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社会根源:从哲学到当代资本主义理论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社会根源:从哲学到当代资本主义理论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嬗变的社会根源——从哲学转向当代资本主义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根源论文,主义理论论文,当代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 (1999)04-0038-0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从哲学转向了当代资本主义理论。这是继二战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方向——从政治、经济转向哲学之后的又一次理论方向的嬗变,形成了他们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

一、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的新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促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方向从哲学转向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的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动乱时期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新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从50年代起开始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并且经历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45~1974年的30年中,西方国家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加4%左右。 高的达到6~8%,大大超过战前的发展速度。在这一和平发展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生产力,各个新的科研与产业部门逐步形成。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新变化,可分为经济结构与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一,经济结构与经济关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战”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和加强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干预,使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特点是:

首先,国家所有制的成分增大。政府对石油、钢铁等重要工业部门扩大投资,实行企业国有化政策,扩大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西欧各国,采矿、钢铁、石油、造船、汽车、航空、铁路、邮政等11个重要工业部门中,国有企业占了50%以上,有的甚至占了70%以上。从产业结构来看,战前国有化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公用与军需部门,战后逐步向基础与尖端工业方面发展,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国家加强了对整个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把国民收入的相当大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在生活、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进行干预,特别是通过财政、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措施来刺激和控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萧条时,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方面的开支,刺激生产与需求,促进经济繁荣;在经济发展与膨胀时,减少政府方面的开支,增加税收和紧缩经济,增加政府收入与经济实力。这些国家干预措施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缓和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次,实行各种类型的计划经济,国有化企业对计划经济起着调节和保证作用。例如,法国开始实行国家计划调节后,共执行了七个国家计划,目前正在执行第八个中期计划,意大利、英国、德国等也在实行计划体制。过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由政府控制,经济则由资本家控制,现在这种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般来说,计划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主体仍是私有经济;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计划经济则是占主导地位的。

最后,国家直接出面组织参与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尤其是对那些耗资多、见效慢、风险大的科研项目,如航天试验、海洋开发等,均由国家集中人力、物力,统一进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战后初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都是以物质生产部门为主体,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占了就业人数的绝大多数。但是到了6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原来的许多传统工业逐渐衰落,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工业,如电子计算机、宇航工业,生物工程、海洋开发等迅速兴起;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这也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经济政策与管理方法有关。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实行了各种福利政策,国内外贸易、交流、旅游和科学教育事业不断扩大,这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很大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越出民族范围。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就有11000家跨国公司,其中半数以上的跨国公司是以美、英、法、 日、德国五国为基地;在国外的子公司达到82000多家, 设在发达国家的占3/4,设在发展中国家的占1/4。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产生了以国家集团身分出现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其标志是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58年的建立,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政治与经济上同苏、美相抗衡。因此,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工业、农业、关税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共同政策,使它们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三世界国家在战前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能够实行直接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战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独立,资本主义国家只有主要利用较高的生产力和较低的生产成本通过商品交换来剥削它们。第三世界国家的原料、石油、劳力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来源,广大的市场又是它们商品的主要销售地。此外,原有的不合理的经济关系和关税制度也造成了在商品交换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要求发展,要求打破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状况的呼声日益强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一方面对设在这些国家中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进行大量投资,收买股权;另一方面坚持任命本国人员担任子公司的高级管理职务。这样,就使一些子公司的所有权逐渐控制在该国政府的手中,打破了所有权完全控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手里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还组织了自己的国际垄断组织。发展中国家为联合起来发展民族经济,统一使用原料、销售市场,或互相联合,或与发达国家联合,兴办了不少多国公司、三边公司。这些公司已越出了旧的国际垄断同盟的范畴。

第二,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引起了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雇佣劳动者队伍迅速扩大。最近3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工人、科技人员的需求,使他们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雇佣劳动者在有独立收入的居民中所占比例由1950年的68%上升到1978年的81%。由此可见,雇佣劳动者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业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而其中大部分又是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他们的人数和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雇佣劳动者的内部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迅速增加,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人数相对减少。

其次,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从事体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相对减少,而从事脑力劳动者大大增加并且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传统的工人阶级人数在减少,蓝领工人白领化、知识化。

再次,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福利政策的实施,政府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增加,如秘书、打字员、收发员等人员不断增加。

