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信息,防骗千里论文_段凯烨

保护信息,防骗千里论文_段凯烨

——“我是你领导”诈骗案例分析

段凯烨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信息逐渐被共享,信息共享一方面使我们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个人信息的泄漏,为不法分子掌握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提供了机会。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处于就业与择业的特殊时期,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犯的主要群体,也是本案例中被实施电话诈骗的对象。作为一名高校生,希望通过该案例的从研究分析,引起同学们的警觉,学会从每一个小细节来保护个人信息,同时也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甄别信息、机智应对诈骗电话以及其他各类诈骗,拒骗子于千里之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诈骗电话;安全意识

一、案例简介

王晓军(化名),男,某师范院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9月份刚刚参加工作,进入新的环境。2014年9月的一个晚上,王晓军接到了一个以136开头的昆明号码,接通电话后,对方说:“喂,晓军,明天早上九点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虽然感觉有点奇怪,但是因为对方叫出了自己的名字,所以他也没有过多怀疑。由于并未储存过此号码,他便很有礼貌地询问对方的身份,没想到,这时对方不高兴了,“晓军呀!怎么回事,连领导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因为对方有广东口音,又认识自己,王晓军便以为是自己高中时的那位广东籍老师,就问是不是张老师,对方立马表明自己就是张老师,但是王晓军仔细一想,张老师是不会用这样的说话方式的,也不会用领导来自称,便挂断了电话。

上述案例只是一个点,之后展开了一个面。当王晓军将自己遇到的这件事情通过微信发到朋友圈后,得到了众多同学的回应,大家都纷纷表示自己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差不多就是7、8、9月份,大部分同学都接到过类似的电话,对方操着一口闽粤地区口音的普通话,自称是领导,说话的口气也是领导味儿十足,对方甚至能准确地叫出自己的名字或者亲切地称呼自己为小某。有的同学接到过类似的诈骗电话多达4次,且号码均是以136和137开头的昆明卡号。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在同学们之间也引起了不小的骚动,随着接到此类电话的同学数量的增多,很多同学都开始担心自己个人信息的泄露,也害怕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而造成自身人身财产的损失。随后笔者在网络上查询了相关信息,发现自去年开始,类似的骗局已在全国各地发生,行骗案例也被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的讨论。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流程

这类案例是2014年7月份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会遇到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诈骗案件。案例的诈骗流程基本是:

首先是“我是你领导”,骗子准确叫出事主的全名或者称其为小某,让事主第二天某时到办公室一趟。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事主反问骗子的姓名或者是办公室地址等具体情况,骗子就会立即挂断电话,则诈骗失败;如果事主称“明天会准时到办公室”,那骗子便继续实施后续诈骗。骗子会在第二天约定见面的时间前再次打电话给事主来确认事主未到达约定地点,并让事主“在楼下等一等”,过一段时间骗子会继续打电话来称自己有点私事需要事主的帮助,因急于出门身上没有带足现金,希望事主能帮忙去银行取点现金,一会儿办公室见面时借给他,并承诺一定当天归还。如果事主答应,骗子便继续实施诈骗,过几分钟骗子会再次打电话来改口称现金不方便,要求事主到银行转账,事主按要求转账后给对方打电话,便再也打不通,则诈骗成功。后续的诈骗思路其实也就是“猜猜我是谁”电话诈骗的升级版,两者都是广撒网型的,但“我是你领导”还涉及到了一个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骗子掌握了被害人一定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因此更具欺骗性。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

现在的大学生差不多都是90后的,知识和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因为年龄小,又处于象牙塔里,与社会接触的少,所以很多同学自我防范意识不高,防骗能力不强。而就师范院校的同学来说,出身农村的孩子较多,相对单纯,也较为淳朴,对他人的心理防线也低,易轻信他人。从生活细节来说,毕业生简历制作后不断完善和修改,各种纸质版个人信息资料的随便丢弃,以及毕业时对自己各项用品的随意处理,其中的生活用品、书籍及一些文件资料,看似废纸废品,但是难免其中会夹杂个人信息,甚至还会有其他同学的详细个人信息。这样,也就为骗子行骗提供了“骗源”。

2.毕业生心理防范意识降低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处在找工作的焦灼期,在投递简历时未认真甄别各机构,各种电子版资料的盲目投递,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同样,也处于刚找到工作的特殊时期,7-9月份是同学们接到此类诈骗电话的高峰期,而这三个月恰好又是同学们离开大学校园,走入新的环境的过渡期。一方面,刚离开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涉世未深,更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刚走入新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于新环境和自己新同事的不了解,自称“领导”让事主上当受骗的几率会更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骗子的投机或侥幸心理

