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印度社会经济简介_印地语论文

当今印度社会经济简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况论文,印度论文,社会经济论文,当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为有1959年至1975年间的16年之隔绝,而1976年复交后中印两国之间的交往又多局限于 政府及上层人士之狭窄的范围之内,所以,作为近邻的中国人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在内, 对于当今印度的社会经济状况缺乏深入而具体的了解。但愿本文能对弥补此点或有裨益。

一、印度的行政区划

印度政府宣称其领土面积为328.78万平方公里,如果扣除侵占中国领土的面积,实际不足2 97.47万平方公里。

印度的行政体制分为中央、邦、行政区(或直辖区)、区和县、警察分局、派出所等六级。 全国共有村庄567000多个,城镇2900多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40多个,百万人口以上的 大城市23个。

印度政府将全国划分为25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

25个邦及其首府名称如下:

邦名 首府名

1.安得拉(Andhra)

海德拉巴(Hyderabad)

2.阿萨姆(Assam)高哈蒂(Gaohati)

3.比哈尔(Bihar)巴特那(Patna)

4.古吉拉特(Gujarat)甘地那加(Gandhinagar)

5.哈里亚那(Hargana)昌迪加尔(Chandigarh)(临时) 6.喜马偕尔(Himachal)

西姆拉(Simla)

7.卡纳塔卡(Karnataka) 班加罗尔(Bangalore)

8.喀拉拉(Kerara)

特里凡得琅(Trivandrum)

9.中央邦(Madya)博帕尔(Bhopal)

10.马哈拉斯特拉(Maharashtra)

孟买(Bombay)

11.曼尼普尔(Manipur)

英帕尔(Imphal)

12.梅加拉雅(Maghalaya) 西隆(Shillong)

13.那加兰(Nagaland)科西马(Kohima)

14.奥里萨(Orissa) 布巴内斯瓦尔(Bhubaneswar)

15.旁遮普(Punjab) 昌迪加尔(Chandigarh)

16.拉贾斯坦(Rajasthan) 斋浦尔(Jaipur)

17.泰米尔纳杜(Timil Nadu) 马德拉斯(Madras)

18.特里普拉(Tripura)

阿加尔塔拉(Agartala)

19.北方邦(Uttar)

勒克(Lucknow)

20.西孟加拉(West Bangal)

加尔各答(Calcutta)

21.米佐拉姆(Mizoram)

艾佐尔(Aizawl)

22.果阿(Goa)

潘纳吉(Panaji)

23.锡金(Sikkim)甘托克(Gangtok)

24.阿鲁纳洽尔(Arunachal)

伊塔那加尔(Itanagar)

25.查谟与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

斯里那加尔(Srinagar)

这里应当指出,所谓阿鲁纳洽尔邦,实际乃侵占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的9万 平方公里土地而形成。

7个中央直辖区名称如下:

1.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其行政中心为布莱尔港(Post Bl air)。

2.昌迪加尔(Chandigarh)。

3.达得拉和纳加尔阿维利(Dadra adn Nagar Hareli),其行政中心为塞尔瓦萨(Silvassa) 。

4.德里(Delhi)。

5.达曼·第乌(Delman Diu)。

6.拉克夏德维普群岛(Lakshaduleep Islands),其行政中心为卡瓦拉迪岛(Kavaratti)。

7.本地治里。

二、印度的民族和语言

据1991年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印度总人口为8.4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农村人口占81% ,城市人口占19%,农业人口占70%,非农业人口占30%。

印度不仅是个多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几十个民族,各有自己 的语言,据统计共有222种语言,其中使用人口超过10万的语言就达82种。在众多的民族中 ,有13个比较重要的民族,因而也就有13种语言比较流行:

1.印度斯坦人(Hindustan),约占全国人口的46.3%,讲印地语,主要分布在北方邦、哈里 亚那、比哈尔、拉贾斯坦、中央邦等各邦以及德里;

2.泰卢固人(Telugu),约占全国人口的8.6%,讲泰卢固语,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

3.孟加拉人(Bengali),约占全国人口的7.7%,讲孟加拉语,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

4.马拉地人(Marathi),约占全国人口的7.6%,讲马拉地语,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斯特拉邦;

5.泰米尔人(Tamil),约占全国人口的7.4%,讲泰米尔语,主要分布在泰米尔纳杜邦;

