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及安全性观察论文_曾艳嫔

衡阳市中心医院 手术室护理 湖南衡阳 421000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综合手术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应用综合手术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能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室护理;安全性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导致的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发病后死亡率一般较高。脑出血常见病因是脑血管病变,其中主要是真菌性动脉炎、特异性动脉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囊性血管瘤、淀粉样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微血管瘤或微动脉瘤等[1]。本研究对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处于47~78岁,平均年龄(62.35 3.47)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龄处于45~79岁,平均年龄(62.74 3.5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其中主要是配合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方式,其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

手术前要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控。同时要让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其常规吸氧支持和呼吸道护理。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其降压药物。另外,在手术前要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其中主要是准备好手术药品和器械,并在手术前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清洗。之后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患者病情沟通,让患者家属及时了解其病情及治疗方法,签订手术同意书。

1.2.2术中护理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要指导并协助其保持正确的体位,保证术野完全暴露,护理人员在协助麻醉医师完成麻醉处理后要对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合理评估。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变化时,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避免因心脏血流变化对患者的循环和呼吸造成严重影响。在手术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静脉通路通畅,从而确保在患者病症危急时可以及时给予其相应的液体补充和治疗。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适当的输血治疗。

1.2.3术后护理

手术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通过积极的沟通交流与成功案例的讲述让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同时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控,在变化较大或患者病情加重的情况下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主治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量表,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 )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指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根据临床上对脑出血的研究,在患者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血压波动较大、存在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用力过猛或气候变化较大时很容易诱发脑出血[2]。因此,对于存在脑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适当干预防止脑出血。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中主要时头晕头痛、眼部活动异常、意识障碍、呕吐、运动和语言障碍等,重症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会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状态。

目前,临床上对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是让患者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同时给予其基础性的血压调整和脱水将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并通过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控防止其出现继发性出血,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3]。同时在患者发病后还会采用手术方式对患者颅脑内的血肿进行清除,从而防止血肿诱发其他病变,颅内血肿清除术就是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根据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情况,手术治疗过程十分繁杂,因此需要配合良好的护理,从而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4]。综合性护理干预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方式,其在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患者实时全方位护理,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并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本研究对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云惠聪,刘冲.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及安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8:8-9+11.

[2]许瑛.护理干预应用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6,03:494-495+511.

[3]周俊.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创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3:220-221.

[4]任丽芳.急性脑出血患者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9:300.

论文作者:曾艳嫔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6

标签:;  ;  ;  ;  ;  ;  ;  ;  

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及安全性观察论文_曾艳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