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消费政策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况下论文,需求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消费市场状况分析
经济的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其中消费需求是最重要构成要素,其在GDP增长中的贡献一般在50%以上, 1997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增长贡献分别占58%、20%和22%,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两大部分,在我国,居民消费占消费的80%左右,构成了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不能忽视力量,然而,在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后,从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品市场处于相对疲软状态,在1998年这种市场状况的突出特点是: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显出较平淡的运行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29153亿元,比1997年增长6.8%,是90年代以来增长率最低的一年,即便在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20—30%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幅也未出现快速增长,这说明居民的消费信心仍然不强,与此对应的是,大中型商场销售额增幅下降,利润普遍下滑,经营难度越来越大,以北京市场而言,近两年来商战愈演愈烈,去年北京有一半左右商场销售额出现负增长。
2.出现初级买方市场
在市场机制逐步形成过程中,我国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据98年初有关部门对601种主要商品供求统计显示,近1/3产品供过于求, 无供不应求产品,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一些传统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工业生产不景气,目前约有3/4的企业开工不足,有的企业库存增多,企业的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下岗和失业人数增多,农副产品供过于求的比重上升,一些产品“卖难”的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这种状况是相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低水平过剩。
3.零售价格持续走低
1998年物价总体水平是在低位运行,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了0.8%,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物价下跌,在我国也属首次,而且,很多消费品降低后仍卖不出去,许多国有、乡镇合资企业不得不限产,压产甚至停产,企业微利或亏损,不可能有投资的兴趣,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减少而支出也减少,以致经济运行产生障碍。
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市场相对疲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居民收入增长趋缓,非商品化分流明显
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目前消费需求不足与收入增长水平放缓密切相关联,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截止到199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8.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6.2%,正是城镇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保证了城镇居民对生活必需品和家用电器需求的满足;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保证了农村居民对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满足,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又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应该看到同期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超过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从1978—1997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实际增长8.4%,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在改革开放前28年收入缓慢增长或几乎零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另外,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幅明显小于80年代的增幅,199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幅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高点为10.2%,在之后的四年里连续下降,1994年为8.8%,1995年为4.9%,1996年为3.3%,1997年为3.4 %, 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在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而1997年增幅大幅回落,仅增长4.6%,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 在实际上增长4.3%,从整体上说,由于多年的低工资, 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及收入积累尚不能支持当前其对住房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购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和收入积累尚不能支持其对较为现代化的生活用品的购买,而且目前我国住房、医疗、就业、劳保等制度的改革集中出台,使居民对未来不确定的支出预期增强,消费者个人和家庭消费的非商品化分流日益明显这就必然影响一部分即期消费,从1996年到1998年银行连续六次降息,然而储蓄依然居高不下的市场反映也说明居民收入预期看跌,消费行为趋于谨慎,还有一些人为获得更多收入,把现期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投资,从而使某些消费推后。
2.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阻碍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实现
随着初级买方市场的形成,居民追求名、优、特、新商品的意愿明显增强,城镇的中等收入家庭已进入小康消费,讲究商品质量、营养、时间效率、个性化特征;一些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热点已转向追求高级住宅、私人轿车、旅游和名牌日用消费品,对于都市“新生代”来说,消费已不再单纯是购物本身,而更象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一种时尚,但现实中不少产品未能按照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要求及时升级换代;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未能及时淘汰;出现了“三多三少”的情况,即大陆产品多,名优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已严重跟不上消费的步伐。
另外结构性供需矛盾还表现在供给市场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的需求,广阔的农村市场未能真正启动。
3.受传统规定约束消费环境不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受短缺经济时期制定的某些规定约束,如道路、住房和用电不足等条件限制,影响了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对汽车消费的各种限制,影响了汽车这一极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就目前消费市场状况从更深的层面去考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给人们的消费设置了一些障碍。
4.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单调,造成消费品需求不足
在国外,不仅住房、汽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采用分期付款、消费信贷,就连彩电、冰箱等一般消费品也采用消费信贷方式,甚至有很多居民借款的头号原因是合并债务,而我国消费信贷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除近一二年兴起的贷款购房和贷款购车外,其他则是一片空白,即使贷款购房买车,也要面临交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首付款问题,同时没有从利益机制上真正调动起商业银行的积极性,致使消费信贷远远低于生产信贷,从而产生投资和生产迅速扩张,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局面。
5.消费观念落后,国民消费教育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但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旧观念上,有的虽然已开始着手改善居住条件,出行条件,但所遵循的仍是不能寅吃卯粮,攒够钱再消费,没钱或钱不够不消费或暂缓消费,还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束缚,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此相对应的是国民消费教育几乎是空白。