骗子实施诈骗,主要采取普遍撒网的方式,所以才会出现一些同学多次接到“领导”电话的现象。一方面,若诈骗不成功,很多人也不会实施报警。从当前的社会来说,在面对诈骗行为时,只要没有被骗,没有任何损失,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选择置若罔闻,一骂而过,并不会深究或是报警,所以骗子不担心。另一方面,若诈骗成功,即便是报警,也不易取证抓捕。现在的诈骗基本都是使用伪基站发送短信,就算是电话卡的购买和使用,也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这就为断案造成了一定困难,但并不是说就无法断案,这只是骗子的一种侥幸心理。

4.个人信息获取或泄露的多种渠道

获取或泄露个人信息的渠道有: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个人信息;通过发送垃圾电子邮件或者电话查询,诱使透露个人信息;旅馆住宿、保险公司投保、租赁公司、通信公司、房地产等身份证实名登记的场所,都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各复印店利用复印、打字之便,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留底,对外出售;借各种“问卷调查”之名,诱使填写个人信息;购物中的抽奖活动等。信息时代,很多个人信息都会通过这些渠道泄露,这样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诈骗。

三、案例反思

就目前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诈骗来看,可谓是手段花样翻新。据警方统计,已知的诈骗方式主要有:冒充亲友诈骗、虚假中奖诈骗、“电话欠费”诈骗、“汇钱救急”诈骗、“猜猜我是谁”诈骗等,诈骗的方式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而不管哪一种诈骗,最终都是要骗取受害人的钱财。因此,从上述案例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患未然

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否有效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依赖于个人、网络环境等的共同维护。个人是信息发布的主体,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公布什么样的信息完全取决于个人,这就直接决定了信息泄露的程度。因此,个人必须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对个人信息做到充分保护。在网络中,不轻信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任何需填写个人信息的资料都要进行仔细甄别,确保安全后方可填写;不在网络上随便转发或者散布包含自己或他人信息的内容,避免个人资料外泄。在生活中,要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密信息,不随便向他人透露,对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在使用后要进行及时处理,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只有充分提高保密、保护意识,做到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阻断信息诈骗。

(二)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机智应对类似问题

接到类似电话时,切勿主动提及相关人名字,“我是你领导”这种新骗局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掌握了被害人的心态,这就是诈骗背后的心理战术。很多人一听对方是领导,多数会敬畏,而当对方说出自己名字时,也不敢多作质疑。一旦主动提及领导的名字,就等于把更多的信息泄露给了对方,骗子就会顺势冒充。最好的方法就是,当接到“陌生来电”时,首先应提高警惕,多方核实,不要轻信,凡是涉及到财物交易的,一定要当面确认,谨慎对待。若是没有进行查证,一定不能轻信陌生人的电话请求,之后可以找相关知情人员再次求实,或直接询问领导本人。若是误信,则需及时报警并快速落实补救措施,确保资金损失最小化,同时也防止骗子再实施更多的诈骗。

(三)加强学校信息安全建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大数据时代,学生的个人信息更应该得到切实保护。学校作为学生个人信息的集中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源。学校应不断加强自身校园网络的安全建设,严防任何有破坏性的因素进入校园网络系统;对外发布的与学生相关的网络信息,应统一由校办审批后才能发布,确保学生信息安全。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比如相关课程和讲座的开设,学生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等。

(四)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广泛宣传报道

社会媒介是人们学习了解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应该广泛关注此类诈骗事件,做好宣传,带动社会各界关注和学习相关媒体报道的各种防骗技巧,让大众通过网络、书籍、电视多接触一些社会信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防骗意识和防骗技巧,使防诈骗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防止受骗,以保护生命财产,并通过社会舆论报道,积极打击犯罪分子。同学们在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时,也应该多将此类事件曝光,广而告之,让更多的同学掌握防骗技巧。

安全意识重于泰山,拒骗子于千里之外。根据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信息的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不论是什么版本的诈骗方式都沉着应对、冷静处理,管他“升级版”还是“加强版”,都能够轻松鉴别,不落入骗子设下的陷阱。

附:该论文在云南师范大学第三届关爱学生教育管理案例写作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作者简介:段凯烨(1991.2- ),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段凯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保护信息,防骗千里论文_段凯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