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乙型肝炎患者的母乳喂养及病毒的母婴阻断论文_王小琴

浅析乙型肝炎患者的母乳喂养及病毒的母婴阻断论文_王小琴

(甘肃省清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肃 天水 741400)

【摘要】推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法,对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358-0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WHO预测,我国属高感染区,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部分地区感染率高达35%。主要经输血、血液制品、注射器未严格消毒、母婴传播和生活上的密切接触传染。由此可见探讨母婴阻断的方法对降低乙肝病毒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可能发生在产前、产程中和(或)产后3 个阶段,感染途径各不相同,但以产程中及产后传播为主。现已报告携带HBV孕妇所生的高危新生儿中,发生在产前宫内感染者占15%。孕妇HBsAg高滴度、HBeAg阳性及HBV DNA阳性是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仅HBsAg阳性的孕妇,母婴间经产程及产后密切接触,如婴儿出生后未给阻断传播措施,其50%婴儿将在4~6个月内被感染;当孕妇HBsAg阳性,同时HBeAg阳性,其所生婴儿在4~6个月内被感染率高达90%以上。所以母婴传播是HBV极其重要的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的机制

母婴传播的机制并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母婴传播感染HBV可能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3个阶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发生。

1.1 产前宫内感染

胎盘组织是母体与胎儿间的屏障,可保护胎儿不受到母体内病毒的感染。但下述因素可造成母婴间传播:(1)孕早期胎盘屏障还未完全形成时,HBV有直接感染胎儿的可能;(2)HBV可感染胎盘各层细胞,并且在其中复制,逐层感染到胎儿面;(3)当胎盘出现外伤、炎症,胎盘屏障受到破坏时母体血液中的HBV可能经破坏的胎盘渗漏给胎儿;(4)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传播。

1.2 产时传播

HBV DNA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出生时血清学检测可以为阴性,但2~4个月后有60%发展为HBsAg阳性,提示感染发生在产时。产时感染可经主、被动免疫联合阻断。

1.3 产后传播

产后婴儿接触被HBV感染母亲的乳汁、唾液或其他密切接触方式而感染HBV。新生儿或婴儿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渗出、水肿,导致局部黏膜通透性增加,母乳中的HBV就可能通过毛细血管网进入血液循环,引起HBV感染。高危儿出生后按时并规范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使体内达到一定量保护性抗体,则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阻断母婴传播的方法

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母婴阻断。一方面可以使用药物将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的能力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可以在婴儿出生后利用免疫方法阻断来自母体的乙肝病毒。

2.1 杭病毒药物

具报道拉米夫定有降低母体乙肝病毒的作用,但不能阻断母婴传播。由于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的风险较大,故不常用。

2.2 免疫阻断

(1)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系主动免疫,母婴阻断中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重组酵母疫苗产生细胞免疫较早,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长,并有记忆性免疫反应,故可终生受益。主要针对HBV母婴的产时、产后传播。我国自1992年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使儿童乙肝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娩出的婴儿,在产后48小时之内接种疫苗会使乙肝感染的可能性下降80.56%~92.59%.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产生的血清免疫效价最好,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接种时间:0、1、6月。

(2)乙肝免疫球蛋白:系被动免疫,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短,无记忆性免疫反应。主要针对HBV母婴的产时传播及填补乙肝疫苗的早期空白。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抑制HBV复制,有效性与新生儿的母亲HBV传染性的大小有关。乙肝免疫球蛋白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越早效果越好,剂量应大于100IU。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繁殖,抗HBs只能在体液中而不能进入肝细胞。出生48小时后注射,其预防作用明显减小,超过7天无效。对HBsAg阳性的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采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能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的传染能力。具体方法是:孕中期测定乙肝病毒DNA的浓度,如果高于500meq/ml即可分别在孕7、8、9三个月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用药期间要观察肝功、乙肝病毒DNA的浓度等。如乙肝病毒DNA浓度低于500mep/ml,有肝功异常且可除外重叠感染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者,也可以按上述方法进行被动免疫。但是如果肝功正常,则可以不必进行此治疗。

(3)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肝防病指南》2005年12月16日指出: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12小时内,剂量应大于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或20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肝疫苗。也可在出生12小时内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在注射第2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或20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肝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3针乙肝疫苗(10ug重组酵母或20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肝疫苗)。保护率高于前者。

3.小结

确保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大力推广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的联合阻断方法,对降低乙肝病毒的携带率有重要意义。也是能否进行母乳喂养的理论依据。但是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成功与否也与宫内感染、病毒载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母亲HBV DNA大于1000Meg时,有25%~40%的阻断失败,如果阻断失败,应寻求失败原因,探讨进一步阻断,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J].第七版.

[2]白菡,丁洋,张琳.胎盘滋养层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感染机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2:669-674

[3]李永新,高庆伟,张炎虹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及早期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8-20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05年12月16日.

论文作者:王小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7

标签:;  ;  ;  ;  ;  ;  ;  ;  

浅析乙型肝炎患者的母乳喂养及病毒的母婴阻断论文_王小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