二、现期调整消费政策的实施要点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消费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是以我国特殊的体制改革为背景的,因此,制约消费需求,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中有消费者的内在因素,但主要是受外部因素的制约,而且政策含义是明显的,因此,目前的消费市场看似疲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特别是从长远来看,我国各类消费品的发展空间都十分广阔,不过这就要求政府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即由“适度从紧”转变为“适度扩张”,具体到消费领域,要加快取消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和做法,积极跟进刺激消费,扩大消费的新政策:
1.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要改变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旺的状况,首要措施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然单纯观念上的“引导”和“鼓励”是不能刺激消费需求的,从城镇来说,要适当提高职工基本工资,以实行住房信贷为例,如果每月工资不是高于还本付息额,而是低于还本付息额,住房信贷就无法推行,所以,要实行住房信贷,现在的工资标准就必需提高,还可以以刺激消费为契机,千方百计扶持一个以知识阶层为主的占人口多数的中等收入阶层,使他们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还要扩大就业领域,帮助更多下岗失业职工重新就业,要加速一些地区职工收入工资化、货币化进程,将暗补改为明补,把本属于个人消费的项目从社会和集团消费中分离出来,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决策权,从农村来说,减轻农民的各种支出负担,也就等于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购买力,同时还要发展小城镇,增加农民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业的收入。
2.取消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限制消费的规定
如果要刺激消费市场需求,政府就必需支持住房等高价值商品进入个人消费领域,具体政策措施是国家加强对房地产价格和收费的监督,改善物业管理,商品房要加强成本管理,售价尽可能降低,尽快开放二级住房市场,取消电力部门一直实施的收取空调增容及超用电计划增加收费的做法;降低并逐步取消电话初装费;取消私车购车上牌中的种种不合理收费和限制。
3.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在买方市场出现的情况下,逐步放开消费信贷,不仅能使居民消费保持良性循环,且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具体做法是国家可使消费信贷利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差额部分由提高生产信贷利率的方式弥补,以牺牲部分既得利益换取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使贷款的各种项目真正地贴近居民生活,还必须制订出相关的政策,简化各种手续,取消那些让人不舒服的条条框框,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来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通过发展消费信贷,以投入创造有效需求,直接推动住房,汽车和大件商品的消费;要从利益机制上真正调动起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当然在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然消费者不敢花光手中的钱,更不敢借钱消费。
4.积极扩大城镇服务性消费,精神消费和教育消费
我国传统的服务性消费只限于五六个行业,而国际发达国家的服务性消费已涉及11个门类147个行业, 而且大多是服务性消费的营业额与商品销售额各占50%的比例,有的服务性消费营业额还大于商品销售额,在我国一些大城市,服务性消费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的服务业推陈出新,如美发业与形象设计结合,沐浴走向健身型,而新兴的服务业发展态势更猛,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对旅游业,城市早点,快餐业,洗衣业等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吸收近几年电信业的发展经验,依靠社会资金,加快城市煤气,高架路和地下交通等大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城市社区服务业,依托城市街道、居民小区兴办各种家庭服务,并在贷款、税收上给予优惠,同时发展信息产业和中介服务,形成有序、健康的各类服务性市场,近两年“收藏热”、“足球热”、“音乐会热”等迅速升温,有力地说明了“精神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所以消费政策的着力点从现在起更应该着力于“精神消费”市场的拓展创新,将精神消费市场做大,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的改善,使人们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一种可能,可以说教育正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引起人们的关注。
5.继续稳步扎实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开拓农村市场,而开拓农村市场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具体做法是采取与现期、中近期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动态比较接近的保护价收购措施,着力率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困难,增加农民的货币收入,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也就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这样可以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关部门要引导城市各种商业企业更多地面向农村,根据农村消费需求水平和消费层次,组织经济实惠的生产生活用品下乡,还要努力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消费教育,引导农民改变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使农民的消费更趋合理。
6.加快产业重组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虽然大部分商品已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特征明显,但应注意的是,我国目前还不是商品极大丰富的买方市场,而仅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得到初步满足的初级买方市场,高档次、前瞻性、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仍显不足,商品的结构性矛盾实际反应的是产业结构矛盾,所以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产业结构应以名牌、品牌为主,大批量,小批量相结合,单品种与多品种相协调,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但由于技术、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为适应消费结构变化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企业要把握好未来中国消费需求的旺盛点,然后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这些领域中去。
7.加速新型流通形式的实践
应在继续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同时,引导现有连锁企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支持名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连锁经营、发展专卖店、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流通企业,以使其起到主导市场的作用,还可以根据“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搞好社区连锁建设,建立一批拥有一定规模的超市和便民店,既解决了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又活跃了市场。
8.加大国民消费教育,鼓励和增强国民消费信心
在政府制定新的消费政策的同时,新闻媒体,宣传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消费的宣传力度,鼓励消费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通过国民消费教育,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提倡更加开放的,合理的,科学的消费行为,同时有关部门要注意社会消费心理的研究和消费发展趋势的研究,使消费政策更符合消费者行为,同时能够引导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随着政府消费政策的调整,具体措施的逐步到位,有理由相信消费市场景气将逐步回升,而积极的消费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最终形成消费支出增加——经济增长加快——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