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困境:社会工作、教育与就业_社工论文

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困境:社会工作、教育与就业_社工论文

学用结合的困境:社会工作教育与就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社会工作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24(2013)07-0002-05

有关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社会工作教育的实施和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最近10年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但是,社会工作毕业生离校后,大都没有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当国家在大力推进建设,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为什么被重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需要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社会工作教育的实施和人才使用等三个方面去检查。

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政策不断出新

自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成立标志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诞生。可以说,中国大陆知道或者引入社会工作已经有了90多年的历史,但50年代以后很长时间,专业或者说职业社会工作一直是个空缺。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陆学者的积极倡议和民政部的大力推动下,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及其教育事业又走上专业重建之路。从这个时期算起,新时期的社会工作走过了30年。但是,加快发展速度是最近10年的事情。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综合方针政策

从2003年1月,民政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通知》,倡导有条件的省市积极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如果从这一刻算起,社会工作已经被国家正式倡导了10年。

在这10年内,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被国家积极倡导。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决策。2007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委颁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9个部委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2.社会工作人才使用的专项政策

2006年7月20日,我国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印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之后又出台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等级管理办法》,规范了社会工作者的等级管理和继续教育。

2008年,民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民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社会工作岗位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级待遇。

2009年,民政部出台《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对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登记管理、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以进一步开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空间。

3.各地制定的地方政策

各地根据当地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分别制定了适合当地情况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上海市浦东区在全国率先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政策,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深圳市制定了系统的“1+7”文件,宁波市的海曙区出台了“1+6”文件,广东省东莞市、浙江省嘉兴市、江苏省张家港市,以及在包头市、湖南省长沙市、成都市、厦门市、无锡市、南昌市等市所属的部分区县,都出台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赵晓明,2012)。

4.应急情况下介入措施

随着综合、专项和地方政策的逐步出台,在遇到紧急灾难情况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部门机构还发布了许多应用社会工作的临时办法措施。比如,2008年汶川和2009年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民政部制定了社会工作行动计划等,让社会工作者介入灾害救援实践。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也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介入救灾一线。从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政策法规分析看出,国家逐步加强和明确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正在从部门的呼吁走向国家的宏观发展规划,并且有了相关的社会工作者使用和发展的支持政策。各地政府也制定了当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和使用的具体政策,如国家紧急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等。这些政策法规和措施表明,关于社会工作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已经形成共识,政策在逐步发布并走向完善,并形成了初步的制度框架。

(二)社会工作人才教育进展很快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教育被提上了工作日程。

1993年,在中国政府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有一批高等院校(包括非普通教育系列的成人学校和大专)开始开办社会工作专业。随后,各级民政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到1999年底,大陆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学校为27个,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非本科院校(刘斌志,2009)。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多变,加之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引导,大陆的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增加,到2010年,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60多个(李迎生等,2011)。直到目前,在全国有28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先行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试点。在很多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民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赵晓明,2012)。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从过去每年招生规模极少超过100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招生超过1万人(李迎生等,2011)。因此,社会工作毕业生逐年大幅度上升,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完善、深入。包括关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理论、福利思想、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家庭、医学、企业社工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等诸多的课程,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充实,分类越来越细致,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社会工作教育是专业教育培养与塑造的过程(向德平,2008),是一个实务性职业,加上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致力于应用,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社会工作学生走向基层,走入实践。

当然,社会工作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探索,但是总的趋势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的局面(向德平,2008)。

二、学用分离现状:社会工作教育与就业

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得到重视,社会工作教育不断发展完善,培养出了大批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每年国家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达万人。这些毕业生经过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社会工作理论的学习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具有专业素质。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学用分离的情况。一方面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另一发面,社会工作毕业生不去做社会工作。在国家资源欠缺的同时,造成了国家财力、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背景与社工需求现状