6.古吉拉特人(Gujarathi),约占全国人口的4.6%,讲古吉拉特语,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 ;

7.马拉雅兰人(Malagalam),约占全国人口的3.9%,讲马拉雅兰语,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

8.卡纳达人(Kannada),约占全国人口的3.9%,讲卡纳达语,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9.奥里雅人(Oriya),约占全国人口的3.8%,讲奥里雅语,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

10.旁遮普人(Punjabi),约占全国人口的2.3%,讲旁遮普语,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和昌迪 加尔市;

11.阿萨姆人(Assami),讲阿萨姆语,主要分布在阿萨姆邦;

12.拉贾斯坦人(Rajasthni),讲拉贾斯坦语,主要分布在拉贾斯坦邦;

13.比哈尔人(Bihari),讲比哈尔语,主要分布在比哈尔邦。

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印度的正式语言共有14种,即以上所列前11种主要民族所使用的语 言,再加上英语、乌尔都语言和梵语。乌尔都语,在印度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 及德里地区,但它是巴基斯坦的官方用语。梵语,是印度的古代语言,现在仍为婆罗门所用 ,同时也是印度最主要的民族语言印地语的语汇基础。印度宪法在规定了上述14种正式语言 的同时,还规定了印度的官方语言即英语和印地语。在印度,虽然印地语同英语具有同等的 法律地位和效力,正式的文件包括对外协议、备忘录等等往往都有印地语和英语两种文本, 但 是,居首要位置的还是英语。印度宪法曾明文指出,英语在宪法实施后的15年内即到1965年 为止为官方用语,此后则以印地语代之。但是,还在1963年4月,人民院就通过了英语仍将 继续作为官方语言的正式语言法案。现在,印度官方对外一般都使用英语,报刊、书籍、杂 志多为英文版,高等学校则用英语教学。可以这样说,在印度,不会讲印地语可以找到工作 ,但不会讲英语,则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即便找到也无法胜任工作。这种状况,首先是与英 国长达二三百年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分不开,同时也与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分 不开。由于印度政府注意推行民族文化政策,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在印度全国也 颇为流行,尤其是印度的历史、文化、艺术、民间生活都离不开印地语,因而很多人在官场 和办公室讲英语,但在私下和家中则讲印地语。印度人看电视欣赏的是印地语节目、印地语 歌曲,即便如此,印地语也远不如英语那样在社会中、上层被使用得如此规范。

印度的民族语言,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由于民族起源古老、构成复杂而有四大 民族集团,所以印度民族语言亦古老而庞杂,大体分为四大派系;第二,由于没有一个民族 的人数能达到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而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民族,所以没有一种民族语 言在实际上(不是由宪法规定)在全国成为最为普遍使用的语言;第三,由于各民族都有较发 达的文字和文化,产生了在世界上都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所以许多民族的语言都具有很 强的生命力,诸如印地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乌尔都语等。鉴于以上三大特点,印度众 多民族语言长期共存而英语占首要的位置的状况,将会长时间继续下去。

三、印度的教育状况

印度实行十二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八年制的高等教育制度。

基础教育分为小学(Primary School),中学(Middle School)两个阶段。小学五年,中学七 年。中学前三年为初中(Janior Middle School),后四年为高中(Senior Middle School)。

高等教育,不管是学院还是大学都分为三个阶段:(1)三年制初级课堂,培养本科学士(Bac helor of Arts);(2)二年制学位课堂,培养硕士研究生(Masters Degree);(3)三年制研究 课堂,培养博士研究生(Dector’s Degree)。研究课堂的第一年,攻读副博士学位,后两年 攻读博士学位。医学和工程技术专业学院的学生,入学资格必须是完成了十二年学习任务的 高中毕业生,获医学和工程技术学位的期限是五年半,接着再上两年到两年半的毕业后课程 (Post Degree Course)。

印度的小学,一般不开设英语,教学则用印地语等正式语言或本民族语言。印度的中学一 般都开设英语课,但因地区和师资不同,英语水平差异很大。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印度的英 语分为三大派系,即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和印式英语。印式英语的发音与语调都带有浓重的 印地语味道。所以有人说能听懂印式英语,到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不管对方在讲英语时发 音、语调如何的不标准,听起来都不会感到困难。印式英语虽然发音和语调不标准,但语汇 丰富、表达准确、技法高超,在这一方面并不亚于英美英语。正因为如此,在印度的中学与 社会上,印式英语是相当流行的。

