因素或本质,它决定了该事物之所是,当然,也必然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的本质就是存在本身。(14)从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来看,技术实在就是技术存在,是真实、可靠、稳定的存在。

量子技术有多种表现:如作为实体的量子技术、作为知识的量子技术,以及作为经验的量子技术(没有相应的量子力学的知识、量子技术的知识,量子技术的设计是不可想象的),量子技术涉及到量子操作或量子控制,出现了与原来量子力学理论范围不一样的东西,如量子隐形传态、扫描隧道显微镜等。不论如何,量子技术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器物——量子技术人工物,简称量子人工物。它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具有量子特性的经典人工物;另一种是具有量子特性的微观人工物(如纳米尺度的量子人工物)。前一种量子人工物看起来像经典人工物,但是它具有不同于经典人工物的物理特性。后一种量子人工物是具有纳米或更小尺度的人工物。

量子人工物,经过现象学还原之后,它会剩下什么呢?我们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为例来展开分析。

我们首先看一下对经典技术人工物的分析。不论桌子是木制的、石制的,白色、黄色的,方的、圆的,还是精良的、粗糙的,等等,桌子还是桌子,桌子的本质并没有变化。无论我们做何种自由想象的变更,桌子的本质没有变化。桌子的具体的事实性特点,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都不成为桌子的本质。于是,舒红跃与朱葆伟认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之后,留下的“剩余物”只有两个:“一是桌子作为人造物的结构”;“二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15)

就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来说,它主要包括三维扫描机构、探针、试件、电子控制系统、测试显示系统和图象处理系统等。在测试中,探针与试件表面的间距都非常小。如果探针与试件表面之间的距离约为1纳米(10)时,于探针与试件表面之间施加一微弱电压,此时探针与试件表面之间将产生量子隧道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子技术。原子技术是在原子尺度上对材料进行操纵和制造的技术,它包括对固体表面原子操纵、纳米材料自组织和自构造,以及纳米结构临界状态或临界相的控制。有人把这种技术称为原子工艺(atomcraft)。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可以对一个原子进行观测,还可以在物质表面上将原子一个一个地移动,形成了原子级的搬迁技术。

对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还原之后,剩余物只能是结构与功能,这其中的结构是量子结构,具有量子效应。在设计扫描隧道显微镜时,人们首先要有相应的量子力学的量子隧道效应知识作为指导,随后人们才会没计当探针与试件的距离很近时可能出现量子效应。科学家在设计量子人工物时先期注入了意向,这种意向表达在量子人工物的功能之中。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础上,形成的原子技术,可以进行原子级的观测与原子级的技术制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将此项技术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

质料会影响量子技术(人工物)的本质(存在)吗?如果一张桌子没有质料性的东西,至多是一个观念上的桌子,并不是真实的桌子。同样一个技术人工物,如果没有质料,那不是现实的、真实的人工物,也仅仅停留在观念层次。所谓技术人工物的物理性质,既强调其结构,又强调其材质或质料。质料保证了技术人工物性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质料是技术具有实在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技术具有其本质的重要因素。因此,质料应当纳入结构之中,结构并不是纯粹的代数结构或几何结构,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必然包含几何、物理等性质。荷兰技术哲学的结构-功能学派在分析结构时,也持有这一看法,结构也包括了材料。即技术人工物的性质可以划分为意向性与非意向性,前者包括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目的、文化与审美等性质,简称为功能,后者包括技术人工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简称为结构。(16)

就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来说,它通常是用0.1-0.3毫米铂-铱或钨丝电化学腐蚀制作的,通过适当处理,可得到具有单原子锋的针尖。探针的尖端形状是由测试对象决定的。比如,表面性状测试要求探针的尖端半径在0.1微米以下。如果要观察原子的像,则要求探针尖端由一个原子构成。目前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先进行精细的机械研磨,然后再做电解研磨。可见,材料仍然是构造量子人工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质料(材料)本身来说,没有离开结构的材料,也没有离开材料的人工物的结构,结构与材料总是结合在一起。扫描隧道显微镜,就是利用这种量子效应或量子力学规律设计和制造的量子物理结构。质料影响量子人工物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就影响技术的实在性和本质。对于一个产生激光的量子技术装置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微观材料都可以产生稳定和可靠的激光。根据工作物质的物态,常见激光器可分为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等。全固体激光器具有效率高、光束质量好、性能稳定、寿命长等优点。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质料是变中之不变,是载体或基质。从生成角度看,质料是事物生成的最初载体,也就说明质料是事物生成的基础、前提。这表明质料是潜在的。比如,我们打制一个银盘时,银是质料。质料留存于生成事物之中,质料不存在生成和消灭。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认为,质料和形式同事物的本原相呼应,提出了质料、形式和由两者结合而成的具体事物是实体。

在银盘的制作过程中,作为质料的银是不变的。在制做床的过程中,作为质料的木材是不变的。但是,当经典质料继续向下分,如银、木材等一层一层地往下分,可以到达分子或原子。

材料在到达原子层次之前,会经过一个纳米层次。1纳米(nm)=10(埃),1纳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一个挨一个排起来的长度。一个原子的直径在0.1-0.3nm之间,DNA的直径小于3nm。原子内部结构属于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研究领域。纳米除了空间尺度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要从原子、分子层次进行思考。纳米尺寸的材料往往会具有量子效应或纳米尺度所特有的物理效应。材料尺度达到纳米时,其物理性质会发生突变。具有量子特性的质料也会改变经典技术人工物的特性。对于羽毛球拍来说,加入纳米技术之后,其拍子的性能(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一个光学镜头来说,加入纳米镀膜之后,镜头的成像质量也会有明显提高。