1.专业社工毕业生不去做社会工作

全国每年社会工作专业有毕业生万人左右。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社会工作岗位,到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比例很少。根据调查,上海市每年培养社工专业学生近1000人,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10%,而已经就业的也在流失。深圳市专业社工流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为8.4%,2009年11%,2010年13.3%,2011年17.6%。在2011年的流失人员中,有60%参加了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或转向其他行业,还有一部分人流向待遇更好、工作条件更好的城市。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第一批社会工作硕士有60名学生毕业,现在已大部分离开社会工作领域。

2.社区急需专业社会工作者

从事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很欠缺。至2011年底,深圳市有注册社工1218人。根据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社工应具备5000人。2010年,上海市有1万余人获得社工职业资格证书。上海市计划2015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应达7.2万人,目前的缺口为6万。而深圳和上海均属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

3.社区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工作人员渴望成为职业社会工作者

基层不是不需要社会工作人才。而是许多地方社会工作没有跟上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步伐,社会工作者不配套。在社会服务快速推进的许多地方,没有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门岗位上工作着大量的实际工作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就要求对区街干部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并逐步持证上岗(周沛,2002)。例如,在笔者调查的另一个地区——云南省云溪市,在还没有配备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社区干部和基层工作者自学,报考专业社会工作师。在社会服务较为发达的上海市杨浦区等地,也大都是自学考试的社会工作者在一线工作。这些实践中学习的社会工作者对学院专业的社会工作学生报以羡慕的心情。

4.社会工作者大有可为

这些在实践一线成长的社会工作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笔者调查的上海市杨浦区,社会工作者积极活跃在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组成社会组织,并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组织的服务可以将这种服务打包,其他街道购买这个街道社会工作组织的服务项目,形成服务的规范化。当地的社会工作者热情饱满,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服务老年,服务社区,非常有效。

从以上分析看出,当前形成了专业社会工作者非常有用,社区急需,一些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渴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局面;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专业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不愿意做社会工作的现象。确实,每个专业都有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离开本专业干其他行业的现象,可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第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流失率非常高;第二,社会工作专业是国家社会建设急缺的人才,国家正大力培养社会工作者队伍,应该说是供不应求。例如,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学习经济、金融、会计、商业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大都会投入这些领域工作。可社会工作专业出现这样例外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

(二)就业问题原因探析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分析,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离校不做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原因是:

1.社会工作岗位不明确

社会建设的一线缺乏社会工作人员,但社会工作人才却没有专业的技术和职业岗位,或者说社会工作的岗位是随意的,很不明确,可有可无。目前,只是明确了在社区、服务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建设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但是,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定位很不专业,也不明确。社会工作者具体的专业岗位、专业作用研究得不够,政策没有明确规定。所以,没有专门的岗位聘用社会工作。

社工岗位设置政策尚未制定,社工的工作领域职权、岗位开发设置、职务定位、待遇等政策没有出台。许多人通过了社工师考试,拿到了证书,但是因为没有定位,社工的身份很尴尬,缺少职业发展空间。

2.社会工作者在岗位上难以发挥作用

目前即使在社会工作岗位工作的社工专业人才,许多也发挥不了作用。主要是因为分配到基层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遭遇习惯观念的束缚,社会工作人才不能发挥专业技能,只充当秘书、助手或者配角,听从当地干部的习惯做法。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在实践中成长的再自学考试的社会工作者能发挥作用?首先,那些社会工作者前身就是基层社区工作者,或者有相关的经验,已经和当地社区融合。并且启用这些社会工作者的社区也一定是对社会工作者作用领会到位并且重视的社区。

3.社会工作机构资金运作困难,难以独立

目前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就业方向是社区、机构或者是民间社会组织。在社区以及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遇到的主要是以上两点中的问题,而社会工作者进入一些社会组织工作后,这些组织得不到当地政府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培育和支持,在资金、机构、设备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扶持发展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政策还不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涉及党群、民政等数十个部门,活动空间受到单位的条块分割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缺少牵头抓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和模式还未完善,造成了社工机构缺乏足够的运营资金而不能独立。社工机构基本上是依靠政府项目来维持,但是如果购买服务机制运作有问题,失去项目的机构就不能正常运转。因此,社会工作组织不可持续,社会工作者工作不稳定。