3.传统的小资产阶级人数在大大减少。传统的小资产阶级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包括农民、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小商人、小业主等。由于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和集体化,这部分人迅速减少。小资产阶级人数的减少主要是农民人数大量减少,凡是与大工业相矛盾的小资产者也在逐步减少。虽然凡是有特色的、能够作为大工业补充的小资产者有所增加,但小资产阶级从总的人数来说是大大减少了。

4.调整劳资关系,缓和社会与阶级矛盾。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除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外,还采取了两大措施和政策。

其一是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在战前就已存在,战后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福利制度,范围也越来越广。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社会福利开支占了政府开支的很大比例。例如,美国1978年社会福利开支占其财政总支出的50%以上;1982年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1978年,德、英、法、意、荷、比利时六国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64%左右。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使工人及普通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善。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对工人发行股票,吸收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形成劳资合作的形式。例如,西欧国家中的一些大企业股票当奖金发给工人,工人可用工资购买股票,使工人也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这样,也就促使工人去关心企业的利益。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还实行“职工参预决策制”、“职工自我管理制”,推行“管理民主化”、“资本民主化”政策,扩大职工的民主权力。

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和经济与阶级关系的上述变化,使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长期比较和平、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有较大提高,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阶级结构与意识、劳资关系和国家统治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这种表面的繁荣和稳定、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是否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具体途径和方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学说是否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等问题,引起了西方乃至国际思想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关注和尖锐的争议。这一切,对于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的变化,不能不产生重大影响。

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

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十分注意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情况、新变化。这导致了他们主要理论方向的明显改变,即由原来的从政治、经济方向转向哲学方向,以抽象的哲学研究作为主要理论方向,到逐步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与发展前景的研究,对马列主义革命学说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他们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一般既包括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但通常主要指后者,即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战前的传统中,由于形势与环境所迫,它的一些代表人物往往远离实际,在半公开半隐蔽的情况下从事纯学术的研究,用密码式语言曲折地反映他们的思想与观点。自2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探讨的不再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其代表人物的著作中,葛兰西虽是个例外,但也是用曲折隐晦的语言进行理论表达。在他之后,对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对于推翻这种统治的手段,很少有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及,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整体来说,其共同的标志是侧重于哲学和其他上层建筑问题。

但在战后,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之后,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在新的和平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公开地从事学术研究,甚至直接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要再用密码式的哲学语言说话;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置身于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之中,现实不能不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理论也不能不反映着现实,如果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说话,他们理论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

在这个时期,除了哲学与其他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著作外,他们更多地注意研究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征,写出不少这方面的著作与文章。例如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反革命与造反》;哈贝马斯的《技术和科学是意识形态》、《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列菲弗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论国家》;赖希的《性的革命》;马勒的《新工人阶级》;商兹的《劳工战略》、《改良与革命》;图雷纳的《后工业社会》;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现代资本主义下的阶级》、《国家、政权与社会主义》;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等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上述这些著作中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征及其这个社会的变革途径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他们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涉及以下一系列问题: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从50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加上经历了一场科技革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实行了多种福利制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阶级矛盾也有所缓和,这一切,都促使资产阶级的统治趋于稳定。那么,这样的社会是否已经是一种“极乐世界”了呢?这样的社会是否已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了呢?“西方马克思主义”注意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战后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情况,也承认某些发展情况中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但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这样的社会仍作了否定的回答。他们认为,这样的社会仍然是一种异化的社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马克思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的描写;这样的社会自然包含着各种弊病,问题仍大量存在,革命仍很必要。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危机问题,并在70年代初出现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开始承认这一现实,并从“合法性危机”与“生态危机”两个方面涉猎该问题的探讨研究。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划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这个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工人阶级的定义究竟如何确定?传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性有何变化?这些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极大的关注。

还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与权力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与苏联模式是否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问题;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途径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战略问题等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既存在许多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谬误,掺杂着不少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杂质和理论脱离实际的空想成分,也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分析和比较深刻的见解。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为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带来富有启发性的信息,对于推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对于已经获得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与实施革命战略,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材料。

[收稿日期]1999—01—30

标签:;  ;  ;  ;  ;  ;  ;  ;  ;  ;  ;  ;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社会根源:从哲学到当代资本主义理论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