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经济学看审计的成因_经济学论文

从信息经济学看审计的成因_经济学论文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审计导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经济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几种审计导因理论的缺陷

(一)受托责任论:"受托经济责任"只是审计产生的重要前提,并不能说明审计产生的必然性。它无法解释没有明确的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情况下审计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法准确、全面地解释审计职能的发展以及审计的社会作用;无法确切解释审计的独立性。

(二)代理论:它无法解释要求企业接受审计需要强制进行这一现实,而若一旦不强制进行审计,则公司就会经常高报资产和收益;无法解释代理论认为审计促进股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最大化与审计人员面临的"诉讼爆炸"和"深口袋理论"的经济现象是相互矛盾这一现实。

(三)保险论:它无法解释风险和责任并不完全由注册会计师承担的事实;无法解释潜在投资者对审计后信息的利用并未支付"保险费",却成为"受益人"这一现象;同样无法解释法定审计的问题;无法解释保险市场存在的"逆向选择"本应使审计不复存在,但审计活动却仍在发展这一事实;保险论无法合理解释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

(四)多因决定论:它存在的缺陷是,第一,审计产生发展的多种动力中,应该有一种最主要动因。第二,多因素论的解释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审计导因进行概述,并不具有一种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将不利于审计活动和审计理论学科的发展。

二、衡量审计导因的标准

以历史性、逻辑性、系统性为原则,以对审计本质的理解为切入点提出5条判断审计导因理论合理与否的标准:

(一)应能回答审计源于并满足了何种社会需求。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存在必是源于一定的社会需求,审计导因理论应该不仅能解释某一种类型、某一个特殊群体的需要,还应该能够解释任何类型的审计及其满足任何群体对审计需求的发展动因。例如,现在又出现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类型的审计,除了早期的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导因理论必须能够解释所有这些审计类型,并要能够解释包括潜在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与被审计单位并不存在直接的经济关系的审计需求者需求审计的原因。

(二)应能由该种理论推导出审计本质及审计职能的目的。审计导因理论的宗旨是要解释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因而,审计导因理论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通过审计导因理论的确立应能推导出审计本质以及审计职能、审计社会作用的发展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审计的职能和审计的社会作用也在不断地扩充变化着。这就要求一种合理的审计导因理论应该能够准确、全面地解释审计职能的发展以及审计的社会作用。

(三)应能说明审计为什么需要保持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被视为审计工作最基本的特征,是审计得以存在的根本。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立场,这也是不同使用者对审计人员的共同要求。审计导因理论对审计的产生进行追本溯源,从审计产生所涉及的相关利益者、需求者谈起,应该能够对审计的独立性这一根本特性做出合理解释,并应该能够解释审计活动中谁需要独立、为什么需要独立、独立于谁和如何独立等相关问题。

(四)应能解释对审计进行监管的合理性。随着审计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无论是横向来看当今国际上的审计业务,还是纵向来看审计的发展历史,审计一直是个法定的工作。各国政府都对各种类型的审计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监管。审计导因理论应该能够解释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为什么行业自身发展要受到外部制约。

(五)应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审计导因理论,无论是在哪一时期、哪个国家、形式有何区别,都应将审计作为一种同质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这样才可能以审计的本质为出发点,将审计活动产生、发展的原动力解释清楚。但事实上,不同时期、各个国家审计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审计导因理论应当将审计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解释清楚,或者进行抽象性的概括,并进而能以这一抽象性的概括为标准,解释统一本质的审计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审计导因的分析

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推动资本高效活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审计财务信息可以潜在地降低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是非对称的。所谓信息不完全性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预见一切;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无所不包。所谓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一方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于他方信息的验证由于成本昂贵而放弃。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向内部和外界提供财务信息以影响投资者决策。由于人的趋利动机以及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就产生了一种社会需求,即需要具有专业技术和方法的会计师对由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的反映其经济责任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和判断,进而作出鉴定证明,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确保其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向利益相关者报告。这样通过审计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若站在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审计假设理论体系中,关于审计产生原因的假设,如"信息不对称假设"、"信息不确定假设"、"信息可验证假设",实际上丰富了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这一论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可以满足任何需求者对于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的需求。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对审计存在必然性的解释

逆向选择这一术语源于保险市场的理论研究。是由阿克劳夫运用旧车市场模型开创的。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于买者和卖者间关于车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车的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结果,市场上出售的旧车质量下降,卖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只有质量低的车能成交甚至可能导致市场萎缩。

同样在会计信息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提供者知道的信息总是比信息需求者多。又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他可能会有一种提供不完全信息或虚假伪饰信息的倾向。在这种会计信息市场上,一些绩劣公司通过提供绩优的虚假信息来满足自身利益。信息需求者或者因不具备条件或者因不愿意付出高额的成本代价来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盲目跟从这种信息,就会导致社会有限资源流向绩劣公司,而真实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司将退出市场或也采取虚假披露的措施。这就是会计信息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会计信息可能因此而萎缩。为了防止逆向选择问题引发的市场萎缩,就需要具有独立性的审计对会计信息进行鉴别,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可信性,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即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正确程度。由此可知,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审计可以推导出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对审计监督职能和独立性的解释道德风险这一术语亦源于保险市场的理论研究。道德风险在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可界定为:签约双方在订立契约后,一方(委托方)未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以监督另一方(代理方)之行为,从而后者可能据此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侵蚀前者利益。一方面签约双方在契约订立之后,面对的现实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委托方不能把代理方的行为后果与其所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区分开,委托方只能观测到代理方的行为结果而不能观测到其行动;另一方面,代理方掌握的信息比委托方多,代理方未必会按照真实情况向委托方报告,委托方可能观测到代理方的某些行动,但可能观测不到全部的真实状况,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用信息经济学的道德风险模型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受托责任观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这实际上是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反映了审计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才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在道德风险模型下,委托人就应该设计一种激励监督合同以诱使代理人从自身利

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潜在发生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机构来解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让代理人不偷懒、说真话的问题。于是审计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必然被要求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审计独立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四)信息非对称性对审计期望差距存在的合理性的解释

期望差距是指公众对审计的需求与公众对目前审计执业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它既包括由于审计能力不足而形成的差距,也包括了由于公众的认识错误偏差而形成的差距。正是信息固有的非对称性导致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同时,又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是绝对的,所以审计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而不可能使之完全消除。于是,在公众需求与审计之间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期望差距。信息的非对称性很好地解释了审计期望差距存在的必然性。

虽然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不同环境下是不同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相关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性以及审计自身内部环境发达与否等因素。因而,随着审计对信息不对称改变程度不同,审计期望差距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而有所差异。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标签:;  ;  ;  ;  ;  ;  ;  

从信息经济学看审计的成因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