原子再向下分,就是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原子核还可以分为质子、中子,质子与中子可以分为夸克等等。原子核、质子、中子与夸克等都是微观之物(量子场),而且是质料,并且具有结构,同时还具有客观实在性。即是说,质料往下分,还是由结构与质料构成的。

就量子技术人工物来说,它可以追根到光子、原子或原子的能级等。比如在激光中,光子是形成激光的基本要素。对于两个能级形成的一个量子比特来说,原子的两个能级是基本要素。这里的光子与原子的能级都是微观事物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进行描述。量子态本身就是微观物质的状态,具有客观实在性。(17)量子态就是一种重要的量子资源,它能够被量子控制。量子态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量子信息。光子与原子这样的微观粒子又是不同的实体,它们各自对应的质料是不一样的,具有不同的物质性。如果我们愿意,还可以向下追根,就到了场或势,它们都既具有一定的物理结构,又具有微观实在性。

上述分析可知,量子技术是量子理论的应用,与此同时,人的意向性在量子技术中居于重要地位。从器物来看,量子技术的本质就是量子结构与功能的聚集,这里的结构包括了微观质料或微观物质。之所以用“量子结构”,就在于量子结构是微观物质的要素的稳定联系,它们不同于经典物质的联系。量子结构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量子力学的联系方式,它可能具有非定域性、整体性等。从人与量子技术的整合来看,量子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意向与量子结构的相互构成(constitution)。

从量子技术的物理性质来看,它总是由一定的物理结构组成的。物理结构在不同的物理环境显现为不同的物理现象。这里的物理结构就是这些物理现象变中不变者,是这些现象的本质。而这些物理结构是人的意向在不违背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规律前提下,进行的量子层次的设计、创造和制造。因此,量子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意向与量子科学的统一体。这里的量子科学包括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

量子技术的主要物理基础是利用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规律。超越量子技术这一技术人工物,技术与社会、人发生关联,它的本质将归结到人的意向的表征,即任何技术归根结底是利用其功能,而使用者并不在乎技术的结构,因此,从这一意义上,量子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微观实践方式、生存方式,进而我们可以将技术的本质归结到文化、社会关系的聚集或总和。比如,在原子弹技术的开发过程中,美国研制原子弹最开始有正当的理由,即赶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主张人类正义。但是,当纳粹德国已经战败,美国已失去了制造原子弹的合法性,而美国还是将原子弹制造出来,完全是为了称霸世界的需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原子弹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其实质与世界的政治关系有重大联系。

量子技术以它自身的方式解蔽微观世界,进而展现了一个新的微观世界,并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连接在一起,让人们借助于量子技术认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量子技术就是一座桥梁,它连接了天、地、人,促成了天、地、人的聚集。(18)

所以,量子技术的本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就量子技术本身来说,它是人的意向与量子结构的相互构成,即是人的意向与量子科学的相互构成。二是从超越量子技术本身来看,它是人的微观实践方式与生存方式,是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聚集,是天、地、人的聚集。

注释:

①C.H.Bennet,et al,"Teleporting an Unknown Quantum State via Dual Classical and EPR Channel",Phys.Rev.Lett.,1993,70,pp.1895-1899.

②在经典物理中,粒子不能越过能量大于它的势垒而进入到另一个区域。在量子力学中,即使粒子能量小于势垒高度,粒子仍有一定的概率能穿透势垒而进入势垒后的区域,这就是量子隧道效应。

③A.Aspect,"John Bell and the Second Quantum Revolution",In J.S.Bell,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p.xix.

④吴国林:《量子技术对于低碳技术的意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⑤吴国林:《关于量子技术的几点思考》,叶平等主编:《技术与哲学研究》2009,第4卷,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第21-27页。

⑥A.Einstein,B.Podolsky and N.Rosen,"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Phys.Rev,1935,47,pp.777-780.

⑦M.Berta,M.Christandl,R.Colbeck,et al.,"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in the Presence of Quantum Memory",Nat.Phys.,2010,6,pp.659-662.

⑧Li C.F,Xu J.S,Xu X.Y.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ntanglement Assisted Entropic Uncertainty Principle",Nat.Phys.,2011,7,pp.752-756.

⑨L K.Grover,"Quantum Mechanics Helps in Search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Phys.Rev.Lett.,1997,79,pp.325.

⑩吴国林:《格罗夫算法、量子控制及其对量子测量的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期。

(11)吴国林:《量子信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211页。

(12)吴国林、黄灵玉:《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期。

(13)(17)吴国林:《波函数的实在性分析》,《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

(14)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31页。

(15)舒红跃、朱葆伟:《技术的现象学还原与海德格尔技术观批判》,《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2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第42-43页。

(16)P.Kroes and A.Meijers,"Reply to Critics",Techné.,2002,6 (2),pp.34-43.

(18)海德格尔认为,对于银盘来说,倾注的馈赠可以含有泉。在泉水中,天空与大地相结合,进而将壶的本质归结到天、地、神、人四大因素的聚集。我不赞同“神”这一说法,可以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信念归结到“天”之中,于是,壶的本质可归结到天、地、人三大因素的聚集。

标签:;  ;  ;  ;  ;  ;  ;  ;  ;  ;  ;  ;  ;  ;  ;  ;  

量子技术的哲学意蕴_量子纠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