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倾向比较严重,给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必须逐步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此,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切实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新上项目,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推行兼顾按比例协调和培育支柱产业的结构政策,以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环节为核心,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结合起来。

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逐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倾向

所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简言之,就是依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获取较高速的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广泛地渗透和贯穿于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是:

(一)经济增长盲目追求高速度。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上呈现较高的速度,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倾向。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为2%~3%,我国每年都在8%以上。本来已经够高的了,但是,各地区各部门还感到不过瘾,有的甚至规定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5%甚至20%以上。发达地区讲自己基础好、条件优越,要追求一个较高的速度;落后地区讲自己本来就落后、基数小,应该而且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速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仍然很大。片面强调和盲目追求高速度,必然引起生产要素大量地、粗放地投入,导致了极其严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倾向。

(二)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更新改造比重偏低。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靠大量增加投资、建设新项目、铺设新摊子带来的。“八五”前四年,我国GNP增长速度为11.7%。同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40400亿元,是“七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2.3倍。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34%~35%之多。各地区都把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生长点,乱上项目的倾向极其严重。项目超概算幅度平均达到50%以上,许多项目实际投资甚至超过概算投资的1倍。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挤了对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投资,甚至挤了企业日常生产所必需的流动资金。

(三)资金、资源、能源、原材料的投入量大,消耗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虽然较高,但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大量资金、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投入多、消耗高、产出少、效益低。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一般为50%~60%,而我国目前只有30%。单位能源消耗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日本是我国的6倍,美国是我国的3倍,韩国是我国的4.5倍。综合各方面的测算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份额分别是:资金投入占62%,劳动投入占10%,技术进步占28%。粗放型的经济增长给资金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据调查,独立核算国有企业单位的负债率已经从1980年的38.8%上升到1995年3月份的82.1%。银行贷款几乎成了支持和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巨大的资金需求、资金占用和资金沉淀,给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极大的拖累,银行的不良资产显著增多,几家专业银行(除中国银行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有的亏损还相当严重。

(四)分散、重复、低水平循环严重,规模经济差。在工业生产领域,布点分散、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专业化协作差、低水平循环等倾向很严重。汽车工业是最讲规模的了。韩国的现代集团,年产轿车100万辆。而我国目前有汽车生产厂家140个,年产量合计才140万辆,平均每家只有1万辆的规模。有相当多的厂家年产量不足1000辆。这种小规模生产,不仅效益差,而且也不利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率和国际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

(五)科学技术落后,产业技术进步速度慢。我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较低,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水平更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80年代初为20%,现在为2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都在70%以上)的水平。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排序,也处于中间位置。科技进步缓慢在工业生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很多工业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品种单一,更新速度慢,技术含量少,附加价值率低。产业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环节匮乏。我国每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攻关成果并不少,都是上万顶。但是,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重很低。除了攻关研究的深度不够外,主要是科技的工程化研究没有相应跟上。80年代,我国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取得不少成绩。但其中主要是针对劳动密集或低层次技术密集为主的三资企业。所换取的技术也大都是中低档的,高新技术较少。根据对一些重点企业设备状况的调查,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水平的只占15%,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25%,有近2/3的设备即使按国内标准衡量也属于一般的、落后的水平。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只占2.5%。

(六)经营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受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劳动组织、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经营管理水平也跟不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占据统治地位,广泛贯穿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经济效益相差很大。低水平的管理,构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原因。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不良后果

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经济生活造成很多矛盾,构成我国经济发展诸多问题的症结。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大量投入资金来推动经济增长,刺激和加剧了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几年来,我国一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金和货币造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使宏观调控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控制货币投入,紧缩银根,直接危及经济增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诱发生产滑坡;反之,刺激经济增长,增发货币与贷款,则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就会过猛。连续几年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固然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是更主要、更深刻的原因。

(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过量的资金需求,诱发资金成本上扬,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宏观上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诱发了全面的资金紧缺。资金需求严重地大于资金供给。整个经济运行的环境一直是偏紧的。同时,在微观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企业内部挖潜、改造、节能、降耗,产品竞争能力弱,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受阻、相互拖欠,货款不能如期偿还。在资金需求严重大于资金供给的条件下,资金成本开始上扬。市场利率大大高于国家规定利率。资金紧缺,还引起了资金使用的分散化,延长了建设周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产业资金周转的受阻,势必引起银行资金的沉淀,甚至使银行出现亏损,令人震惊。

(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产业结构失调,延缓了结构优化的进程。我国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由来已久。农业基础薄弱,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足,科技教育落后。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社会资金分散,国家建设资金不够,难以有效地扶持和加强这些瓶颈产业。相反,追求急功近利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却刺激加工工业更快发展,加重了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从80年代初期,我们在政策上就开始强调调整结构,加强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以及科技和教育,但至今未获显著成效,这和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