印度对中学毕业生实行统一的标准考试,由于高校招生不再举行统一的高考,而是根据中 学毕业考试的成绩,所以,中学毕业的全国统一的标准考试极其严格。中学毕业考试成绩好 、获得较高分数的优等生,可以进入国家重点大学或一些要求高分的重点专业。

印度的高校一律用英语教学。高校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分为及格班与优秀班。据说,凡是优 秀班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印度高校不允许学生“留级”,对学生实行 “淘汰制”,凡规定的学科经补考仍不及格者即被自然淘汰。由于印度的高校建设不包括后 勤,因而食宿问题由学生自行解决,学校的招待所一如旅馆式经营。大学生一般住在家里, 不能住在家里的自己在社会上租房。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往往是几个人合租一间房。印度高 校不包分配,学生毕业后自行到社会上择业。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大学在数量上少得惊人。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国家,只有2 00多所高校。但其中的1/2亦即100所大学都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 大学就有6所: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孟买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加尔各 答大学。印度高校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提高在校学生的英文素质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与对 外交流之需要;二是设立学院、分院及相宜的教学单位与科研机构,重点保证教学质量而不 追求学校数量。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两大特点,才使印度重点高校在世界驰名者多,吸引了众 多国家的留学生。例如,德里大学就因其用英文教学,教学质量高且发表的在国际学术界引 起反响的论文多,而排名世界第九。

现在,印度政府为减轻国家负担,正在鼓励私人办学,私人不仅可以办小学、中学,也可 以办大学。

四、印度的经济要素

印度自1991年实行经济自由化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十个国家 和地区之一。1995-1996年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248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7.1 %。1996-1997年度保持了同样的发展势头。据印度中央统计局透露的数字,1995-1996 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8%,比计划的目标高0.9%个百分点。在过去的三年里,国内生 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按国民生产总值(GNP)计算,过去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6.9%,7%,6 .7% 。

(一)工业

1995-1996年度,工业年增长率为10%,是印度25年来第二个最高增长年份。钢产量为2140 万吨(消费量约为2165万吨);原油产量为3700万吨(缺口为2285万吨);煤炭产量为27亿吨( 缺口为18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是83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800亿度(通常缺电10%,高峰 缺电21%);化肥产量(主要是尿素)为2.6亿吨;水泥产量是6440万吨(消费量约为6290万吨) 。

在众多的工业部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工业。可以说,印度的汽车工业正在步入大国 行列。印度的汽车国产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总统、总理到平民百姓,从达官名流到 士农工商,乘坐的多是国产车,街道与公路上跑的车几乎都是国产车,很少见到进口车。当 然,国产车中有一部分是印外合资厂家制造的。印度汽车及零配件制造商协会(ACMA),是印 度汽车及零配件工业的一大行业组织,其成员包括350多家公司。该协会的总产值占全印汽 车及零配件工业总产值的90%。根据这家协会1996年提供的有关资料,可以大体推算出印度 汽车工业生产、出口状况:

(1)车辆保有量:4-6轮,92万辆;2-3轮,236万辆。

(2)年生产量:1994-1995年度,为2996156辆;1995-1996年度,为3685669辆。

(3)汽车出口额:1994-1995年度,为201400万卢比;1995-1996年度,为242960万卢比。

(4)从业人员总数:1045万人。

(5)投资总额:1795900万卢比。

根据印度工程业出口促进会(EEPC)出版的《印度工程业出口商》(《Indian Engineering E xport》)杂志提供的信息,在20世纪末,印度汽车生产总量可望超过5300万辆,保有量可达 800万辆,出口销售额翻四番,可达到200亿美元。又据印度进出口月刊《商业之星》(《Bus iness Star》)提供的信息,目前印度汽车出口量正呈递增态势。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表明 ,在1995-1996年度的前11个月里,印度汽车出口量增加12%,为173659辆,而1994-1995年 度前11个月,出口量则为154881辆。官方公布的数字基本证实了上述两刊物论断的一定可靠 性。

为了加快发展工业,印度政府自1991年以来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 是制定了新的外资政策及审批程序;二是从1997年三月份后逐步下调进口关税。关于前者并 非几行文字所能述清,笔者将另文专论。关于后者,主要根据印度电子制造商协会(AEEMA) 提供的消息,开列如下17项数据。1997-1998年度:

(1)关税最高税率由50%降至40%;(2)销售税率分为8%、13%、18%三等;(3)行李税率为50% ;(4)计算机软件进口税全免;(5)电子硬件技术库(EHTP)、100%出口企业(EOU)与出口加工 区(EPZ)等单位,允许在国内市场销售50%的硬件产品;(6)计算机关税由20%降至10%;(7)印 刷电路板(PCB)关税由30%降至10%;(8)集成电路(IC)关税由20%降至10%;(9)彩色显像管关 税由20%降到10%;(10)电信设备关税由40%降至30%;(11)电信设备零部件关税由30%降至20% ;(12)合资企业中作为投资资本金的货物关税降至20%;(13)半导体器材厂资本金货物关税 降至10%;(14)工具、模具关税降至25%;(15)电器材料关税降至20%;(16)消费品关税降至2 0%;(17)医药设备关税降至10%。

(二)农业

印度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气候良好,农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印度现今约 有32880万公顷土地,平均每人0.23公顷,是人均土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的可耕土 地占土地面积的53%为17690万公顷,播种面积为14010万公顷。印度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 的 22%,约为6670万公顷。印度河流多,水利资源丰富。

尽管条件得天独厚,但在20本世纪70年代以前,印度的农业发展速度缓慢;进入80年代以 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印度独立后,1949-1960年农业平均增长率为3.2% ,1960-1980为2.4%,1980-1991年为4.2%,其中1989、1990年这两年农业获得大丰收,增长 率为20.8%,成为印度农业发展史上的最高点。

现在,印度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1%,从事农业的人口则占全部人口的70%。印度从1966 年以来,一直在推行“绿色革命运动”,即以推广粮食作物优良品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 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1967年粮食作物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83公斤,1970 年 为872公斤,1980年为1023公斤,1990年为1349公斤;其中小麦的产量提高的幅度更大些 ,1967年小麦每公顷产量为1103公斤,1970年为1307公斤,1980年为1630公斤,1990年年为 2121公斤。“绿色革命运动”以前的15年,全国共增产粮食2100万吨,而运动之后的5年内 就增加了3600万吨。

然而,“绿色革命运动”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农业的落后面貌,这是因为:(1)印度农 业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尤其缺少灌溉设施,因而单产量较低,1987-1988年稻 米平均每公顷产量仅为1465公斤。(2)印度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收成时好时坏。(3)印度的农业发展很不平衡,类似于旁遮普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较 发 达的地区,农业发展很快,而有些地区则因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发展得慢。

印度主要的农作物是稻米、小麦,此外还有印度黍、小米、玉米、豆类。经济作物则主要 为棉花、黄麻、甘蔗、烟草、咖啡、花生和橡胶。印度的棉田面积约占世界棉花种植面积的 1/4,居世界首位,但棉花总产量仅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1/10,次于中国、美国和独联体, 居世界第四位。印度棉花单产平均每公顷为300公斤。印度的产棉区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马 哈拉斯特拉、卡纳塔卡、拉贾斯坦和安得拉诸邦。印度的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籽、花生、芥 籽、芝麻、亚麻籽、蓖麻籽。印度茶叶年产7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6%。印度烟草年产 量为49万吨,仅次于中国、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印度的香料以品种多、产量大闻名世界, 因而素有“香料之国”的美称。

印度1995-1996年度粮食总产量1.912亿吨,其中大米为8000万吨,小麦为6400万吨,粗粮 为3000万吨;同年度油菜籽产量为602万吨,芝麻90万吨,亚麻籽30万吨,红花油籽60万吨 ,向日葵籽128万吨,蓖麻籽80万吨,花生663万吨,总计油料作物产量为2000余万吨;同年 度大豆产量为445万吨,棉花1600万包,油菜籽及棉花的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1995-1996年 度,印度农业增长率比1994-1995年度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印度的农业生产在1994-1995年度 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96-1997年度农业增长率为3%,棉花达到1950万包。印度在1950-19 51年度棉花总产为300万包(每包170公斤),因而在1996-1997年度棉花总产翻四番是不成问 题的。

印度农业创汇成绩较大。1989-1990年度农产品出口创汇487.9亿卢比,占出口总额的17.6% ,其中油饼出口创汇91.7亿卢比。

印度原为严重缺粮而是一个大宗粮食进口国家,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国家。 现在印度每年虽仍进口100万吨左右的粮食,但意在储备以应付荒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 的每人每天最低用粮数字为440克,印度早在1960年就达到449克,1990年已为473克,已经 略高于规定的最低标准。