4.社会工作者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健全

社会工作者的薪金没有统一的基本标准,比较而言,收入不高。在上海、深圳等地对社会工作者的收入做了规定,但是比其他职业要少。对于许多刚离开大学校门,将来要生活养家的青年学生来说,目前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标准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渴望。他们如果在公司、企业工作,收入要比到社区做社会工作高许多。还有奖励制度,也需要研究。

5.社会工作者职称评定、考核体系与专业发展方向

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称系列及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标准和制度还没有建立,缺乏科学合理的社工人才职称评定和资格评价体系,社工不能在技术职称上进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方向也需要考虑。他们未来的职业上升渠道是什么?如何在社会工作领域赢得职业前景?此类问题造成近两年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人员的锐减。

6.工作强度大,晋升空间和交流培训机会少

社会工作者承担项目的策划、宣传、动员、实施完成,甚至总结评估,一般的社会工作者要联系社区的许多人员。有的地方,由于社工的缺口大和机构资金不足,一个社工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加班成为常态。此外,非社工专业的社工能得到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而社工专业的社工,缺少与先进地区的专业社工进行交流和业务提升的机会。

7.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用人机构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困惑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原因。社会工作岗位少,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需要社会工作者去探索开拓。如果有具备经验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带领还好,许多地方是第一次引入社工,刚参加工作就开始独立工作的社工,面对社会感到很茫然。还有一个和服务机构的关系问题,即冲突与调试(高万红,2009)。周围环境对其信任还好,否则,非常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心态。

三、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政策建议

目前的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三个环节中,最后一个关键的环节没有跟上。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毕业后流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同时造成前两项的投入落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逐步进行的。如果没有前两步骤,也就没有第三个步骤。现在,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第三个阶段的问题,即如何把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很好地、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社会工作者使用政策建议

1.重视专业社会工作者就业的问题

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以前的重点一直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社工教育和培训等内容上,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缺乏的情况下,非常必要。但是,当前的形势是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已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和专业流失的问题,因此当前的工作除了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外,要把重点转移到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就业上。

2.完善社会工作机制,探索中国式的社会工作管理运行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科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领导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总体规划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事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只有社会建设、民生事业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才能够得到相应提高。

3.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工集中领域,社区、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等几类机构中设置社工岗位,健全职业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实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专业社会工作者持证上岗。建立培训机制,促进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改善社工队伍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把社工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范畴。

4.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薪酬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相对统一的社工行业薪酬体系,不断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采取学历、资历、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工职业成长阶梯。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体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确保社工人才的工资报酬不低于同等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建立激励机制,为社工人才成长、提拔和专业前途培养,提高社工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创造条件。

(二)政策制定实施

1.缺少落实社会工作者使用的政策

社会工作者在许多地方还是可有可无的,一些地方政府对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习惯于用传统的做法工作。因此,要逐步制定社会工作者使用的刚性政策。

2.有政策的地方,缺少落实

有的地方出台了对社会工作者使用的专项政策,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发达或者先进的地区。但是,即使这样的地区,依旧可以看到社会工作者的流失;或者在一个区域内,有的地方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发挥得很好,而不远的另一个地方,却根本没有使用社会工作者的情况。这就是对于制定的政策,没有贯彻执行。

3.需要检查和完善

政策制定了,是否执行,执行结果如何,需要检查监督和完善。有的地区已经制定的对于社会工作者安排使用的政策,缺少后续的督促、检查措施和制度。安排与不安排、启用与不启用社会工作者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检查与评估。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如果不制定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就业政策,解决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失问题,不仅已经开展了24年的社会工作事业得不到巩固,而且大量的社会问题将堆积得不到解决,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社会的动荡。

收稿日期:2013年2月27日

标签:;  ;  ;  ;  ;  ;  ;  

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困境:社会工作、教育与就业_社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