(四)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诱发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不协调。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资源投入的数量,搞“资源总动员”,忽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忽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粗放式的资源开采与利用,不仅造成了宝贵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引起大面积的沙漠化,废气、废渣、废水的排放污染了大气、河流和人体。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还导致某些资源面临枯竭,开采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1994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5%。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加速产业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是,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产业科技进步的速度极其缓慢,科技投入不足,不重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极弱。出口产品亟待完成两次提升:一是初级原材料产品向加工制成品的提升;二是粗加工制成品向精加工制成品的提升。发达国家已经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的竞争,经济竞争主要靠科技。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大量投入资金、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与当今世界竞争、合作及发展的潮流相悖,从而加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人、财、物的过度分散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向个人、地方倾斜的趋势,影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适当集中以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积聚。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到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人财物分散使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尤其是中央集中掌握的部分比重过低,社会闲散资金和地方财力比重过高。近年来,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1994年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只有11%,其中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中又不足50%。在国家信贷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广泛、庞大的资金拆借市场。国家信贷在广义货币中的比重1994年只占43%,1995年第一季度甚至下降到15%。国家调整了1.74个百分点的银行流动资金货款利率后,仍然和市场利率相差8个百分点。

总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刺激经济增长,忽视改善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和推进科技进步,造成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影响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必然反过来使经济增长的后劲乏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老话题。早在80年代即“六五”、“七五”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注意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提出要走出一条速度不那么高、效益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提出要从过去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数量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速度和比例、效益、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

粗放型或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从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比例及各要素发挥作用方式的角度来划分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并主要通过增加这些要素的数量扩大来推动某个时期的高速度经济增长。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和效能,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来实现稳定的、较快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主要是: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总量扩张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检验和衡量一切经济工作和经济活动的首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它更注重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看重的是某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大作为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手段,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把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和效能、挖掘现有生产手段的潜力、调整和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中主要依靠资金、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之下更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完善经济管理,并由此节约资金和资源,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手段的效能和劳动对象的效率。

(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份注重产值、产量。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注重产品的性能、规格、质量以及收入和利润。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是转变生产力要素的配置方式亦即资源配置方式。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就出现了两个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问题:一个是经济运行机制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即把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个是生产要素组合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两种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前者主要是解决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的动力问题,后者主要解决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的方向和标准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必须同时进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者都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既要发挥和借助市场机制调节和优化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发挥国家计划机制亦即政府宏观调控在分配和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中的指导性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转变经济体制的生产力目标之一,转变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关系基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同时解决好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及优化组合的动力机制问题。

四、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途径

根据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以及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我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也是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症结之一。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提出“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为8%,是比较积极的、合理的。为此,我们一定要牢固地、广泛地确立“速度不是越高越好”、不能只用速度来衡量经济发展成效和经济管理政绩的观念和意识。要净化经济增长的社会环境,改变“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错误做法,实现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尤其要注意控制地方盲目追求和抬高速度、相互攀比的倾向。

(二)要切实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九五”期间,工业发展应以“三改”即改革、改组、改造为主。除了能源、交通要上一点必需的新项目外,其他方面应该主要是扫尾,不上新项目,使有条件的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发挥效益。即使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也要注意节约,充分发挥现有设施和生产能力的利用效率。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要大力提高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九五”期间,要严格控制各地方的新开工项目,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

(三)要坚决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首先,要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近期内,要大力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改变这些部门严重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而构成瓶颈制约的状况,初步创造一个协调健康发展的格局。这是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首要内容。其次,要振兴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形成一批产值大、利润高、竞争力强、技术含量多、产业关联度广泛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最后,要全面提高产业素质,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和改造各个产业部门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工业企业要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尤其要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

(四)要从速推进现有企业的改组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通过资产存量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和规模经营。我国现有工业生产建设的分散化、重复化倾向比较严重。要通过企业改组,实现关、停、并、转,扩大企业单位规模,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较强竞争力和较大生产规模、拥有自己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群。骨干企业的形成,规模经济的实现,一方面靠增量调整,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与改造,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达到规模经济标准的现代化大项目,另一方面更要靠存量调整。后者跟前者相比,尽管困难多一些,但从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来看,来得更快,效果更好。

(五)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国家和社会要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对科技、教育给予更多的优惠灵活政策。

(六)要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强资源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生态与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对污染的限制和治理,对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应采取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和行政手段并行的办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七)要把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和协调。7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为核心的单一经济发展战略,诱发了诸如饥饿、贫困、失业、分配不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文化教育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以至于在70年代以后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记取这个教训,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步和协调。这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八)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商品生产者的行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深刻的体制根源。对于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生产者来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不能接受的,而且简直是无法理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企业还不是一个典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我们的地方政府的行为还不规范。所以,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规范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

标签:;  ;  ;  ;  ;  ;  ;  ;  

当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