(三)国际收支状况

1.外汇储备:1995-1996年度为170亿美元,1996-1997年度增至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 的原因,主要是:(1)非石油进口大幅度下降,外贸逆差减少;(2)印侨存款增加,欧洲债券 发行收入增加;(3)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贷量减少;(4)减少了本年度的基本投资与耐用消 费品生产。

2.进出口额:印度1995-1996年度进出口总额是718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2.1%,贸易逆差 为70亿美元。其中粮食、农产品出口额3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工业品出口额244亿美 元,占出口总额的76%。1996-1997年度出口总额860-900亿美元,增长幅度20-25%。

3.国外直接投资(DFI):1995-1996年度外国直接对印度投资额是20亿美元,1996-1997年度 为 25-30亿美元。1995-1996年度印度政府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3.69亿美元,外援(贷款与拨款) 约34亿美元。为稳定卢比与美元的比价,印度政府购买外汇36亿美元。

4.卢比与美元的比价:印度的卢比与美元的比价基本上保持稳定,1995-1996年度在35.01- 35.87卢比∶1美元之间浮动。

5.外债:印度的外债已由1994-1995年度的990亿美元,下降到1995-1996年度的922亿美元 ,其中优惠贷款占4.5%,外债还本付息占当年外汇收入的比例,由1994-1995年度的27.5%下 降到1995-1996年度的25%。

(四)主要贸易伙伴

1996年12月,印度政府宣布了一个短期的促进出口的战略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通过15种 商品增加对15个重点贸易伙伴的出口,以使印度的出口总额在2000年达到1000亿美元,贸易 总额在世界贸总额中的比例由目前的0.52%,提高到2000年的1%。这15种商品是:珠宝首饰 ,棉花及附属产品,棉纱纤维及其制品,水产品,药材及药品,油饼,运输设备,矿产品, 金属制品,机械,仪器,皮鞋,染料及中间体,塑料及漆布制品,人造纤维及其制品。欲对 之增加出口的15个重点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中国香港,阿联酋,比利时 ,意大利,俄罗斯,孟加拉,新加坡,荷兰,法国,南非,泰国。

1995-1996年度与印度贸易额位居前10名的国家(地区)是:美国(90.06亿美元),德国(51.8 8亿美元),日本(47.45亿美元),英国(39.73亿美元),阿联酋(30.74亿美元),比利时(28.5 4亿美元),沙特阿拉伯(25.41亿美元),中国的香港(22.38亿美元),意大利(21.06亿美元) ,新加坡(19.81亿美元)。

(五)引进外资状况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较早、较多的国家之一。自1981年尤其是1985年以后,印度扩 大了与外资合作的领域,对外资开放了电子、电力、石油等新技术产业与亟待技术更新的工 业部门,并给予相当优惠的条件,除适当减税外,还提高了专利使用费与利润汇出的标准。 自1991年至1996年这5年间,印度共批准国外资本投资项目金额280亿美元,实际到位为64亿 美 元。

1995-1996年度,在印度投资额列于前十位的国家是:美国(71亿美元),英国(20亿美元), 以色列(13.4亿美元),毛里求斯(12亿美元),日本(11.6亿美元),德国(9.8亿美元),泰 国(7.7亿美元),澳大利亚(6.6亿美元),瑞士(5亿美元)。

我国亦从1991年起开始对印度投资,虽然投资额不多,但亦有逐年上升的趋向,截止到199 6年共计为2.07亿美元。

(六)公路状况

对于印度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农业国来说,公路状况如何,更为直接而具体地反映着国家的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对于印度的交通状况,本文重点述及公路状况。

印度拥有长达200万公里以上的公路网,从长度上来说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印度公路的质 量、档次却不高,难以满足当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公路运输的需要。占整个公路网2%的 国家级主干线承受着40%的交通负荷。

印度的公路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国道、邦道、主区道、区道和乡村公路。其中,国道承 担着中长途城市之间的运输,邦道则是邦内的交通干线。国道与邦道总计承担着印度公路运 输负荷的80%左右。区道和乡村公路是连接印度广大乡村的主要线路,而主区道则是区道与 乡村公路之间的连接线。

以1951年为起点,40余年来印度公路交通发展情况如下:

1951年1994年

2001年(预计)

货运 60亿吨公里3500亿吨公里

8000亿吨公里

客运 230亿人公里

2500亿人公里

30000亿人公里

车辆 30万辆2500万辆

5400万辆

国道 19811公里 34058公里 6600公里

邦道 60000公里 131000公里 145000公里

其他道路 318000公里1935000公里2510000公里

为改变公路交通落后状况,印度需新建国家公路32000公里,仅此一项约需投资100亿美元 ;此外,还需230亿美元用以对现有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印度拟新建的超级国道,其标准接 近于高速公路。现在,印度水陆运输部正筹划一项13000公里的超级国道建设方案,如果此 方案得以实现,便可把印度北部和东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与印度的主要港口连接起来。

1995年,印度政府修订了1956年颁布的国家公路法。新的“道路政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 本对公路项目投资,允许各个公司在财务、基建、维护和运营等方面采用公开招标的“BOT ”方式,也允许他们在特定时期内直接从道路使用者那里筹集资金。为了鼓励投资、承修公 路,印度政府负责征用土地并允许有条件、有实力的投资承修公司直接征用土地,总之征用 土地的费用均由政府承担。

据估计,到2015年,13000公里的超级国道可大体建成,其中的5000公里为4车道,其余的8 000公里为2车道;总投资约为215亿美元,其中的40%投资将来自国外,外国投资者每年至少 会获得公路收入的15-20%的回报。

五、印度人民的生活境况

印度是个历史包袱沉重、人口众多、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至今仍有近半数的 印度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并不令人惊讶。限于篇幅,笔者仅以德里人的生活状况,为读 者提供一个印度人民生活状况的缩影。

在德里,人们能自然地感受到印度人生活状况之相差悬殊。富人们住在富人区,他们所拥 有的幢幢小楼,在中国就是将军和部长也未必能住得上;他们的子女婚嫁要花上十万甚至几 十万美元宴请宾客,即便是个“命名式”其花费之巨,也会令人咋舌。而穷人一家每天只有 一美元左右的收入,艰难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所以,街头的乞讨者竟扒住小汽车车窗向乘车 者 讨要施舍,市场上卖苦力的人会追在顾主身后索取小费。所幸印度的物价还不算高,挣钱少 的人都能凑合维持生活。老百姓大多勤劳善良,扒手盗贼不多,城市交通尚不大拥护,社 会秩序也还说得过去。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大国,所以印度人的节假日太多以致影响生产工作。宗教节日之庆典活 动,对于富人来说对于穷人来说都有表现虔诚的宗教信仰这一主要动机;但对于前者来说, 更多的是显现财富,“有福人还祈福”,对于后者来说,更多的是暂求松弛一下紧张的劳作 ,“无福人更祈福”。

印度已开始推行社会经济改革,目前尚未见明显成效。人们期望通过这些改革,使日子过 得更好一些。我们也如此祝福印度人民,但是,我们同时也不能不替印度人民忧虑。这是因 为,20世纪末最后三四年,在印度有三种趋向值得关注:一是发展核武器并大力扩充海军实 力,正在耗费巨大的物力和财力;二是“绿色革命运动”正在遭受挫折,农业生产发展极不 稳定;三是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争端不息。而这三种趋向的发展之后果,不仅会直 接影响到印度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甚至关系到印度未来的发展前途。无疑,20世纪的最后 十年,印度在信息技术革命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的软件业发展水平在亚洲处于领 先地位。这一点似乎是印度当政者引为自豪的。然而,软件产品出口所获取的高额收入(199 9年为46亿美元),很可能很快就被发展核武器、扩充军备等项开支化为乌有,并不能实际用 于改善印度社会经济状况上面。况且,印度软件业领先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长期处于英国 统治之下,英语水平即因特网语言水平较高。随着中国等亚洲国家对外开放及与西方国家的 交流,印度软件业领先的根本因素即将失去作用,其领先地位亦将丧失。 作者附言:本文写于1999年末。文中所述状况系据实地考察,所引数字,系据印度报刊杂 志及作者所接触到的一些资料所载。为节省篇幅不再一一开列出来。本文迟发一年有余,正 是为了等候时间的检验。现在看来,文章大体无误,可供读者参考。

标签:;  ;  ;  ;  ;  ;  

今天的印度社会经济简介_印地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